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寫好計劃才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計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2個班,學生是非常喜歡《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但由于家長對它不夠了解,所以重視不夠,這樣影響了一些家庭作業的完成,以及一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本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師力爭減少一些負影響,努力提高活動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三個單元:“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和現象,嘗試合作地、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搜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知識目標:
1、1、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2、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3、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
4、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2、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3、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能力目標:
1、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對節日及喜慶活動的感受和見解。
2、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與現象。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了解幾個主要傳統節日的習俗和來歷。
2、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喜慶活動及民間風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2、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3、培養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4、初步形成法制觀念。
能力目標:
1、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
2、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現象,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5、學會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2、初步懂得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四、教學措施及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
時間課題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消費
第1、2周第1課生活需要消費
第3、4周第2課不同的購物場所
第5、7周第3課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二單元生活中的習俗
第8、9周第1課多彩的民族節日
第10、11周第2課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課異國習俗
第三單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課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課從“119”談起
第18、19周第三課面對突發事件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級三個班的孩子正處于向青少年過渡的兒童期的后期階段,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時期。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開始轉化,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為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使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一雙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向鄰里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辦法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
五、教改專題
怎樣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20xx-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
教師:楊xx
本學期我接任四年級五班和六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為了順序的開展教學,圓滿的完成教學工作,特制定此教學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五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三單元“安全地生活”,第四單元“花錢的學問”,第五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四、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五、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六、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講解、社會實踐等。 七、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
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40人,他們大多來本村或周邊村子,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關愛、善待植物和動物,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危險發生后的緊急情況,同時防止事故的發生,以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是關于消費和理財的。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的花費。
第四單元是關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關愛別人、理解別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發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制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系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于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學內容備注
2
9.4~9.8
1、《我們的合作》
2、《真正的友誼》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6
10.1~10.7
國慶放假
7
10.8~10.13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4、《面對欺負和威脅》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襲害了誰》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場》
10、《衣食的來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12、《從一滴水說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復習考查
22
1.22~1.26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例如,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于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沖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通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又如,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人類的'衣食問題,關注人類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匱竭的問題,他們開始有作為現代人的責任意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了解工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三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們在一起》;第二單元為《成長不煩惱》;第三單元為《聰明的消費者》;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正確面對欺負和威脅,敢于抗爭。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學習誠實做人,誠信為本;熱愛科學,相信科學。
3、知道消費的權利,了解有關消費的常識;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學會辨證地看待工業文明,認識白色污染;養成珍惜水資源的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課序起止時間內容課時
118.18—8.23我們的合作2
228.25—8.30真正的友誼2
39.1—9.6復習鞏固第1.2課2
439.8—9.1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2
549.15—9.20面對欺負和威脅2
69.22—9.27復習鞏固第3.4課2
79.29—10.4國慶節
8510.6—10.11我要攀登2
9610.13—10.18抄襲害了誰2
1010.20—10.25復習鞏固第5.6課2
11——12710.27—11.8我們和誠信在一起3
13811.10—11.15擦亮眼睛2
1411.17—11.22復習鞏固第7.8課2
15911.24—11.29逛商場2
161012.1—12.6衣食的來源2
171112.8—12.13塑料與我們的生活2
181212.15—12.20從一滴水說起2
1912.22—12.27復習鞏固第9.10課2
20——2112.29—20xx.1.10總復習3
含期末統考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閑暇的本領和閑暇道德觀。并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了解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系。培養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系 端午節放假
18 6、17~6、21 期終復習、期終考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校學習生活,學生在知識、能力、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學生興趣廣泛,喜歡做游戲,樂于參加活動,樂于動腦、動手,同學之間能團結合作。
三、四年級學生由《品德與生活》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于知識的積累,社會實踐能力,探究能力都有待提高。學生上課都能認真聽講,大膽發言,積極參加學習、討論,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積極性高,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學生特別喜歡這門課,老師布置的作業能較好的完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學校、班級中部分學生能積極幫助父母、老師、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自然、生命、家庭、社會具有責任感。
二、全冊教材分析
