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數學教案

時間:2024-06-27 13:02:41 高中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數學教案15篇(通用)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數學教案15篇(通用)

高中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并通過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識;

  2對線段、射線、直線、角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數學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題目類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難點是理解本章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設計過程

  一、本章的知識結構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

  2線段的中點定義。

  3角的兩個定義。

  4直角、平角、周角、銳角、鈍角的概念。

  5互余與互補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線的公理;線段的公理。

  2補角和余角的性質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習題類型

  1對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延長射線OP B延長直線CD

  C延長線段CD D反向延長直線CD

  解:C因為射線和直線是可以向一方或兩方無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長射線或直線的說法都是錯誤的。而線段有兩個端點,可以向兩方延長。

  例2如圖1-57中的線段共有多少條?

  解:15條,它們是:線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線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線段AB,延長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長AB到D使AD= BC,那么線段AD是線段AC的( )。

  A.B. C. D.

  解:B如圖1-58,因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圖1-59,B為線段AC上的一點,AB=4cm,BC=3cm,M,N分別為AB,BC的中點,求MN的長。

  解:因為AB=4,M是AB的中點,所以MB=2,又因為N是BC的中點,所以BN=1.5。則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質及角平分線。

  例5如圖1-60,已知AOC是一條直線,OD是∠AOB的平分線,OE是∠BOC的平分線,求∠EOD的度數。

  解:因為OD是∠AOB的平分線,所以∠BOD= ∠AOB;又因為OE是∠BOC的平分線,所以∠BOE= ∠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則∠EOD=90°。

  例6如圖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與∠COB的度數的比是多少?

  解:因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則∠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與∠COB的度數的比是2∶1。

  4互余與互補角的性質。

  例7如圖1-62,直線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數。

  解:因為COD為直線,∠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為直線,∠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為直線,∠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與大角的余角之差為20°,求這兩個角的度數。

  解:設第一個角為x°,則另一個角為3x°,

  依題義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個角為10°,另一個角為30°。

  5度分秒的換算及和、差、倍、分的計算。

  例9 (1)將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將80°34′45″化成度。

  (3)計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約為8058°。

  (3)約為9°44′11″(第一步,做減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進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學到的數學思想

  1運動變化的觀點:幾何圖形不是孤立和靜止的,也應看作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如線段向一個方向延長,就發展成為射線;射線向另一方向延長就發展成直線。又如射線饒它的端點旋轉就形成角;角的終邊不斷旋轉就變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從圖形的運動中可以看到變化,從變化中看到聯系和區別及特性。

  2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幾何的知識中經常遇到計算問題,對形的研究離不開數。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如微”。本章的知識中,將線段的長度用數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決余角與補角的問題。因此我們對幾何的學習不能與代數的學習截然分開,在形的問題難以解決時,發揮數的功能,在數的問題遇到困難時,畫出與它相關的圖形,都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思路。從幾何的起始課,就注意數形結合,就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聯系實際,從實際事物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數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踐,因此學習數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尤其是幾乎何的學習更離不開實際生活。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內容是線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才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

  六、本章的疑點和誤點分析

  概念在應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斷正誤:

  (1)在∠AOB的邊OA的延長線上取一點D。

  (2)大于90°的角是鈍角。

  (3)任何一個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銳角,則∠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兩個銳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線MN是平角。

  (7)互補的兩個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就沒有余角。

  (9)鈍角一定大于它的補角。

  (10)經過三點一定可以畫一條直線。

  解:(1)錯。因為角的兩邊是射線,而射線是可以向一方無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說射線的延長線了。

  (2)錯。鈍角的定義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鈍角。

  (3)錯。余角的定義是:如果兩個角的和是一個直角,這兩個角互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沒有余角。

  (4)對.∠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對.若∠A<90°,∠B<90°則∠A+∠B<90°+90°=180°.

  (6)錯。平角是一個角就要有頂點,而直線上沒有表示平角頂點的點。如果在直線上標出表示角的頂點的點,就可以了。

  (7)對。符合互補的角的定義。

  (8)對。如果一個角的補角是銳角,那么這個角一定是鈍角,而鈍角是沒有余角的。

  (9)對。因為鈍角的補角是銳角,鈍角一定大于銳角。

  (10)錯。這個題應該分情況討論:如果這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如果這三個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過這三個點就不能畫一條直線。

  板書設計

  回顧與反思

  (一)知識結構(四)主要習題類型(五)本章的數學思想

  略例1 1

  · 2

  (二)本章概念· 3

  略· (六)疑誤點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高中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用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方法,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問題。

  (2)理解曲線的方程、方程的曲線的概念,能根據曲線的已知條件求出曲線的方程,了解兩條曲線交點的概念。

  (3)通過曲線方程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數與形相互聯系、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通過求曲線方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轉化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解析幾何的思想方法。

