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5-30 06:55:24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小學數學教案范文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小學數學教案范文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課本第69頁例2、3;練一練;《作業本》第31頁。

  教學目標:理解解比例的意義,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確地解比例。

  教學重點:解比例的基本方法與依據。

  教學難點: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怎樣檢查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請學生心里想好一個比例(數目簡單些),如2:3=4:6,只告訴其他同學其中的三項,讓大家猜一猜還有一個數字是什么?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一個未知項。

  3、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據是什么?

  χ=………不先求積,先約分比較簡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請學生獨立嘗試;

  ②注意格式;

  ③反饋練習。

  6、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解比例:(練一練第1題第一豎行)

  2、練一練第2題

  3、補充:χ∶0.8=3∶1.2

  四、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五、《作業本》第31頁。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正確判斷出應用題中所涉及的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通過復習,能夠使學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3.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總價一定,每件物品的價格和所買的數量.

  (3)小朋友的年齡與身高.

  (4)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5)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談話引入:我們今天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

  二、探討新知.

  (一)教學例5(用比例解答下題)

  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還要多少天?

  1.學生讀題,獨立解答.

  2.學生反饋:

  3.分析:

  (1)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4.小結:我們在做題時,根據注意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不僅需要判定運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還要注意找準題目中的對應關系.

  (二)反饋.

  1.某車隊運送一批救災物品,原計劃每小時行60千米,6.5小時到達災區,實際每小時行了78千米.照這樣計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

  2.大齒輪與小齒輪的齒數比為4∶3.大齒輪有36個齒,小齒輪有多少個齒?

  三、鞏固反饋.

  1.一張大紙,如果裁成長36厘米,寬26厘米的小紙張,可以裁成28張;如果裁成長18厘米,寬13厘米的小紙張,可以裁成多少張?

  2.某車間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數的比不發生變化,女工應該增加多少人?

  3.一項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變,現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兩個底面半徑相等的圓柱體,第一個圓柱的高是第二個圓柱高的.第二個圓柱的體積是60立方米,第一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教師明確: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這節課通過比較弄清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5頁的第l一3題,練習九的第l一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明確。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和判斷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比”和“比例”

  1.復習整理。

  教師: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請同學們舉例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2.練習。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完成。

  (1)六年級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級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最簡單的整數比是( )。

  (2)六年級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6:5。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3)六年級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復習解比例

  1.完成第35頁的第2題。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什么性質。

  接著以 : =l :x為例,復習解比例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在解比例時,如果有帶分數,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變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解。

  然后讓學生完成第2題的其余習題。

  三、復習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問題,讓學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關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學生回答,教師填寫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師出示下面兩個表,讓學生根據表中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的關系,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

  使學生明確:要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要看相對應的兩個數的商或積是不是一定,如果積一定說明這兩個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說明這兩個量成正比例。如第二個表,通過計算,可以看出上、下兩個相對應的數的商一定,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積與底邊成正比 例。

  四、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九的第1—3題。

  1.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在訂正第(4)小題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12的約數有哪?然后說出自己用選出的四個約數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師把學生說出的比慎寫出來。訂正第(6)小題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是否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續一了。

  2,第2題,除第(2)、(7)小題教師要提示外,其余各題由學生自己判斷,第(2)行駛的路程

  小題,教師可以先說明 =周長,再讓學生判斷。第(7)小題,可以先讓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體重和身高,教師把數據記下來,再讓學生判斷。使學生知道:人的體重和身高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人的體重是隨著身高而增加的,但體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關系。

  3.第3題,教師向學生說明:這題要求圖上長方形的長、寬和地基的實際面積。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教師明確: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這節課通過比較弄清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教學例7(課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較)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二)教學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解比例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乘加、乘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理解并掌握解題思路。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4、通過鼓勵性的情感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初步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并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教學難點:

  懂得要解決最后問題必須先找出隱藏的中間條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桃園參觀,你們想去嗎?(課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豐收啊!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誰會算一算?(學生口答,說一說怎樣想的?)

  如果第一棵樹上有80個桃子,第二棵樹上有60個桃子,兩棵樹上一共有多少個?

  誰會列式解答?學生口答并說一說怎樣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們真了不起,遇到的兩個問題都解決了。我們一起去看看猴媽媽和猴寶寶在桃園遇到了什么問題想請你們幫忙。

  媒體演示例題

  (2)從圖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大猴:3筐,每筐12個。

  小猴:6個

  你能根據兩只猴子的采桃情況提出問題嗎?

