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疑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課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二、課始集疑
1、揭題
2、集疑:同學們課前都進行認真的預習,現在請同學們把預習中沒有解決的、需要在本節課上請老師、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過渡:剛才這些問題都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課就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認識一件物體。
三、課中釋疑
<一>認識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認識等式
1、演示課件 寫出式子
在左邊放二個40克的物體,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0
再在左邊放一個30克的物體,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30>100
把左邊的一個30克的物體換成10克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100
再把左邊的10克與50克的物體換成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100
再把左邊的未知的物體換成另一個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100
再把左邊的物體換成二個未知的,右邊另加上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X + X=150
2、分類
剛才我們寫出了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分類嗎?請小組討論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分?并把分類結果寫在卡片上。
展示同學們不同的分類,并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結果。剛才同學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為了解決剛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一種分法。(分成等式與不等式兩類的)
3、理解概念
師:為什么這么分?你們發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 左右兩邊相等
揭示:像這樣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書:等式)
誰來舉一些例子說說什么是等式?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學情分析
學生在掌握整數加法的基礎上,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過程,理解同分母分數的計算法則。
重點難點
1、分數加法的意義。
2、能正確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
1、(錄音內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請哥哥、姐姐幫我一個忙。我媽媽烙了一張餅,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張餅,媽媽吃了八分之一張餅,我想知道爸爸、媽媽一共吃了多少張餅呢?誰要是能幫我,就獎給大家一個贊,我先謝謝哥哥、姐姐了。
2、師:同學們,能幫助小妹妹嗎?那怎么列式(板書式子),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同分母分數加法。
活動2【講授】學習目標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2、能正確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
活動3【活動】提示預習內容,學生自主學習
1、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一)師: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四個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讓我們小組合作來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法。
(二)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討論
(三)學生討論,師個別指導
(討論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個人見解,提示可以借助輔助工具來解題。)
2、匯報交流
生1:同學們,下面由我來代表我們組跟大家分享我們組的做法,大家請看,我是把這張長方形紙當成媽媽烙的餅,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媽媽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還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張餅的八分之四,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師,我想對趙紅俐的講解做下點評,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運算減法來解決問題,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你能繼續發揮你的聰明才智。
生2:大家請看,我們組是用折紙法,我把這張圓看作是媽媽烙的餅,我把它對折三次,平均分成8塊,這3塊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這1塊是媽媽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塊,也就是八分之四,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來為大家講解說意義的方法,大家請看,我是把這張餅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8塊,爸爸吃了3塊,相當于吃了這張餅的八分之三,媽媽吃了1塊,相當于吃了這張餅的八分之一,兩個人共吃了4塊,也就是這張餅的八分之四。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們組是用畫線段的方法來解答的,我是把一條8厘米長的線段看成是媽媽烙的餅,把它平均分成8份,這3份是爸爸吃的,用來表示八分之三,這1份是媽媽吃的,用來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請大家注意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們組是用畫圖法來解決的,我是把一張正方形紙看作是媽媽烙的那張餅,把它平均分成8塊,爸爸吃的3塊,我是用藍色表示的,媽媽吃的1塊,我是用紅色表示的,爸爸、媽媽一共吃了4塊,也就是八分之四,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們組是用切割法來解決的,請八位同學來幫我完成,請大家手拉手緊密的圍成一個圓,我把這個圓平均切成8塊,這3塊是爸爸吃的,這1塊是媽媽吃的,一共是4塊,也就是八分之四,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對陶夢如的做法做一下點評,你的想法很新穎,但在日常的應用中不實用,我建議你可以用小棒來代替人。
生:我覺得小棒易丟,也不實用,可以用手指來代替小棒,因為手指不會離開我們的身體。
生:我覺得手指算小數可以,假如就沒法算了,我覺得還是畫圖比較好。
生7:大家請看表示3個,表示1個,它們兩的分數單位都是,所以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剛才大家用這么多方法來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法,那到底該怎樣計算同分母分數呢?
