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8-25 10:03:02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算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

  復習舊知

  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組題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有什么關系?

  學生口算后交流。

  導入新課:大家不但會算,還能找出它們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本領。

  學習連加

  1.課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現5只在地上覓食的小雞。

  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在吃東西?(屏幕出現“5”)

  b。出現跑來的2只小雞和又跑來的1只小雞。

  ◆指導觀察:現在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屏幕出現“2”、“1”)

  ◆問:要算出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屏幕出現“5+2+1”)

  ◆要求學生結合屏幕上的算式說說算式的含義。

  2.學習計算順序。

  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組討論后匯報,并說出計算順序。

  b。根據學生敘述過程,演示課件,在算式“5+2+1”中標明計算順序并依次閃動,最后成:

  問: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相加?

  3.揭示課題。

  a。問:今天學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連加)

  b。引導學生總結連加計算的運算順序。

  ◆同桌討論。

  ◆交流匯報: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把得數記在腦子里,然后再加第三個數。

  學習連減

  1.課件演示(邊演示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a。草地上出現8只小雞。問:現在有幾只小雞?在算式中填數。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讓學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數。

  3.交流。

  a。說說“8-2-2”的含義。

  b。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4.小結并補充課題。

  鞏固練習

  1.第72頁“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種學具擺一擺,再填數計算。

  2.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要求:仔細觀察,弄清圖意,填空并計算。

  3.練習十一的第3、6題。

  a。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記在腦子里。

  b。直接說出各題得數。

  課堂總結

  1.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和連加、連減計算的運算順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并提出注意的問題。

  教學設計說明

  備課時,考慮到觀摩課的'需要,感到只教連加,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偏少,所以就把連加、連減兩個內容安排在一起教。設計教案時不免有些擔心,生怕學生接受不了。可是實踐下來,發現學生學得比較順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利用課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題,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只數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定。

  第二,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我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當中每個環節的數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專家評析

  本課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把數量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同步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了理解連加、連減含義的直觀形象支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改用傳統的教具演示,連加、連減的含義是不是會成為教學的難點呢?經驗告訴我們,不會。因為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連加、連減兩個內容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習的遷移。

  我們看到,在本課的新授過程當中,教學連加,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學連減,則放手讓學生自己類推,體現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改革要求。這也是本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當中的一個亮點。

  相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而言,連加、連減的口算常有一些學生感到有點困難。分析原因,除了學生初次接觸兩步計算不習慣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得數,憑短時間記憶進行第二步口算時發生障礙。為此,本課的鞏固練習,在“先操作再計算”和“看圖計算”之后,安排了“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記在腦子里”的專項練習,著重訓練學生記憶第一步計算的得數,這是很有針對性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生活實際情景,體驗“改商”的過程。

  2、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某學校要秋游啦,同學們紛紛在做準備,四(1)班有41個學生,老師想讓同學們戴上紅色的帽子,這樣好識別自己班上的學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紅色帽子,而班費只有400元,請你幫老師算算,可以買那種帽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購買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學們都準備好了,來到了大操場,電腦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學生根據情景圖,提出有關除法的數學問題。

  (1)說一說了解了哪些已知條件。

  (2) 學生獨立試做,然后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

  討論估計試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幾輛車

  (3)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34”看作“3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啟發學生想一想,怎樣試商?會發現什么技巧。

  (學生自由發言,或者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什么時候商會小?)

  4、由學生發現提出并解答:積大了說明什么?為什么會大呢?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樣確定商?

  5、繼續完成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由學生發現提出并解答:積小了說明什么?為什么會小呢?

  6、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進行計算。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說一說商的大小情況。

  第2題:認真觀察,小組內說一說,解決五年級學生如果都坐大客車,需要幾輛?

  3、完成“練一練”,可以適當擴充。

  四、小結本課

  五、布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這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體驗“調商”的過程。在試商的過程中,學生回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但在具體的計算時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學中我重點讓學生討論理解“商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調商”方法的基礎上,靈活試商。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23頁例5,練習五第2~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運用乘法運算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上節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誰能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用簡便方法計算102×45,32×27+32×73。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嘗試計算)

  學生計算后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在全班交流)

  (1)你認為每個題的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這種簡便算法的依據是什么?