  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先解決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

  (3)怎樣求出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

  你會列式解答嗎?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123=36(個)

  36+6=42(個)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樣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個的?

  教師歸納:有的同學這樣想:要求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就要把大猴采的個數和小猴采的個數合起來,可題目上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大猴采了多少個,所以必須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個,然后把大猴采的個數加上小猴采的個數。這是從問題想起。還有同學是從條件想起,根據大猴采3筐,每筐12個,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個,再把大猴采的個數和小猴采的個數合并起來,就是兩只猴一共采的個數。這兩種想法都很好。

  我們在解決問題后要寫出完整的答語。教師板書答語。

  回顧:剛才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時用了幾步計算?(板書課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為什么這道題要用兩步呢?

  (4)教學試一試

  剛才有同學還提了一個問題,你會解答嗎?

  先在本子上獨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說說先算什么?

  指明匯報,板書算式。提問: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要先算什么?

  比較:在解決例題和試一試這兩個問題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相同的是兩題都用兩步計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個?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題求兩只猴一個采了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計算,而第2題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所以第二步用減法計算。

  三、拓展練習

  (1)參觀了桃園后我們再去森林公園看看,進公園先買票。我們來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體出示條件和問題)

  誰說說這題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學生列式解答。指名匯報,說一說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別忘了寫答語。

  (2)我們進公園去。這里有2個小朋友在澆樹呢!這里又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呢?你會做嗎?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解答后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們繼續參觀森林公園,看,眼前又出現了什么?根據這些條件你會提哪些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問題,再讓學生分別解答。

  解決這兩個問題分別是怎樣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課總結

  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解決了好多問題,真是了不起啊!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什么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P31頁例4,練習七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利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探索解決乘除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解決乘除兩步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讓我們一起到兒童商場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題圖。

  問:你們瞧,這個柜臺里有什么?

  學生觀察主題圖后回答。

  【設計意圖】:把學生帶入商場,身臨其境,提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學例4。

  (1)、出示情境圖:從他們的議論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學生觀察情境圖,找出里面的數學問題。

  (3)、小明想買5輛小汽車。,應該付多少錢?

  引導學生得出:12÷3=4(元)是求1輛小汽車多少錢。因為要知道小明買5輛小汽車應付多少錢,必須要先知道1輛小汽車多少錢。

  (4)、鼓勵學生再提出問題。

  2、小結: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把探索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匯報的形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引發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應用

  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七第1題。問:要完成這道題必須先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教師巡視。指名匯報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總復習第11、21、22題

  復習目的: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已學統計圖的特點及繪制方法。

  2.能夠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和,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辨異能力。

  3.在繪制統計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負責態度。

  復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展示目標

  要求通過對統計圖的復習,達到下面的目標:

  1.掌握統計圖的特點及制作的方法、步驟。

  2.會對統計圖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3.繪制統計圖時講究整潔、美觀。

  二、回憶梳理,結成絡(15分)

  組織回憶:統計這一單元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三、組織記憶,融會貫通

  同桌間相互討論,邊說邊記憶: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異同?

  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白: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繪制步驟基本一樣,如果連接每個直條的端點,就使條形統計圖變成了折線統計圖;而沿著折線統計圖的各點畫出直條,就轉變成了條形統計圖。

  四、練習矯正,形成技能。

  第11題

  (1)從圖上可以看出旅行車從8:00到11:00行走的路程為180千米,時間是3時,所以速度是每時60千米。

  (2)可以這樣描述,先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了3時,休息了1時后,又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了1時,然后瀏覽了2時的景點,再以每時60千米的速度行駛1時,總共行駛了300千米。

  旅游車停留的3時,學生只要敘述合理就行。

  第21題

  復習復式條形統計圖。本題可以用排除法,由跑步可排除C,由跳遠可排除A,再比較跳高可以排除B,選擇D。

  第22題

  復習復式折線統計圖,縱軸可以1格代表2個人,可以讓學生用兩種顏色的筆描畫折線圖。鼓勵學生從圖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學生也可以議一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學生也許會說:從折線統計圖也可以看出,營養不良的學生數大致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肥胖的人數也比0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在生活提高的情況下,人們的飲食也要有所節制,要養成好的飲食習慣。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試商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進行試商,并能正確地進行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一位數)的筆算。

  2. 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談話:剛剛開學,同學們都制訂了自己的學習計劃。請大家打開書第6頁,我們一起看一看,小明他們幾個人制訂了什么樣的讀書計劃?在制訂計劃中又遇到了什么問題?

