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算法的比較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運用遷移類推進行計算,自己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以及有順序地、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情感態度:在自主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養成獨立思考與善于傾聽的習慣。
教學準備:
制作相關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能正確筆算連續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難點:
正確掌握連續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腦快(口算)
利用羊村為了迎接亞運盛會,舉行了圣火接力賽,讓學生通過口算來幫助小羊勝利的完成任務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逐一出示口算題,指名學生說出結果
8+7= 9+5= 8+42= 46+9=
34+53= 28+12= 520+300=
【設計意圖:利用羊村為了迎接亞運盛會,舉行了圣火接力賽,讓學生通過口算來幫助小羊勝利的完成任務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2、心明手巧(筆算)
師:同學們很順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來,必須打開密碼箱才行,你們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嗎?現在請拿出練習本,用豎式算一算,密碼是多少,看誰算得好。
筆算下列各題:25+38= 45+29=
學生獨立用豎式進行計算后匯報結果并引導學生觀察。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豎式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學的?
【設計意圖:卡通人物是孩子們永遠的話題,在課中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卡通世界:羊村迎接亞運會圣火這一情境進行復習,找到了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孩子們在好奇、緊張、愉快中走進數學,通過復習20以內、100以內等的加法,讓學生燃起學習新課的火苗。】
3、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真聰明,很快就幫羊村完成了這意義重大的任務,村長為了表揚我們對他們工作的支持,決定請我們去參觀野生動物園,高興嗎?準備好,看看你認識那些野生動物。
伴隨悠揚的音樂,課件分別演示熊貓、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金絲猴、藏羚羊等受保護野生動物。
【設計意圖:參觀游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通過努力得來的獎勵更能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積極狀態!
二、交流探索,解決問題
1、分析統計表,提出問題
(1)引導學生觀察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注意思考從“已知種數”到“瀕危和受威脅種數”的數量有什么變化?并結合數據教育學生愛護野生動物。
【設計意圖:通過對圖片和數據的分析,使學生從中知道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喻教于學,進行思想教育!
(2)讓學生仔細觀察中國特有的種數的統計圖表,說出表中的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3)出示第一個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讓學生思考。
2、嘗試解答
(1)師:這個問題你會列式嗎?請用豎式算一算結果是多少。
(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計算。
(3)師生齊分析學生完成的情況,并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4)結合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把這題的計算過程再說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效力,讓學生獨立計算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培養了學生有順序地、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3、比較總結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打開密碼箱的兩題和例題,同桌互相交流討論,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匯報交流結果,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通過比較總結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的計算方法、特點并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總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續進位加的算理以及計算過程,同時也提醒學生在計算時要注意那一位相加滿十都要向前一位進1,一定要加上這個進上去的.1!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神機妙算(直接寫出結果)
6 5 3 9 6 7 4 3
+ 7 8 + 8 6 + 9 5 + 8 8
學生獨立計算出結果,教師巡視。
指名說出結果及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在相互交流補充中總結計算方法,自主構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方法!
2、拔蘿卜(用豎式計算)
58+94 68+52 86+77
(1)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出結果,同時指3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演計算過程,教師巡視學生的完成情況。
(2)讓3名學生當小老師,批改同學的計算。(提醒學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數抄錯)
(3)集體評講學生的完成的情況。
【設計意圖:豎式計算是最基本的方法,應是學生扎實掌握。這一環節讓學生獨立思考豎式計算方法,自主討論發現豎式計算中的錯誤,相互交流計算的方法,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表述能力,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3、配鑰匙(連一連)
師:班長暖羊羊它負責小羊們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間的鑰匙給調亂了,你們能幫幫暖羊羊,把鑰匙給配好嗎?同桌互相討論一下,看誰找得又快又準確!
58+94 58+67 59+75 79+89
125 168 152 158 134
指名學生說說如何算得又快又準。
【設計意圖:這題不但訓練了學生的筆算能力還訓練了學生的口算能力,通過老師的點撥,讓學生掌握更多簡便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靈活性,對學生進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
4、活學活用(解決問題)
師:暖羊羊為了感謝大家那么快就幫他配好了鑰匙,就請我們去參觀他們的農場。你們看,飼養園里養了什么?
