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計劃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班級 科目品德與社會 冊別 5 任課教師 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況
班級人數學力基礎(上期末檢測成績)
男女合計學科素質
平均分學科素質優秀學科素質良好學科素質合格學科素質待合格
人數%人數%人數%人數%
(二)教學進度
周次教 學 內 容 安 排備 注
1我的自畫像2課時
2別人眼中的我2課時
3心中的陽光2課時
4溫馨的港灣2課時
5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2課時
6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2課時
7說說我們的.學校2課時
8校園里的發現2課時
9給學校畫張地圖2課時
10在學校工作的人們2課時
11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2課時
12看地圖,找家鄉2課時
13家鄉的山和水2課時
14我的家鄉變了樣2課時
15家鄉的明天更美好2課時
16我喜歡過年2課時
17家鄉的風味小吃2課時
18小城故事多2課時
19一起采風去2課時
(三)教學措施
1.開發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施教學。
2.緊密聯系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實施教學。
3.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豐富、鮮活的教學資源實施教學,并盡量滿足初中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熱門話題的關切。
4.將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融入生活實例之,以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四)教研(改)項目
怎樣合理的將品德教學融入生活的內容,用生活來教育
(五)教導處審查意見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
三年級共有三個班 ,大部分學生熱愛學習,能按照《小學生守則》要求自己,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正。在去年的期末檢測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數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性不夠強,表現在上課愛講小話,課余時間不夠自覺。這學期,將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 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發展的綜合課程,本教材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的內容有機融合,設置了綜合性學習主題,按單元結構呈現,分五個單元。教材具有綜合性、開發性、情感性,形式活潑等特點。每個主題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突出主題間合乎生活邏輯的聯系滲透。這樣有利于形成社會的整體認識,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協調發展。
本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開發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潑,富有童趣。它版面新穎,圖文并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并采用對話,富有親切感。
三、教學要求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生活中要養成文明禮貌關心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他人,樂于助人。關愛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 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互相依存關系,了解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7. 初步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8.知道世界 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 和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努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念,去探究。
3、充實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切感。
4、拓展教學空間,創造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念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 我學習,我快樂 3課時
1、 時光老人對我說 1課時
2、我有一把金鑰匙 1課時
3、今天我進步了嗎 1課時
第二單元 家庭因我更美麗 3課時
1、媽媽,您放心吧 1課時
2、我愛我的家人 1課時
3、 我們共同面對 1課時
第三單元 共享友愛陽光 3課時
1、 大家都是好朋友 1課時
2、你的心情我理解 1課時
3、友愛是相同的 1課時
4、為了友誼,我們共同努力
第四單元 謝謝你,家鄉的勞 動者 4課時
1、清晨,誰在為我們 忙碌 1課時
2、 家鄉的打工族 1課時
3、 行行出狀元 1課時
4、“小蜜蜂”在行動 1課時
第五單元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3 課時
1、 56個民族是一家 1課時
2、多彩的民族風情 1 課時
3、民族團結一家親 1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了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為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第一周 我的自畫像 2課時
第二周 別人眼中的我 1課時
第三周 心中有陽光 1課時
第四周 溫馨的港灣 1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1課時
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 1課時
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 1課時
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 1課時
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 1課時
第九周 在學校工作的人們 2課時
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 2課時
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 2課時
第十二周 家鄉的山和水 2課時
第十三周 我的家鄉變了樣 2課時
第十三周 家鄉明天更美好 1課時 第十附近 我喜歡過年 1課時
第十五周 家鄉的風味小吃 2課時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課時 第十七周 一起采風去 2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教材簡析:
(一)教學內容
本冊教學內容共分四個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我在學習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我的角色與責任》。每個單元下設三到四個學習主題,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二)教學重點
1、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父母,關注自己);
2、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
(三)教學難點
1、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2、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
二、學情簡析:
本班共有23名學生,其中,從本校二年級直接升上來13人,前水峪教學點轉入9人,外地轉來1人。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但同時,三年級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的預設: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2、感受集體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二)技能目標
1、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3、了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
(三)素質目標
1、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通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四)情感目標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
感受與同學見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四、培優轉差措施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2、從學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五、減負提質措施
1、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2、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六、教學進度與逐周安排:
周次 教 學 內 容 授課數 備注
1《開學第一課》1課時
2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1、我愛我的家》1課時
3《2、我們的學校》1課時
4《3、我們的社區》1課時
5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1、我學會了》1課時
6國慶放假1課時國慶節
7《2、向"誰"學》1課時
8《3、做學習的主人》1課時
9《4、大家都在學》1課時
101--2單元復習2課時
111--2單元測試與講評2課時
12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1規則在哪里》1課時
13《2規則有什么用》1課時
14《3我們給自己定規則》1課時
15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1、我是誰》1課時
16《2、我的責任》1課時
17《3、我能做好》1課時
18 3--4單元復習1課時
19 3--4單元測試與講評1課時
20 期末復習1課時
21期末復習1課時
22期末考試1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略)
一、教科書編寫的目的及編寫指導思想
1.使學生充分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即以“學會做人”為中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己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幫助教師克服傳統教學觀念的慣性,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人格發展,從而使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
2.使學生成為從社會生活出發實現知識整合的過程。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3.使學生成為在實踐、體驗、感悟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教師超越,以知識直接傳承,思維單一路徑為特點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從直接傳授轉向間接傳授,從簡單呈現結論轉向關注過程體驗,從信息單向傳輸轉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選擇的教學策略的轉變,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通過自己的建構實現發展的過程。
一、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1.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為基本要素整合學習內容。
2.采用跨學科的編寫方式,體現同時學習的原則。
3.具有充分的活動性,彈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和體例
1.教科書的體系結構
<1>總的框架結構:各大單元下均包若干單元(長單元,短單元結合)。本套教科書所含單元的次序主要以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生活經驗為依據,再考慮邏輯次序。因此,每一年級教科書包含從個人到世界的8個單元。