生:同分母分數相加,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師:同桌互記計算法則。
活動4【練習】能力提升
師:在阿拉伯流傳這樣一句話:“無論你有多少知識,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誰能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出幾道題考考大家?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量杯、石塊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為單位,先制高測量方案,再實實實際測量,能直接用公式嗎?
不能怎么辦?
三、進行實驗
1、將石塊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測量出容器的底面長、寬和小面高分別是多少/
2、放入石塊前水高約18cm,放入石塊后水面高30cm。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動手測量
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老師測量的讓學生量出來)
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積乘高是石塊的體積。
并且列式計算
學生可以做實驗,也可以由老師做,學生觀察,并說如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的第二種方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引志學生操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高測量方案,并進行實驗測量。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師板書:
20×10×12=2400(cm3)
=2.4(dm3)
3、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
三、試一試
1、在一個長方體容囂里,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正折體體積
學生根據題中的二倍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放入石塊前,容囂里的水是滿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這亳升,就是石塊的體積。
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讓學生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小實驗:測量石塊的體積:小面高:30cm
底面長:20cm、寬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積×高=體積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第10頁例6及后做一做、練習二1—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數。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應用遷移的方法來求積的近似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求積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
學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積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學生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求積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數精確到百分位。
0.256≈ 12.889≈ 40.00001≈
二、新授
1.教學教材第10頁例題6.
(1)出示例題6: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3)生嘗試練習。
(4)抽生板演:0.049×45≈2.2(億個)
0.049
×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訂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學生質疑或師提問:)
①為什么用乘法計算?(根據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計算。)
②結果2.205保留一位小數約是2.2是怎么來的?(根據四舍五入法:看小數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從第二位開始省略掉。)
(6)小結:當我們求出的積的小數位數比較多,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
三、練習
1、完成第10頁“做一做”。
生完成在練習本上,抽生板演,并說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課堂作業:第13頁練習二1、2、3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5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P5~6例3、例4及練習二第1、9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會正確進行筆算,并且會運用該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小組討論中探究、發現、感悟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在理解小數乘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正確地進行筆算。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問:從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發現?
2.列豎式計算。26×7 1.36×12 30.8×25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3.引入新課。我們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那么小數乘小數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二、自主探究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出示教材第5頁例3的主題情境圖。
師:觀察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校有一個長2.4米、寬0.8米的宣傳欄。現在學校要給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師:給宣傳欄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該怎樣計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傳欄的面積。
師:那么怎樣求宣傳欄的面積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師:這個式子中,兩個因數都是小數,該如何計算呢?
生1可以用豎式計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們可作整數來計算(下左)。
師: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樣的方法計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師:同學們能說說我們在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嗎?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加以總結。
小結:所有小數右邊的數一律對齊,其他小數位從右往左依次對齊。
師:看一看算式的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呢?
生:兩個因數中一共有2位小數,積也有2位小數。
2.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組織學生嘗試完成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2)學生獨立計算后,指名板演并匯報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然后集體訂正。
(3)教學例4。 0.56×0.04
師:這個算式中的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通過列豎式計算,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即這個算式中,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那么如何點小數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師: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師:觀察黑板上各題,小組討論。(出示討論提綱。)
討論提綱:①小數乘小數,我們首先怎樣想?
(把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去掉,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怎樣得到正確的積?(因數擴大到它的幾倍,積就縮小到它的幾分之一。)
③積的小數位數和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以豎式中的因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為例,說明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O補足。)
3.根據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回答上面的`問題,歸納出計算小數乘小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生:小數乘小數,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進一步得出“1看、2算、3數、4點”。
三、鞏固練習
1.不計算,說一說下列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問:怎樣判斷積有幾位小數?
