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3-08-05 11:37:55 小學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語文教案(精華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案(精華10篇)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21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6個。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昆侖山、騰云駕霧、藏龍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輝、一畝、一丈、凝成、鐮刀、畫、普通、石筍、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四自然段。摘錄、積累描寫水池形狀、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點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繪的具體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觀及池水顯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師準備:

  1、與課文內容相配套的教學掛圖(網絡圖片下載)或錄像資料片斷

  2、準備一幅中國地圖,以備了解松潘、昆侖山的位置(或做在。課件中)。

  3、準備包括一二類生字在內的與教學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九寨溝、五彩池的文字、圖片資料。讀通本課課文,讀準、讀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前熟讀生字詞比賽。

  1、教師激趣。

  今天在學《五彩池》這一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比賽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組讀生字詞讀得最熟:(1)正確地讀出生字(包括一二類生字);(2)讀出這個生字在課文中組成的詞語;每個人先:自己準備,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自己學習。四五分鐘后,組織小組交流。:其間教師注意巡回輔導和督促,指導后進生。〉

  2、反饋與強化

  (方法:抽樣學習小組共同讀生字,并組詞。例:昆,昆侖山。)

  (教師組織反饋方式可靈活,注意就生字詞的音、形予以點撥和強化。)。

  二、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到過哪些景色美麗的地方?那兒有湖嗎?說說好嗎?湖水怎么樣?什么顏色?。

  那么,你們見過五顏六色的湖水嗎?(引出新課,板書課題:五彩池)。

  三、引導質疑。

  1、那么,同學們看到這個課題,會想到什么問題?。

  (教師有。計劃地歸納學生質疑的問題,有。計劃地板書,形成引導學生閱讀探究的主要問題。例如:真有這樣的五彩池嗎?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樣?為什么那里的水會是五顏六色的?……)

  2、談話:我們中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出示中國地圖),有許多山川湖泊。看,這兒是我們的家鄉×××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縣以北的九寨溝,那兒景色特別美麗,真像仙境一樣呢!我們去看看好嗎?

  《五彩池》這篇課文寫得也非常優美,我們如果一邊讀一邊通過課文中的語句去發揮想象,就會感覺到好像看到了那個地方的景色一樣。我們試著這樣一邊讀一邊想象,可。以輕輕地讀出聲音來。

  我相信你們一定可以通過閱讀課文摘清楚你們提出來的那些問題。有實在想不明白的詞句,可以用筆做上記號,等會兒和其他同學一起想想、說說,也可以向老師提出來。

  你覺得描寫特別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記號,等會兒讀給大家聽。

  四、學生初步自主探究閱讀。

  1、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讀課文時按上述要求用筆做適當的記號,也可以在課文旁邊寫出自己想到的內容。(要給學生比較充分的時間,要激勵每一位學生都投入到潛心閱讀的境界中去。)

  2、引導和組織學生根據以下板書(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討論:(1)同學們一開始提出的那些問題弄懂了沒有?還有什么不懂的詞句或問題?(2)覺得哪兒寫得特別好、特別美?五彩池獨特的地方是什么?(3)讀的時候你聯想到了什么?

  五、反饋、點拔和強化。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歡哪些句子?為什么喜歡?哪個小組先說說?

  (學生反饋,朗讀。教師在此過程中引導全班學生著重讀那些應該發揮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著我玩兒……去看看";"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蓮花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并相機引導理解"騰云駕霧、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詞語。)

  啟發、點撥要點

  (1)關于"騰云駕霧":同學們看到這個詞語,想到看過的什么電視劇、什么鏡頭嗎?

  (2)關于"漫山遍野":課本上有沒有插圖能說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讀這幾句,聯系插圖或投影,引導學生既體會"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鋪展著巨幅地毯上的寶石"一句的具體畫面。讀出贊美的語氣。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及新詞,積累詞語。

  2.了解按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頤和園的景物特點及地位,產生熱愛首都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頤和園的景物特點及地位,感受頤和園的宏偉美麗。

  教學準備:

  1.CAI課件、展板。

  2.搜集有關頤和園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頤和園全景圖)

  同學們,在我們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皇家園林,你們知道是哪里嗎?

