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7-27 09:26:08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合集(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合集(10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用整十數乘的口算算理及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知識的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

  教學重點

  用整十數乘的算理和方法.

  教學難點

  用整十數乘的算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153 182 125 144 162

  252 352 323 262 254

  1502 2802 2403 1606 2204

  2.1403可以怎樣口算?

  二、探究知識

  1.教學例3

  (1)教師出示例3的乒乓球掛圖,如下:

  用紙蓋住最右邊的一袋,提問:

  (2)這里有幾袋乒乓球?每袋幾個?要求一共有多少個乒乓球,怎樣列式計算?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59=45(個)

  (3)接著露出蓋住的'那袋乒乓球,提問:剛才有9袋乒乓球,一共有45個.再增加1袋,是幾袋?一共有多少個乒乓球?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510=50 師問:你是怎么想的?

  (因為9個5是45,45+5=50,也就是10個5就是50)

  (5)反饋:

  410= 610= 710= 910=

  使學生討論后明確:一個數乘10,只要在這個數后面添一個0.

  (6)類推:

  1110= 1210= 2410=

  2.教學例4:口算640

  (1)出示投影,使學生明確:每盒有6個皮球,20盒共有多少個皮球?

  (2)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每2盒是一摞,先求一摞是多少皮球;再求十摞有多少個皮球?

  即2個6是12, 10個12是120.)

  (3)反饋練習:1220= 3130= 1150=

  (4)小結:用整十數乘,先用0前面的數與這個數相乘,再在所得的積后面添一個0.

  三、隨堂練習

  結合今天所學的新知識,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聽要求,全體同學起立,手里都舉著一張可寫數字的卡片,老師舉起一個算式,如果你寫對得數,就可以坐下來,請周圍的同學幫助和監督.好嗎?(如果最后還有站著的同學,請別的同學幫助找到答案.)

  134= 432= 283= 2502=

  530= 1230= 93+8= 86+5=

  2120= 3420= 1170= 1250=

  同學們都重新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說明大家都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為了我們的進步,給自己一個熱烈的掌聲.

  四、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用整十乘的口算乘法,大家通過乘法口訣,學會了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并找到了口算規律.課后大家可以互相比賽,練習看誰的口算最準確.

  五、布置作業

  1、157+165 500-3422 (234+198)8

  8(27-7) 246630 430-(216-198)

  2、王老師買排球用了40元,買籃球用的錢數是排球的3倍.王老師買求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過合作,學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尺較準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長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知識?(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2.厘米是個長度單位,它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3.我們還學會了以厘米做單位畫線段的方法.)

  2.師:請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約有多長?

  新授

  1.認識米

  導入談話:看來,大家厘米的知識掌握的都不錯,老師這有一道小難題.誰愿意到黑板前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拋出問題(老師事先給學生準備好一把量程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請你用老師提供的尺子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并把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B.在測量時,你有什么問題,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3)學生提問題.(如A: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這么長的黑板太費勁.B:有沒有比厘米長一些的單位.)

  (4) 師:誰能回答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s

  (5) 師: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的兩邊相距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補充: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

  (6)出示米尺,觀察米尺有什么特點.(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的)

  (7)讓學生拿著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到講臺前來和教師的1米直尺比一比,體驗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長度是相同的(在這里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2.用米量

  (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卷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3.教學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1)初步質疑.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厘米的認識,同學們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呢?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畫出1厘米.

  師: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可以用兩手比一下.

  師: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教師出示一把木制米尺,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再次問:誰來說說,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5)教師出示卷尺.說: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高90( ).

  2.操作性練習.

  (1)兩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興趣的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都有些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厘米長的線段

  1米長的線段

  1米=100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91頁主題圖、92頁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并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考點分析:

  能根據具體情況應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新知講授——鞏固總結——練習提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三角形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我們學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隊了,學校為他們做了一批紅領巾,要我們幫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幫學校解決這個問題?(屏幕出示紅領巾圖)

  師:同學們,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

  生:三角形的

  師:你們會算三角形的面積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索這個問題。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新知探究

  1、課件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計算?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得到的?