2.用豎式計算。(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計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師:分別比較積和第一個因數的大小,你能發現什么?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總結。
師:一個數(0除外)乘大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
一個數(O除外)乘小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四、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應注意什么?(學生發言,說說自己的收獲,并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點評。)
作業:教材第8~10頁練習二第1、9題。
板書設計:
小數乘小數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數、4點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包裝的學問》。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特征及表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幾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長方體的多種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教材把《數學與購物》這一系列數學實踐活動安排在第六單元后,主要意圖是通過這樣一系列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教材安排了三個內容,主要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幾何兩部分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分別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計算中的'最優策略以及多個長方體疊放后使其表面積最小的最優策略。本課教學內容是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最后一個內容。
包裝問題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經常遇到,教材創設包裝的情境,使學生綜合應用表面積等知識來討論如何節約包裝紙的問題,它不僅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更體現了數學的優化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熟練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能準確、迅速地計算出單一物體的棱長、表面積、體積,能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組合成新的正方體。初步接觸了由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發生的變化。在第二單元探索活動《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訓練了學生有序的觀察能力和計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積的能力。
2、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學生大都接觸過物品的包裝,能清楚地意識到用包裝紙包裝起來的部分就是求物體的表面積。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學習方式的研究。
學生在探究由四個或者多個相同的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對于方案的多樣化與策略的最優化可能存在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大多數學生可以得到由4個相同長方體組合成新的長方體時的六種拼擺方案,但思維可能會無序,對于方法的歸納和總結也存在困難。因此以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可以說是本課的較佳路徑,讓同伴之間相互協作,共同歸納總結,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書第54——55頁,有趣的測量及試一試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頭的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觀察、操作中,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準備:
不規則石頭、長方體或正方體透明容器、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正方體的體積。現在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東西,你能幫我測量出它的體積嗎?
老師出示準備好的不規則石快。
師:這個石塊是什么形狀的?(不規則)
什么是石塊的體積?
你有什么困難?
二、教學新知
1.測量石塊的體積
(1)小組討論方案
師:我們不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出石塊的體積,可以怎么辦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2)小組制定方案
(3)實際測量
方案一:找一個長方體形狀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頭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這時計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幾厘米,用“底面積×高”計算出升高的體積。也可以分別計算放入石頭前的體積與放入石頭之后的總體積之差。
師: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方案二:將石頭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并將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讀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頭的體積。
師:為什么會有水溢出來?
這兩種方案實際上都是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可測量計算的水的體積。讓學生說出“石塊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石塊的體積”。
1.實際應用
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1)讀題,理解題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反饋,訂正。
讓學生運用在探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體積等于土豆的體積”,然后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課堂小結
學習了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有什么提高?
作業設計:
1.書第55頁第2題。
本題引導學生開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一粒黃豆比較,先測量100粒黃豆的體積,再計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
2.學生再找一些實物,測量出體積。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8
課型:
新授
教學內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練習二第1、9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會正確進行筆算,并且會運用該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在小組討論中探究、發現、感悟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理解小數乘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正確地進行筆算。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59××60.23×314×3×3
口算后提問:從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發現?
2.列豎式計算。26×7×123×25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3.引入新課。我們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那么小數乘小數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二、自主探究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出示教材第5頁例3的主題情境圖。
師:觀察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校有一個長米、寬米的宣傳欄。現在學校要給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師:給宣傳欄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該怎樣計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傳欄的面積。
師:那么怎樣求宣傳欄的面積呢?如何列式呢?生:×
師:這個式子中,兩個因數都是小數,該如何計算呢?
生1可以用豎式計算:×
生2:也可以把它們可作整數來計算(下左)。
師: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可以仿照上面同樣的方法計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師:同學們能說說我們在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嗎?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加以總結。
小結:所有小數右邊的數一律對齊,其他小數位從右往左依次對齊。
師:看一看算式的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呢?
生:兩個因數中一共有2位小數,積也有2位小數。
2.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組織學生嘗試完成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2)學生獨立計算后,指名板演并匯報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然后集體訂正。
(3)教學例4。×
師:這個算式中的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通過列豎式計算,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即這個算式中,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那么如何點小數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師: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師:觀察黑板上各題,小組討論。(出示討論提綱。)
討論提綱:①小數乘小數,我們首先怎樣想?