  教師板書課題并強調“頤”的筆順。

  二.交流資料,了解頤和園概況。

  通過查閱資料,你對頤和園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說。

  三.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提出不懂的問題。

  2.前后桌四人一組互相交流不懂的問題。

  3.通過交流還有沒解決的問題嗎?

  如果有,板書問題。

  四.自由結組,合作交流:

  1.瀏覽課文,用“○”畫出課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頤和園的哪些景物。

  學生板書:仁壽殿佛香閣大戲樓長廊十七孔橋銅牛

  課件出示頤和園的地圖,閃爍這六個景物,使學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結組:

  通過讀課文、查閱資料,你對哪個景物最感興趣,根據興趣重新結組。

  要求“快、靜”。然后快速選出你最信任的組長。

  3.合作交流:

  由組長組織活動。在組內交流查閱的資料,結合課文及資料,準備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們喜歡的景物。

  4.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1)請各組進行匯報,同時,課件出示頤和園景物的相應圖片,并配以古箏音樂。

  (2)小組匯報的同時,其它組認真聽,聽后談談感受,也可向這組進行提問。

  (3)教師進行適時評價、點撥。

  五.學習第七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七自然段,用“——”畫出課文還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景物?

  學生板書:諧趣園“買賣街”廓如亭知春亭

  課件閃爍這四個景物在地圖中的位置。

  2.課件顯示這四個景物的圖片,教師加以聲情并茂的介紹。

  3.欣賞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六.課外延伸,補充資料(師生共同交流)。

  1.通過查資料,你還知道頤和園的哪些景物?

  2.老師也查到了一些資料,你們想看看嗎?

  (課件出示頤和園的一些景物圖片,并加以簡單介紹。)

  3.學生把收集的資料貼到展板上。

  4.小結:頤和園的景物真是數不勝數,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幾天也看不完看不厭。

  板書:……

  七.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談感受。激發熱愛首都之情,產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寫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與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紹頤和園的景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書:詳、略。

  2.課文是怎樣連段成篇的?與《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業:

  1.積累詞語,選擇喜歡的詞語抄在好詞好句本上。

  2.課下觀看展板,交流體會。

  板書設計:

  29*頤和園

  仁壽殿

  佛香閣

  大戲樓

  長廊

  十七孔橋

  銅牛(詳)

  諧趣園

  “買賣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激發興趣,引導質疑。

  大家聽了老師的介紹,看了課文的題目,心里會想些什么問題?

  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

  三、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大體了解記敘順序。

  1.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的讀音。

  (2)你讀懂了什么?

  還有什么新的問題?

  2.快速讀課文,畫出點明小獅子愛爾莎年齡的語句,想想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具體地說是按照愛爾莎出生、成長、回到大自然的順序來記敘的'。

  3.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課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動?把這些部分再好好地讀一讀。

  四、引發想象,談體會。

  1.讀了最使自己感動的段落,說說對小獅子愛爾莎和那位女科學家的印象。

  2.概括出“我”和愛爾莎之間感情深厚。

  五、小結。

  1.復習生字詞。

  2.學習了解文章敘述順序的又一種方法——找關鍵詞語,理出順序。

  3.一邊讀一邊想,認真體會,發現問題。

  六、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組織學習小組。

  1.根據小獅子愛爾莎出生、成長、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經過,找出有關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指名讀。

  3.按照學生找到的語句進行分組,分成“出生、成長”、“放回大自然”兩組。

  二、開展朗讀比賽。

  1.討論出比賽規則:分別給自己的隊起名字,進行合理的分工。

  2.學生準備,教師引導、點撥。要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去理解,互相幫助,把理由說清楚,說明白。

  3.進行比賽,引導感悟、體會。

  (1)“出生”部分要引導學生體會愛爾莎的可愛和作者對它如母親般的關懷。

  (2)“成長”要透過三個事例中的重點詞語,了解獅子的生活習性,體會“我”和愛爾莎之間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學家內心的感受,她和愛爾莎難舍難分的情感,體會她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三、小結,深入體會。

  1.了解了獅子的生活習性,體會出作者與小獅子之間深厚的感情。大家還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問題,都可以說出來。

  2.如果讓你給課文改個題目,你會怎么改?

