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4-01-08 12:57:05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小學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小學數學教案15篇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1-5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和思考,進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數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練利用除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加深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加深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系。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已經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方法,誰能來說一說我們計算時是利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的?(借助表內乘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利用表內乘法計算下面的題目。

  二、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上下兩題的聯系與區別。

  2.練習一第2題。

  學生分組完成,然后集體訂正,教師注意巡視指導。

  三、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練習。

  剛才同學們做的非常仔細,非常認真,正確率非常高,對于下面的練習有沒信心?

  (一)完成練習一第3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個關于“倍”的問題嗎?(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師注意巡視指導)

  4.總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我們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練習一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注意要求學生列除法算式來解答,不熟練的同學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兩名同學板演,再讓其中一位同學說說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媽媽27歲,小明3歲。

  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

  追問:明年媽媽的歲數又是小明的幾倍呢?

  五、全課小結。

  你知道如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嗎?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商一位數的除法。

  2、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試商、調商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和樂趣。

  〖教學重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郊游嗎?告訴老師你們到哪里秋游.實驗小學舉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級都參加了。出示圖。

  二、新課:

  1、你從圖上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公交車站有兩種車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車限乘客46人,小客車限乘客34人。實驗小學三年級師生共192人,四年級師生共184人,五年級共有師生230人.。

  2、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與除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出示:三年級都坐小客車,需要幾輛車?

  怎么列式呢?學生:192÷24=因為····所以····師:估一估,商是幾位數。學生回答

  師:在練習本上用豎式算一算。與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除數與商的積大了,說明什么?該怎么辦?明確把除數“24”看作“2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級師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車,需要租幾輛?

  ①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請你算一算等于幾?

  ③學生試著獨立計算,(一名學生板演)

  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余數等于除數,說明什么?該怎么辦?

  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46”看作“50”來試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設計意圖:從情景圖入手,讓學生猜數,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問題由學生提,方法讓學生找,還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試商時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決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3)小結,師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在試商的.過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調小,商小了就調大,這就叫做“調商”(板書“調商”)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須調大.翻倍法,積要接近被除數.(設計意圖:規律由學生總結,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應用拓展。

  2、完成“練一練”

  第1題:不用計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題:森林醫生。

  第三題:豎式:361÷54

  216÷27

  第四題:練一練:73頁第2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學生質疑

  對于本節課的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3

  一、垂直與平行

  1、平行線: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相互平行。如圖:

  小學四年級復習提綱

  2、互相垂直: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3、垂線: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

  小學四年級復習提綱

  如圖:直線a、b互相垂直,也可以說直線a垂直

  于直線b或者說直線b垂直于直線a,直線a和直

  線b相交的交點叫垂足(o)。

  4、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a、讓三角板上的一條直角邊和已知直線重合,b、移動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直角頂點和已知點重合,c、從直角頂點引出一條射線,這條射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

  5、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a、讓三角板上的一條直角邊和已知直線重合,b、移動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另一條和已知點重合,c、從直角頂點引出一條射線,這條射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

  6、距離: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就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小學四年級復習提綱

  7、畫平行線

  a、將一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和一把直尺靠緊,b、沿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c、移動三角板,再畫出一條直線。

  8、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a、將一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和已知直線重合,b、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靠緊,c、移動三角板,沿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畫出一條直線。

  9、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小學四年級復習提綱

  10、畫長方形、正方形

  a、用畫平行線的方法畫出一組平行線,(做長方形的長)接著畫出平行線的垂線(做長方形的寬),注意測量長度。b、再畫出垂線的平行線。

  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2、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四邊形的分類和特點

  四邊形:長方形對邊相等且平行,四個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對邊平行,四個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且平行,對角相等。

  梯形一組對邊平行。

  等腰梯形一組對邊平行,兩腰相等。

  不規則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角。

  4、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不穩定性,容易變形。

  5、平行四邊形的高: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個頂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垂足所在的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6、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小學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與性質.

  2.復習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

  3.解釋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

  (二)能力訓練要求

  1.了解圖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狀的圖形,體會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有趣的圖形變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感受圖形變換的奧妙,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 教學重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

  2.用橡皮筋放大圖形 的原理.