(把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去掉,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怎樣得到正確的積?(因數擴大到它的幾倍,積就縮小到它的幾分之一。)
③積的小數位數和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以豎式中的因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為例,說明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O補足。)
3.根據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回答上面的問題,歸納出計算小數乘小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生:小數乘小數,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進一步得出“1看、2算、3數、4點”。
三、鞏固練習
1.不計算,說一說下列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
×0.03××
提問:怎樣判斷積有幾位小數?
2.用豎式計算。(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計算×的?
3.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師:分別比較積和第一個因數的大小,你能發現什么?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總結。
師:一個數(0除外)乘大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
一個數(O除外)乘小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四、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應注意什么?(學生發言,說說自己的收獲,并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點評。)
作業:教材第8~10頁練習二第1、9題。
板書
小數乘小數
×=×=
1看、2算、3數、4點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9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62~63頁“方程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認識等式與方程的關系,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2.在觀察、比較、描述、抽象、概括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數學模型,發展抽象思維。
3.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
2.教學難點:建立“方程”的概念,并會應用。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這節數學課上老師帶了一種利用平衡創造的工具,你們看是什么?(出示天平)關于天平你們都有哪些了解的?(簡單介紹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現在我們對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們來看這幅圖(出示天平:左盤2個50g的物品,右盤100g砝碼。)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在這副圖里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師: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狀態嗎?(50+50=100或50×2=100)。
2.我們再來看這幅圖又告訴了你什么信息?(課件出示:左邊一個空杯子,右邊一個100g砝碼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師:現在我給杯子倒滿水,天平還平衡嗎?天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師:我們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個未知數x來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邊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樣表示呢?(100+x)
師:天平向左傾斜,說明左邊這杯水的重量比右邊100g砝碼的重量要重。得到數學式子:100+x>100
4.現在我給右盤再加一個100g的砝碼,仔細觀察,現在天平平衡了嗎?得到數學式子:100+x>200
師:我給右盤再增加一個100g的砝碼,你又發現了什么?得到數學式子:100+x<300
師繼續演示:將右盤中的一個100克砝碼換成50克砝碼,天平逐漸平衡,從中得到數學式子100+x=250。
5.觀察比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總結:像這樣兩邊相等的(用等號連接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的就是“方程的意義”。(板書課題)
6.提問:這一個等式是方程嗎?為什么?
追問:這兩個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數,它們是方程嗎?
思考:你認為一個方程應該符合哪些條件?
(強調: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說一說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圖)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數量關系。
(說一說天平兩邊的數量關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數量關系。(說數量關系,列方程)
先獨立列出方程,再與同桌說一說方程表示的數量關系。
4.猜方程
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寫方程,編故事。
6.方程“史話”。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方程,方程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樣的關系?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折線統計圖》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數據并制成統計表(單式和復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復式)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于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課件出示相山公園圖片
師:知道這是哪兒嗎?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說點什么?
預設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統計表提出問題
師:是的,瀏覽的'人真得很多,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這幾年瀏覽相山公園的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人數?
預設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
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知道些什么?
學生回答
師:老師這兒還帶來了一個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年到()年瀏覽人數增加最快?(課件出示)
質疑:我們能不能不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年到()年人數增加最快?
出示條形統計圖,提問:這幅統計圖是用什么表示每年瀏覽的人數?這也不能很直觀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師:我在公園里還看到這樣一幅統計圖(出示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在這幅統計圖中,橫軸代表什么?縱軸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瀏覽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中都能找到嗎?
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么來表示每年的瀏覽人數的?(點)師板書:點
2、深入探究
帶著三個問題來研究折線統計圖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
點四位學生上黑板寫,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3)教學質數和合數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22、29、35、37、87、93、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29、37
合數:22、35、87、93、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2
設計意圖: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學的成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師的全部勞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要,讓課堂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樂園是我們每位教師應努力的方向。還有對學生的評價,包羅萬象,既有對學習方法的評價,又有對學習情感的評價,也有對自己的鞭策鼓勵。這樣的評價,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啟發,便能讓學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時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從而把主動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這節課我在設計上注重這兩點,來設計和展開教學。
教學要求 在知道兩數特殊關系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求出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約數,什么是最大公約數?②什么是互質數?質數與互質數有什么區別?(回答后做練習十四的第5題)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約數?