  四、畫出描寫“我”無限關愛小獅子愛爾莎的語句,把它們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業。

  思考:學習了《小獅子愛爾莎》后,你認為愛爾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還是留在女科學家身邊好?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

  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

  小學語文所負載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完成語文教學目的,所選的教材篇篇都含蘊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反映了愛家、愛國、愛人民、愛人類、愛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贊揚了親情、師情、友情,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么?學習什么?反對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么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的熏陶、積累。

  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

  (一)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喜愛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這樣的目標不是老師講幾次能夠達到的,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作文,從篇篇課文中,從作者的精美語言中,如,詞匯的豐富,句式的多樣,篇章構思的巧妙;從文字所載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經過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步體會出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逐步養成準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好習慣。由于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并從而獲得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習作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才能形成喜愛讀書、習作的良好習慣。

  (二)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憑借文章的語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達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過程。不論是寫事、寫人、寫景的文章,其中總是蘊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認識。例如《落花生》一課,父親講的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段話要反復讀,要背誦下來;要使學生從中悟到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學生做好事不聲張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有的課文所闡述的道理是比較含蓄的,這就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深入體會教材,揭示出其蘊涵的道理,啟發學生去認識。教材中還有不少含蓄著科學思維方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還要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

  通過習作,學生能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習作過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認識的過程。

  (三)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情感,為做一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地球的現代人打下良好基礎。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兒童思想認識、道德行為形成的推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才能有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

  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脫離讀書、作文。因為文學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藝術的“境界”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著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鐸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與人間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所以說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小學語文教材作者所著力的多數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使作品所表達的景、情、語三者統一起來,從讀書中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達情或以理激情,讀書時就要先明事達理,才能入情,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

  學生的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學生作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周圍事物、人物、景物的熱情,看到什么都無動于衷,又怎能表達出真摯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導也要滲透情感教育。

  總之,要貫徹學語文和學做人統一的原則,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體會作品中表達情理的事例、情景、詞句,著力表達情感的筆墨,并以此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師要有高水平的語文能力和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真摯的情感,從學語文和學做人上給學生作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 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教學是一種規范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

  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準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和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第一,要科學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思路。第二,教學過程的組織要科學有序,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第三,教師要以規范的、準確的語言進行啟發、引導、解惑,課堂提問要精、要準、要巧。合理地組織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使學生準確地理解字、詞、句、段、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理解語言的科學性,獲得規范的語言積累。同時,通過語文學習還要獲得正確的文化科學知識,并通過掌握語文能力及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及科學探索精神。第四,要講求實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要達到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率的目標。

  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杜絕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從教學實踐來看,一些青年教師、甚至有的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錯,如誦讀時讀錯字音或學生讀錯字音不予糾正;有的寫錯別字、寫字倒筆順,對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句子,教師不給改正;有些教師講課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對學生答問中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等,這些都違反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語文基本功不過硬或備課不夠認真,同時,也說明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違反了科學性原理。必須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嚴格、扎實。因此要求教師的語文素質一定要過硬。而教師本身對教學、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更是無言的科學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而語文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言本身既有嚴格的規范性,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也會表達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樣式,有時,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時期,更需要發展兒童的創造思維。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語言本身和教材的創造因素以及兒童待發展的創造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才能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必須先明確創造性的含義。簡單地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思想、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從學生方面講,就是指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語文教學規律,使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經過重新體驗、感悟、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學生學習語言的創造性主要體現于獨自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課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個人思想、情感的體現,個人對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與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創造性學習。當然,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