  ●教學難點

  體會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培養轉換思想.

  ●教學方法

  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仔細觀察的 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數學道理,使學生操作與 思考相結合.

  ●教具準備

  若干個橡皮筋.

  投影片兩張:

  第一張:

  第二張:●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放投影片4.9.1 A)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

  1.它們是相似圖形嗎?

  2.圖形 位置間有什么關系?你能尋找出一些規律嗎?

  [生]它們的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圖形.

  圖形上各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鏡頭中心P點,A、B是一對對應點,連結后并延長過點P.這組圖與相似圖形比較,多了一些特征.

  [師]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Ⅱ.講授新課

  大家剛才觀察到的一組特殊的相似圖形,我們叫它位似圖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圖形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5頁定義,仔細理解位似圖形的要求.

  定義講解: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兩個圖形才叫做位似圖形.兩條件缺一不可.此時,把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鞏固定義做一做.

  [師](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組圖形,請同學們觀察,并實際操作一下,看它們是否是位似圖形.老師請一位同學板演.

  圖4-52

  板演結果:

  圖4-53

  [生]通過測量發現,三組圖形的對應邊各成比例,所以它們分別是相似圖形.但連結后發現:(1)、(3 )圖形的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交于一點.如圖O、P,(2)卻沒有這個特征,這說明(1)中的兩個圖形與(3)中的兩個圖形都是位似圖形,但(2)中的兩個圖形只是相似圖形而不是位似圖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別是O、P.

  [師]這位同學很具有科學態度,他能準確應用定義解決問題.請大家在圖(1)中任取一對對應點,度量這兩個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它們的比與位似比有關系嗎?

  [生]它們的比等于位似比.

  [師]很好,在(3)中再試一試.

  [生]在(3)中發現也有這個特征.

  [另一生 ]老師,這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相似三角形定理來證明.

  [師]這就更圓滿了,于是我們 可以得出位似圖形有如下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 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本章第3節學過的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敘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為什么是位似.

  我們嘗試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將一個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是3.

  將兩個長短比例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選定正方形外取一足點P,將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點,把一支鉛筆固定在長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動鉛筆,使兩個橡皮筋的結點沿正方形ABCD的邊緣運動,當結點在正方形ABCD上運動一周時,鉛筆就畫出了一個新的正方形ABCD,它們形狀相同,相似比為3.如圖4-54所示.

  圖4-54

  通過連結圖中各對應點連線,發現它們交于一點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是位似圖形.

  Ⅲ.隨堂練習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 :

  如圖4-55任取一點O,連接AO、BO、CO,并取它們的中點 D、E、F.△D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 (實際上,△ABC與△DEF是位似圖形)

  圖4- 55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結果又會 怎樣?

  (答案如圖4-56所示)

  圖4-56

  Ⅳ.課時小結

  1.通過觀察與操作,理解位似圖形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能用位似圖形定義解釋前面學過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Ⅴ.課后作業

  課本習題4.12

  預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后半節.

  答案 1:∵△OCD與△OAB是位似圖形.

  △OCD∽△OAB 且兩三角形各對應點連線交于一點O,于是得OCD=OAB.

  ∵OCD與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圖形是位似圖形.用位似圖形的定義去驗證說明.

  Ⅵ. 活動與探究

  老師提供一張同學們比較喜歡的漫畫人頭像.請同學們將這張圖放大一張,再縮小一張,對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圖: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鍛煉各器官的協調性 和對科學認真負責的態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評,讓學生欣賞自己的杰作,陶冶審美情操,盡情享受勞動所得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4.9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

  一、位似圖形定義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隨堂練習(學生板演)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 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 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體(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

  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系?