  (2)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1)練習五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口算題。

  (2)填空。

  鞏固練習

  (1)練習五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練習五第4題:學生根據題中所呈現的信息獨立解決問題,然后思考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練習五第8題:學生根據情景圖中所呈現的信息先獨立思考解決,對有困難的可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

  3.發展練習

  練習五思考題,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先在小組中商量解決,最后全班反饋,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4.課堂作業

  練習五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第一課時:同級運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夠進行正確運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理解乘加的運算順序,通過知識遷移應用到除加或除減混合運算,學會解答兩級兩部混合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含有兩級的兩步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知道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細觀察,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圖書閱覽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來了38人,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問題:1. 同學們做什么呢?2. 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和讀書有關的信息啊? 3. 要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該怎樣列算式?

  (二)反饋交流,總結加減運算的順序

  分步算式 綜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問題:像53-24+38這樣的算式是綜合算式,能說說你是按怎樣的

  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嗎?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運算時,要按從左往 右的順序計算。

  (三)學習脫式計算格式

  53-24+38=29+38=67

  問題:1. 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說明:(在“53-24”的下面畫上橫線)為了清楚地看出運算的順序,可以脫式進行計算,呈現出運算的順序和每次計算的結果。在算式的下面寫出第一步計算的結果(29),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照抄下來(+38),在算式的下面再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67)。注意:把等號上下對齊。

  問題:2. 在書寫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3. 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我們是怎么算的啊?

  (四)鞏固脫式計算格式,體會同級運算的順序

  48-8+17= 15÷3×5=

  問題:1. 你能把這兩道題寫成脫式計算的格式嗎? 2. 這個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這樣的題我們是按

  什么順序計算的?

  問題:想一想,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二)下面的計算對嗎?如果不對,把它改正過來

  問題:1. 誰讀懂題目的意思了?

  2. 第2題哪錯了?

  3. 第3題哪錯了?

  4. 這些綜合算式按什么順序進行計算啊?

  四、課堂作業作業:第50頁練習十一,第1題、第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本節課是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讓學生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意義,然后利用學生尺讓學生認識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些“好又多、易初蓮花、海王星辰”等會員卡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和實際測量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深化了這部分內容。學習好本課的內容是以后學習長度單位、估測和實際測量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本節課學生并不陌生,從知識角度方面來講有厘米、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角度來講在每個學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說對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程中盡可能多地經歷數學交流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4、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會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課前小研究、尺子、會員卡、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量一量。

  在二年級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有多長嗎?如果我們要量課室的長我們就要用到“米”作單位,如果要量課本的長我們就要用到“厘米”作單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書本的長度,請小朋友來匯報一下,課本長大約是( )-( )厘米,寬大約是( )-( )厘米,厚大約是( )-( )厘米。

  (2)師小結:我們發現數學書的長、寬、厚都不是整厘米數,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為了比較準確的測量它,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匯報課前小研究。

  1、小組交流。

  2、個別展示。

  3、師小結:看來小朋友真棒!知道了“毫米”這么多知識,老師實在佩服大家!現在梁老師抽一些知識來講,看看大家是否真得學懂了。

  (二)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請拿出尺子,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嗎?試一試,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師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師:大家找的和他一樣嗎?(恭喜你們找的很正確)

  3、(電腦演示)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這是1毫米長,這也是1毫米長。

  4、其實我們的1分錢硬幣,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還有“好又多、易初蓮花、迪卡龍、海王星辰”這些會員卡的.厚度也是“1毫米”,請大家量一量看看是不是。請你摸摸厚度,覺得1毫米怎樣?(很短)現在請你像老師一樣把會員卡這樣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觀察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像什么呢?(一條縫隙)“1角錢和1元錢”是不是1毫米呢?請大家量一量。

  5、生活中的1毫米。

  師: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光盤、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樣的物體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師: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要用毫米做單位。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也需要用毫米做單位。現在我們看看生活中有關毫米的一些知識。(電腦演示)

  7、既然毫米的用處這么大,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把1毫米的長度深深地記在腦子里吧!