  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二,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采用鸚鵡學舌的方法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學參考和標準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余地。第三,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采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口語交際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于教學的個性上,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必須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

  四 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

  在明確教學目的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

  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習過程中的諸因素不能作為教學階段。

  學習過程中的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諸認知因素的關系。

  (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并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后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后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小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即以思維活動為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準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協調好其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為主,并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

  (一)整體感知語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語言過程中的思維流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后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后,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愿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并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

  (三)積累語言。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運用語言。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達到以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過程實現的。

  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

  五 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頁。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新大綱”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于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啟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

  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話,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一)要給學生設計出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口、動耳、動腦、動手,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新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課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就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

  六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

  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由于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在一個教學班中,學生的智能水平、思維方法、個性特點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不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就不是唯物主義者。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往往忽視學生的差異,如小學語文教學的統一性較強,不管學生有何差異,都一味追求全班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過程統一,操作方法、步驟統一。其結果往往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及個性的發展。當然,教學的統一性是實現語文教學大綱的保證。但是只有統一性,沒有差異性,就會出現有潛能的學生“吃不飽”,因而產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而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又“吃不消”,于是就會出現知識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會成為差生。這樣的教學既不會培養出有個性特點的、學習有特色的學生,也不會使學習差的學生達到合格水平。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對學生的身心差異認識不足,沒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試中的不正常現象,有的教師、校領導要求全班學生考試成績都要達到高分。這種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個班來說,是違反學生成績常態分配的。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師,也不會把一班學生教到一個水平線上,即使是擇優錄取的,也還是可以分出好中差來。這并不是要教師放棄自己的責任,而是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也是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打基礎,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應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要培養有創造才能的人,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完成教學統一要求的前提下,應允許學生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使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教師的責任在于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的某種興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有以下兩方面。

  (一)教師要全面了解班里學習好中差三類學生。學生學習的好中差分類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僅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還有余力完成大綱外教師選的或自選的讀、寫材料;學習中等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不費力氣;學習差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有一定困難,或完不成,或經過教師指導、幫助才能完成。三類學生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級上升,也會逐級下降,也還有差生升入優秀生一類或優秀生降到差生類。不論是哪種情況,教師都要及時分析原因,進行鼓勵或幫助指導。總之,要使三類學生都能不斷提高,逐步減少或消滅差生。

  (二)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及興趣愛好。如有的學生思維靈活,善于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思維遲緩,易受人暗示;有的學生邏輯思維強,思考問題很有層次;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好聯想、想象;有的學生記憶力好,對學習內容過目不忘;有的記憶力差,要反復記憶;有的學生理解力強,讀書一兩遍即明白;有的學生理解力差,讀幾遍也還是說不清楚。同時,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別,如,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能堅持較長時間的閱讀,而有的學生聽課、讀書注意力易分散,學習的堅持性差;有的學生情感很豐富,遇到事物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學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無動于衷,見困難就退縮。此外,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也不同。對學生的這些不同的表現,教師應分類研究指導,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心理特點的指導,不要用“一刀切”的辦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掌握一個字詞的過程,讀懂一篇文章的過程,寫出一篇文章的過程,遠比我們估計的要復雜得多。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學習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智力水平、學習方法、興趣、愛好,分類指導,揚長避短,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使其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除設計主方案,進行一般教學外,最好再設計一個副方案,即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方案。

  七 充分利用課外閱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

  什么是語文教育資源呢?凡是能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質的、能供學生觀察、欣賞、閱讀、練筆的文字材料、媒體、語言環境、現實生活等,都可以作為學習語文的資源。

  要改變封閉式的語文教學。只靠一本教科書和一本練習冊,只限于在課堂內學習,一個學期只靠讀二三十篇課文和枯燥的重復練習,不僅語言積累不足,而且學生的視野也不開闊,再加上方法不當,因此,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很慢。這種封閉式的教學,久而久之就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不喜歡閱讀課,害怕作文課,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動力。在此情況下,又從何談提高語文素質呢。因此,這種狀況必須徹底改變。

