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秦風·無衣》《邶風·靜女》..
課題:《秦風·無衣》《邶風·靜女》
時間:2005年9月7日下午第二節
地點: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執教者:程代軍
(預習中已經解決字詞問題,學生在早讀時已經能熟讀)
一、教師明確任務:這節課學習《靜女》《無衣》兩首詩,方法是小組討論教師出示的問題,組長主持工作,記錄員寫下討論中的答案,發言人準備將小組討論成果在班內匯報。
二、教師板書討論題
1、“靜女”到底靜不靜?
2、“匪女之為美”能改為“匪其為美”嗎?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對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4、詩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場,效果好不好?
5、《無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羅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組討論10分鐘。
過程熱烈。
四、交流發言,教師引導歸納
1、不靜。“愛而不見”見其調皮。(教師追問:那為什么詩名叫“靜女”呢?)因為這是無題詩的一種形式,它是取詩的第一句中前兩個字命名的。(教師再問:那這詩是男子作的,這男子為什么認為她是靜女呢?)推測:一是女子躲起來,在男子看來是嫻靜的;二是這男子已經被迷得不知道審美標準了。就用“靜”來代替理想的稱呼。
2、(這題很難。很多小組說沒研究出來。教師先讓學生翻譯這兩個句子。發現它們的差異在于人稱上,學生逐漸找到感覺)如果是第三人稱,那說明男子離那草很遠,那他對靜女的愛也有距離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稱,好象愛人就在眼前,便于傾訴。(教師用左右手比畫距離,很形象。補充了人稱轉換的作用,舉《我的老師》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稱的范例)
3、(目的是訓練學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學生猜出了命題意圖,都往真情上想象,劇本比較精彩。教師建議學生在注釋上取“彤管”的一個解釋,大多取樂器,說這是買來的,買來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歷經千山萬水~~~~還有學生說,由彤管到荑草,看出這男子等待的時間很長,先用音樂感懷愛人出場,有點關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靜女沒出來,他就用殺手锏,把荑草這愛的信物拿出來,這女子估計忍不住了。靠,都學會了我的這招!)
4、(主要是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不出來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樣的臉蛋,什么的眉毛。盡管往美出想。一出來就沒想象余地了。同時,不讓男的多等一會,這感情就淺薄了。《氓》的教訓。
5、不羅嗦。排比,有力量。(教師拋出術語:重章疊句的結構樣式)語氣加強,語意拓深。(聯系關雎的情感表達)
6、不可換。內容上的邏輯關系,先思想再行動。(那能不能換132呢?這問題問倒很多人,因為23兩段都是寫行動的,換換好象也沒關系。教師點撥“行動上也有不同”)先行動口號,再行動實際,這也是邏輯。
五、讀讀背背,下課
《秦風·無衣》《邶風·靜女》..
【《秦風·無衣》《邶風·靜女》..】相關文章:
秦風無衣賞析10-18
國風·邶風·新臺原文09-10
靜女教案04-28
《靜女》教案04-25
靜 風 游04-30
靜女教學反思04-20
靜女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作文07-22
風過無痕04-28
風過無痕作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