  4.學生練習。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

  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么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 。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三第4、5題。

小學數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之一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認識了平行與相交的基礎上,較為系統地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征。本單元的內容分成兩部分編排:第一部分,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第二部分,繼續通過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梯形的底和高。

  由于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接觸到一些表面有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的物體,因此教材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物體的圖片,如伸縮門、樓梯欄桿、梯子、足球網架等,讓學生在圖中分別找出這些物體上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從而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同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例。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表象。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在初步感知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上,教材分別安排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活動,讓學生把已經建立的表象以物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再一次豐富學生的感知。抽象出圖形后,教材還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自主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從而形成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正確認識。此外,通過圖形的變換,引導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圖形變換的練習。如,用完全一樣的兩塊或四塊三角板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把用七巧板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改拼成長方形;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鞏固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編寫的一篇你知道嗎介紹了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感受平行四邊形的應用價值。安排的一道思考題讓學生體會應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可以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把梯形剪拼成長方形、把長方形剪拼成三角形。既有利于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圖形變換的一些基本策略,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單元教學總體目標

  1.使學生在聯系生活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道它們的基本特征,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或梯形;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確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斷等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過程,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在第一學段中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在第七冊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平行線與垂線的知識,已會作平行線間的垂直線段。學生通過《三角形》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平面圖形特征的方法,對平面圖形的高及高的作法已經有一定的感知。

  2、《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單元與《三角形》這單元的.教學來看,《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單元每一課時安排的內容相對集中,跨度相對較大。但正因為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水平的支撐,教材在這一單元只安排了兩課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夠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道它們的基本特征;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確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意識的培養。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重點:學生在聯系生活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道它們的基本特征;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確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難點: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斷等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過程,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五、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于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單元要通過學生眼看、動手、腦想,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幾何圖形的直觀表象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主要體現以下理念:

  1、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再現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通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同時積累了認知表象,為新學知識的探究做好鋪墊。在探究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直觀呈現學生的探究操作的過程與結果,輔助學生交流、概括,使學習過程活動化、直觀化,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運用中,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呈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

  2、尊重學生的已有認識水平和經驗。

  數學學習活動應以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和經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交流、操作、驗證等活動來主動獲取新學知識。第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平行四邊形,所以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出發,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回顧已有知識經驗,為新知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

  3、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構成知識系統。

  學習新知識前,復習了長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總結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后,又及時將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和正方形進行比較,并利用集合圖來表示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逐步將四邊形的知識系統化。

  六、教學思路:

  根據本單元的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動手操作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合作交流、觀察發現法為主,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教學中,設計啟發性思考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教學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動為靜,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七、課時安排:兩課時

  1.認識平行四邊形1課時

  2.認識梯形1課時

  八、每課時的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探索并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

  (2)、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能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

  2、能力目標:

  (1)、在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等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的

  基本特征的過程,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

  (2)、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征,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

  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感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高漲的情緒中滲透對比、分類的數學思想。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之一,本單元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認識了平行與相交的基礎上,較為系統地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征。全單元的內容分成兩部分編排:先教學平行四邊形,后教學梯形。使學生在聯系生活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道它們的基本特征,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或梯形;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確測量或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斷等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過程,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本組練習分兩課時進行,我科組三個老師、先后四次在四年級兩個班進行了反復地試用,反復地修改,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確判斷平行四邊形;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并會正確畫出它的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斷等活動中,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基本特征的過程,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增強認識平面圖形的興趣。

  教學重點:

  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會正確畫它的高。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教具準備:

  幻燈片、小棒、方格紙、直尺、三角尺、平行四邊形、水彩筆、釘子板、平行四邊形框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揭示課題

  1、故事

  圖形王國里住著一群圖形寶寶,一天,圖形媽媽對圖形寶寶們說:誰能向大家介紹自己,我就帶他去動物園玩。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寶寶們都很高興的搶著介紹了自己,忽然,他們聽到了有一個寶寶在哭泣。圖形媽媽問:嗯,是誰在哭呢?哦,原來是它(出示哭臉的平行四邊形),他好傷心啊。

  2、導入:同學們,你們愿意幫他嗎?(愿意)可是,你們了解平行四邊形嗎?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吧!(板書并貼圖)。

  二、探究新知

  1、尋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1)回想一下,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見過平行四邊形呢?

