- 相關推薦
淺談物性相克母題敘事的生態平衡機制論文
重要生態原則,主要為了了解生態主體面對的復雜外在世界,更好地應對、處理不同生態主體、主體與他物之間的關系。由生產生活經驗抽象而成的諸多“相生相克”、趨利避害存在模式,不僅顯現在文獻載錄與文學言說如小說等一些內在敘事模式的生成機制上,還廣泛地滲透到古人的飲食調節、性命修煉等生存經驗與終極追求之中。兩者互動生成物性相克母題的文化演化軌跡,其中久遠的原始宗教巫術文化、中醫智慧以及五行生克宇宙生成等理念交融生發,共同構成豐富復雜的生命體存在價值。
一、動植物“物性克制”原則的理性認知
源自于生存智慧實踐經驗的“物性相克”法則,原本僅僅是大自然協調生態平衡、制約個體超越生態承載力無限膨脹的潛規則,后來在人類探尋世界的艱難歷程中得以認知并進而科學歸納。科學與前科學元素并行不悖的生存法則,對古人的生活生產形成了物質、意識及行為法則的多重影響。
二、“物性相克”敘事的制敵倫理指向
作為文本存在的物性相克敘事,一定程度上昭示著母題模式的普世性;而如此普遍性、實用性極強的生態制約原則,載錄中存在超越生態主體間的利害關系,融合了敘事者的社會倫理觀念。這種多維的倫理觀照,主要有如下指向:一是,王權威勢及社會等級觀念擴大到生態位上下端物種關系,如異貓克鼠載錄較明顯。明代景泰初“西番”(東南亞)貢奉異貓威震群鼠的傳聞稱:西番貢一貓,經過陜西莊浪驛時,福建布政使朱彰以事謫為驛丞,派譯員問貓何異。使臣請試,即將貓罩于鐵籠放在空屋內,“明日起視,有數十鼠伏籠外盡死。使臣云:‘此貓所在,雖數里外,鼠皆來伏死。蓋貓之王也’”。
三、“物性相克”的民俗記憶與生態反噬
如果說“物性相克”的生態制衡原則使生命主體得以維系生存狀態,那么,對此的科學認知與思維習慣則有利于世俗大眾更為簡捷地獲取生活資源,而適時的反向思維與合理選取生態對抗策略則會使生命主體更健康理性地協調存在關系。但有選擇地超越種族群體生存需求,甚至擴大化地、建構人類中心秩序地利用物性相克原則,以達到克敵或滅敵,從而實現生態主體社會倫理規范化,則走向了認知“物性相克”原則的反面。生態主體的反噬可能成為常態,直至生態失衡或崩潰。在此,傳統中醫以及原始宗教的巫術禁忌等,較多側重于物性相生的反向思維書寫。而現代科技特別是合成物質的介入,反而令生態主體失去了恢復自然秩序的能力。
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認為:物種的生態壓力源自于“物種賴以生存的食物,物種生境季節變化迫使其遷移的程度,物種最危險的捕食者等”。而文本的“物性相克”母題敘事,則較多側重物種應付一對一簡單生態關系的生存策略。因此,源于生存生活經驗的“物性相克”原則,原本復雜而細膩,一旦被人類掌握和利用,如中醫、巫術和道教飲食修行等,本可適時調節生存狀態;而如果擴張性貪婪地獲取生態資源,過多地將社會倫理觀念投射到生態體系之中以擴大生命存在維度,則極有可能成為毀滅生態體系的利器。如道教的獲取他物精靈以自補的修煉之術,是純粹利己的掠奪利用。而中醫、原始宗教和佛教利用物性克敵之術,傾向于暫時抑制敵手,喚醒其天性與佛性,這或許是生態體系生態主體的理性選擇。人類從自身做起,珍愛每一種現存的生物物種,保護動植物應有的棲息地和食物鏈,也會促使人們關注自己科技發展的制造物,維持并優化生態環境。
【淺談物性相克母題敘事的生態平衡機制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電力安全生產的新機制論文05-02
淺談論環境設計中的用戶參與機制論文04-30
淺談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的聯系機制論文05-02
淺談建立涉法上訪工作長效機制論文05-01
淺談獨立行使檢察權的保障機制論文05-01
淺談動物性食品安全及對策04-30
淺談高校學生權利救濟保障機制的完善論文05-02
淺談中專生防御機制調查研究的論文04-27
淺談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建設的論文04-27
淺談中專生防御機制調查研究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