  生說推導過程

  師: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時,我門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來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積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長方形或平行和四邊形。

  2、動手實驗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個長方型,一個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以利用這些圖形進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組能用多種方法發現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生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成果,推導公式

  師:同學們經過猜想,驗證,已經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請展示給大家看。

  生展示

  匯報一: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匯報二: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匯報三: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

  除此之外,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還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2

  =長×寬÷2

  =底×高÷2

  4、例題講解

  紅領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鞏固提升

  1、 一種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單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們的面積。 ( 單位:厘米)

  3、上圖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看圖填空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積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題 你能在圖中再畫出與涂顏色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嗎?

  四、 總結結課

  1、學生總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小組說--組內總結--組間交流)

  2、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 = 長方形的面積÷2

  = 長×寬÷2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 底×高÷2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得出相應的乘除法算式,幫助學生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求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發現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培養有序思考能力。

  3、通過倍數和因數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會到數學內容的奇妙、有趣。

  教學重點: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探索求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每桌準各12個一樣大小的正方形,每人準備一張自己學號的卡片。

  設計理念:通過竟猜、操作、比一比誰寫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文流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考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智力競猜 引入新課

  1、讓學生進行智力競猜春暖花香的季節,公園里許多人在劃船,一條船上有兩個父親兩個兒子,但總共只有3個人,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學生能猜出三個人分別是孫子、爸爸、和爺爺)

  2、孫子、爸爸、爺爺的名字分別是韓韓,韓有才、韓廣發。請學生以韓有才為中心介紹下三個人的關系。學生可能會說出韓有才.是爸爸,韓有才是兒子的語句,這時引導學生說出誰是誰的爸爸誰是準的兒子。

  3、上述父子關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在表述時一定要完整。并向學生說明自然數中某兩個數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的依存關系倍數和因數。

  設計說明:智力競猜走學生喜歡的形式,因為每個學生都有爭強好勝之心,競猜有兩個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關系,為理解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關系作鋪墊。

  二、操作發現 理解概念

  1、師:智慧從手指問流出,通過操作我們能發現許多的知識。請同桌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試一試能擺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蘊涵著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請學生匯報不同的擺法,以及相應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開寫)再向學生說明:如果一個圖形經過旋轉后和另一個圖形一樣,我們就認為這兩個圖形是一樣的,讓學生特重復的圖形和算式去掉。(板書三十乘法算式,和幾十相應的除法算式)

  設計說明;讓學生寫出蘊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讓學生將旋轉后相同的去掉,這是一次簡化,很多學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3、讓學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學生指出:12是4的.倍數,12也是3的倍數,4是12的因數,3也是12的因數。

  4、先請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一說.然后同桌的同學再互相說一說。

  5、讓學生仿照說出62=12和121=12中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

  6、學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學生可能會出現0( )=0的情況,借此向學生說明我們研究因敷和倍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設計說明:倍數和因數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師的傳授、講解,需要學生的適當記憶重復、仿照。當然,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還必須舉一反三,通過互相舉例可以逐步完善學生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同時使學生明確倍數和因數的研究范圍。

  7、以43=12與123=4為例,向學生說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據這個除法算式可以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說好后再讓學生試一試其他幾個除法算式中的關系。

  8、練習:根據下面的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倍數

  54=20 357=5 3+4=7

  (1)學生回答后引發學生思考:能不能說20是倍數,4是因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必須說哪個是哪個的倍數,因數也同樣如此。

  (2)通過3+4=7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倍數和因數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礎之上的。

  設計說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種互逆的關系,在學習中應該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三道練習可以鞏固剛剛獲得的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將融會貫通落到實處。

  三、探索方法 發現特征

  1、找一個數的因數。

  (1)聯系板書的乘除法算式觀察思考12的因數有哪些,井想辦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數。

  (2)學生獨立思考,明白根據一個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兩個因數,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條理的一對一對說出15的因數。

