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一)學習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以及對比論述的方法。
(二)通過評點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組織嚴密的特點。
(三)認識五位義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理解作者關于生死價值的闡述。
難點、重點分析
(一)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記》是一篇墓碑記。這種文體,通常是記述死者的姓氏、籍貫、出身。經歷、生卒、年壽及其子孫的大概情況的。如果按照這種文體的一般寫法,那就容易寫得平淡無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膽地取舍,立足于歷史斗爭的高度,突出贊頌蘇州民眾,特別是五位義士反抗陶黨的斗爭精神,深刻闡發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義,對這場抗暴斗爭給予了高度評價,實際上為這場斗爭做了個總結,這就是作者構思這篇墓碑記的出發點。
(二)本文與其它墓碑記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記在古代文體中屬于雜記,因為它必須說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跡,要抒發作者對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時還要由敘入議,談一點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將記敘、抒情和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記又有所不同:它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因為五位義上是在反閹黨斗爭中犧牲的,作者站在當時的進步社團復社的政治立場上,在歌頌他們“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斗爭精神同時,又嚴厲地批判了閹黨的罪惡行徑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質——這種對比的論述方式是貫穿全文始終的。
議論,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課文中劃出轉換行文角度的過渡句并說明它們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嗚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結住敘事以引起議論。
第2自然段的最后“獨五人之激繳,何也?”一句設問引起敘事。
第3自然段的開頭“予猶記……”,其作用領起敘事。
第5自然段的開頭“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敘事已終結,由此轉入大段議論。
第6自然段的開頭“由是觀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議論并進一步展開。
(四)本文思想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分析:
1.進步性:
(1)作者站在反對閹黨,支持群眾抗暴斗爭的政治立場,歌頌了五義士“激于義而死”的斗爭精神,同時也看到了群眾斗爭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頌群眾的偉大斗爭,這是很可貴的。
(2)張博領導的“復社”,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的文社。他們提出詩文應該反映時代,表達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為政治斗爭服務。張博在創作實踐中實現了這一思想,寫出了反映現實斗爭、內容感人至深的《五人墓碑記》,成為明末古文運動的一面旗幟。文章所體現的文學必須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的思想,對后世作文有相當的作用。
2.時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張的“義”(“激于義”、“激昂大義”等),是站在反閹斗爭的立場上,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為人民的事業奉獻一切的“正義”不可相提并論。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頹覆亡的趨勢,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瀾,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義上的義舉,卻也流露出對“生于編伍”、“素不聞詩書之訓”、“人人得而隸使之”的輕視態度,這種門第等級觀念,表現了封建立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這又是那個時代使然。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分析:
1.敘事議論的有機結合。
本文敘事議論有機結合的寫法有:敘中帶議;敘后發議;議中夾敘。其特點:(1)敘有重點,議有中心;(2)敘議交錯,銜接緊密。作用是:本文從“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寫起,事實隨議論的需要而敘述,議論隨敘事的內容而展開;敘事是議論的基礎和根據,議論又使敘事的意義更加顯豁,而且不論敘述或議論,都情辭激注,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增強敘述和議論的感染力量。(參考人教社《中語參》高中第二冊和《教學通訊》(文科版)2/1981徐應佩、周溶泉:(談(五人墓碑記)的敘論結合))
2.正反對比手法。
本文反復運用正反對比手法,來突出五義士犧牲的光榮,寫得極為生動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進行比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其次把五人的表現同縉紳的所作所為比較,使讀者領會到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顯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較,正確地闡明了人們應有的生死價值觀,也更加熱烈地頌揚了五人“激于義而死”的獻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設五人的另一種情況,同他們自身比較,使人們覺得五人是死得其所。
把握了以上四個環節的比較,就能準確理解作者的褒貶感情和他所闡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設計
(-)導入 新課。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于讓劉邦得以脫逃,縱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的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雖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
在我國歷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舍生取義,前仆后繼,或藐視權貴,或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現在我們來學習張博的《五人墓碑記》,文中記述了顏佩韋等五人的“蹈死不顧”,會幫助我們“明死生之大”,加深對“義”的認識與理解。
(二)檢查引導。
1.結合課文注釋給下列字注音。
閹 旌 湮 ? 緹 ?
溷 ? ?
[4] [5]
【《五人墓碑記》教學設計4】相關文章:
碑記04-30
碑記的意思, 碑記的解釋01-08
識字4教學設計04-28
李廣墓04-29
李時珍墓04-29
聶耳墓04-29
尚書墓04-29
香妃墓04-29
昭君墓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