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層級訓練的論文
閱讀過程是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與讀者的認知感受發生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的認知領域、情感世界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閱讀能力在日復一日的閱讀體驗中也會不斷得到強化和提高。
對于初中閱讀教學來說,需要在有限的時空和特定的目標里,經歷完整有序、效果顯著的閱讀訓練。初中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是一個由底往高的層級訓練,是文本、教師、學生相互作用的體驗性活動過程。學生通過閱讀,借助文本、學生、教師的互動學習,與文本展開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活動的訓練要經過“誦讀品味層次——深入文本層次——體悟內化層次”的流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從這三個層次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誦讀品味層次的閱讀訓練
教科書上的選取的文章文質兼美,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絕大部分文章要熟讀成誦。初中生通過誦讀品味文章的精髓,以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誦讀品味的過程,對個體學生而言,它是以班集體學習為背景,在文本閱讀中獲得個體感悟的閱讀過程;對班集體而言,它是以學生個體認知為前提,不同學生的不同感悟相互影響的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個體閱讀和集體閱讀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提高。
以下是本人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在誦讀品味層次上進行閱讀教學的實錄節選——
生(張洪亮):老師,朗讀完這首詩后,我又有了一些想法。
師:你不妨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生:我在讀送別的場面時,為了表現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傷感,有意把詩句讀得比較低沉、緩慢,可是我感到這樣處理好像過于陰郁,不太吻合詩意,不知道我的想法對不對。
師:張洪亮同學在親身體驗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困惑,這樣做很好。對于她提的問題,同學們是怎樣看的?
(老師不急于表態,而是引發討論:把學生的個體感悟置于班級群體之中,發揮互動作用。)
生1:我覺得讀得低沉緩慢點沒錯,可以表現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生2:我認為并不是所有的詩句都要讀得那么低沉緩慢。
生3:要表現依依惜別的情誼,就必須讀得低沉緩慢一些,而且我認為越到后面越要讀得低沉緩慢一些。特別是結尾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言有盡而意無窮,應讀出緩緩流出的感覺。讓我們似乎看到詩人在深情地目送,久久地佇立……
生4:這是一首詠雪送別詩,整首詩的格調是慷慨深沉、悲而不哀,我覺得不能讀得太低沉了。
師:朗讀的感情和節奏在這首詩中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首詩的每一個場景描寫是不一樣的,時而豪邁樂觀,時而沉郁感傷,時而深情婉約……
……
學生形成激烈的爭論。老師總結。盡管談的是朗讀問題,但不同的感受,對其他同學的閱讀能力都是一種啟發和提升。老師也是參與者,以學生的不同感受為背景,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學生深化認識,加深感悟,刺激閱讀能力是有益的。
到此時,學生的誦讀品味就不再是原先的層次了,完成了由誦讀品味到深入文本的過渡,實現個體獨立與群體互動的結合。
二、深入文本層次的閱讀訓練
學生潛心閱讀,深入文本。這是閱讀訓練的第二層次。此時,學生由無目的閱讀轉化為有目的有意識的閱讀。教師應對課文進行宏觀把控,提供作家作品的背景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意識,為學生進入文本打通道路。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走進作者,揣摩語言,把握主旨,與作品的思想意蘊相契合,啟發學生打開心靈大門,醉心于作品的領略、鑒賞,擦亮智慧的火花,全情投入到文學藝術的天地。 以閱讀教學《我的母親》為例。
文章真摯樸實,如話家常,哪怕老師一言不發,學生自己隨便讀讀,多少也能感受到母親對“我”既嚴又慈的愛。文字通俗易懂,但恰恰是這類“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泛泛而過,忽略了文本的深意。有的學生讀到“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時,說母親太無情;讀到母親在面對我的教育問題和家長里短時常常以哭來解決時,說母親太軟弱。這是因為沒有深入文本,不加思考地一眼掃過,才有了這樣膚淺的理解。但如果我們深入文本,透過字里行間去捕捉隱含在文字中的信息,理解就不會浮于表面了。文章以看似不經意的筆調寫道:“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家里的嫂嫂哥哥們又常生事,讓我們看到了母親當家的處境是多么舉步維艱,她的隱忍和寬容就有了有力的依托。作者用愧疚交織著感激的心情寫道:“我的母親心里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去我的病眼。”正是母親這份看似蠢蠢的行為里包含著最深摯的愛。在分析時,我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母親教育孩子的段落,在教師的提示引導下,挖掘出文本“愛之深,責之切”的深層內涵,以母親的教育對作者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正是這個深入文本閱讀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合乎情理的解讀和感悟,鍛煉了閱讀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理解由淺變深,去偽存真,引導學生對觀點進行辨別、分析,以不斷提高學生賞析和感悟的閱讀能力。
三、體悟內化層次的閱讀訓練
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體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物我交融,讀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變化,這是體悟內化層次的閱讀訓練要達到的目標。初中生憑借原有的生活體驗、認知水平,敏銳地感知文本的藝術形象、思想內涵、情感意蘊等,設身處地的感受,并把作品的思想意蘊內化為切身的體悟和人格素養的形成,閱讀才真正達到一個高的境界。
教師要善于點撥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有效地接受作品藝術形象和思想情感的熏陶;渲染氣氛感化學生,讓學生投入自己的切身感受;組織群體合作研討,發揮個體感悟和群體感悟相促進的作用,引發創造的靈感和激情。從而促使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我在執教《橋之美》一課時,把“我之愛橋……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各種各樣的形式作用”作為授課的切入點,牽一發以動全身,帶領學生品讀文中和周圍環境相配合的各種橋的美,領略到“和諧之美”才是真正的美這一美學原理。為了渲染氣氛,我展示了作者吳冠中那一幅幅清新典雅的江南水鄉畫作,如詩如畫的《橋之美》的朗讀視頻,還有蘇州文化名橋的視頻,這一切都顯示了和諧處處、處處和諧的美妙境界。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后,不禁聯想到自己身邊的很多事物也具備了和諧之美。我順勢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美學知識,用“……是一種和諧的美”的句式寫一句話,展示自己熟悉的事物與周圍環境構成的和諧之美。這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創作靈感和激情,收獲到意外的驚喜——
“姹紫嫣紅,微波蕩漾,秋風徐來,瓜果飄香,是一種和諧的美。”
“夕陽唱晚,稻花香里,是一種和諧的美。”
“綠陰下小憩的行人,池塘邊嬉水的兒童,是一種和諧的美。”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行道上攜手相扶的身影,是一種和諧的美。”
“日落西山,合家歡聚,笑聲四起,是一種和諧的美。”
……
教師靈活采用提煉、點撥、渲染、升華等多種手段,把學生的感悟引向深入。學生契合課文精神的內心情感得以表達,在同伴的互動學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由文本的思想。
【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層級訓練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閱讀教學思維能力訓練舉隅 論文04-30
淺論快速閱讀訓練對英語閱讀能力的促進04-29
提高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與研究論文04-27
加強訓練提高數學能力 論文04-30
在閱讀訓練中培養思維能力04-30
在閱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04-29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04-30
關注閱讀感受 培養閱讀能力 - 畢業論文04-30
小學低段閱讀能力培養之我見論文04-27
如何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