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建筑論文
生態建筑概論
城規0912班
沈斐
0920102211
淺談生態建筑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摘要: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從對生態建材和生態技術的分析入手,闡述了可持續發展觀在建筑領域引發的一系列變革,并最終使建筑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生態建材;生態技術;生態建筑;生態建筑體系;生態審美 在進入21世紀之際,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受了一系列“建設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使人類社會陷入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態,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人類已開始探求一條綜合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于一身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意味著人類對自身的發展權利終于有了明確的認識,從而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身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而確立了一種新的文化觀和文明觀。人類的這一努力在建筑領域中首先表現為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生態化傾向,與此同時,建筑設計觀念也由傳統模式向生態模式轉變,二者的結合終于促成了生態建筑的產生。伴隨著后者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建筑領域中一場新的變革已經到來。 1 生態建材與生態技術
同其它領域一樣,建筑領域中生態時代的到來其背后必然有著可供依賴的物質和精神基礎,而發生在建筑材料和技術領域中的變革恰恰是其中的前者,它成為建筑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物質原動力。
1.1 定義
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證,生態建材是材料學與生態學、能源學、智
能學等現代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產物,其含義存在三個層面的認識:第一,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第二,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三,與環境協調甚至改善環境。這種高性能材料作為生態建筑必備的物質條件之一,構成了生態建筑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生態建材的高性能離不開諸如節能、利廢、智能等技術的有力保障,后者加上誘導式構造技術、現代綠化技術等內容構成了生態建筑的基本技術支撐體系--生態技術體系。
1.2 關系
現實中,生態建材與生態技術之間相互包容同時又相輔相成。一方面,生態建材(尤其是復合型)往往本身就是生態材料與生態技術的有機結合體,而生態技術體系中也少不了關于生態材料的內容;另一方面,生態建材的發展對生態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生態技術的不斷創新,而生態技術的進步又為生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生態建材與生態技術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推動了二者的共同發展和完善,從而為生態建筑的產生及發展鋪平了道路。
1.2.1 生態建材和節能技術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能源供給價格低廉、數量不限。本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人類第一次切實地認識到礦物燃料資源是有限的。同時,這種資源在開發和轉換成能源的過程中破壞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出于一種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未來的負責態度,節能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在早期的節能實踐中,人類主要關注于如何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能
源。具體到建筑領域,建筑的圍護和承重結構成為節能重點。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降低圍護和承重結構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二是通過改善它們的物理性能達到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目
的針對前者,人類開發了如玻璃纖維增強水泥等低生產能耗產品,針對后者,人類研制了如加氣混凝土等保溫隔熱材料。后來人類的注意力投向了對潔凈能源太陽能有效利用并最終發明了復合型生態建材(圖
1)。這種材料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建筑材料,而是集多種生態節能材料和構造技術于一身的高技術綜合體。
1.2.2 生態建材和全面綠化技術
立體綠化作為改善建筑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起初是指通過對建筑屋頂、墻面、室內等進行植物栽培,達到凈化空氣和美化環境的目
的。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這一概念被賦予了新的詮釋:其手段已不僅僅是種植植物,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選擇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態建材。例如一種新型陶瓷復合材料可以通過波效應控制空氣中的氧化還原電位,達到改善空氣質量的目的。而另一種利用仿生學原理制成的裝飾材料,通過對其色彩和質感的擬自然處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淺豆綠,質感上采用木紋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時,給人一種樸實親切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活工作給人帶來的壓力,達到健康休閑的目的。生態建材的不斷發展使全面綠化技術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新的突破,而這一突破將給建筑裝飾領域帶來新的變革,亦即從單獨的美觀實用轉向衛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態建筑與生態審美
如前所述,當代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作用,促進了生態建材與生態技術的大發展,后者與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一起成為生態建筑產生和發展的物質精神基礎,進而對建筑設計由單一的個體形象設計向整體環境設計轉變以及建筑審美由傳統審美向生態審美轉變產生 深遠的影響。