  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除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外,很重要的一條途徑是靠課外閱讀。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大量的課外閱讀充實了他的頭腦,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語言表達流暢,思維活躍、敏捷;也有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少,不僅知識貧乏,而且語言不夠豐富,思路狹窄。這兩類學生除了先天素質差別之外,更主要說明前者讀書多、會讀書,吸收知識多,積累語言多;后者讀書少,不會讀書或不喜歡讀書,吸收知識少、積累語言少。說明語文課必須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文字教育資源。

  除了多讀書之外,語文課還應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人們掌握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思想。生活中的語言環境蘊藏著可供兒童學習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因為生活是學習語言的源頭。葉老曾指出:源頭“就是我們的充實的生活。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頁。小學生的認識是從身邊發生的事物開始的。現在許多小學生課內學習壓力很大,課余生活非常單調、枯燥。兒童遠離社會、大自然,兒童語言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從一些“優秀作文選”中來抄作文,或寫著成人的話、或寫空話,甚至寫假話,這是非常危險的。正如葉老指出的:“我們最當自戒的就是生活淪沒在虛空之中,內心與外界很少產生關系,或者染著不正當的習慣,卻要強不知以為知,不能說、不該說而偏要說。這譬如一個干涸的源頭,哪里會傾注出真實的水來?假若不知避開,唯有陷入模仿、虛偽、浮夸、玩戲的弊病里罷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頁。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課脫離學生生活的危險性。所以學語文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等方面現實生活中可供學生學習語文的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原理的要求,主要是將課內學習向課外擴展。

  一是向課外讀物擴展。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善于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機會,設計出由課內向課外擴展的提高性的讀寫練習。如有的課文需要介紹作者、事件發生的背景等,教師不要包辦代替,最好是根據課文需要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學生自己搜集材料,通過閱讀和分析進行解決,而且可以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結果。當然,教師可以指出搜集材料的途徑或提供一定的材料來源。又如課內節選了作品的一部分,可在課外指導學生讀全文;課內選了某作家的文章,課外可讀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課內選了某作家的作品,課外可指導學生讀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課內選的篇章內容、思想較深,課外可選資料性讀物,以幫助加深理解課內閱讀內容;有的可作為訓練要點的補充、鞏固,使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能在課外閱讀中用得上。要達到以上目的,最好能編出相適應的課外閱讀教材。此外,還應有學生自選的讀物。學校圖書館要創造條件備有適合學生閱讀的讀物。中高年級,要教會學生上網查找資料。學生閱讀中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

  二是向生活擴展。如根據課文需要,帶學生到大自然和社會中觀察、體驗、欣賞、調查,以獲取生動活潑的語言。如李吉林老師上課時經常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她認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兒童心情愉快,愛美之情升騰起來,兒童的語言便會伴隨著情感而迅速排列組合,會講出一串串具體生動的話來。還可以帶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參觀博物館,展覽館等。也可以由家長帶孩子去購物,學習對話;在家庭中還可以參加父母之間的對話;在學校中同學之間對話,學習生活中的交際語言,等等。一句話,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資源很豐富,只要教師、家長善于引導、啟發,學生主動隨機獲取,就會從中學習活的語言。

  總之,語文教學要向生活開放,向課外閱讀開放。要把學生帶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學習生活中鮮活的語言;要引導學生進入課外閱讀的大課堂,豐富知識,開闊思路,積累語言,發展語文素質。這是過去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所忽視的。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

  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

  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

  2、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3、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

  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

  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3、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

  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

  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4、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1、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2、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4、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

  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5、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

  的表達方法)

  6、再次,感情朗讀。

  7、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梗概

  按:本冊書屬于適應新大綱要求的過渡教材,這一冊書里習作內容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寫梗概的寫實作文和一個以聲音創設情景為素材的想象作文,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習作教案設計。第五單元的讀寫例話是教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基礎訓練五中又要求寫梗概,可見主要內容和梗概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梗概和高年級的縮寫又存在異同。為了打好基礎,我們用有限的智慧設計了這份教案。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把握寫梗概的基本要求和步驟。

