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調適作用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學生成為了高校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消極心理。本文簡要分析了高校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幾種消極心理狀態。結合高校社團的優勢,探討了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的調適作用。
【關鍵詞】社團 貧困大學生 心理調適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多。作為生活環境和消費水平與普通學生相差較大的一個群體,他們必將產生不同于普通學生的心理狀況。本文通過對常州工學院220位貧困大學生的調查,發現了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幾種特殊的心理狀況,并將其與高校社團的特點和優勢相結合,發現了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心理情感有較大的調適作用。
1 貧困大學生的特殊心理
1.1 “社交自閉”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封閉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性格孤僻、不合群的特點。進入高校的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的壓力,使得他們懼于參加集體活動,很少主動與老師和同學談心,怕被大家歧視。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過于顧及面子,怕被人發現自己生活拮據,怕被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因此拒絕各種幫助,經!按蚰[臉充胖子”;另一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們無論是進行情感交流(如一起去看電影、互贈生日禮物、出去旅游等),還是參加班集體活動(如秋游、班級聚餐等),都需要一筆“支出”,而貧困大學生們的生活費本就很少,根本沒有這筆預算之外的“支出”,又擔心被同學們說“小氣”而被輕視,索性以種種理由避開集體活動,不接受任何同學的邀約,自我封閉。從對我校的220位貧困大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制成表格(見表1)可以很容易得出以上結論。
這種消極的心態,不僅限制了他們活動的空間和個性的發展,而且易引起人際交往上的重重障礙。
1.2 歸屬感缺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動機理論里認為,人在有了生存條件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最需要的就是愛與歸屬感。據調查,現在高校貧困大學生中大約92.6%來自農村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因為生活條件和環境的限制,不能從小在美術、體育、文藝等各方面加以訓練,出去見世面的機會也較少,結果導致其在語言、行為、見識方面可能都不如家境條件較好的學生,興趣愛好、平時聊天的話題等也和普通學生格格不入。再加上貧困大學生們有著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因此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僅有的一點業余時間也基本上在勤工助學,根本沒有時間和普通同學一樣相約出去逛街、娛樂等,久而久之,就被排在了“同學圈”外。經調查,有75.6%的貧困大學生表示自己很多時候不能融入同學的談話。“感覺和同學們好像隔著一堵墻”(一貧困大學生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游離于一般的集體之外。他們感覺自己就像一棵浮萍,找不準位置。另外,大學的班集體概念要比中學淡化許多,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又較少參加集體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導致貧困大學生比同屆其他學生更嚴重地產生孤獨感和缺失歸屬感。
1.3 心理惰性和價值取向偏離
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國家相關的資助政策下,消極等待國家和社會各界的資助,從未考慮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獲取,也從不去想自己應該承擔的各種責任。近年來,國家對廣大貧困大學生加大了獎勵幫扶的力度,這在減輕貧困大學生學費負擔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使他們的責任心和感恩意識有所降低。部分貧困大學生已經養成了“靠資助吃飯”(一貧困大學生語)的習慣,似乎貧困已經成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幫助的“資本”,他們已經習慣了“天上掉餡餅”,從未想過通過勞動去獲取,對已經將獲得的資助視為理所當然,認為不需對任何人心存感激,也逐漸失去了對自己應該承擔責任的認識。另外,還有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成長過程中家庭經濟狀況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在價值取向上不可避免會存在“金錢至上”的原則,認為“有錢才是正道”,感恩根本無從談起,甚至對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有偏激的認識和敵視的情緒。價值取向偏離雖是少數問題,但對學生個體的潛在危害也不容忽視。
2 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調適
針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可能出現的上述心理問題,必須采取一定的調適辦法,使他們健康成長,順利完成學業,健康地走向社會。而積極鼓勵貧困大學生參與高校社團活動,是對他們進行心理調適的有效途徑。高校社團是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團體,而正是出于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社團使學生之間有著更強的凝聚力,為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的舞臺,提供更強的歸屬感,同時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在調適心理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2.1 引導貧困大學生心理意識不斷成熟