2.1 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人類面臨嚴峻生態危機時提出的一種對策"其所依賴的物質基礎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術領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賴的思想基礎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西方以人為本的哲學觀影響下"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營造了千篇一律的“住人機器”。
的。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這一概念被賦予了新的詮釋:其手段已不僅僅是種植植物第一文庫網,而且包含了有的放矢地選擇具有保健功效的生態建材。例如一種新型陶瓷復合材料可以通過波效應控制空氣中的氧化還原電位,達到改善空氣質量的目的。而另一種利用仿生學原理制成的裝飾材料,通過對其色彩和質感的擬自然處理(色彩上采用象牙白或淺豆綠,質感上采用木紋或石裂),使之在美化居室的同時,給人一種樸實親切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活工作給人帶來的壓力,達到健康休閑的目的。生態建材的不斷發展使全面綠化技術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新的突破,而這一突破將給建筑裝飾領域帶來新的變革,亦即從單獨的美觀實用轉向衛生保健的多功能用途。
2 生態建筑與生態審美
如前所述,當代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作用,促進了生態建材與生態技術的大發展,后者與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一起成為生態建筑產生和發展的物質精神基礎,進而對建筑設計由單一的個體形象設計向整體環境設計轉變以及建筑審美由傳統審美向生態審美轉變產生 深遠的影響。
2.1 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人類面臨嚴峻生態危機時提出的一種對策"其所依賴的物質基礎是前面提到的建筑材料和技術領域的革新"而其所依賴的思想基礎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西方以人為本的哲學觀影響下"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營造了千篇一律的“住人機器”。
到了本世紀后期,當生態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問題不斷出現時,人類才意識到自己苦心經營的人工環境是非人性的、割離于歷史的,致使建筑走到了十字路口。而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恰恰為建筑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思想基礎——從以人為中心轉變到人與環境并重(這里的環境包含了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遵循這一原則,人類在建筑活動中應當自問,自己的行為是否對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是否對地區的古老傳統構成了威脅。具體而言,建筑行為已不僅包括了對材料、結構等物質因素的考慮,還包括了對歷史、文脈等人文因素的關注。以此為出發點,生態建筑設計不僅涉及到采用生態建材、倡導生態技術等物質上的要求,還包括結合地域特色、創造人文環境等精神上的需求。
2.2 生態審美
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增長模式,使人與環境的關系重新定位,由此引發了建筑領域的一大變革(生態建筑理論體系的產生),進而推動了建筑審美由空間形式美向生態和諧美的轉變。 傳統的建筑審美講究功能與形式的統一,注重體量,色彩,質感等視覺審美要素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種外在的審美標準。而建筑的生態審美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時,更加注重建筑的內涵。其特征有三。第一是生命美,作為生態系統的一份子,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循環過程起促進而非破壞作用;第二是和諧美,人工與自然互惠共生,渾然一體。在這里和諧已不僅指視覺上的融洽,還包括物盡其用,地盡其力,持續發展;第三是健康美,建筑依然服務于人,在實現與自然環境和諧
共生的前提下,建筑應當滿足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可以說,生態審美是對傳統審美的一種升華和揚棄,標志著人類對美的追求在建筑領域上一種高層次的回歸。在現實中,符合這一審美標準的建筑創作并不多,但都以其鮮明的場所性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如以提出生物氣候設計聞名的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的自宅。其中的弧形遮陽板和局部架空的二層平臺是傳統建筑坡頂與騎樓的縮影,它們在遮陽通風的同時又延續了當地的傳統。
以上成功的實例對中國本土建筑師有著深刻的啟發意義。設計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因素;同時,還要注重對傳統建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中國傳統建筑中諸如,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順應天時地利的建筑布局、體現功能和形式有機統一的構造技術等都是值得思考與借鑒的。
建筑領域發生的上述一系列變革標志著該領域一個新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在這一根本性轉變到來之際,應當對歷史做再一次的反思:過去被人們推崇的金壁輝煌的建筑物,如果以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為代價,那么它還美嗎?發達國家的建筑標準是否是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追求的目標?他們的今天是否是我們的明天?無疑,新的機遇和挑戰已經來臨。
3 新機遇與新挑戰
綜上所述,經歷了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到生態材料、生態技術直至生態審美等一系列變革之后,建筑產業將成為整個生態產業的一份子,而伴隨著各產業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建筑設計的內涵也將更加廣
泛和深遠,這一切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協調環境能力的提高。
落實到具體的建筑設計中,作為一名建筑師應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持久性為目標,及時了解新的設計語言,同時應當注重對當地傳統建筑的研究和總結,將其中的精華應用到實際設計中去。如果建筑師能夠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始終不渝地貫穿到未來的設計中,那么所謂“詩意的棲居”離我們將不再遙遠。
【生態建筑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生態美學論文12-01
生態文明論文(精選6篇)12-28
關于生態環境論文04-28
生態建筑與氣候關系初探04-26
淺談建筑生態化策略04-26
綠色建筑論文08-09
生態環境保護的論文06-08
生態環境保護論文03-04
論文化模式與生態環境04-27
淺談綠色建筑的生態經濟優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