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融資模式效率比較與我國融資模式的選擇
摘要:從保持距離型融資模式與關系型融資模式的內在效率分析,兩者都具有經濟合理性;從世界融資模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兩者有相互融合的趨勢;由于我國的特殊情況,現階段企業的融資模式應采取過渡模式,即間接融資為主并逐漸減少,直接融資為輔并大力發展的過渡模式;目標模式應符合世界融資模式的趨勢,是融兩種融資方式于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的融資模式。一、導論
兩種融資模式———保持距離型融資模式與關系型融資模式———究竟哪種更有效率,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國內外一直存在較大分歧:東亞危機之前,由于經濟的持續繁榮,以及日本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強勁的競爭力,主流的觀點認為,關系型融資模式在法制和市場環境相對不完善的情況下,較好地解決了市場殘缺和市場失靈問題,使信息、產權和激勵機制統一起來(青木昌彥,1999;斯蒂格利茨,1997;伯格絡夫,1995)。東亞危機使東亞金融體制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經濟學界批判的矛頭指向東亞的融資體制,認為關系型融資模式是政府主導性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它導致了過密的銀企關系和銀行體制的脆弱性,并且必然隨著金融深化而消失(王躍生,1999;張昌彩,1999),即關系型融資本身是不具備效率的模式。同時,世界市場經濟國家的融資模式出現了趨同的勢頭,英美的融資模式有向關系型融資模式演化的趨勢(Moerland,1995)日德的證券市場也日趨活躍,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即關系型融資本身是否具有經濟合理性,還是有其他因素影響了其效率。
二、融資模式效率分析
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市場中不確定性的廣泛存在,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必須通過某種渠道對企業監督控制,一般來說,有兩種典型的融資模式:以英美為代表的保持距離型融資和以日德為代表的關系型融資(控制導向型融資模式)。所謂保持距離型融資是指投資者并不直接`干預經營戰略決策,只要他們得到合同規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對企業的監督靠市場和法律來實施;關系型融資是投資者直接干預經營戰略決策來保證其利益的實現,信息的收集和對企業的監督主要在密切的長期的交易關系中進行。投資者對融資模式的選擇也就是對信息的收集監督方式的選擇,這使投資者必須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權衡:
1.信息租金和信息成本的權衡。所謂信息租金就是通過信息的收集減少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其實質是減少代理成本。它大致來源于三個方面的信息收集:事前對企業風險態度的了解和項目風險的估測,避免逆向選擇問題;事中對資金使用去向的監督,避免道德風險問題;事后跟蹤監督,了解企業經營成果和經營狀況,保證利益的實現。信息租金越大,投資者收集信息的動力越強烈。
從市場收集信息要花費成本,其大小取決于以下因素:從制度安排上來看,首先是法律制度的完備性和可置信程度。一般來說,法律制度越健全,規則越細致,人們的行動就越可能被準確地預期;法律制度的執行越嚴格,司法越公正,法律制度的可置信程度越高,契約的實施執行越有保證;因此,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強社會預期,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其次是激勵機制的設計。信息的不對稱和不確定性的存在使激勵機制成為必要,而使契約雙方利益相容的激勵機制又可以使信息被正確地顯示,從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Hart,1995)。第三,產權的清晰程度。按照德姆塞茨的定義,“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交易時的合理預期。”(德姆塞茨,1994)產權越明晰,就能提供越多的合理預期,從市場上收集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從經濟的角度看,一是市場交易規模影響著信息的收集成本。一方面,交易規模的擴大與伴之而來的分工深化,使信息的收集存在分工優勢和規模經濟(施蒂格勒,1996);另一方面,產權本身不僅是交易的前提,
[1] [2] [3] [4]
【融資模式效率比較與我國融資模式的選擇】相關文章:
融資方式的效率比較05-03
西部大開發中的融資模式選擇05-02
技術創新模式的比較與選擇04-30
我國金融實行混業經營的模式選擇04-30
我國生物資產計量模式選擇論文04-29
西部房地產業與BOT融資模式04-27
論公路建設項目融資模式及渠道05-03
“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比較研究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