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為貧困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一方面貧困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豐富了社交范圍,走出相對封閉的內心世界,并通過活動獲得認可,滿足他們渴望得到承認的心理,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通過社團活動中與其他優秀同學的交流互動,促進他們自覺、自勵、自省、自強的心理意識不斷增強,消除各種消極心理的影響,能以一種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他人、面對社會。例如常州工學院成立的“愛心社”,這是一個由貧困大學生自發組成的志愿服務類的社團。社員幾乎都是貧困生,他們一般都有著相似的生活環境,也同樣承受著經濟的壓力。在這樣的條件下,社團就成為了社員們的“家”,為社員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互相學習的平臺,社員們在這個社團里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這樣,通過對這個社團加以正確引導和幫助,就能充分挖掘出貧困生各方面的潛能,并在社團內互相感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下表中列出了同批貧困大學生在加入高校社團前后對相同問題的回答(見表2)
2.2 促進貧困大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高校貧困大學生們都身負全家人的期望,家人指望他們成才,從根本上改變家里貧困的狀況。因此,貧困大學生們都非常重視學習。但由于家庭條件和教育環境的不同,他們在學習成績之外諸如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方多面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整體素質偏低。筆者所在學校就曾有一位貧困大學生在上計算機課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這還是我第一次真正摸到電腦呢。”可想而知,這位學生絕對要比其他家庭經濟條件富裕、從小接觸電腦的同學在課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經過調查,還發現進入大學后,貧困大學生在學校里擔任學生干部、得到鍛煉的機會也較少。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據統計,貧困生在學生干部中的比例僅占10%!安皇遣幌胗秘毨攲W生干部,實在是貧困生的能力偏低,不能圓滿完成各項任務”(一高校輔導員語)。高校社團則為貧困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貧困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在組織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充分地鍛煉和提高。如常州工學院的“英語角”,已經成為學生英語實踐的平臺,提升了社員們的英語水平;計算機協會的社員們在不斷的學習和交流中,已經形成了一去具有網頁制作、硬件維修、部分軟件開發能力的團隊;校實踐小分隊通過到農村、社區等地實踐調查,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信息資料,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愛心社”提升了社員們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他們的社交能力等等。無論是學習類還是志愿服務類的社團,都從方方面面提高了貧困生們的素質,對他們的心理起到了較好的調適作用。
2.3 促使貧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不斷增強
高校社團活動在提升貧困生自助能力的同時,可以培育他們的“助人”意識,逐步消除惰性心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觀念,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充分發揮“愛心社”、“青年志愿者”等服務類社團的作用,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服務、勤工助學、環保節能等志愿活動及社會公益活動,使他們認識到自己雖然已經得到幫助,但還有一些與自己一樣困難甚至比自己更困難的人沒有得到幫助,應該讓愛心持續傳遞下去,使自我通過公益活動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得到升華。在開展社團活動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之中端正思想認識,在身體力行之中矯正價值取向,使其人格不斷完善。
通過上述分析,高校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較獨特的心理狀態,但只要我們在管理工作中注意準確把握他們的心態,鼓勵他們經常參與形式多樣的高校社團活動,引導貧困大學生心理意識不斷成熟,促進貧困大學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使其責任感和“感恩”意識不斷增強,最終達到心理調適的,一定能使貧困生克服消極心理,振奮精神,健康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 胡春光.試析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教育方法.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2).
[2] 孫艷梅.特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6,(8).
[3] 李徑宇.貧困的尊嚴[J].中國新聞周刊.2004,(211).
[4] 林良夫,呂瀾,費英勤.高校貧困生助學策略管見[J].教育發展研究,2004,(3).
【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調適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高校社團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調適作用04-29
高校體育社團的作用與發展論文04-28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疏導與調適的論文04-27
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探析與調適的論文04-27
解析當代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05-02
淺議高校體育社團的作用04-30
高校圖書館員的心理壓力與調適04-30
淺談高職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與調適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