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與創新論文
一、緊密結合學科特色,促進教學取得更高的實效性
高中地理屬于系統地理,但一定要重視彰顯空間性,把握空間規律,重視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空間概念,這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至關重要。高中地理涉及很多具體的案例,這些都應當置于具體的區域背景下展開討論。把握區域性對于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前提基礎。高中地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所以對綜合性予以體現也非常關鍵。一定要使學生學會綜合聯系,這樣才會切實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保證高地理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質量。就“氣候”這部分內容學習來說,應當對洋流、地形這些內容聯系綜合,學習“水文”部分內容,需要對氣候、地形部分進行綜合,學習“植被”應當具體聯系氣候、地形、水文,加以綜合,對綜合性充分體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結構的設計一定要科學合理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直接影響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優化設計地理課堂教學結構非常關鍵。選擇教學內容需要對地理主干知識把握,具體設計要結合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首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局限,對教學內容適度拓展延伸,提高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充實感。其次,一定要精心篩選教學內容,確保相關內容具有示范性與基礎性。以農業地域類型這部分教學為例,對農業地域類型的區位條件、生產特點、改良措施的介紹,一定要與農業地域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區相結合,如此設計才會保證課堂教學達到目標性、科學性、思想性、啟發性的有效統一,有利于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對教學結構設計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簡入難,循序漸進,保證教師教學的思路與學生學習的思路保持相同的節奏。對教學結構設計,教師還應把握課堂活動主次分明,保證秩序,避免枯燥、單調。還應當對教學內容的難易交替特別注意,如此有利于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對教學重難點做到有效的把握,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地理興趣
地理這門學科實際上非常生動有趣,教師展開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利用多媒體、各種直觀教具,或投影儀等,將教學內容以動態化的形式呈獻給學生,生動直觀的畫面非常形象,能夠將抽象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了學生的現場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豐富了學生掌握的信息量,調動了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都上升到了新的層次。
四、對教學方法創新,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實際上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相互溝通、啟發,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分享經驗與知識,達到情感上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觀念與體驗,豐富教學內容,經過探索實現新的發現,最終形成共識,實現共同發展。教師展開地理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改變唱獨角戲的狀態,不能采取滿堂灌教學方式,多途徑進行師生互動。對學生做好引導,使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啟發學生,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學生的議論,詳細講解重難點,做好歸納總結與評價。教師應對途經開辟信息反饋渠道,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對教學進程有效調控。多多運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更好地鞏固,使學生能夠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提升學生在地理方面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潛能與創造性,提升課堂教學活力,構建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輕松完成學習任務。
五、對實踐教學高度重視,重視學生能力的提升
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實踐教學是十分關鍵的環節,要加強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靈活運用書本知識,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地理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將課本知識緊密聯系客觀實際是地理教學突出的特點,如氣象觀測、天文觀測、水文觀測、考察野外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河流等,這些活動活動均涵蓋三個階段,即明察問題、對知識重現、知識遷移。顯然,地理課程與生產實踐具有緊密的聯系,要想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加強理論聯系實踐非常關鍵,對實踐教學環節一定要高度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實踐經驗的輔助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學習意義。
六、結語
本文主要結合地理教學實踐,探討創新高中地理教學的相關策略,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科學定位、對教學內容認真篩選、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等,必定會有效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學習,實現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
【高中地理教學實踐與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對高中地理教學創新的探討07-21
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與創新論文09-08
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論文03-18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論文03-23
CAD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論文09-26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論文09-09
教學創新之我見論文01-18
教學創新的初探論文09-08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與實踐論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