師:你會解答嗎?請把你的算式寫在書上。
巡視學生的解答情況,并指名說出解答的算式。
師:除了上面這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進行練習,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想一想(擴展延伸)
的兩位數加上的兩位數加和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題不但能檢查學生掌握本節學習內容的作用,還為下一節估算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回顧總結,反思提升
同學們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在總結中提升,通過總結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的學習內容,對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
98+25=123(種)
9 8
+ 2 5
1 2 3
答: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123種。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9頁~10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同分母分數加減。
2、整數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減法。
教具、學具準備:
西瓜圖片,圓片,方格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練習
1、填空
3/4里有( )個1/4 2/5里有( )個1/5 4/8里有( )個1/8 5/9里有( )個1/9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題
展示情境圖內容,讓學生觀察,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課題:分數的簡單計算,板書課題
三、探索新知
1、教學分數的加法
1)讓學生借助學具計算:2/8+1/8
2)學生交流
請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3)教師用教具演示2/8+1/8的.過程。
讓學生理解分數加法的算理。
2、教學分數的減法
1)用教具演示從5/6里減去2/6的過程
2)讓學生說出教師演示的過程
3)讓學生根據教師演示的過程列出算式
4)提問:5/6表示幾個1/6?
2/6表示幾個1/6?
5)引導學生說出算理并計算
3、教學例3
1)出示1個圓片
整個圓可以用幾表示?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
2)用教具演示減的過程
3)讓學生說一說演示的意思。
4)學生根據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讓學生計算
6)全班交流
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4、學生先探討,然后師生共同小結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5、練習
教科書第100頁的1、2題
四、作業
教科書第101頁的1、2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簡單的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檢查,特別是遇上1減幾分之幾是更應仔細。
分數的簡單計算人教版新課標教案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練習四第2~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豎式的寫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愛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怎樣筆算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筆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導練習:
1、第21頁練習四第1題
(1)看作業比較上下兩行的'異同。
。2)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2、練習四第2題
(1)讀題。
。2)小組合作練習。說說錯在哪里?分頭進行改正。
(3)全班訂正。
。4)作補充練習。
3、練習四第3題
。1)看圖說清題目意思。
。2)說一說還能想到的問題。
。3)畫出要擺的形狀,再說說解答這類問題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體訂正。
4、練習四第4題
。1)讀題,審題。
。2)找問題、條件、解答問題,評講。
三、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舉起收集的樹葉,說說它們的名稱。
生:桑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
師:看到這些樹葉大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樹葉真是千姿百態。是五顏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好嗎?
[評:讓學生了解課前所收集的樹葉的名稱,激發學習的興趣,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二、探究發現
1.計算長方形面積。
師:出示一個沒有數據的長方形,能說出它的面積嗎?能想辦法嗎?生:量出長、寬。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師:(屏幕顯示),把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中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評:求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生已有的經驗,這一環節的設計能有效激活學生用數方格方法求圖形面積的經驗,促使學生把這一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2.計算三角形面積。
師:屏幕顯示一個三角形,你能說出它的面積嗎?學生互相討論,匯報。
生:像長方形一樣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把三角形分開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你想得真好!把圖形分開來,再移動變成正方形。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生:9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先數整格的,再數半格的,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師:同樣是在方格紙上數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數的過程有什么不同?