  (2)情境圖中找一找。(出示幻燈片,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同學們一起來觀察一下。)

  2、做一做,探究特征。

  (1)引導學生用手里的材料,想辦法制作平行四邊形。

  (2)教師巡視,并進行一定的指導。

  (3)學生展示作品,并說說怎么做的。

  3、生成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1)猜想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引導學生觀察小組做的平行四邊形,根據做平行四邊形的體會,猜想一下: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點?(教師相機板書)

  (2)引導學生分組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3)引導學生匯報驗證結果。

  小結: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平行且相等。

  4、強化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幻燈片出示),讓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 5、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

  (1)請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平行四邊形上下這組對邊的距離。應該怎么量?把你量的線段畫出來。(教師跟據學生的回答示范畫高。)

  教師指出: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是平行四邊形的底。

  (2)根據學生畫高的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

  (3)如果換成左右這組對邊,你會畫高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借機引導學生認識底和高的對應關系。(出示幻燈片繼續示范畫高)

  (4)下面平行四邊的高畫得對嗎?(改編試一試)

  (5)鞏固畫高。

  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提醒學生要把高畫成虛線,并畫上直角符號。

  6、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教師以變魔術的方式拉動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發現它的不穩定性,并說說平行四邊形的這個特性運用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

  三、鞏固練習

  1、同桌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讓學生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操作后,展示不同的拼法。

  (2)讓學生的四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學生操作后,展示不同的拼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如果沒有七巧板,教師出示幻燈片,學生說說怎樣移就可以了。)

  四、作業布置

  完成想想做做第4、6題。

  五、暢談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充分感知四邊形內角和為360度這一規律。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感知四邊形內角和是360度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感知四邊形內角和是360度這一規律

  教具: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引發探究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四邊形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一下每個角的度數。再把四個角的度數相加,是多少度呢?這是一個四邊形,其他的四邊形是什么情況呢?

  小組研究,總結規律

  1組內分工測量75頁8題中的每個四邊形的各個角的'度數。

  2匯總填表75頁9題。

  3共同討論總結規律。

  4全班匯報交流。

  出示圖形

  小組內可再任意畫一個四邊形試一試。

  小結:任意一個四邊形四個角的度數之和都是360度。

  三、鞏固新知

  1.在表中適當的空格內畫“∨”。

  2.在圖中填寫合適的四邊形名稱。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應用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和動手操作能力。

  3,結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掌握并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三,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師出示圓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邊緣鑲上一圈花邊。要想知道至少準備多長的花邊,怎么辦 請你幫忙想想辦法。

  2,你們知道這圈花邊的邊長是什么 (生:圓的周長。)

  3,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 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二,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系。(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的同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系呢 測量圓的什么比較方便呢

  生:半徑,直徑……

  3,請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樣的直線作直徑畫圓。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仔細觀察:分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系。

  4,師:你估計圓的周長是其直徑的幾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師:你有辦法驗證嗎 生討論

  教學意圖:正方形的周長只與邊長這個數有關系,這點與圓的周長計算方法相似,本環節選擇這一教案內容,用于復習舊知和引入新知,滲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發現規律

  1,學生思考后可能出現的以下辦法:

  ⑴ 用一根線(或紙條)繞圓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長度,得到圓的周長。

  ⑵ 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直接量出圓的周長。

  師啟發學生:用滾動,繩測的方法可以測出圓的周長,但有局限性,那么:我們能不能探討出一種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⑶ 學生在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cm) 周長(cm)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 6。2 3倍多一點

  3 9。1 3倍多一點

  4 12。9 3倍多一點

  2,

  a,”圓的周長÷直徑”等于3倍多一點,經過科學家精密的論證,計算發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請學生寫一寫)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注意教育。

  c,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

  教學意圖:在圓的周長測量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使學生手腦都動起來,通過各種形式的個人實踐及小組合作實踐使學生親而義舉的發現規律,掌握知識,學生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探究,實驗,發現新知,這樣的課堂,可以使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鍛煉提高。

  四,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1,學生嘗試求圓的周長

  d=2cm r=3。5cm d=10cm

  2,圓形花壇的直徑是20cm,它的周長是多少m

  3,請同學們畫一個周長是15cm的圓。

  教學意圖:設計有坡度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已經學過的公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能力。

  五,,體驗成功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課后思考:從邊長是4cm的正方形中畫出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周長是多少cm

  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

  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c=πd c=2πr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4、15頁的內容.

