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政治教案
教學目標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關系是人民在生產過程當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在原始社會后期,個體勞動逐漸取代共同勞動,生產資料私有制隨之產生。
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和國家;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分析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說明奴隸制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奴隸社會后期,殘酷的奴隸制度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從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入手,說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封建剝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嚴的等級制度;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 起義和農民戰爭;獨領風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能力目標
1、利用史料分析、辨別的能力;
2、通過教材中所給材料與小欄目,培養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3、在全面評價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初步學會辨證、全面地看問題的能力;
4、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遠古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歷程的了解,使學生體會到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要勇于實踐。
2、通過對原始社會有關內容的講解,明了私有制與私有觀念不是從人類誕生起就有的,進而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
3、通過古代社會的更替變遷,體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明了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4、通過對獨領風騷的中國科技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建議
一、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本節課是全書的起始課,講述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社會形態。第一框講原始社會,重點講述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是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使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簡單概念。強調了它是人類社會的童年,即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第二框講奴隸社會,強調是第一個階級社會。講述了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和國家的過程,文字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由于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必然導致崩潰。第三框講封建社會,強調封建社會的進步性,說明封建社會的建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基礎,剝削的主要手段是榨取地租。地主階級對農民進殘酷剝削和專制統治,必然激起反抗,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推動了歷史發展。第四框是活動課,強調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簡要介紹我國科技發明和文藝瑰寶的基礎上,建設性的提出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風采的活動。
2、重點、難點與疑點:
⑴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
僅從表面看,會使人誤認為原始社會是一個理想社會。因此,這是教學中的疑點之一。
通過對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狀況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到原始社會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不是人們的道德高尚,而是由于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決定的。
⑵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此觀點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前人的經驗得以傳播,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使人類的精神成果如詩歌、舞蹈、繪畫等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又促進生產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繁榮,人類開始擺脫蒙昧和野蠻,進入文明時代。在教法上,可通過展示奴隸社會的科技文化來讓學生感受文字出現的影響。
⑶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這是國家的實質。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理解此觀點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不必展開講解。從國家的起源入手,讓學生明白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階級和國家的。從國家的機構的設立,懂得軍隊法庭等都是鎮壓奴隸階級反抗的工具。
⑷奴隸制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
這是對奴隸制特點最典型的概括,是教學重點。
首先,要分析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幫助理解學生。強調指出奴隸主把奴隸當quot;會說話的工具,這是奴隸制國家的統治特點。其次,要指出在奴隸社會后期,奴隸主對奴隸的野蠻、殘暴的剝削和壓迫,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
⑸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
這是封建制生產關系中最核心的體現,因此是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幾點:通過與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對比,來說明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分析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特點,闡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在教法上可結合多種形式的實例來開展分析,更易于學生理解。
⑹中國封建時代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好契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將此部分內容設計成活動課,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避免教師枯燥的說教。
二、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上設置的一些小欄目。
由于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淡化學科體系,精簡了一些歷史事實、理論概念及學生難于理解的內容,降低了理論難度。但在教學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階級、國家等概念,同時,為了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書中的小欄目,讓學生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自主歸納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特點等知識點。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中一些易混淆的、存在疑問的觀點,特別是教學手段有限的學校,更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小欄目幫助學生從表面現象入手分析更深層的含義。
2、在知識點的把握上,為理解社會發展進程的變化,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圖表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比如:封建社會與奴隸制相比,具有明顯進步性的主要表現。就可用此方法突破。
3、畢竟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是很遙遠的事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領會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電影、電視片段。如:《斯巴達克斯》、《農奴》、《白毛女》、《紅樓夢》(電視劇)
4、為活躍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采用討論會、辯論賽、頭腦風暴論壇等形式的探究活動。例如,第四框--獨領風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 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與奴隸制相比,封建社會進步性的主要表現;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
2、 能力目標
⑴通過對奴隸制生產關系與封建制生產關系的對比分析,學會比較的能力。
⑵通過對一些史事、影片片段等的分析,逐步培養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逐步培養能自主發表個人觀點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古代社會的更替變遷,體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明了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二、 教學重點、難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
這是封建制生產關系特點的集中體現。因此,既是本框的重點,也是第一節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
三、 教學過程
圖一、奴隸破壞生產工具(或奴隸主莊園衰落的景象)
圖二、宋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提問:兩幅圖分別反映了什么情景?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彼此交流意見(給兩分鐘)
第一幅圖反映的是奴隸社會末期,由于奴隸主對奴隸的野蠻、殘暴的剝削和壓迫,阻礙了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
第二幅圖則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生產發展與經濟繁榮。
殘酷的奴隸制度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來代替,這就是封建社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框的內容:
三、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板書)
提問:從圖中的繁榮景象,同學們可曾思考過為什么封建社會的建立是社會歷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政治教案】相關文章:
政治《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的教案05-05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古代社會05-02
樞密院的發展歷程03-29
交往力--人類社會基本的發展力04-26
從交往實踐觀看人類社會的發展04-27
月球探測發展歷程及啟示04-27
物流管理的發展歷程05-01
完美的發展歷程及前景04-27
《世界政治的發展》復習教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