<3>學習信息的呈現結構:文字、圖像、學習活動三個系統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形成生活情景——問題線索——參考信息——行動方案——方法建設(工具使用)的內容呈現結構。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學生多問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教科書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習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教科書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小新聞,小評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二、學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個學生,大部分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快樂。本人已任教了一學年。對全班每位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對本冊內容的學習不會有困難。再加上我校處于城郊交際處,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動的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既不自滿也不自卑,善于為別人擁有長處而欣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競爭,又要相互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非常寶貴,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為社會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是光榮的,要珍惜勞動成果,要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并能自覺地主動地學習他人的成長,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的遵守競爭意識。
2.了解家庭中的親戚及稱謂,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了解家庭中發生在長輩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樂。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
3.學習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通過采訪、調查等活動,了解不同的職業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具有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能夠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從小勤奮好學的故事;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知道一些勤奮、惜時的格言和諺語,使這些含義豐富的箴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知道農村是農作物的家園,了解“綠色食品”;認識日常生活用品生產的變化;懂得農業生產,工人生產勞動以及日常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四、教學策略與措施
1.《天生我材必有用》.①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②照鏡子活動,目的在于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點。③設計合理活動,引導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④開展“我能行”實踐活動。
2.《我要向你學習》.①講述《駱駝和羊》的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懂得人有所長,物有所短的道理。②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長處和短處。③通過故事會明白取長補短的重要意義。
3.《競爭與合作》.①故事屋《我們能贏》,使學生明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競爭無處不在。②用“評議角”的方式競爭規則的教育。
4.《我來畫棵家庭樹》.①繪制家庭樹,理解家庭樹的象征意義,理解家庭的含義。②“智慧谷”,寫出親屬的稱謂。
5.《我家的故事》.①講述家的故事,初步了解家的功能。②寫一個“我家的故事”,體會“我愛我家”的情感。
6.《家人關愛我成長》.①嬰兒成長的過程圖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②古詩《游子吟》,小調查,我的生日,引出我們要報答的養育之恩。③“采摘愛心蘋果樹”是具體的行為指導。
7.《歡迎來我家》.①知道自己家的布局,了解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圍的環境。②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
8.《‘問號’之歌》.①閱讀文中詩文,讓學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滿問號。②利用故事屋,活動角,了解古今少年好學勤學的榜樣故事。③師生收集勤奮好學的格言、諺語。
9.《做學習的有心人》.①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學生收獲的故事,說明“只有耕耘才有收獲”。②測試自己的耐心和毅力,關注測試的過程,談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用“聰”字引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10.《寸金難買寸光陰》.①背誦《明日歌》理解含義。②學生表演,從中明理。③組織一分鐘活動。④設計和執行課余時間表。
11.《生活中的你我他》.①利用猜職業的方式導入。②讓學生談談新的職業種類,體現與時俱進。③采訪活動,了解各行各業。
12.《熱鬧非凡的市場》.①利用雙休日,讓學生去問,認識一些商業場所。②通過了解調查,比較各種購物方式,貨物擺放方式,價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對各行各業有個初步的了解③安排一次體驗活動。
13.《農產品的家園》.①通過觀察圖景,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明白農業在發展,社會在進步。②教師介紹“胡柚的旅行”。
14.《走進工廠》.①圖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與現代化工廠的聯系,理解生產中的分工與合作。②參與一座工廠,親身體驗工廠中的分工與合作。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力圖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品德實踐中提高道德素質,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從學生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認真、思想純樸,進取心強。對各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但是學生年齡小,加上家長對本課程不是非常重視,所以對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參與率不夠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范疇,并使四個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全冊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勞動都是光榮的,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工作計劃《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能力與方法: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并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學會辨別什么是真正值得學習的;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地遵守競爭規則。
2、借助“家庭樹”的形象理清家庭結構;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勞,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
3、學習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通過采訪、調查等活動,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具有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能夠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從小勤奮好學的故事;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知道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使這些含意豐富的箴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了解“綠色食品”;懂得農業生產、工人生產勞動以及日常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五、全冊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了解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學習合理安排課余時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難點: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并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
2、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六、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二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一起成長》·· 6課時
第二單元 《我的家庭》··· 8課時
第三單元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6課時
第四單元 《七彩的社會生活》·· 8課時
機動······ 2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 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但也有幾個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加強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第一周 我的自畫像 2課時
第二周 別人眼中的我 2課時
第三周 心中有陽光 2課時
第四周 溫馨的港灣 2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3課時
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 2課時
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 1課時
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 1課時
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 2課時
第九周 在學校工作的人們 1課時
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 2課時
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 1課時
第十二周 家鄉的山和水 2課時
第十三周 我的家鄉變了樣 1課時
第十三周 家鄉明天更美好 1課時
第十四周 我喜歡過年 2課時
第十五周 家鄉的風味小吃 2課時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課時
第十七周 一起采風去 1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單元目標態度:通過學生對自己優點、興趣、特長等方面的體驗,使他們學習如何可觀地分析、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力:通過了解、認識自己的體驗,培養學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能力,欣賞和尊重別人的能力,與同學溝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樣愛護、珍惜自己的名譽。知識:通過人事自己的體驗,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懂得取長補短的道理;在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活動中初步懂得怎樣愛護和珍惜自己的名譽。
二、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認識自己的性格、有事、興趣和特長,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認識自己,建立起自尊、自愛和自信。
