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4《登山》教學設計之七
教學目標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解釋“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沙皇(hu2ng)”“波蘭革命者”等詞語(見“資料”)。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讀準以下翹舌音:
“剎(ch4)那”的“剎”、“閃爍(shu^)的“爍”、“解釋(sh@)”的“釋”。
2.區別多音字:
“剎(ch4)那”的“剎”,又讀“sh1”的音,如“剎(sh1)車”,是止住的意思。“薄(b$)霧”的“薄”,不要讀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揮似(sh@)的”,這里的“似”不要讀成“s@”的音。“咱們得(d7i)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句話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讀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仍(r6ng)舊”的“仍”不要讀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讀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幾個字的寫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寫一點。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第1自然段:列寧為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2自然段:列寧請巴果茨基作向導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條危險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險。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動著。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去,列寧緊跟后邊。
第16、17自然段:列寧一步步走過危險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們登上山頂,觀看了壯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時列寧仍要走那條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寧先走過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來問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寧說革命者應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二)結合閱讀課文學會本課新出現的詞語,并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進一步閱讀課文中,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
【14《登山》教學設計之七】相關文章:
《登山》教學設計04-30
教學設計之七:4.3.1角的教學設計04-25
教學設計之“三備”04-30
黔之驢教學設計05-01
教學設計之《春夜喜雨》04-27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04-25
教學設計之魚兒游游04-25
特色活動設計-登山棋10-13
登山14篇(熱)01-07
登山的作文14篇[精選]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