  (三)認識1厘米=10毫米。

  1、(電腦演示)師: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這樣的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一數。(為了數起來方便清楚,小朋鉛筆指著數)先自己數,然后指給同桌看。

  2、有發現了嗎?(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從數字幾數到幾的?大家數出來的結果怎樣?(再指一兩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梁老師也來選1厘米,咱們一起數好嗎?

  3、怎么樣?(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師板書:1厘米=10毫米(齊讀:順倒各一遍)

  5、問: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6、指一指:要求在尺子上指出“5毫米、7毫米、9毫米”,并說出為什么這么快能找出來?

  (四)測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間的關系,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的測量問題。

  1、書本P22做一做。

  (1)獨立完成。

  (2)交流匯報。

  (3)表揚填對者。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1)獨立測量。(注意測量的方法)

  (2)指名匯報。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枝鉛筆的長約18( ) (2)教室的長約8( )

  (3)一分硬幣的厚度約1(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5)大拇指的指甲長11( )(6)小芳家到學校距離為200( )

  (7)一條鑰匙的長45( )(8)一本數學作業本的厚約3( )

  2、我會算。

  5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10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3、課外延伸。

  20xx年9月10日 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毫米長的鉛筆和8 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四、總結。

  時間過得很快,一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米——厘米——毫米。(板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還可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比的意義這節課是開啟課。是比和比例這一單元的知識核心,對以后的學習有深遠的影響。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冊第47~48頁,是該單元的開端。講好本節課,可以影響一大面,使教師一開始就掌握教學的主動。比的意義是由除法發展而來的,與除法,分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因為如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比的意義。

  教學難點:把兩種量組成比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求比值。

  教學關鍵:理解比和除法的關系。針對上述教學目標,可對教材做如下處理:

  一、復舊遷移,導題定向復舊遷移。

  主要抓住新舊知識的最佳連結點。即:復習了用除法計算的應用題,為知識的遷移。為學習比的意義平坡架橋。然后由除法轉化為另外一種比較兩種數量的方法,自然導題定向,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做法是:

  1.回答:

  (1)分數和除法有什么關系?

  (2)除數能否為零?分數的分母能否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師板演)

  (1)一面紅旗,長3分米,寬2分米。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0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課剛才復習的這兩道題(指板演),都是兩種數量進行比較,都是用除法進行計算的,同學們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兩種數量進行比較,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比)這節課我們要懂得比的意義,會求比值。(板書比的意義)

  二、探索發現,總結規律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重講輕練為邊講邊練,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實現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比如,教學比的意義的時候,要分如下三個層次進行:

  1.教學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稱。

  (1)比的意義同學們準確地回答了復習題2中的第1題,用32求出了長是寬的幾倍,這是用除法表示長和寬的關系。32也可以寫成3比2(板書3比2),表示長和寬的比。問:誰和誰的比是3比2?(長和寬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幾比幾?(2比3),表示誰和誰的比呢?(表示寬和長的比)。結合第2題,問:1002可以表示為幾比幾?

  表示誰和誰的比?(100比2,表示汽車所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同學們注意觀察這兩個例子,誰能說一說什么是比?(答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概括出: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板書)指名讀、齊讀比的意義。

  (2)比的讀寫方法除法的運算符號是除號,表示比的符號是什么呢?是比號,寫作:(板書),讀作比。3比2可以寫作3∶2(板書)讀作3比2。問:2比3,100比2同學們會寫嗎?讓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動手在桌子上寫。

  (3)比的各部分名稱∶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書如下)3......前項∶......比號2......后項=32=1......比值12

  (4)練習(看幻燈銀幕)

  ①說出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書,分給4個班級,平均每班分到()本書;圖書的本數和班級數的比是()。b.學校開運動會,六年一班有10人參加賽跑,7人參加跳高比賽。這個班參加賽跑和跳高的人數的比是()。(5)通過上面兩道題的練習,你知道寫比時要注意什么嗎?小結:寫比時,要注意誰比誰,誰是比的前項,誰是比的后項,次序不能顛倒。

  2.教學求比值的方法。

  (1)問: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義掌握了,那應該怎樣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同學們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練習求比值。

  (2)求比值,并說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結:比值是一個數,可用整數、小數和分數表示。

  3.教學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

  (1)3∶2=32可見比和除法有著密切的關系,比的各部分相當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在復習時同學們回答得很準確,從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數有什么關系呢?(略)結合學生說的比、除法、分數三者的關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表。

  (3)根據比和分數的關系,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3∶2可寫作32,仍讀作3比2,不能讀作二分之三。

  2∶3、100∶2讓學生寫。

  (4)問:比的后項能否為零?為什么?