1、本冊教材安排及特點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使用的是山東美術出版社的教材,本冊教材共分四個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會學習》《各行各業與生活》《多彩的節日》《我跟爸爸去上班》和我的實踐活動《我跟爸爸去上班》。
第一單元有4課,包括《找找我們的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發展中的家鄉》《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第二單元有4課,包括《多問為什么》、《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的老師多》、《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有3課,包括《小小一粒米》、《我家的電器》、《走進商場》。第四單元有3課,《貼春聯》、《藏歷年與潑水節》、《圣誕節與狂歡節》。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時效性強,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教育內容有的放矢。讓學生能夠從體驗的過程中懂得道理。
2、本冊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解家鄉、學會學習、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節日習俗等內容。
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解、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冊教材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變成實際行動,進而形成習慣。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熟知的事例來說明問題;爭取家長的配合,在家中做一些家庭成員應該參與的事情的決策,鍛煉學生的自理能力;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道德,利用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影響自己,進而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以學習者為主體,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
1、在知識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結合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將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融入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中,讓學生掌握與人相處、獨立行動、關心家人、幫助同學、增強自信等方面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上:教師是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的游戲設計者。本冊教材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生活中學這一特點,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均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將學習內容與學校的德育活動、少先隊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就在身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能體現出來,不需要特殊記憶,只要養成習慣就可以了。
3、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本冊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學生”。學生在這冊教材的學習中會從各種活動中得到快樂和喜悅,并能通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課程中的感性活動,在他的內心產生影響,激發學生自我教育。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通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構想和具體措施
(一)、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對于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其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首先,應確定穩定的學習小組,集體成員之間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分組時即優、中、差兼搭組合、男女分開組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輪換組內角色,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組中的不同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小組意見陳述者等等,特別是小組長要輪流當,人人平等,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有主人翁感、成就感,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所需要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協調能力,相互尊重的態度等,為小組合作交流順利高效進行奠定基礎。
其次,在提出問題時,必須首先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待考慮成熟有了交流的需要時,再展開討論、交流。討論交流時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積極參與發言,成員之間共同探討,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學全面負責;記錄的同學還要負責把各成員的發言進行歸納總結,并記錄下來;發言的同學負責把全組的討論結果和其他的小組進行交流。
(二)、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評價也十分重要。
評價主體主要是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構成;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評價方式有回顧、解答、談話、操作等。
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材設計了“我的收獲”板塊,給師生進行評價提供借鑒和提示。教學中,不要求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要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價,而是根據學習內容,交替采用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動興趣,引領他們獲得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第一、二單元中為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我們在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上用“班級之最”的評選作為評價工具。將課堂學習、習慣養成、能力培養融入到“班級之最”中有:回答問題最積極、任務完成最棒、做好事最多、最愛勞動講究衛生、進步最快、能力最強、班級榮譽感最強、最有愛心等。評選突出強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并注重過程評價,讓每位學生都得到關懷,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
(三)、對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我將采取以下的方法:
1.在課前布置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常識去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
2.在課堂上對于完成課前調查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榜樣;
3.在每節課中滲透深一層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著不斷思考,并且提示他們可以進行調查、讓學生逐步養成調查的好習慣;
4.在小組活動中幫助學生分配工作,讓他們嘗試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探索,
5.定期結合各學科組織進行研究性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研究型學習活動后逐漸嘗試獨立學習。
五、全冊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
1、《找找我們的家鄉》 1課時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課時
3、《發展中的家鄉》 2課時
4、《他們是家鄉的驕傲》 1課時
第二單元《我會學習》
1、《多問為什么》 1課時
2、《遇到困難的時候》
13、《我的老師多》
24、《同樣是學習》
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
1、《小小一粒米》
22、《我家的電器》
23、《走進商場》
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1、《貼春聯》
22、《藏歷年與潑水節》
23、《圣誕節與狂歡節》 2課時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著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于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 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 元周 次課 題課時
第一單元 有困難 我不怕第一周1.這點困難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單元 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們”
第六周6.我們要做最棒的
第三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七周7.各種各樣的商店
第八周8.購物有學問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
第四單元 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周10.無聲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十三周13.我們是鄰居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
第五單元 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測風云
第十六周16. 在這危急時刻
第十七周17. 災害無情人有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加強交流,了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盡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周一次。
4.采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采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并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并養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 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2、知道要守規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6人。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五、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獲!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周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20xx-20xx學年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范意識,了解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志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了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復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學生現狀分析:
我校四年級共有兩個班,他們正是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于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沖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現代家庭結構導致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另外,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學習能力,從身邊的一些變化中探究其變化的原因。
二、指導思想:
本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的道德觀、價值觀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好處;初步形成正確的友誼觀;學會交流和溝通的技巧,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2、初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提高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意志與能力;培養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了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獲取篩選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鄉及家鄉人各方面的發展進步,了解家鄉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樹立家鄉小主人意識,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5、關心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6、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在集體生活中》、第二單元為《學習更上一層樓》、第三單元為《我的家鄉》、第四單元為《家鄉的變化》。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形式,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4、充實教學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需要。
6、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的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四年級上冊編制了“我們在一起”、“成長不煩惱”、“聰明的消費者”三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建議安排3~4課時,一冊書安排37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見物見人,以物及人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到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如各種工業品、農產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導他們懂得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們所食用的食品是從哪里來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以期使兒童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他所面對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還應該看到的是: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制作、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都蘊藏著“人”,蘊藏著人的智慧與勞作、人的需要與情感等。作為一門“品德與社會”的綜合課的教材,應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讓兒童能夠在見物的同時見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來源》一課中介紹了袁隆平,不僅提到了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經濟價值,還將一個有血有肉的、近距離站在少年兒童身邊的袁隆平呈現在教材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突顯本教材的人文意蘊和它的道德價值,力圖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系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人格培養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
教材向兒童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用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兒童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揭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它們是有利于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還是會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兒童通過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讓他們逐步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存事實作出正確的價值辨析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如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白色垃圾”等。我們認為這種價值辨析、價值選擇的意識、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也是本課程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這樣做,也使我們能把事實的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在一起。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
努力使兒童所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如在講到紙張時導入西漢時紙的發明,在講通信時說到古代的驛站,注意到會對兒童產生較深、感染的各種無形文化,突顯出它們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當然,本教材所給予的歷史文化知識只能是“點”狀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
四、教學建議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 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 日 期 | 教 學 內 容 | 備注 |
1~2 | 9.1~9 | 1、《我們的合作》 | |
3 | 9.12.16 | 2、《真正的友誼》 | |
4~5 | 9.19~30 | 3、《為你高興,與你分擔》 | |
6 | 10.1~10.7 | 國慶放假 | |
6~7 | 10.8~14 | 4、《面對欺負和威脅》 | |
8~9 | 10.17~25 | 5、《我要攀登》 | |
9~10 | 10.26~11.4 | 6、《抄襲害了誰》 | |
11~12 | 11.7~15 | 7、《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 |
12~13 | 11.16~25 | 8、《擦亮眼睛》 | |
14~15 | 11.28~12.6 | 9、《逛商場》 | |
16 | 12.7~16 | 10、《衣食的來源》 | |
17~18 | 12.19~27 | 11、《塑料與我們的生活》 | |
18~19 | 12.28~1.6 | 12、《從一滴水說起》 | |
20 | 1.9~16 | 復習考查 |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生活中的消費》、《生活中的習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和節日習俗。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第一.要變“目中無人”為有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的形成。第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怎樣學,通過什么方法學;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采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目的是獲得反饋信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對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水平做終結性的評定,更不是利用評價結果對兒童進行比較與分等。因此,要從每個學生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五、學困生幫扶措施: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講,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中的一切。”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獲!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種愛又必須是真誠的。打開孩子心里的那扇門,當我們與學困生建立一種友好,平等的關系時,他們就會主動向我們吐露心跡,敞開心扉地與我們交朋友,這樣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師,喜歡聽教師的課,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樂于接受。馬克思曾說:愛需要用愛來交換,心靈需要用心靈來塑造。我們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模一樣的人,也不應該這樣要求學生。因而,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師要創造、利用各種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一些觀念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困難,讓他們親身經受一下艱難的磨練及痛苦的洗禮。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深處,無不渴望被贊賞。”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永遠記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尊重學困生,就要讓他們在接受教育和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六、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開展一次超市購物活動。
2、開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會。
3、收集生活中有關交通安全的實例,開一次“交通安全從我做起”的主題班會。
七、教學進度安排。
每課二課時。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1-21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3-22
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3
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21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01-05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優秀10-18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2-08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