  (3)用一對一對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數。可能有的學生根據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學生是根據除法算式找的,都應該給予肯定。

  (4)引導學生觀察12、15、36的因數,說一說有什么發現。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數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設計說明:先安排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使學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進行,觀察,這樣比較自然,而且為于找一個數的因數指明了方向。學生交流時突出了方法的多樣性,既可以根據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據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導學生一對一對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自主發現、歸納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某些特征。

  2、找一個數的倍數。

  (1)讓學生找3的倍數,比一比誰找得多。

  (2)學生匯報后,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數可以用3乘連續的自然數1、2、3,3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寫3的倍數時要借助省略號表示結果。

  (3)找出2的倍數和5的倍數,并引導學生觀察3、2、5的倍數情況,說一說有什么發現。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設計說明:讓學生比一比誰找的倍數多,可以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認識到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在學生匯報后同樣需要引導學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歸納一個數倍數的特征。

  四、鞏固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倍數和因數,并且探索了求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方法,想不想檢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題。學生表述后強調哪個是哪個的倍數(或因數)。

  2、想想做做的第2題。學生填好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表中的應付元數其實都是什么?表格中為什么用省略號?

  3、想想做做的第3題。學生填好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表格中所有數都是什么?這個表格中為什么沒有省略號?

  4、游戲找朋友。讓學生拿出各自的學號卡片,找出自己學號數的所有因數,使學生發現每個學號數的因數都在全班的學號數以內;再讓學生找一找自己學號數的倍數,井說一說能不能在全班學號數內部找到一個,還有其他的嗎?

  設計說明:第l題是基礎練習.可以鞏固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2、3兩題聯系實際,使學生感悟到其中蘊藏著求一個數倍數和因數的方法,以及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征。第4題通過游戲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綜合應用求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再次認識到倍數和因數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向你的同伴介紹一下。

  2、生活中許多現象與我們學習的倍數和因數的知識有關,課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探索一下1小時等于60分的好處。通過探索使學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數是兩位數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計算。

  設計說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收獲可以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進行自我梳理,同時通過探索1小時等于60分的好處,可以鞏固倍數和因數的相關知識,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正確運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3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復習解決一步乘法的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想,看誰能很快解決下面的問題。

  三(1)班同學,在做廣播操時需站4隊,每隊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讀題,并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師引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學習教材第52頁例3.

  出示例3.

  教師:觀察情景,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生共同探究解題思路。學生匯報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溫壺能賣多少錢,再求5箱賣多少錢。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個保溫壺,再根據每個保溫壺的價格求出一共賣了多少錢。

  教師指名學生列式解答。

  125=60(個) 6045=2700(元)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教師引導學生用綜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每盒有2個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個球。

  2、每輛汽車每次運貨物9噸,有6輛汽車,這些汽車4次運貨物多少噸?

  3、一中高級瓷磚每塊13元,每箱有25塊。小剛家裝修時買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維訓練

  1、菜市場運來5車黃瓜,每車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學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12間教室,每間教室安裝6盞日光燈。這些教室一共安裝多少盞日光燈?

  3、在一條公路的一邊種樹,先在一頭種一棵樹,以后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24棵就種到另一頭了,這條路長多少米?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1)

  解決兩步計算的連乘應用題,要根據已知

  條件找間接量,確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反思:

  本課引導學生學習解決乘法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確了三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1、閱讀與理解;

  2、分析與解答;

  3、回顧與反思。

  在仔細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讓學生自己列出綜合算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的意義,掌握的計算法則.

  2.初步培養學生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認真計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的意義,掌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一個數乘以小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一)說出下面各小數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動畫:復習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規律學習新知識.

  二、指導探索

  (一)理解意義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買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

  2.演示動畫:1

  3.引導學生理解的意義.

  教師提問:怎樣求出 米花多少錢?

  13.50.5

  你是根據哪個數量關系列式的?

  單價數量=總價

  這個算式和上節課學習的有什么不同?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書: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練習: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4.小結

  的意義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5.練習

  (1)說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義.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標題#e#

  (二)學習法則

  引導討論:理解了的意義,下面我們研究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聯系小

  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復習過的因、積變化規律進行嘗試、討論.