三、教學難點: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正確認識自己。
四、單元內容1.認識我自己2.我的興趣特長3.愛護自己的名譽*4.我在進步
五、單元課時:14課時
六、學情分析: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學習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懂得做人要自尊與自愛,珍惜自己的名譽等,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教學時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生活中的感受、體驗為切入點,力求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自己、認識自己。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生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齡大多在9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家庭、學校和社區”、“我在學習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我的角色與責任”四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安排2-3課時,一冊書安排30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范疇,并使四個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內容的體現,幫助學生建立現在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特別應避免兒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通過做小記者采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4、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五、教學安排
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10課時
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8課時
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6課時
第四單元我的角色和責任6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 學情簡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三年級學生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大多數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2、我要安全地成長;3、我的成長與家庭;4、我的鄰里生活;5、我的成長與學校;6、我的成人與他人;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本冊由前三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進行自我認識與同學關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進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單元主要進行與家庭生活有關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范疇,并使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 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 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內容的'體現,如《我想要 我能要》幫助學生建立現在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特別應避免兒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傾向。
3、 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等。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如《他為什么學得這樣好?》通過做小記者采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榮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感受與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5.感受集體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規律。
6.通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7.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9.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10.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
四、課時安排
第一周——1.自畫像
第二周——1.自畫像(2課時)
第三周——2.同學之間(2課時)
第四、五、七周——3.他為什么學得這樣好?(2——3課時) 4.同樣是學習(2——3課時)
第六周——國慶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賴皮(2課時)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課時)
第十周——7.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2——3課時)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課時)
第十二周——9.家庭樹(2課時)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愛(2課時)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現在的我能做什么?(2——3課時) 12.家庭的記憶(2——3課時)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課時)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36個學生,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面向廣闊的生活空間,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開發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潑,富有童趣。它版面新穎,圖文并茂,充分運用圖畫、照片、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并采用對話,富有親切感。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三、教學要求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生活中要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教育學生文明禮貌、誠實守信、有愛寬容、公平公正、關心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5、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互相依存關系,了解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7.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具體措施
1、積極轉變觀念,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努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念,去探究。
3、充實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切感。
4、拓展教學空間,創造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念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情簡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三年級三個班共139人,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大多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簡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1、我和我的同學;2、我要安全地成長;3、我的成長與家庭;4、我的鄰里生活;5、我的成長與學校;6、我的成長與他人;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本冊有前三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進行自我認識與同學關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進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單元主要進行與家庭生活有關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范疇,并使四個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內容的體現,如《我想要我能要》幫助學生建立現在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特別應避免兒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如《他為什么學得這樣好?》通過做小記者采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4、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三、教學目標
1、了解自己的態度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對人寬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3、感受與同學見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
5、感受集體生活中規則的作用,初步形成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
6、通過學校和班級等集體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7、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9、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
10、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開支。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
約。
四、課時安排
第二周——1、自畫像(2課時)
第三周——2、同學之間(2課時)
第四、五、七周——3、他為什么學得這樣好?(2-3課時)——4、同樣是學習(2-3課時)
第六周——國慶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賴皮(2課時)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課時)
第十周——7、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2-3課時)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課時)
第十二周——9、家庭樹(2課時)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愛(2課時)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現在的我能做什么?(2-3課時)——12、家庭的記憶(2-3課時)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課時)第十九周復習總結
第二十周期末考查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5-0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15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1-21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3-22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1-31
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案12-17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22
《品德與社會》小學教學計劃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