生:長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不僅提出了數方格的辦法,而且在方格的啟發下,大膽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這樣做便于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
師:(屏幕出示地圖、樹葉、鑰匙等實物圖,再抽象出平面圖形。)與三角形和長方形比,你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由彎彎曲曲的線圍成的。它們都是不規則圖形。
師:你們認為像這樣的不規則圖形應該怎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以樹葉為例,小組討論。
匯報:生: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來計算面積。
師:怎么看?生:把彎彎曲曲的線看成是直的,和長方形很像。
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
師:如果把樹葉放在方格紙中,這個不規則圖形和剛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樹葉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師:那么怎樣用數方格的辦法來算出它的面積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應該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這時,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積是準確的嗎?到底哪種方法更接近呢?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算半格,計算出的面積就會比實際面積大得多,還是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比較好。
[評:從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師抓住不同圖形的特征,精心為學生創設了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猜想、爭論,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了非常可貴的估算意識。]
請學生上臺匯報計算方法,用自己發現的方法計算樹葉的面積。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來,然后把半格的編號并標出來。(見圖)
生:不滿半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彎曲的部分都畫成半格,再數。(見圖2)
生:整格的分別標上數據,在兩個半格中間標上一個數據。(見圖3)
[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計算時創造了分類計數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過程給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提供了條件。]
三、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
生:手的表面。還有很多樹葉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身體的正面。
師:先估一估,再計算你手中的樹葉的面積。說說是怎樣估的?
生:用剛才的樹葉比較。
生:讓樹葉跟1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比。
師:把估出的面積記在心里,再算一算樹葉的面積,看誰估的面積和計算的面積最接近。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
生:我的樹葉兩半是一樣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評:教師隨時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估算,采用多種估算方法。在計算時學生提出了利用樹葉的對稱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難能可貴!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相互合作,選擇手、地圖和鑰匙中的一種計算出面積。
2.小結。這節數學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請把這節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寫下來。
3.回家再找一些不規則圖形算出它的面積,好嗎?
[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估計并計算手掌、鑰匙、地圖的面積,及時鞏固新學習的方法,學生的體驗是豐富而深刻的。鼓勵學生把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來,是很好的總結和反思,值得提倡。]
[總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課很好地實踐了這一理念。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出三點: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為本課安排的內容容量很少:先介紹用數方格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然后估計兩片樹葉的面積,最后嘗試計算自己手掌的面積。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做了補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合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活動,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策略。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只要得到一個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時候估算就能解決問題了。據此,教師注意適時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計算時主動地估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估算的意識。更可貴的是,學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找參照物類比、利用面積單位去估計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發展。
3.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有效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樹葉的面積,學生提出化曲為直、分類計數的方法;估計樹葉的面積學生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有的學生發現了樹葉的對稱性,利用了對稱特點簡化計算過程。正因為融入了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數學情趣,學生在活動中思維得到磨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優化,學習的經驗得到充實,成功、自信的體驗得到強化。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列出是否算式,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嘗試并學習估算;在具體的情境中,能運用乘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并能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在具體的情境和實踐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感知乘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
教學重點:
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能運用乘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能運用乘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第3 課時
乘火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計算時要耐心仔細,養成檢查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坐過火車嗎?火車上也有許多數學問題,你們發現了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火車上的數學問題。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火車車廂:臥鋪車廂和硬臥車廂,最后出示主題圖。
。1)請學生獨立看圖,
(2)誰能提出數學問題,
。3)誰愿意把自己的問題說給大家聽?
(4)誰愿意解決她剛才提出的問題?
2、5節臥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導學生討論算法,匯報算法。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6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2.經歷嘗試、失敗、成功等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教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準備例2的三幅圖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并給學生提供剪刀、長方形紙條、透明方格紙和硬幣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學生選用。
學生每人準備一支藍彩筆,一支紅彩筆。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在概念對比中建構面積的意義
1.規范摸的動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義。
2.再次摸,體會大小。
3.總結板書,揭示面積的意義(板書課題:面積的意義)。
4.拓展面的意義,鞏固面積概念。
5.自由列舉,比比物體表面的.面積。
6.閉眼摸物體,辨析周長和面積。
7.說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讓學生判斷是周長還是面積
二、比較面積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體到面,明確平面圖形的面積。
2.畫平面圖形,體會平面圖形的面積。
3.說一說校園平面圖的建筑和各自面積的大小。
4.比較幾個省的面積。
5.小組研究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
6.制造矛盾,讓學生解決,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7.練習數方格的方法
三、及時總結,升華認識,形成經驗
通過今天的學習,當你碰到一些物體時,會注意觀察它的什么?
