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生態農業優勢 走特色產業之路
興化是農業大市,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當前,在全黨全社會強調科學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對建設現代農業的極端重要性。現在可以這么說,對一個地區而言,生態是基礎、是品牌、是發展、是后勁,而這些在農業上則表現得更突出、更直接。下面,主要結合興化實際,在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發展生態農業是興化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代化不管搞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丟掉這個基礎。興化位于江蘇里下河地區腹部,有著2393平方公里的面積,155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達133萬之多。作為歷史上的農業大市,其優勢和特色一直是較為明顯的。多年來,我們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實踐加快做強農業,建設現代農業。2002年我市被認定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江蘇省生態農業示范縣后,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揚生態農業優勢,走特色產業之路,切實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已有的實踐、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興化農業要不斷突破,發展生態農業是必然選擇。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進一步彰顯興化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生態環境好,農業資源豐富。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縱橫,雨量充沛,195萬畝耕地基本上是“噸糧田”,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米糧倉。好的生態資源是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用好資源優勢,必須處理好利用與保護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因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而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不乏其例。現在有人提出,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相統一的最佳載體,要更加重視發展生態農業。我們從興化的實踐看也確實如此。就興化生態環境的保護而言,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興化之魂、興化之本。興化的水域面積占區域面積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在建設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過程中,圍繞營造“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生態環境,始終堅持不懈地把護水、治水、養水擺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實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我們從這一理念出發,注重農業結構調整觀念的轉變、路子的探索。比如在處理發展市場農業、效益農業與生態農業的關系上,我們尊重市場農業、效益農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但是離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不行的。圍繞市場需求什么種什么,什么賺錢種什么之外,還要加上一條,生態保護是前提。只有有利于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長期得利,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現代農業。所以這幾年,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對有損于生態環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效益,也絕不容許干。比如在水產業養殖上,對滯澇區、行洪區進行嚴格控制,確保行洪滯澇的需要、水質的凈化;對那些宜林的濕地,積極發展人工濕地林,防止圖一時之利,造成對整體環境的破壞。現在興化的整個生態環境好,水環境的保護功不可沒。據省、市部門檢測認定,興化農田灌溉水質量和土壤質量達到AA級環境質量指標,地面水水質均達到國家Ⅲ類水標準。依托豐富的水資源,興化農業始終保持了較好的優勢,得到了繁榮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等農產品常年產量在110萬噸、1.5萬噸、3.5萬噸,均居全國前列,水產品總量已連續13年居江蘇淡水養殖之冠。
只有發展生態農業,才能進一步提升興化農業的發展水平。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日益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綠色食品倍受青睞。受其影響,在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綠色安全成為籌碼,“綠色壁壘”日趨嚴格。從興化農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態品牌的農產品。興化蟹田大米、紅膏牌脫水蔬菜加工成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的最大特色之一。現在我市城郊有100多家脫水蔬菜加工企業,年加工蔬菜50多萬噸,其脫水蔬菜產品80%出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脫水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引導競爭,育強糧食產業龍頭。近年來,我們引導糧飼加工企業躋身市場,加快技改,競爭發展。僅我市戴窯糧食市場在一年多的時間內,50多家米廠全部更新了生產設備。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糧食加工企業200多家,年加工大米80萬噸,等級面粉10萬噸,飼料15萬噸,麥芽10多萬噸。三是依托資源,育強水產業龍頭。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70萬畝養殖水面的規模效應,擴張規模特水養殖,巧打生態牌,發展水產加工,加快了加工、種苗、銷售產業群的形成,水產總公司、外貿冷凍廠、燎原公司、九壽堂公司等一批水產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現全市水產品加工能力達1.4萬噸。四是激發優勢,育強紡織業龍頭。我市既有棉花產地優勢,又有紡織業的基礎,近年來通過改制、新辦企業、鼓勵技術改造,發展壯大了紡織龍頭。長新公司和通裕公司近兩年投入8000多萬元,新上一批進口先進設備,去年兩家企業產值2.58億元。現我市龍頭企業已發展到560家,去年新辦67家,有省級龍頭企業2家。
2、建立生態園區,發揮科技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示范作用。堅持政府啟動引導投入、農民入股參與、招商引資開發為主的`辦法,在全市建立了7個市級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建設面積10萬畝。通過園區示范帶動,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積極推廣了生物農藥、生物菌肥、有機肥,池塘混養青蝦、畜禽投入品管理和防疫滅病“五統一”等一大批農業生態技術。陳堡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做強紅富堡番茄特色產業,著力推進工廠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提高了品質,形成了萬畝生產規模,在省內外進一步叫響了紅富堡品牌。里下河現代漁業科技園區規劃集工廠規模化育種、特水加工、批發市場、漁業觀光垂釣為一體,去年繁育特色種苗1億多尾,加工水產品500噸,實現產值1.3億元,輻射養殖面積
5萬畝。去年以來全市迅速興起的18個畜禽養殖小區,帶動了生豬、家禽、食草畜禽的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也有力地促進了生物安全、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海南鎮20萬只優質草雞養殖小區、李中河10萬只水禽養殖小區、陶莊英特福公司萬頭生豬養殖小區在區域內已初有名氣。
3、推廣生態模式,發揮效益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好的生態種養模式是追求生態建設與增加效益統一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圍繞復合型生態結構,農牧漁立體種養,努力延長生態鏈條,重點推廣四種生態模式。一是稻漁共作模式。這種模式既養蟹養蝦,又種稻,畝平效益比單純種糧高400-500元,同時實施無公害生產,避免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目前我市已發展12萬畝稻田立體種養,該項目已通過了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初評,并被列入國家科技部攻關項目。二是大水面生態立體開發模式。主要是實行漁蝦蟹生態混養,實行“稀放養、低污染”的生產管理,達到“畝平產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雙千”塘標準。大縱湖養殖基地還實行輪休輪養,確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積植草養護,進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紅膏集團10萬畝養殖面積運用這種模式,生產的紅膏牌大閘蟹以個大、膏紅、肉鮮,與著名品牌蟹一爭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舉行慶典活動,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鏈,實行藕(茨菇、水芹等)田養魚(泥鰍、黃鱔等),促進降本增效,保護生態環境。目前,這方面全市的養殖面積達6萬畝。四是林經、林牧復合經營模式。我們堅持在公路、圩堤、濕地等宜林地帶,大力植樹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楊產業。近3年投入資金4500多萬元,植建設。進一步加快科技興農的力度,推進高抗新品種引進、選育和擴繁,組織重大技術的科研攻關和協作推廣,切實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要加快轉變農業科技創新的經營機制,形成農業科技開發項目“法人投資,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堅持不懈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使之成為引進品種、示范技術、創新機制、吸納投資、保護生態和培訓農民的基地,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4、進一步確立合力發展的理念,更加注重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形成發展的合力。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部門服務的作用,各級都要加大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和投入,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態農業宣傳、推廣的力度,使生態農業的理念深入到千家萬戶,把生態農業的種養模式、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要按照市場競爭的要求,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通過優質優價,使發展生態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的農產品,成為廣大農民的首選目標。要在全社會形成更加濃烈的氛圍,使生態農產品得到廣大民眾的廣泛認同,并切實加強有關市場監管,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揚生態農業優勢 走特色產業之路】相關文章:
生態農業之路越走越寬廣07-20
揚和諧之帆走發展之路演講稿09-15
山區貧困縣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的有益嘗試10-03
揚綠色優勢建生態宿遷07-16
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調查報告06-29
用心走表演之路作文08-20
科技致富之路怎樣走07-21
走創新教育之路10-04
試論醫學之路為何難走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