3、說說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數有什么關系?
7和21 8和15
二、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求這兩種特殊情況的最大公約數(板書課題)
三、探索研究
1.教學例3
(1)求出下列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7和21 8和15 42和14 17和19
(2)觀察結果:通過求這幾組數的最大公約數,你發現了什么?
(3)歸納方法:先讓學生講,再指導學生看教材第69頁的結論。
(4)嘗試練習。
做教材第69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做后由學生講評,集體訂正。
四、課堂實踐
1.做練習十四的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看哪幾組數是第一種特殊情況,哪幾組數是第二種特殊情況,再解答出來。
2.做練習十四的第6題,先讓學生獨立作出判斷后再讓學生講明判斷的理由。
3.做練習十四的第9題,學生口答集體訂正。
五、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方法。
六、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四的第8、10、11題。
2、有興趣、有余力的同學可做練習十四的第13*題和思考題。
課后反思:有的數學問題比較復雜,光靠個人的學習,在短時間內達不到好的效果時,教學時,我讓學生前后桌組成四人小組,小組中搭配上、中、下三類學生,由一位優等生任組長,組織組內同學討論如下問題:(1)、一個數的約數與這個數的質因數有什么聯系?
(2)、兩個數的公約數與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有什么聯系?
(3)、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知道“最大公約數”一課最難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嘗試過多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但無論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看書,給學生的感覺大多是:太難懂了,算了吧!這時,何不讓學生討論討論,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說說?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樣,不僅保證了全班同學的全員參與,使每位同學都有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且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啟發、討論、總結,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想法在逐步完善著,學生個人對最大公約數算理的理解都會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判斷等能力也在這里得到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在不斷增強;當自己的意見被采納時,學生也在盡情地享受著交流成功的樂趣。如果學生能把學習當成一件“美差”去做,這不正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嗎?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2,5倍數的特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2,5的倍數特征的過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2、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有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等學習數學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理解2,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對有關信息如何進行收集、分析、歸納發現數的特征
一、提示課題
這節課,老師要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探索活動,探索的知識是“2,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索活動
1、2,5的倍數的特征
⑴、給出幾個式子,找找誰是誰的倍數,觀察發現是2或者5的倍數,引出今天的課題2,5的倍數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數。10,15,20都是5的倍數
那我們今天來學習2,5的倍數的特征
⑵、游戲
班上20位同學,老師按照每組5位同學,按順序排列了序號為1-20號。
1.請序號為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
2.請序號為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手
3.請序號既是2又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你們的雙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學生總結歸納出2,5的倍數的特征
學生完成后,展示結果:
2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在學生理解2的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師說明偶數和奇數的含義,并板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⑵、實踐檢驗
①出示1~100的數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數,并做上記號。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數,師做記號。
④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做記號。
⑶嘗試判斷
出示數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斷哪些是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哪些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②學生運用乘法或除法計算,來驗證判斷結果。
(4)歸納總結,并板書。
三、鞏固練習
1、找出2、5的倍數。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數、5的倍數。
(2)哪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2、火眼金睛辨對錯:
(1)偶數都是2的倍數。 ()
(2)210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
(3)兩個奇數的和不一定是偶數。 ()
3、猜數。
從左邊起:
第一個數字最大的一位偶數
第二個數字5的倍數
第三個數字最小的奇數
第四個數字不告訴你
不過這個四位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4、任選兩個數字組成符合要求的數:6、0、9、5
(1)奇數
(2)2的倍數
(3)5的倍數
(4)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5、□里能填幾?