  二、 探索算法

  1. 收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出示例題的情境圖。

  提問:從這幅插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女孩說:這本書共192頁。小明說:我每天看32頁。問題:小明幾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學生提出小強是怎么看書的,提問: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么計劃呢?讓學生自己計劃每天看的頁數,為后面學習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試商提供數據。

  提問:怎樣列式解答上面的問題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9232)

  如果有學生提出小強每天看頁這一條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小強要幾天能夠看完這一問題,讓學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的。

  2. 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算理。

  (1) 探索四舍法試商。

  提問:怎樣計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豎式。(板書豎式)

  提問:19232與前面前幾節課學過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幾節課學習的算式中除數是整十數,而這道題除數不是整十數)

  啟發:除數不是整十數,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呢?(可以)應該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問: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來試商?(32比較接近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師在除數32上面用紅粉筆板書:30。

  再問:想一想19230應該商幾?(商6)

  講解:這個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還不能確定,所以我們說這是試商。現在用6和除數32相乘。請大家接著往下算,把計算過程寫在書上。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反饋:哪位同學愿意把自己的計算過程展示給大家?(指名板演計算過程)

  談話:通過計算我們知道,試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說明試商正確。計算完成后,為了保證計算正確,我們還應該驗算一下,下面請大家獨立驗算。

  指名完成驗算,并安排學生把例題中橫式和答語補充完整。

  談話:在剛才的.計算中,我們把除數32看作30來試商,如果除數是41,可以把它看作幾十來試商?如果除數是53,可以把它看作幾十來試商?如果除數是64呢?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幾十幾就看作幾十,老師可暫時不糾正。

  (2) 探索五入法試商。

  利用學生提出的小強每天看39頁這一條件,或教師自己提出這樣的條件,讓學生計算小強看這本書,需要幾天才能看完。

  談話:大家獨立計算,有問題可以與同桌商量。

  學生嘗試計算,指名板演。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討論,注意幫助學困生。

  反饋:你是怎樣試商的?

  學生回答可能有兩種情況:把39看作30來試商;把39看作40來試商。

  討論:為什么要把39看作40來試商?

  提問:剛才我們把除數39看作40來試商,如果除數是57,看作幾十來試商?68呢?76呢?

  師生共同填寫表格(表略)。

  比較:通過計算19239,我們又發現了什么規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不同點: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數來試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數來試商。)

  3. 歸納試商方法。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板書:除數不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一)]

  同桌交流: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可以怎樣試商?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通常把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試商后要把商和原來的除數相乘。

  三、 鞏固運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讀題后,提問:題目中已經給我們呈現了什么?你能接著計算嗎?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談話:書上把這幾題的將除數所看作的整十數淡淡地印了出來,是幫助我們試商用的,以后我們解題時可以把它記在心里,不要寫出來。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全班交流。

  3. 完成練習二第2題。

  指名讀題后,提問:每天從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 拓展題。

  出示:2565□

  (1) 要使商是4,□內可以是什么數字?(2)要使商是5,□內可以是什么數字?(3) 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 課堂作業

  練習二第1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課本P106~111頁,第八單元(統計)

  第一課時 統計(一)

  教學內容:

  統計(一)(教材106、107、108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調查和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填寫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和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填寫簡單的復式的統計表

  教學準備:

  相關掛圖、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1、多媒體出示例1主題圖,問: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測量過體重嗎?

  測量了幾次?

  2、讀一年級剛入學時,你測量的體重是多少?(學生自由匯報各自的體重情況)

  3、怎樣才能讓大家一看就明白我們班所有人的體重情況呢?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統計表(1):

  體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數

  師:現在我們就用“正”字記錄法來統計一下剛入學時的體重(集體活動)

  2、活動結束后,師生共同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級時,我們的體重有什么變化呢?

  4、討論:如果想把兩年的體重數據填入一個統計表中,該如何表示呢?

  學生討論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單位:千克)

  5、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填空,然后小組合作交流。

  指名上臺在黑板上填寫數據。

  7、觀察復式統計表,回答問題。

  (1)一年級時,體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級時,體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還能發現什么?先在小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匯報。

  9、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組織學生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學生提些合理的建議等。

  三、整理數據,鞏固練習

  出示“做一做”,練習情景圖。

  1、交流圖上的小朋友參加了哪些課外活動?

  一班的同學參加各項課外外小組活動人數的情況是怎樣的?

  你參加了哪項課外活動?

  2、討論:怎樣收集我們班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數據?

