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馬
老馬
一、教學目標
(一)鑒賞《老馬》深沉的感情,豐富的象征意蘊。
(二)體會這首詩講究格律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老馬》這首詩并沒有存心用老馬去象征農民的命運,但為什么幾乎所有的讀者和選本的注釋家,都說寫的是受苦受難的舊社會的農民?
分析: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享受,同時又是一種藝術再創造。作品的意義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讀者的賦予。所以要承認文學鑒賞中的差異性,也要承認欣賞者的理解可能超過或有別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魯迅曾說過:“《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見《集外集拾遺補編》)臧克家曾說過:從表面上看,寫的是一匹負重受壓、苦痛無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掙扎的老馬。但幾乎所有的讀者和選本的注釋家,都說寫的是受苦受難的舊社會的農民。原因是老馬的形象塑造,舍其形而傳其神。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衰弱病殘的外形,而是著重于寫它的命運,感受和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詩人越是突出老馬的忍辱負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發讀者對被壓迫而不覺悟農民的同情,激起對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憤怒和詛咒。因此,《老馬》形象的塑造充分體現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點。
(一)怎樣理解全詩“樸素凝煉”的語言風格?
分析:《老馬》歌詠的是一匹老馬軛下的生活,卻象征地概括了多少年來農民背上的苦難的重荷。全詩樸素凝煉,用詞精彩傳神。“扣”、“飄”字,準確、生動、逼真,有力地表現了老馬受壓迫的深重,平中見奇;“橫豎”、“咽”字,樸素、凝煉形象地道出了老馬的堅忍。
不用柔曼的音調來訴說個人的哀樂,也很少用熱烈的呼聲來抒發對于舊世界的憤懣,而是用經過錘煉的詩句,抒寫舊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勤勞與堅忍,讓讀者從咀嚼和回味中體會詩人深沉的感情。臧克家正是以此獨特的風格,為三十年代的詩壇吹來一陣清新的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重視。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作品。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的“建筑美”和“音樂美”。
學生按照詩歌的節奏、韻腳,反復吟誦作品。師生明確:
《老馬》在形式上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兩節,每節四句,每句基本上是八個字,隔句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具有一種“建筑美”和“音樂美”。
2.讓學生在吟誦中把握詩作的形象。
師生明確:“老馬”是貧苦農民的真實寫照。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勤勞與艱辛,剝削階級的貪婪與殘忍,作者的同情與憤懣,都通過“老馬”這雕塑一般的形象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
(二)整體感知。
1.筆者及寫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于山東諸城縣的農村,從小熟悉農村,熱愛農民,所以他的詩篇多為歌唱農村之作。1933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惡的黑手》。這正是“現代派”頹廢詩風遭到讀者厭棄的時候,臧克家的描寫農民形象和鄉村景色的詩篇為詩壇吹來一陣清新的風,因此立刻引起文學界的注意和重視,并且為新詩反映農村生活開拓了嶄新的天地。
《老馬》寫于1932年,是臧克家詩集《烙印》中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我對蔣介石政權全盤否定,而對于革命的前途,覺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憤的。”作者親眼看到了一匹命運悲慘令人同情的老馬,不寫出來,心里就有一種壓力。通過賞析這首詩,我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詩創作的成就和特色。
2.感受內容大意。
《老馬》簡短八句,塑造了一個不堪重負的老馬的悲慘形象。
第1節,寫裝車。
前兩句的“總得”與“橫豎”相呼應,側面表現出主人貪婪、殘忍,讓老馬超負荷運載,同時也寫出老馬倔強、堅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憤深埋在心里。后兩句實寫裝車,一個“扣”字,一個“重”字,把老馬負重受壓的慘狀刻畫得極為生動、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節,寫揚鞭出發。前兩句是虛寫,刻畫老馬的悲憤而又無望的心理。后兩句寫實,“一道鞭影”,活現出主人的兇狠、無情。在這樣嚴酷的壓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馬的又是什么呢?詩人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二、三。
2.課外閱讀臧克家的部分詩作,把握其風格特點。
〖小資料〗
自己的
我的每一首詩,都是經驗的結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況下寫出來的,都是叫苦痛迎著,嚴冬深宵不成眠,一個人咬著牙齦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風下,一句句,一字字的磨出來的,壓榨出來的。
——臧克家《我的詩生活》
逃離土地
——現代詩歌中的農民敘事,從《老馬》到《無量寺村》
上篇 那個時代的“老馬”和“老馬”的那個時代
2004年,曾經被譽為“農民詩人”的臧克家老人已經走過了99年的生命歷程,這其中包含至少有半個世紀之久的詩齡。1933年,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烙印》。這是他的處女集,也是他最具影響力的高峰作品。主流評論一致認為其表現了中國農村的破落,農民的苦難、堅忍與民族的憂患。《烙印》很快被搶購一空,許多名重一時的評論家心甘情愿為它鼓吹。 茅盾稱臧克家為當時青年詩人“最優秀中間的一個”。朱自清斷言:“從臧克家開始,我們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村為題材的詩。”聞一多親自給這個初出茅廬就走了紅的苦吟詩人作序表彰,他說:“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極頂真的生活的意義。沒有克家的經驗,便不知道生活的嚴重。”(據《人物周報》、《聞一多選集-烙印序》) 臧克家則自稱是“一條嚼著苦汁不松口的巴豆蟲”。他的詩因此顯得苦而硬,在充滿小資情調和革命狂熱的后五四詩壇上蕩起了一股樸實硬朗的新風。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的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老馬》
這首詩發表于1932年,距胡適出版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白話詩《嘗試集》已經過去了10年。當時嘗試寫新詩的人多數為“海歸派”和左翼文學青年,解放自我和解放大眾兩股潮流在新詩運動中走向兩極,前者形成以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代表的“新月派”,后者
[4]
【老馬】相關文章:
爸爸的“老馬”04-28
老馬-父親04-28
《老馬》教案04-25
老馬優秀作文04-29
一匹老馬04-26
老馬依舊嘯春風04-26
老馬作文800字04-30
穿旗袍的老馬散文04-29
師①老馬與蟻閱讀答案05-01
職場老馬,面試為何還屢戰屢敗?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