  三、反饋矯正,貫徹始終

  是指把系統的某一部分輸出的信息回到輸入部分的過程。這個過程,除了把信息輸送給教師,供教師檢查教學效果外,更是學生自我調控的過程。

  那么,反饋矯正,貫徹始終,本節課是指在邊講邊練之后,還要進行綜合練習。綜合練習的內容做到由淺入深。先練習寫比,又練習判斷題,通過正確,錯誤的對比,使學生明確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的區別,最后安排發展性練習,寫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寫出兩個直接量的,還要寫出兩個間接量的比,如寫出速度的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讓全班同學吃得好,還讓尖子學生吃得飽。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與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

  學生互相比劃并說說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2.出示:給下面的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長18( )

  一枚1元硬幣厚約3( )

  學校跑道一圈長250( )

  課桌長約10( )

  3.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例1。

  提問:這是滬杭鐵路,它的全長是180( )?

  追問:為什么滬杭鐵路的長度要用千米作單位?

  4.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

  5.教師出示教材第20頁的圖片:你知道每幅圖片上的數字表示什么含義嗎?

  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課前的.活動。(出示照片)

  我們學校的跑道從( )( )大約是100米,你怎么記住它的?

  明確:像這樣的100米,我們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1000米)

  教師指導學生讀出這個算式時,要注意前面的數和后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提問:1千米里面有幾個100米嗎?(10個)

  追問:走100米你花了多長時間?如果讓你走1000米要多長時間?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樣嗎?

  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言。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交流,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提問:課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學校的環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幾圈是1千米?

  學生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

  回答預測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說一說: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2.強化概念。

  引導思考:我們剛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個環形的,如果我們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會有多長?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往南走到哪兒是1千米?向北?向東?向西呢?你可以選擇一個熟悉的地方想象,現在腦海里想象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大約是100米,要走10個100米,該從學校門口走到哪兒?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你能說一說從自己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片并提問:小轎車、步行、動車、自行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并說說理由。

  追問:老師家離學校約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師,會選擇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請簡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頁想想做做第4題。

  引導學生看圖,并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題組織學生直接計算,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再組織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在觀察、討論、操作的活動中,經歷認識簡單圖形旋轉的過程。

  2、了解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3、在探索圖形旋轉并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了解順時針、逆時針的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

  課前修改:

  教學過程:

  一、旋轉方向

  1、觀察噴灑的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旋轉現象,是怎樣旋轉的。教師結合鐘表上表針的轉動介紹順時針、逆時針轉動。

  2、拿一把轉椅,按不同方向實際轉一轉,讓學生描述旋轉方向。

  二、旋轉90°

  1、教師簡筆畫分步演示噴頭順時針旋轉90°的畫面,讓學生認識并描述旋轉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轉轉椅,分別從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旋轉90°,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轉椅是沿怎樣的方向旋轉的,旋轉了多少度。

  說一說

  1、觀察書中的兩組圖形,了解書中有什么。教師提出“說一說”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的、判斷的時間。

  2、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

  三、圖形旋轉

  1、提出畫圖的要求,并提示畫圖時要先確定旋轉方向,再考慮旋轉90°后的位置。

  2、展示畫出的圖形,交流畫的方法。教師介紹先確定兩條直角邊旋轉后的位置,最后連另一條邊的方法。

  3、讓學生看書中畫的三角形旋轉90°后的圖形。

  練一練

  1、弄清題目要求后,再判斷。

  2、學生在書中獨立完成,教師輔導后進。

  3、先引導學生了解圖的特點,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圖案。

  教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