  3、活動、統計數據。

  4、整理數據并把數據填入復式統計表中。

  5、討論并回答統計表后面的四個問題。

  四、匯報收獲,回顧總結

  第二課時 統計(二)

  教學內容

  統計(二)(教材第109、110、111頁內容及練習二十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

  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2、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能根據統計圖提出

  問題,并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多媒體CAI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車,各種車輛每天都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播放錄像)同學們請年,這是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其中四種車輛的數量。

  二、探究新知

  1、組織記錄:

  (2、學會制作統計圖。

  (1)分組討論:

  如果用每個 表示2輛汽車,最多要畫幾個格?

  太麻煩了,怎么辦呢?

  討論后得出結論:用1個 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

  (2)師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個單位的統計圖的制作。

  先讓學生獨立繪制,指名上臺涂色繪制,然后共同訂正。

  (3)在書上完成例1統計圖1、2、3小題,指名口答。

  (4)組織討論:20分鐘后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一種車?為什么?

  3、師生總結繪制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三、形成應用

  1、獨立完成第111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四、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4題,課后從小組為單位調查班里同學看電視的時間,把調查得到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使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中互相交流和促進。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四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發現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一些簡捷的方法,并能根據兩個數的關系選擇用合理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一些簡捷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頁的5~8題。

  1、第5題

  ⑴ ①讓學生觀察左邊4題,說說這幾組數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②找出每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③比較和交流:有什么發現?

  (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

  ⑵獨立完成右邊4題,再比較交流發現了什么?

  2、第6題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然后說說分別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組上數的最小公倍數的?

  3、第7題

  先讓學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列表的過

  程實際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數。

  4、第8題

  先讓學生說說求幾月幾日小林和小軍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兩個數的

  最小公倍數,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三、小結:通過今天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思考題

  提示:先用列舉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課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課型:基礎課

  教法:多級分析綜合法

  目標:1、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數學教案-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

  重點: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

  難點: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二課時

  課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課型:轉化課

  教法:嘗試自學法

  目標:1、在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及算理。

  2、能正確地計算同分母分數的連加、連減式題。

  3、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及概括能力。

  重點:同分母分數連加、連減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數。

  難點:同分母分數連加、連減的方法和分子是0的分數。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三課時

  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課型:轉化課

  教法:嘗試自學法

  目標:1、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先通分的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重點: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

  難點: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四課時

  課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練習課

  課型:訓練課

  教法:設疑激思法

  目標:進一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提高計算能力。

  重點:計算的正確率。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五課時

  課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課型:遷移課

  教法:引導模仿法

  目標:1、使學生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書寫格式。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靈活確定算法、正確進行計算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規范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計算的順序和計算的正確率。

  難點:計算的順序和計算的正確率。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六課時

  課題:分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

  課型:遷移課

  教法:引導模仿法

  目標:1、使學生知道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分數同樣適用。

  2、使學生認識到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數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簡算方法。

  難點:簡算方法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七課時

  課題:整理和復習

  課型:訓練課

  教法:設疑激思法

  目標:1、進一步更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分數加、減法,會口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概括、歸納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重點: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及計算的正確率。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八課時

  課題:整理和復習

  課型:訓練課

  教法:設疑激思法

  目標:1、理解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加法同樣適用,會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分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概括、歸納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重點: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及計算的正確率,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具:投影、膠片

  教程:

  第一單元 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內容:

  這一教材分為三小節。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目標:

  1、 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夠比較熟練地計算分數加、減法,會口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2、 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 理解整數加法定律對于分數加法同樣適用,并會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分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4、 使學生會解答分數加、減法應用題。

  重點:理解并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難點:理解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計算。

  關鍵:理解“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的算理。

  課時安排:

  1、 同分母分數加、減法------------------2課時

  2、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2課時

  3、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3課時

  4、 整理與復習--------------------------2課時

  五年級數學第九冊全冊備課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九冊包括的內容有:分數加、尊、乘、除法,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長方體和正方體。

  教學設想:

  在前冊已有的基礎上重點教學分數四則運算,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能力;培養學生解答比較容易的分數應用題的能力;進一步認識最簡單的立體圖形,繼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結合所學數學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培養思維品質,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會計算分數加、減法(簡單的能夠口算)。

  2、 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法則,會計算分數乘、除法(簡單的能夠口算)。

  3、 使學生會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4、 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

  5、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會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

  6、 使學生能夠解答比較容易的一到二步計算的分數應用題,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用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

  數學教案-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熱】小學數學教案11-25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