  1.出示討論題:

  (1)你能把兩個因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嗎?

  (2)轉化成整數乘法后,兩個因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積發生了什么變化?

  (3)要得到原來的積,應該怎么辦?

  2.演示動畫:2

  3.學生獨立完成.

  4.練習:670.3 2.146.2

  5.歸納法則

  以上幾題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

  計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

  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三、反饋練習

  (一)根據 直接說出下面各題的積.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說出下面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質疑調節

  (一)這一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

  (由學生總結概括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二)提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看法.(包括自己的問題、提醒別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組織學生答疑、解疑.

  五、鞏固發展

  (一)不要計算,說出下表各欄的積有幾位小數.

  副標題#e#

  (二)根據第一欄的積,很快地寫出后面每欄中兩個數的積.

  (三)列豎式計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個長方形長是1.35米,寬是0.48米,這個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課后作業

  (一)判斷下面各個積的小數位數有沒有錯誤.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體重是0.326噸,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紅牛體重約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約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紅牛的體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書設計

  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買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該怎樣列式?

  教案點評:

  是小數乘整數知識的擴展和延伸,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復習中通過動畫演示,從觀察整數乘法算式得出積的變化規律

  為理解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奠定了基礎。

  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和知識的遷移規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學要求:使學生學會求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x,進一步鞏固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地求出減法中的未知數x,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練習十七第5題。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2、提問: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

  (板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減數+差)

  3、25()=15()34=62

  說出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算。

  二、教學新課

  1、引入新課

  如果把題目里的()換成x,就是怎樣的兩題?(板書:25-x=15x-34=62)

  說明:這樣的題就是求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x。

  2、學生試做。

  (1)提問:這兩道題里的x你會求嗎?請大家試一試。指名板演。提問;第一題怎樣算的?為什么用減法?

  指出:求減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減法里的什么數,再根據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想這個數等于什么。這里x是減數,等于被減數減差,所以先得出x=2515,再算出x=10。把x=10放到原來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10是不是等于15。

  (2)提問:第二題怎樣算的?為什么這道題要用減法算?請你用原來的式子算一算,x=96對不對?

  (3)隨能再說一說,都是求減法算式里的x,為什么第一題要用減法,第二題要用加法?(看清x在減法中是什么數,如果x是減數,就要用被減數減差來求結果;如果x是被減數,就要用減數加差來求結果。)

  3.鞏固練習。

  (1)說出x是什么數,x等于怎樣的式子。

  X-50=30x-38=12x-46=15

  50-x=3038-x=1246-x=15

  (2)做想想算算第1題。

  4.教學例8

  (1)出示例8

  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想?哪個數用x表示?這道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請大家做一做,求出這個數。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題。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十七第6題第(1)小題。

  2.做練習十七第6題第(2)小題。

  3.課堂作業

  練習十七第8、9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教材第98~99頁練習第3~9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時、分的概念,進一步鞏固看鐘表的方法和時刻寫法,能比較熟練地說出鐘表上是幾時幾分,并能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刻,正確、熟練地記錄時刻。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加強時間概念的.練習。

  1、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

  (1)學生看題,讓學生說一說三種交通工具每分鐘大約行多少米。

  (2)讓學生在書上填寫,然后讓學生讀一讀。

  2、請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數數,看一分鐘內能從1數到多少。

  3、你早上幾時到學校的?現在是幾時幾分,到學校大約已經幾小時?

  三、練習看鐘表、寫時刻

  1、完成練習十八第4題。

  我們已經知道了1小時、1分鐘各有多長,還要能看鐘表上的時間,并且能寫下來。看練習十八第4題。

  (1)讓學生撥5:00。提問:你是怎樣撥的?教師演示。7:00怎樣撥?