  2、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將梗概寫出來。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概括能力。

  教學準備

  查找關于讀書筆記的有關知識;

  找各種帶有梗概的圖書、小說、報紙、碟盒、畫冊等;

  準備自己喜歡閱讀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寫讀書筆記嗎?課前你了解的常見的讀書筆記有哪幾種形式?(匯報關于讀書筆記的有關知識,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習作教案設計》。)

  (二)學習梗概

  1、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讀書筆記形式(板書梗概)。(齊讀課題)

  師:想了解梗概嗎?請翻到語文書P107。自由讀第一自然段,讀后談談你知道了什么?……你還知道了什么?

  板書梗概

  簡略的主要內容

  2、師:通過讀書,大家知道了梗概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簡略的主要內容。據我了解,同學們平時非常喜歡讀書看報,那么,你知道常見的梗概一般出現在一本書的什么地方?

  師:請孩子們拿出你們準備的報刊、書籍、雜志。仔細看看,看誰最先找到梗概。(學生查找)找到的給同桌介紹介紹。

  3、師:找到梗概了嗎?找到梗概的孩子介紹給我們聽聽,好嗎?請你說說你帶來的是什么書或什么文章的梗概?請從書名、類型的角度向大家介紹介紹。

  師:還有哪些同學找到梗概了,請把你找到的梗概和同桌交流交流。

  4、師:同學們了解了這么多的梗概,那么該怎樣寫梗概?讓我們翻到語文書P108第二自然段,一起讀一讀這一范例,以此了解寫梗概的基本要求。(學生朗讀)

  5、師:請孩子們結合范例和本單元的讀寫例話想一想寫梗概有哪些基本步驟。想好后,請把你歸納的步驟和同桌說一說。

  A、抽生說,師板書。

  通讀全文——抓住內容——連貫意思

  B、齊讀步驟:“引讀”第一……第二……第三……)

  C、老師按照步驟寫出了范例《獵人海力布》這篇文章的`梗概,請同學們讀一讀。(出示梗概)生齊讀。讀后結合原文和板書中寫梗概的要求,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生自由談)

  師小結:孩子們真會發現,真會動腦筋,對寫梗概的要求了解這么多。是呀,寫梗概時,我們就要注意這些問題。(出示寫梗概的要求)

  師:請大家齊讀寫梗概的要求。

  1、中心不變。

  2、順序不變。

  3、人稱不變。

  4、語言精練。

  5、保留主干。

  (三)導寫梗概

  師:下面就讓我們按照寫梗概的要求和步驟一起概括《閱讀.理解》上《我的“墨漬”狗》這篇文章的梗概吧。

  第一步:這篇文章按照老師的要求孩子們在課外讀了。

  第二步:默讀每一自然段,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請同學們注意,先找出每段的重點詞句,說的時候盡量運用文中的重點詞句來概括,要抓主要內容,去掉次要內容。

小學語文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西游記》及其作者吳承恩。

  2.了解對偶句的基本特點。

  3.欣賞美猴王的形象,理解孫悟空性格蘊涵的精神內容。

  【課文提示】

  1.吳承恩,明代小說家。

  2.《西游記》以唐僧取經的故事為線索,以孫悟空為主人公,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會矛盾,歌頌了孫悟空不畏、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它是神話小說中秀的作品。

  【正音正字】

  穹qióng 闕què 須臾xūyú 圪蚤gēzǎo 濯zhuó

  濺jiàn 挈qiè 樽罍zūnléi 契qì

  【詞語積累】

  金光焰焰 禽有禽言,獸有獸語 拖男挈女 伸頭縮頸 抓耳撓腮 序齒排班 合契同情

  【課文分析】

  孫悟空是《西游記》的主人公,他有著神魔無比的靈通和武藝,又有著世間凡人的品格和情感,還有著猴子一樣惹人喜愛的習性和相貌。孫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為一體的藝術形象。《西游記》第一回便使孫悟空這種神、人、猴渾然一體的形象躍然紙上。

