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臺新聞創新的困局與對策論文
縣級廣播電視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政策的推動下,快速發展起來的。走過了近30年的風風雨雨,縣級廣播電視事業產業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在傳播技術突飛猛進、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不順應趨勢,求新求變,縣級廣播電視必將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
一、困局
1.收視受壓
以張家港為例。從2006年到2008年實施的有線數字電視“戶戶通”工程,使張家港的30.7萬用戶享受到了清晰、豐富、業務多樣化的有線數字電視服務。目前,在張家港落地的電視頻道多達164套(基本頻道71套),廣播頻率20套。其中,中央級電視頻道近20套、省級近30套、地市級2套、商業性收費類數十套。眾多的電視頻道滿足了受眾的收視需求,卻對本地電視臺的收視率造成了較大影響。
2.人才匱乏
多年來,縣級廣電機構培養了一支采編播和技術人才隊伍,以新聞為主體的自辦節目架構相對穩定。但人員流動導致隊伍結構不平衡,一線記者捉襟見肘。
(1)記者工作強度大,呈現疲于奔命的狀態,制約了節目的產量。張家港電臺即便每人每月平均完成各類新聞稿件50條以上,也只能勉強保證日常播出。電視記者每天平均需要采訪制作一條新聞,如果是重大新聞,需要2名記者配合采訪,意味著上午拍攝兩條新聞,中午寫稿,下午制作合成。指令性任務一旦增多,自采新聞數量就難以保證。
(2)好的策劃和新聞,沒有人員和時間的保證,影響了節目質量。地方黨政指令性采訪任務日益增多。今年以來,張家港臺推出了一批重大主題報道。電視節目《張家港新聞》配合條線和部門推出了7大掛牌專欄,全力服務“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已無暇顧及;《關注》子欄目,由于人員緊張,大都是應付播出,節目缺乏深度;《深度追蹤》情況更為突出,年輕廣播記者勇挑大梁,但業務能力欠缺,對一些重大的采訪任務力不從心,采訪深度不夠,對創優題材的把握不夠老到,錯失一些較好題材。
(3)記者脫產培訓和再學習的機會不多,業務素質提高不快。由于人員緊張,近年來,臺里基本沒有安排記者脫產外出培訓和進修交流,年輕記者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得不到迅速提高,無法適應廣播電視新聞改革的需要。
3.資金困局
在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央、省級和中心城市憑借雄厚的資金力量紛紛進軍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緊密互動。但在地方臺,特別是縣級臺,新媒體的發展卻嚴重受制于資金的困局。
2000年,張家港電臺率先在蘇州市各新聞媒體中建辦媒體網站——張家港廣播傳媒網(http//www.am1098.com),實行網上實時收聽廣播節目。雖然,起步很早,但由于資金的制約,一直沒能進行大規模的'軟硬件建設,已跟不上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傳播形勢。
廣電系網站新業務發展重點在視頻播放、手機電視、多媒體交友平臺和在線電影方面,而這需要大量的投入,縣級臺更是無能為力。
二、對策
1.強化創新機制
新聞強臺的辦臺宗旨,催生了一批新聞深度報道類欄目、新聞述評類欄目,如何順應媒體分眾化的趨勢,做到新聞“權威、深度”地發布,改變縣級臺日常新聞缺乏創新、亮點,節目創優搞突擊的現象,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成立評論員團隊。今年8月,張家港臺建立了新聞評論專家庫,聘請了江蘇省內11名知名專家學者為特約評論員,對張家港市的重要新聞進行及時點評,增強新聞節目的深度和厚度。
成立節目策劃部門。縣級臺應當綜合系統內資深編輯記者和引進創新能力較強的人才,成立一個單獨的策劃部門,負責年度節目改版,并對重點節目進行專題策劃。
營造節目創新氛圍。通過專家講座、組織觀摩節目創新形態、舉辦節目創新研發大賽,營造節目創新創優的氛圍,持續推進節目創新,提高節目質量。
2.加快新媒體建設
新媒體時代,縣級臺應在現有傳播渠道基礎上,以發展互動電視、寬帶用戶和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廣播和電視用戶資源,把實現廣播電視受眾和互聯網用戶的融合作為主攻方向。
適應網絡傳播的特點,加快發展地方廣電網絡媒體。2010年下半年,張家港廣播電視臺下屬廣播中心、電視中心和有線電視傳輸中心三家單位聯合出資成立張家港市新網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對原屬于廣播中心的廣播傳媒網和張家港在線網站進行全面擴容升級,全力強化網站的內容建設和營銷,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張家港臺的主要新聞節目和社教節目都實現了在線收看和點播功能,《張家港在線》每天添加的本市視頻、文字新聞不少于30條。網站的廣告創收也從以前的不足10萬元發展到今年的預計超過100萬元。
密切關注新的傳播手段并為我所用,比如微博。縣級臺擁有一支在本地受眾中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主持人隊伍,充分利用主持人微博,拓寬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與節目形成良性互動。
3.挖掘社會資源
如今,僅僅依靠廣播電視記者的采訪力量是不夠的,傳統媒體在發揮自身專業性優勢,增強記者快速反映能力、現場報道能力和事件述評能力的同時,需要倚仗社會力量,增加新聞線索的來源。
在充分發揮廣電媒體作用、助推地方黨政中心工作方面,張家港臺提出了一系列受到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肯定的建議:對張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就有關民生、發展具體問題作出批示的落實情況,廣電媒體選派責編或骨干記者定期與張家港市委督查辦公室、“市長信箱”和“12345”便民服務熱線等渠道溝通,聯系報道線索,就有關工作安排跟蹤報道。
目前,各地黨政職能部門建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和這支隊伍的聯系,主動了解部門工作亮點和政策與百姓生活的結合點,也可以增加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
還可以利用鄉鎮文體中心平臺,發展一批社區報道員,擴大公眾對廣播電視網絡新聞節目的參與面;關注本地有代表性的網上論壇和微博,及時了解和做好一些突發事件和即時性事件的科學有效傳播。
【縣級臺新聞創新的困局與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縣級臺新聞宣傳創新三要素論文12-31
地方臺新聞策劃的創新研究論文09-21
淺論縣級電視臺新聞資源的發掘與策劃論文09-20
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途徑論文12-29
縣級臺新聞欄目如何唱好四季歌09-03
淺談縣級電視臺綜藝節目的策劃論文10-01
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環境的論文12-29
當前社會治理的困局論文12-01
水利工程管理創新對策論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