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探索論文
摘要: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是大學教育的關鍵。以電子科技大學校機器人隊為例,分析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意義,并重點論述電子科技大學校機器人隊的培養模式及效果,以探索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融合;機器人隊
“十三五”期間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和目標,其實現的基本路徑是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優化教育教學模式,重視教育教學過程和環節的豐富與創新,將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科技競賽以及學生活動相融合,更好地實現全人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人文教育主要是對人進行人文知識、思想道德和文化精神的教育,強調人性的培育和精神世界的豐富。而科學教育主要是進行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術創新的教育,強調嚴密的邏輯思維、系統化的科學知識以及物質財富的創造能力。任何教育都不應該區分進行,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核心,重視學生的全人培養。科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為科學知識的學習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狹隘的科學教育無法完成學生對人類有益的持續創造性培養;而在人文教育中,同樣需要科學的理性思維的支撐,狹隘的人文教育也無法帶給學生持久的價值感和理性邏輯。
二、電子科技大學校機器人隊培養模式
以我校機器人隊為例,依托2002年起步的一項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和國內選拔賽,十五年的時間里,我校已培養了約300名機器人隊正式隊員,其中70%以上的學生在畢業后出國或在國內深造,畢業后均進入優秀的企業或自主創業。機器人隊培養模式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并重的實際案例。大學的培養離不開精神引領和塑造,“勤為徑,創新求勝;苦作舟,榮辱與共”的機器人隊精神,通過十五年的凝練和傳承,影響了一屆又一屆的隊員和機器人愛好者。經過十五年的探索和完善,機器人隊培養已建立一套完備健全的體系(如圖1所示)。機器人隊相關培養活動不止是通過實踐平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和科研水平,在這個體系中,既重視平臺的搭建和打造,整個氛圍的營造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又重視學生團隊的自我適應能力、協作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挖掘;既重視依托培訓、賽事、活動等實踐,又重視創新成果的總結和提升。整個體系由培養平臺、氛圍營造、訓練平臺、學生團隊、實踐平臺等5個層面構建而成,涵蓋15個方面的豐富內容,三大學生項目基金支撐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固化并升華了學生機器人的科創成果。
(一)依托學校工程訓練中心硬件平臺,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校工程訓練中心現有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普通車床、普通銑床、鉆床、折彎機、剪板機、沖床、交流弧焊機、電工技術實驗臺、電氣維修實訓臺、傳感器綜實驗臺、慧魚及博創機器人創新實驗模塊組件等近2000套設備儀器,價值2000多萬元。基于“基礎型、綜合型、創新型”的層次化實訓教學體系,分別設置了基礎工程訓練、綜合訓練、創新訓練及職業技能訓練等四個層次,培養學生的基本工程素質與實踐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思維方法以及探索知識與勇于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
(二)彰顯機器人的鮮明特色,營造機器人三位一體氛圍
每年通過校園“創新創業周展”“年度獲獎機器人展”“高校科技夏令營展”等途徑,展出機器人,宣傳機器人成果,樹立文化標桿。讓機器人文化像詩歌、電影等一樣,成為一種流行。建設學院“機器人文化館”和“機器人展廳”,展出歷年自主研發的優秀機器人,積淀機器人成果,將歷屆機器人隊實體成果和精神結晶傳承。同時重視機器人Logo的印記影響。通過校園宿舍走廊機器人裝扮文化和機器人標示,傳遞機器人文化。宿舍的多彩裝扮,門把手上的溫馨提醒,學校的各項重要活動……機器人的logo無處不在。另外,機器人論壇、機器人校慶周活動不斷豐富著我校機器人文化。
(三)加強系列理論培訓,搭建由易及難的賽事平臺
加大技術培訓系列活動的同時,通過由易及難的比賽題目,開展訓練和選拔。通過新生杯電子設計競賽,學院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賽事,讓學生迅速入門。然后,通過全校性巡線機器人大賽實現技術進階。低年級學生組隊,機器人隊成員和科協成員通過宣講會、題目解析會、答疑解難會等方式幫助低年級學生完成作品。巡線機器人大賽已成為我校影響力最大、參與學生最多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品牌賽事。
(四)全力開展機器人隊備戰賽事,培養機器人技術骨干精英
由于學生組成的多元化,跨學科交流是培養的另一種嘗試。每年機器人隊成員有來自機械、電氣、工業工程、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等工科專業的學生,也有外國語、管理、數學等專業學生。整個備賽過程約10個月時間,集中在機器人基地開展。20~30人組成的機器人隊,分為軟件組、機械組、控制組以及協調組,依據個人特長分工完成相應任務,同時做好配合,完成預計方案設計的機器人。其中機構設計、加工,器材的選型、購買、報賬、入庫,設備器材使用、維修、報廢,機器人聯動調試、手動操作培訓等一系列工作,均由隊里自主完成。
(五)追求技術極致為國爭光,心系社會共謀創新之路
注重機器人文化校外交流也成為機器人隊與社會接軌的一種培養方式,如走進社區和中學進行機器人科普宣傳,開展志愿活動和社會服務。2013年,機器人隊學子通過技術交流,幫助成都七中GMT-E機器人隊攻克難關,最終在“FIRST機器人大賽”力戰群雄,拿下了全國一等獎,并代表中國赴美國參賽。2015年,機器人隊學子指導中學生獲得2015年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活動VEX機器人工程挑戰賽“立地頂天”冠軍,獲得201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世界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VEX機器人工程挑戰賽“一網打盡”亞軍。
三、機器人隊培養成效
通過縱橫交錯、同步開展的培養體系,培養了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包括表達溝通能力,熱情自信的魅力,冷靜思考、精益求精的思維習慣,嚴謹創新的科學態度,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全面的組織能力以及相互信任、團隊協作的集體精神。其中,有一位機器人隊員獲得2011年全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提名獎。2013年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電子科技大學參評的“超越夢想”機器人研創文化活動獲得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目前,機器人隊成員已成功孵化科技類創業公司10余家,創業團隊若干。在創新創業的路上,機器人隊一直在前行。總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就能達到極致或者突顯成效。高校應以人為本,認識到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成才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搭建更多平臺,以多元化的教育途徑相結合的方式,替代傳統的課堂理論知識講授,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王建軍,田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融合[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85-87,93.
[2]龔麗萍,李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在獨立學院的融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5(增刊1):67-68.
【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淺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04-30
成人教育與網絡教育的融合論文04-30
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融合04-30
科學教育論文05-02
思辨視角下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05-03
思辯視角下科學與人文的融合05-02
語文教學如何關注人文和個性教育論文05-02
人文語境中的科學--論愛因斯坦關于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觀點04-29
人文因素融入基礎科學教育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