  神:生于傲來國花果山上的仙石,受天地靈氣、日月精華,以至漸漸通靈。

  人:拖男挈女,喚弟呼兄,拜他為“王”,儼然人間社會現狀。

  猴: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猴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孫悟空的神、人、猴的本性,使《西游記》故事的發生和發展,成為可能。

  “花果山”的“瀑布飛泉”引出了“水簾洞”,“水簾洞”的特色可用一個“石”字點綴:石座、石床、石盆、石碗……如此“神話”的環境,為孫悟空的.“出生”和“生活”,營造了特定的氛圍和條件。

  【思維訓練】

  1.花果山的猴子,既有人性,又有猴性。請從文中各找出一句體現人性和猴性的句子。

  (猴性: 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為止。

  人性: 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

  2.請從課文中找出對偶句。

  (語言上,課文中有較多的對偶句。例如:

  四面更無樹木遮蔭,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

  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鍋灶傍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

  3.孫悟空是什么形象?

  (孫悟空有著神魔無比的靈通和武藝,又有著世間凡人的品格和情感,還有著猴子一樣惹人喜愛的習性和相貌。孫悟空是融神的威力、人的性情、猴子的乖巧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本文孫悟空這種神、人、猴渾然一體,躍然紙上。)

小學語文教案 篇8

  設計理念:

  本設計圍繞“春天”這一主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的熱情,在自主合作體驗、學習中培養學生讀、思、說、想象等語文學習能力,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感受語文大課堂的魅力。

  教學目標:

  1、在復習學過的生字詞中,鞏固漢語拼音,說好普通話,區別形近字。

  2、在朗讀詞語、背誦古詩中,積累優美詞句,培養良好的語感。

  3、發揮想象,練習說話,發展思維。

  4、在自主識字中,激發識字興趣,培養識字能力。

  教學重點:

  1、鞏固漢語拼音。

  2、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發展思維,運用語言。

  教學準備:

  小黑板、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誦諺語,引入新課引背本單元《諺語三則》。

  師:春色多么美好,時光多么寶貴,讓我們在這美好的時光中去積累與運用吧!

  二、掌握字音,積累詞語

  1、完成第一題。

  (1)自讀詞語。

  小兔子給我們帶來了春天的禮物,你能讀準這些詞語嗎?注意帶點字的讀音。

  (2)同桌互讀,“試當播音員”。

  “播音”要求:聲音洪亮,字音準確,態度大方、自然。

  (3)匯報檢查,“現場播音”。

  播音員們毛遂自薦,評出最佳播音員。

  2、完成第二題。

  (1)自讀詞語。

  春天總會有新的變化,瞧,生字朋友走到一起又組成了新的詞語,趕緊去和它們打打招呼!不會讀的'請教老師、同學。

  (2)男女生分讀詞語。

  (3)齊讀。

  3、完成第三題。

  (1)辨析字形。

  看看下面的幾組字,你發現了什么?

  (2)口頭組詞語。

  (3)自由填寫。

  把你喜歡的詞語漂亮地填寫在書上。

  三、說話練習,激活思維

  1、齊讀句子。

  亮晶晶的星星像珍珠。

  2、抽生回答,感悟體會。

  亮晶晶的星星為什么像珍珠?

  師總結:因為它們之間有相似的特點。

  3、拓展想象。

  (1)抓住月亮的特點,說說你觀察到的月亮像什么。填寫:彎彎的月亮像。

  (2)你還發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像什么?照樣子說一說,細心的你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說一說:像。

  四、讀背古詩,積累語言

  1、自讀古詩。

  春天的腳步匆匆,它給我們帶來一首古詩《惜時》。自己借助拼音讀讀古詩,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感知大意。

  讀給你的同桌聽聽,說說古詩告訴了我們什么。

  3、全班交流。

  4、練習背誦,開展“背誦擂臺”活動。

  五、自主識字,培養識字興趣

  1、自主識字讀字。

  看啊,美麗的蝴蝶也趕來了,為美麗的春天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讓我們一起去跟蝴蝶玩耍,看看你能和多少只蝴蝶交上朋友。