四、聯想對比,拓展思維,形成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7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倒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3、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
2、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然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
7、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實踐應用
1、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2、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2、師總結。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64頁練習十五第2~4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導練習
1.計算:21×32,要求學生列豎式計算
提問: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問:42表示什么?豎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
3.看誰算的快
完成教科書第64頁練習十五的第2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講評,重點要讓學生說出計算的過程。
4.教科書第64頁的`第3題
根據畫面內容,把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來,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該怎樣列式? 12×14
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
5.完成教科書第64頁的第4題。
自己分析畫面內容,根據題目的問題,列式解答。
并提問:你是怎樣計算的?
三、課堂總結
通過練習,你進一步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9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能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2、能正確地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鞏固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選適當的單位填空。
(1)一根跳繩長約2()。
(2)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3)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4)教室的門高約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頃=()平方千米
3公頃=()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4、一根鐵絲正好能圍成邊廠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長方形,它的面積有多大?
5、調查我國的陸地土地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的面積最大嗎?
6、右圖是鋪了正方形地磚的客廳地面。
(1)這個客廳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2)如果每塊地磚的邊長5分米,這個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7、(1)綠化面積是多少?
(2)每塊水泥磚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鋪路共需多少塊水泥磚?
8、某足球場的長約是100米,寬約是50米,足球場的面積約是多少?
9、小調查
調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學校操場的.面積,并在全班交流。
長㎝
寬㎝
面積㎝
10、數學游戲
在下面的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cm的圖形,你能畫出幾
種?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復習了面積與周長的含義;能夠畫出多種形狀不同的圖形,充分發揮想象力;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的周長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數學事實。)
三、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正確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正)方形的面積,但對一些稍微有變化的題目,就感覺措手不及,說明空間觀念比較差。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8及練習二第3、5、6題
教學目標:
1、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的方法,并能正確進行換算。
2、發現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小組合作技巧。
3、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并正確進行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千米與米之間的單位換算。(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學生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初步感知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2、匯報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讓你聯系到了什么?(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4、出示P8做一做,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練習二第3題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別是第2小題,是將單位的換算隱藏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先換算再計算或者先計算再換算。第4小題必須先換算再計算。
2、出示練習二第5題
這道題準確的相距1千米的路線只有1條,那就是從郵局到體育場,途經學校、醫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試著去找出大約是1千米的路線。
3、出示練習二第6題
這是一個星號題,主要是體現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可以這樣算:12-8=4(小時)4個80千米就是320千米。說明4小時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達。
也可以這樣算:308里面有4個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時也能到達。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三位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能正確地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
2.訓練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不用計算能準確地判斷出每道題的商是幾位數.
3.使學生養成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口算卡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學生說得數.
24040 36090 28090
40080 20050 54060
2.教師出示下面的兩道除法題,指名兩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3.指名學生參照上面做的兩道題,說一說上一節課總結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
二、新課
。ㄒ唬┙虒W例11.
1.出示例11:計算973078,并用乘法驗算.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中,計算的數都比較。绻嬎愕臄荡罅,同學們還會不會算?
(1)教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這道除法的豎式,先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要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幾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寫在哪里?(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寫出豎式,先說一說從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計算.)
。2)教師引導學生看題,問:這道除法題的商是幾位數,為什么?(因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要用除數先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這道題被除數的前兩位是97,比除數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寫在百位上,這樣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數了.)
。3)教師:這道除法最后除盡了嗎?(沒有,余58.)那么我們算得對不對呢?這道題計算的數比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對不對,可以怎么辦?(驗算.)好!現在大家就一起來用乘法驗算.(指名一學生口述驗算過程,教師板書,并說明有余數的除法在驗算時與沒有余數的除法的驗算有什么不同.)
2.鞏固練習.
讓學生打開課本第61頁,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師巡視,個別輔導,著重檢查學生寫商的位置對不對.最后集體訂正,如果有共同的錯誤,要一起說一說.
。ǘ┙虒W例12.
1.讓學生看課本第59頁例12.指名學生讀題,教師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題寫在黑板上.
2.教師:誰能不經過計算就說出它們的商各是幾位數?(指名學生回答.)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判斷最快?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種.教師繼續引導:如果讓我們計算,當算到哪一步時,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幾位數了?(只要用除數去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應寫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幾位數了.)