  小結:鐘表面上的時針指著幾,分針指著12,就是幾時。

  (2)讓學生撥6:30。提問:6時30分時針剛走過幾?分針要指著幾?教師演示。讓學生繼續撥4:05,10:45,2:15。集體訂正。

  小結:幾時,時針就是剛走過幾;分針要從12起走過幾小格。

  2認識鐘表上的時間。

  (1)請學生看老師撥鐘,讓學生說出撥的時間。(2:00、2:05、2:15、2:30、2:45、2:55)提問: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時55分?撥到3:00、3:05,讓學生說一說是幾時幾分。

  (2)撥出12:30、6:00,9:15、3:45,4:40、8:20讓學生說一說,集體訂正。

  3、做練習十八第6題。

  4、完成練習十八第7題。

  四、時間單位的應用

  1、做第5、8題。提問:為什么第5題用除法?第8題用乘法?

  2、我們一節課40分鐘,現在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從上課到現在,用了多少分鐘?你是怎樣算的?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八第9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興趣的基礎,如果每個教師都把自己全部的愛給了學生,用自己的真情趣感染學生,我認為這比任何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都有效,因為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深深的吸引。老師處處為學生著想,照顧到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要用真情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每天以親切的面孔面對每個孩子,要認可每個學生,不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喜優厭差,對學困生要多些關愛,教學中注意多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課堂提問、作業、檢測都要根據他們的實際制定評價標準,做對了,及時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做錯了,也不指責,耐心講解,不讓他們產生氣餒情緒,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只有我們老師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地將他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喜歡上數學課。

  二、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

  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出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學習活動,使之趣味化,可以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教材很多內容的呈現都注意體現兒童已有的經驗和興趣,提供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如一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課中,一位教師先用切合實際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元旦慶祝會,各班都會把教室布置得很漂亮舉行大聯歡。大家看,這是一(5)班的教室,這個教室布置得有什么規律呢?老師邊說邊把教學立體圖掛在黑板上,經過短暫時間的觀察,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這個說:燈籠是按藍、紫的順序排列的。那個說:花是紅、綠順序排列的。小旗是黃、紅順序排列的。片刻,教室布置的規律找了個清清楚楚。課本上的練習一般是圓形片、三角形片、方形片交替出現,而有位老師在設計練習時很有創意,結合兒童的特點讓學生拍手、擺頭來找規律。又設計了學兩聲貓叫、學一聲狗叫,讓學生在活動中找規律。這樣的活動很實在也很有趣味,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知知識,體驗到趣味數學的魅力。

  三、提倡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怎樣投入與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重要。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不僅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合作學習還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

  四、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道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數數前,由于學生剛入學,互相之間還比較陌生,就設計了自我介紹的活動,介紹內容必須包括家里有幾口人這樣,就把學習的數數的知識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學高矮時,前一天,這位教師對學生說: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要告訴全班同學,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學生回家后就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在生活實際中了。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教材第41頁例題,第41到42頁想想做做第1到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圖形,進一步深化對實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

  2.在實際的拼擺活動中,進一步學習利用實物或圖形進行直觀思考,培養初步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操作、思考的過程中,增強對空間與圖形的興趣,逐步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

  會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

  根據指定視圖擺出物體。

  教學準備:

  掛圖,正方體教具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創設情境

  出示教學掛圖

  先數數

  再擺擺

  后畫畫

  比一比問:從正面看這3個物體的形狀相同嗎?都是什么樣的?從側面和上面呢?

  小結: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形狀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問:題里要求我們做幾件事情?

  指名回答題中兩個問題。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集體交流。

  3.做第3題

  全班交流。

  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呢?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三副圖形分別由幾個小正方體擺成。

  學生擺擺。用12個小正方體擺出與例題同樣的3個物體。

  看一看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看這3個物體,你看到了什么圖形?

  學生試著把自己看到的圖形畫在紙上。

  展示學生畫的結果。

  各自默讀題目。

  學生獨立操作、觀察。同桌互相檢查物體擺的對不對。

  明確要求,學生連線,再回答問題。

  先獨立拼,再小組為單位,比一比。討論各有幾種拼法?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