  2、小組內互讀。

  展示你的才能,把你認識的字跟小組同學分享,在交流中學會更多的生字。

  3、介紹方法,鼓勵自主識字。

  小組內推薦識字最多的同學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和途徑。

  師總結: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做個留心生活的孩子,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小學語文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認識地球,學習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要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3.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會用“渺小”、“貢獻”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完課文,談體會,學寫讀后感。

  教學重點

  按一定的順序寫:即學習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增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2.指導學生認真寫好讀后感。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樣的?你了解多少?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地球呢?

  二、教師范讀課文

  思考: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地球的知識,向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學生可簡單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讀課文,認讀10個生字,要讀準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讀生詞:

  遨游 璀璨(這兩個詞要讀準字音。)

  裹著 渺小 礦物 恩賜 慷慨 貢獻濫用 威脅目睹

  以上9個詞語要求不但會讀,還要會寫。

  2.指出難寫的字:

  裹 濫 脅(注意讓學生練習、當堂記憶。)

  3.讓學生說說自己查出生詞的意思。

  五、學生再讀課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

  2.想想每一個自然段都寫的什么內容。

  3.根據自然段的內容給課文分成兩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據分段情況,說一說課文先講了什么?又講了什么?(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先記敘了地球的特點和人類對它的破壞,接著又講地球上的資源枯竭之后,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我們要保護地球。)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練習朗讀課文。

  3.找找有關地球的材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認識地球,學習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要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3.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會用“渺小”、“貢獻”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完課文,談體會,學寫讀后感。

  教學重點

  按一定的順序寫:即學習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增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2.指導學生認真寫好讀后感。

  一、通讀全文,從整體入手

  1.課文共分幾段,為什么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問題。

  (學生從整體認識課文后,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課文。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注意,講到此問題時要給予解決。)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己讀1~2自然段。

  思考:從課文中你了解到關于地球的什么知識。通過具體的詞句談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人類生活的大陸面積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數字表明了什么。

  人類的活動范圍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認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類活動的范圍也很有限。

  2.練習朗讀,體會地球并不大的含義。

  3.默讀課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點?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講了人們對地球的破壞?

  (請同學們在默讀的過程中、圈畫出重點句、關鍵詞語,然后談自己的理解。說話時要按課文的先后順序。)

  (2)指導學生從這幾方面考慮:

  地球的特點: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礦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等。這些自然資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課文從以下幾方面講人們對地球的破壞:

  a.不加節制地開采地球上的礦產資源,資源會越來越少。

  b.重點理解這兩句話,指導學生多讀多體會。投影。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就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還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

  (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認識到破壞地球、破壞自然,會帶來災難。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人類將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導朗讀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認識地球,學習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要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3.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會用“渺小”、“貢獻”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學完課文,談體會,學寫讀后感。

  教學重點

  按一定的順序寫:即學習時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敘述的。

  教學難點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增強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2.指導學生認真寫好讀后感。

  一、學習課文第二段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如果地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關鍵詞語談體會。)

  2.組織學生討論

  3.匯報。

  4.引導學生從這幾處考慮:

  a.科學家證明,沒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第二個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設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們別無去處,為了生存,我們應該怎樣做?我們應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們的子孫后代。

  6.指導朗讀。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我們應精心保護地球。)

  二、總結思考

  請你談一談讀完課文想到些什么?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地球。

  (說完后,教師指導,然后寫成二百字左右的讀后感。)

  三、指導造句

  渺小、貢獻。

小學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㈠初讀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范度讀,要求:正確、節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釋題

  2、為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游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時的作品。

  ㈢理解詩句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游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才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連夜出發。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的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㈣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復,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㈤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游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默寫《峨眉山月歌》。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案01-26

語文小學教案01-12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小學語文老師教案小學語文教案10-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七》教案02-04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02-03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1-11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八》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