3.教師小結.我們只要把除數與被除數的前兩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幾位數了.如果除數比被除數的前兩位數。ㄖ钢12的第1題說),商的位數就比被除數少一位;如果除數比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大(指著例12的第2題說),說明在被除數的前兩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數就比被除數少兩位.我們看對不對?用這種方法判斷一下例12的第3題,商是幾位數.
4.鞏固練習.
讓學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學生說出每道題的商是幾位數,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判斷的,再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仍然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只是被除數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數(板書課題).除的時候,要按照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法則去計算,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寫商,特別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寫錯.我們還學會了不用計算就很快地判斷出商是幾位數,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檢查計算的有沒有錯.
三、課堂練習
1.很快說出下面各題商是幾?
2.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
112222 436975 901929 901649
。ó斕门型,及時講評.對于差生進行具體的輔導.)
3.先說出每道題的商 是幾位數,再在□里填上商.
教師問:兩位數除三位數,商可能是幾位數?為什么?兩位數除四位數,商可能是幾位數?為什么?
4.同學們大掃除,打掃操場的有36人,是打掃教室的人數的3倍,打掃院子的27人.參加大掃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5.在下面的方格里填上適當的數.
628□=277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2
教學目標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會進行計算,學會檢查,并提高準確率。
教學重點
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解決問題。
1、哪種要便宜。
出示書本上的兩幅圖,讓學生看懂圖意。
第一幅圖: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為標準,那么小瓶的要達到大瓶的數量,需要乘4,所以價錢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標準,那么大瓶裝的買500克,只需要除以4,價錢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斷哪種油便宜。先讓學生思考,再討論。
二、計算。
讓學生把這些題做在2號本上,教師批改后,再針對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出一些題讓學生練習。
三、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和圖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樣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讓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沒有空位。
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張圓桌,2張方桌;4張圓桌,7張方桌。
四、遞等式計算。
也要求學生做在2號本上,獨立完成。
五、解決問題。
出示題目:小明星期天想幫媽媽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時間:
用洗衣機洗衣服30分,掃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樣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師引導學生用洗衣機洗衣服的同時,先后做掃地、擦家具兩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3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而編排的。“面積”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一些,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識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學生探索“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本節課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目標。
4、時間安排
基于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本節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用時5分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用時10分鐘。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表象。用時15分鐘。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用時10分鐘。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個。兩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
學具:兩張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采取教學方法是觀察、實驗探究法,將情景引入、直觀演示等方法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比如:上課開始通過情景引入創設涂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積的意義,我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中真實地感受什么是面積,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為了讓學生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正確表象,我采用活動教學法,目的是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并運用這些表象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生認識了面積和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權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理解面積單位含義,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三、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
1、 激趣導入新課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由在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上進行涂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后,我提出問題:誰輸?誰贏?原因是什么?讓學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個面,有大小之分的,為學生學習面積概念做好鋪墊。
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游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知,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積的含義。這一環節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學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身邊物體(如:黑板,課桌,書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小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步:教學封閉圖形的大小。
通過質疑:假設我們把練習本的封面畫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狀?引出封閉圖形,并出示一組封閉圖形,讓學生認一認有哪些是封閉圖形,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面積大一些,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第三步: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一環節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懊妗笔鞘裁?說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面積有大有小,那么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2)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
(3)匯報展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標準:有的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既長方形和正方形混合來擺;有的選擇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或同一種長方形),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發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因為前面學生已經拼擺、測量,所以學生自然而然的選擇正方形。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4、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并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