  教學三維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2、參與對圖形的圍、拼、折等實踐活動,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四邊形以及它的特點,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邊形圖),你們見過它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在哪見過?

  看,這是教師在生活中見到的四邊形,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例2圖

  第一幅圖是掛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圖是圍起來的籬笆墻,第三幅圖是樓梯的扶手。

  你能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出這樣的平行四邊形嗎?它跟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試一試。

  學生動手操作,嘗試拼平行四邊形,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交流,展示學生拼圖結果,并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

  (它們的對邊一樣長,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師邊畫平行四邊形邊指出:像這樣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分小組討論,匯報。

  2.“想想做做”第2題。組織學生想一想,再圍一圍。

  3.“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在書上描一描,教師巡視檢查。

  4.“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動手完成。

  5.“想想做做”第5題,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

  三、全課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教材43-45頁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1、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知道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世課我們認識了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圓,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認識一些理面圖形。

  二、新授

  1、認識三角形

  (1)教師出示一張正方形紙,提問:這張紙是什么開頭你能把一張正方形對折成一樣的.兩部分嗎?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折紙的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你是怎樣折的,折出了什么圖形?

  板書: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頁第二組圖,教師介紹:下面是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體。)

  出示教材40頁積木拼搭,認出有三角形面的積木,指一指哪個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邊形

  (1)拼一拼。

  你能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下面的圖形嗎?

  板書:平行四邊形

  (2)出示教材44頁例題說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見到的平行四邊形,你能從這引起物體上找到平行四邊形嗎?并把圖中的平行四邊形涂上顏色。

  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有平行四邊形面的物體?

  三、鞏固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至第五題。(分小組比賽)

  四、全課小結

  五、作業布置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5-16頁“確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數對的含義,以及用數對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了類似“第幾”“第幾排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本課主要對這種經驗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數對能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二維空間的表象,架起數與形間的橋梁,初步滲透數形結合及坐標思想,這也是學生以后學-面直角坐標系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經歷用數對描述實際物體的位置到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知道數對與方格圖上點的對應,逐步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感受數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體會數學文化的價值,拓寬知識視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理解并掌握數對的含義,理解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確定位置

  1.談話:仔細觀察這一張座位圖,你知道小紅的位置在哪里嗎?

  2.交流: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確定小紅的位置。

  3.設疑:為什么同一個位置,說法卻不一樣呢?引發學生對已有的確定位置的方法進行質疑。

  4.揭題:怎樣才能統一、正確、簡明地確定小紅的位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小紅的位置,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描述物體位置的經驗,學生的描述可能比較簡練但不夠準確,可能比較準確但不夠簡練,通過學生之間互動交流,使他們認識到這些表示方法的優點和不足,產生用統一、簡明的方式來確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與行的方法確定位置

  1.認識列和行的概念。

  談話:像這樣排列時,一般用“列”和“行”來確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兒是第一列,哪兒是第一行呢?

  講授:一般確定第幾列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從前往后數。

  2.用列和行確定位置。

  表示:小紅的位置,你能用第幾列第幾行確定嗎?讓學生嘗試用第幾列第幾行進行描述。

  簡化:為了研究方便,還可以把這張座位圖簡化成點子圖,小紅位置所在的點,我們用A表示。

  運用:這兒還有兩個點,B、C,也能用第幾列第幾行說出它們的位置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建立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確定位置的規則,并觀察從座位圖到點子圖的變化過程,感受到用“列與行的方法”確定位置的統一性和準確性。這一板塊也是學習在方格圖上確定一個點位置的必要過渡環節。】

  三、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

  1.初步認識數對。

  談話:第幾列第幾行,讓我們確定位置有了統一的說法。不過數學還追求簡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寫得再簡明些呢?

  比較:比較一下,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學生在交流想法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用數對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義。

  講授:介紹數對的寫法。

  運用:這兩個位置,用數對來表示,你能試著寫一寫嗎?并交流寫法。

  2.及時練習。

  談話:學會了用數對表示點的位置,那根據數對,你能找到對應的點嗎?