(1)2的倍數:8□
(2)5的倍數:7□ □□
四、課堂小結:
2和5的倍數的特征是我們已經研究過了,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五、板書設計:
2,5的倍數的特征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
2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分數"產生的原因,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課型:
新授課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溫故引新
1,提問:
A,大家知道分數嗎 誰能說一個分數
B,你能舉個實例說說這個分數的意義嗎
2,述:說得好,對不能用整數準確表示結果的問題,我們可用分數來解決.即: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或者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
3,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二,聯系實際,探究新知
自主學習,整體感知分數的知識.
(1)相互交流:① 關于分數我已經知道了什么 請把已知道的講給同學們聽.
(2)自學理解:① 關于分數,自學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關于分數我還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課件1]
(2)填空.[課件2]
① 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它的1/4,并涂上陰影.
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它的3/8,并涂上陰影.
(4)搶答. [課件3]
① 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
② 把10枝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
③ 把這個文具盒你所有的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給5位;10位;50位同學呢
④ 如果這個文具盒里只有6枝鉛筆.現在把它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還能用1/2表示嗎誰來說說這里的1/2所表示的意義
⑤ 如果把8枝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還能用1/2表示嗎 誰來說說這里的1/2所表示的意義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說說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課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結.
我們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蘋果,一批玩具,一班學生,一個計量單位或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單位 "1".
板書: 一個物體
單位"1" 一個計量單位
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三,加強練習,深化概念
比賽:請兩位同學站起來.
提問:A,這兩位同學是這組人數的幾分之幾
B,這兩位同學是兩組人數的------- 這兩位同學是全班人數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書設計:
分數的意義
一個物體
單位"1" 一個計量單位
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的精神、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
三、教學準備
量杯、水、梨、土豆、石塊、橡皮泥、A4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會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嗎?如果要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師:(出示一張A4紙)嚴格來說,一張A4紙也是一個薄薄的長方體,那么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引導學生思考,悟出一張紙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紙來測量,再進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張來測量更便于計算。
板書:V1張=V100張÷100。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A4紙的體積,即復習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又有所超越,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后面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埋下伏筆。
(二)探究合作,測量體積
1.明確任務,思考方案。
教師:剛才我們是直接測量一張A4紙的體積嗎?我們是把1張A4紙的體積轉化為100張,然后再求出一張。這里同學們很聰明地利用了轉化思想,從而想出了測量方法。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過了,那大屏幕上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今天我們就來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并出示課件)
教師: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你會測量嗎?先互相說說打算怎么測量?(給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案。)
【設計意圖】在動手實驗之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能使學生明確實驗的任務和養成先制定實驗方案,再根據方案實驗的科學態度。
2.合作交流,匯報方案。
學生1:橡皮泥容易變形,我們可以把橡皮泥壓制成規則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再測量長、寬、高從而計算出橡皮泥的體積。
學生2:可以把梨放到裝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梨的體積。
教師指出,這種方法可以稱為“排水法”。
【設計意圖】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生一定能夠想到許多不同的方案,再通過這些方案的比較,使學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數學的熱情。
3.小組合作,操作實踐。
(1)學生分組操作,并把測量數據填寫在記錄單里。
(2)請小組代表上臺重點介紹排水法測量梨的體積,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3)教師適時板書:V物體=V上升部分。
教師:想一想,遇到下面這兩種情況,你還能計算出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嗎?
4.再次實驗,深化認識。
實驗一:請同學將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觀察量杯中的水位發生了什么變化?
實驗二:把一塊石頭放入裝滿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變化?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完善結論。
V物體=V下降部分;
V物體=V溢出部分。
教師:我們現在懂得了利用轉化思想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誰來說一說,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需要記錄哪些數據?可以利用剛才的方法測出乒乓球和冰塊的體積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實驗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感悟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時轉化思想的應用,并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的轉化方法,使學生對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有一個豐富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小學數學教案02-0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2-16
小學五年級下數學教案02-15
五年級上冊小學數學教案12-31
小學五年級《旋轉》數學教案01-24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08-25
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3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精】01-04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