第二步: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學習“1平方厘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拿,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著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圖形并把它印到腦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習“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學習“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步:用面積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并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這一環節,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量等環節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5、練習內化,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為下節課做好鋪墊,并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2)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 )。
、谔钌线m當的單位。
一枚郵票的面積約是4( )
教室的地面約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數學課本長大約是20( )
、燮匆黄矗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積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2)面積是8平方厘米的圖形。
6、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獲,不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四、教學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立足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策略上都結合學生提供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2、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到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鼓勵學生拿、想、比、畫、量等策略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研究面積是什么,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4
設計說明
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和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兩個方面:
1.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時,結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回顧萬以內數的意義,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并掌握比較兩個一位小數大小的方法。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對分數的直觀感受。
通過畫一畫、填一填等活動,給學生創設親身體驗的空間,使學生獲得對分數的感性認識,同時進行兩個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相關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和自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說一說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
師:請同學們先獨立閱讀教材84頁第一個問題,然后請大家動手寫出幾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整數、小數和分數,并在小組內說一說各自所寫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2)個體匯報。
(3)集體總結。
數可以作為數量的數(基數);計數的數(序數);度量的數(量數);計算的數。
2.復習數位順序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請大家把教材84頁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1)學生獨立完成。
(2)個體匯報。
(3)出示教材84頁計數器,讓學生獨立寫出各數。
(4)指名匯報每個數中的“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師:如果在每個數中的“5”所在的數位上添上7顆珠子,那么在計數器上應該怎么表示這些數呢?先畫一畫,再寫一寫。
(小組內交流后個體匯報,然后集體總結)
(5)課件出示教材85頁1、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3.復習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1)舉例說一說怎樣比較數的大小。(引導學生從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2)學生先與同桌交流,然后個體匯報。
(3)集體總結。
(4)課件出示教材85頁3、4題,組織學生個體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
4.復習分數的意義和簡單計算。
(1)請分別畫圖表示和,并畫一畫、說一說如何計算+和-。
(2)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師小結: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先把1寫成與減數分母相同的分數,再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引導學生把相應的知識內容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范文15
教學目標: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用遞等式正確地進行計算;
2、走近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尊重他們的思維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3、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多媒體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價錢。
師:現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買你自己最喜歡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錢?
生1:我想買3袋餅干,1袋3元,共花了9元。
生2:我想買1瓶飲料和1個漢堡包,共花8元。
生3:我想買4包花生和1袋糖果。
師:他買的東西挺多的,同學們先猜猜他用了多少錢?
生:我估計用了30元左右。
二、探討算法
。ㄒ唬⿴熒餐接懹嬎闶称返目們r
師:那他到底用了多少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先自己做做,再在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讓學生在小組內說出想法后匯報計算過程和想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生1:我覺得應該先算出4包花生用了多少錢,所以我要先列出算式74=28(元),再和1袋糖果的錢合起來,列出算式5+28=33(元)。
生2:我是這樣想的:前面我學過有加有減的運算,它可以很方便地把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然后再一步一步計算。那現在也可以把剛剛那兩個算式合在一起,變成5+74,這樣計算起來會方便一些。
師:你的.想法很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混合運算,F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指綜合算式)在這個算式里,有乘法有加法你要先算什么?
生1:我要先算乘法,因為我要先知道4包花生用了多少錢,才能求出最后的價錢。
生2:是呀!如果先算加法5+7,就不知道算出來的數是什么意思。
。ǘ┨接懭绾斡嬎20-43
1、剛才你們學會了計算食品的總價,那現在如果你有20元,買4包餅干應找回多少錢呢?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想法。
2、讓學生在小組內說出想法后匯報計算過程和想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3、匯報算式20-43的計算過程和想法。
。ㄈ┳詫W書本例3和例4
。ㄋ模┵|疑問難
。ㄎ澹┬〗Y算法
三、鞏固練習
課后反思:
在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數與代數中,關于數的運算的具體目標明確提出: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經歷與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能對結果進行合理的判斷。正是在這種目標的指引下,現在的數學計算,不再是單純的數與數之間的運算,而是變為了每一步計算都有其具體的生活情境,每一個數字,甚至每一個運算符號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意義。如在學習計算應找回多少錢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必須先算出食品的價錢,才能進一步算出找回的錢數。就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學生慢慢地體會到先乘除,后加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這些算式也變得有了生命的價值;數學和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感覺到數學充滿趣味。當問題自己提,規律自己發現,結論自己總結時,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案08-31
數學小學教案09-25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01-22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10-26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數學《除法》教案12-17
小學數學三年級-基礎教案12-1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2-1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教案02-24
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案02-05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