  交流:生介紹找到兩個點的過程。

  感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數對的含義和思想,掌握數對的寫法。

  【設計意圖:根據數學的簡明性特點和符號化特點,自主探索更簡捷的表示方法,讓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盡情釋放。在此基礎上提升到“數對”的方法上,使學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簡明性,同時也體驗到數對的意義。】

  四、用數對的`方法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

  1.根據方格圖上的點說出數對。

  談話:剛剛我們在點子圖上研究了數對,如果在我們熟悉的方格紙上,你能用數對表示出這個點的位置嗎?

  交流:如果這就是學校的平面圖,你還能用數對說出其他景點的位置嗎?

  感悟: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首先要確定什么?

  2.根據數對在方格圖上找到對應點。

  談話:在方格圖上,你還能根據數對找到對應的點嗎?這兒有三個數對,請找到對應的點并標上數對,邊找邊思考,你發現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點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延伸:根據這一個發現,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數對又有怎樣的特點?

  總結:看來數對不僅能表示出點的位置,還能反映出點和點之間的位置關系。

  3.根據圖形特點在方格圖上選擇數對。

  談話:如果順次連結這些點,就圍成了一個三角形。如果再確定一個D點,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D點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學生介紹選擇數對的過程。

  感悟:看得出,同學們對數對又有了新的認識。圖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數對中,數對的特點也能通過圖形來體現。

  【設計意圖:本課有兩大主線貫穿始終,一是圖例的抽象和演變,二是是確定位置的方法。兩大主線的層層遞進與發展,充分展現了本課的數學知識和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不僅關注了數對方法的運用,還關注了在方格圖用數對確定位置的背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圖形與數對的聯系,最重要的是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數學思想。】

  五、用數對的思想確定位置

  談話:其實類似這樣的現象生活中非常多見,比如下棋時確定棋子的位置。(向學生介紹國際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經緯線描述地球上各點的位置(介紹北京的位置等)。

  總結:同學們,數對真是簡單而又神奇,這數對究竟是誰發明的呢?介紹數對發明的背景。

  【設計意圖:學生掌握了用數對表示位置的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數對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對思想(國際象棋)”和介紹“地球上經緯線知識”兩個環節,讓學生感悟了“數對思想”的價值。在此基礎上,再向學生介紹數對產生的背景,促發學生學會思考,做一個“思想者”。】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教材第16-15頁例2及“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能指出平行四邊形和圍出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經歷從直觀、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形成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表象,并能操作再現平行四邊形的形狀,積累通過多種感官學習平面圖形的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逐步形成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培養獨立思考、主動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認識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表象

  教具或學具準備:

  三角尺、釘子板、小棒、長方形木框(教具)

  教學過程:

  一、直觀認識

  1.觀察圖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

  你準備怎樣把這些圖形分類?

  說明:有四條邊的圖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各種各樣的形狀,今天我們認識一種特殊的四邊形(出示例2)

  2.學習例2

  1.這是生活里常見的情境。你能在這些情境中找出四邊形并用手沿四條邊指一指嗎?小朋友在課本例2的圖上用筆描出這樣的四邊形。

  交流:生活里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四邊形,你還在哪里看到過?

  2.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尺。你能拼出這樣的四邊形嗎?

  交流:把你的拼法介紹給大家。

  說明:小朋友都拼出了生活里見到的這樣的四邊形,像這樣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板書課題)

  3.抽象出圖形

  引導:像這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你能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學生操作,老師引導,讓學生交流圍法,老師適當引導(對邊的方向、長短完全一樣)。

  二、練習鞏固: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哪些是平行四邊形?第一個為什么不是,說說你的理由。

  2.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畫圖,老師巡視指導。

  交流所畫的平行四邊形,指出這些圖形雖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狀不一

  樣,但都是平行四邊形。

  3.想想做做第4題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老師指導。

  交流操作方法,想想平行四邊形對邊的要求。

  4.想想做做第5題

  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說明:一個長方形,不管怎樣拉,雖然形狀、大小會發生變化,但都是平行四邊形。

  三、回顧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請你說說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過程。

  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四、布置作業

  《補充習題》第頁。

小學數學教案14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采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 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奏地做拍手游戲。

  2×6 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 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材第60頁例4及60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能按要求將圖形放大或縮小。

  2.培養學生把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動手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是圖形邊長的變化,圖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方格紙。

  【情景導入】

  1.創設情境,引起沖突。

  出示一張班級學生照片。

  師:李林同學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掛在房間里,攝影師分別用了三種處理方法。

  電腦演示:方法一,寬邊不變,把長邊拉長。

  方法二,長邊不變,把寬邊拉長。

  方法三,把長邊、寬邊同步拉長。

  2.合理選擇,初步感知。

  請你幫助李林選擇一下,哪種處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說出理由。

  【新課講授】

  1.(1)(隱去方法一、方法二圖,留下方法三圖和原圖)師:仔細觀察兩幅圖,總感覺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關系,那我們可以著手從哪方面研究兩者關系呢?

  (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長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領學生答出長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長、寬、周長、面積,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長和寬。

  師:那我們就從最基本的因素長和寬開始研究吧。

  電腦出示:原照片長8cm,寬5cm。

  放大后,照片長16cm,寬10cm。

  放大后的長和原來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示:放大后長方形的長是原來長方形長的2倍,放大后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寬的2倍,概括起來說就是:長方形的每條邊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放大。(劃線部分為所出示的三句結論)

  (3)借助兩幅圖理解“每條邊”,“對應邊長”和“2∶1”的含義,重點明白這里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項后項

  放大后邊長原圖邊長

  (4)如果把原圖按3∶1放大,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師同步板書:

  原圖2∶13∶1

  長(cm):88×2=168×3=24

  寬(cm):55×2=105×3=15

  繼續追問,如果把原圖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圖按1∶2縮小,縮小后的長、寬是原長、寬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義:放大后的邊長為1份,原圖邊長為2份。

  如果按1∶4縮小呢?

  小結提問:圖形在放大與縮小時什么發生了變化?

  過渡:從李林同學的照片中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下面我們動手來畫,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

  2.獨立完成教材第60頁例4的繪圖。

  (1)默讀例4并思考:書中畫出幾個圖形?所畫圖形的格數與原圖有什么關系?

  (2)請同學們按要求畫在自己的方格圖中,比一比誰畫的既正確又美觀。

  (3)投影反饋,請同學相互評價,重點說出所畫圖形格數是怎樣得來的。

  (4)觀察上面的3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得出:

  (1)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

  (2)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引導學生小結:圖形在放大、縮小時原圖邊長要同步變化,它們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4.試一試:在自己的方格紙上按4:1畫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教材第60頁“做一做”)。

  學生嘗試操作。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畫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畫三角形時有什么比較好的方法。(提示先畫直角邊,再畫斜邊)

  猜一猜斜邊的變化與直角邊相同嗎?自己測量驗證。

  小結:圖形在放大時所有邊的'變化是相同的。

  【課堂作業】

  1.填空。

  一個長方形長3dm,寬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長是()dm,寬是()dm,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的周長比是(∶),面積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頁練習十一第1、2題。

  第1題,教師用投影出示第1題的畫面。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師指名說一說。

  通過判斷使學生明確:按一定的比把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后,它的各邊也按這樣的比放大或縮小了。判斷后,讓學生說明理由。

  第2題,先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再組織學生按要求畫圖,教師用投影展示較好的作業。同時指名匯報第3問,學生可能會說: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縮小后得到,面積與邊長不是按相同比例變化的。

  【課堂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許多建筑是將世界各地的名勝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進行建造的,還有沖洗照片,汽車模型制造,復印文件,繪制地圖,觀察太空的天文望遠鏡……正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才使得我們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彩,可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4課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原圖2∶13∶1

  長(cm)∶88×2=168×3=24

  寬(cm)∶55×2=105×3=15

  原圖1∶21∶4

  長(cm)∶88÷2=48÷4=2

  寬(cm)∶55÷2=2.55÷4=1.25

  圖形邊長同步變化,外形不變。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4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