  (5)進一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曲線與方程是在初中軌跡概念和本章直線方程概念之后的解析幾何的基本概念,在充分討論曲線方程概念后,介紹了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思想,以及解析幾何的基本問題,即由曲線的已知條件,求曲線方程;通過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曲線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線方程的.問題又有內在的邏輯順序。前者回答什么是曲線方程,后者解決如何求出曲線方程。至于用曲線方程研究曲線性質則更在其后,本節不予研究。因此,本節涉及曲線方程概念和求曲線方程兩大基本問題。

  (2)重點、難點分析

  ①本節內容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曲線方程概念和掌握求曲線方程方法,以及領悟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思想。

  ②本節的難點是曲線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線方程的方法。

  教法建議

  (1)曲線方程的概念是解析幾何的核心概念,也是基礎概念,教學中應從直線方程概念和軌跡概念入手,通過簡單的實例引出曲線的點集與方程的解集之間的對應關系,說明曲線與方程的對應關系。曲線與方程對應關系的基礎是點與坐標的對應關系。注意強調曲線方程的完備性和純粹性。

  (2)可以結合已經學過的直線方程的知識幫助學生領會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思想,學習解析幾何的意義和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習求曲線的方程做好邏輯上的和心理上的準備。

  (3)無論是判斷、證明,還是求解曲線的方程,都要緊扣曲線方程的概念,即始終以是否滿足概念中的兩條為準則。

  (4)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可以看得更清楚:

  設 表示曲線 上適合某種條件的點 的集合;

  表示二元方程的解對應的點的坐標的集合。

  可以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定義“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即

  (5)在學習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時,應從具體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從曲線的幾何條件,一步步地、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代數方程(曲線的方程),這個過渡是一個從幾何向代數不斷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轉化是否為等價的,這將決定第五步如何做。同時教師不要生硬地給出或總結出求解步驟,應在充分分析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然地獲得。教學中對課本例2的解法分析很重要。

  這五個步驟的實質是將產生曲線的幾何條件逐步轉化為代數方程,即

  文字語言中的幾何條件 數學符號語言中的等式 數學符號語言中含動點坐標 , 的代數方程 簡化了的 , 的代數方程

  由此可見,曲線方程就是產生曲線的幾何條件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個形式的特點是“含動點坐標的代數方程。”

  (6)求曲線方程的問題是解析幾何中一個基本的問題和長期的任務,不是一下子就徹底解決的,求解的方法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的,教學中要把握好“度”。

高中數學教案3

  教學要求:

  理解曲線交點與方程組的解的關系,掌握直線與曲線位置關系的討論,能熟練地求曲線交點。

  教學重點:

  熟練地求交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直線A x+B+C=0與直線A x+B+C=0,平行的充要條件是xx,相交的充要條件是xx;

  重合的充要條件是xx,垂直的充要條件是xx。

  2、知識回顧: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

二、講授新課:

  1、教學例題:

  ①出示例:求直線=x+1截曲線=x所得線段的中點坐標。

  ②由學生分析求解的思路→學生練→老師評講

  (聯立方程組→消用韋達定理求x坐標→用直線方程求坐標)

  ③試求→訂正→小結思路。→變題:求弦長

  ④出示例:當b為何值時,直線=x+b與曲線x+=4分別相交?相切?相離?

  ⑤分析:三種位置關系與兩曲線的交點情況有何關系?

  ⑥學生試求→訂正→小結思路。

  ⑦討論其它解法?

  解一: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求解;

  解二:用數形結合法進行分析。

  ⑧討論:兩條曲線F(x,)=0與F(x,)=0相交的充要條件是什么?

  如何判別直線Ax+B+C=0與曲線F(x,)=0的位置關系?

  (聯立方程組后,一解時:相切或相交;二解時:相交;無解時:相離)

  2、練習:

  求過點(—2,—)且與拋物線=x相切的直線方程。

三、鞏固練習:

  1、若兩直線x+=3a,x-=a的交點在圓x+=5上,求a的值。

  (答案:a=±1)

  2、求直線=2x+3被曲線=x截得的線段長。

  3、課堂作業:書P72 3、4、10題。

高中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優化問題的學習,體會導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進

  學生全面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2。通過實際問題的研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問題的目標函數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問題1把長為60cm的鐵絲圍成矩形,長寬各為多少時面積最大?

  問題2把長為100cm的鐵絲分成兩段,各圍成正方形,怎樣分法,能使兩個正方形面積之各最小?

  問題3做一個容積為256L的方底無蓋水箱,它的高為多少時材料最省?

  二、新課引入

  導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利用導數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實際生活中的某些最值問題。

  1。幾何方面的應用(面積和體積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應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經濟學方面的應用(利潤方面最值)。

  三、知識建構

  例1在邊長為60cm的正方形鐵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邊沿虛線折起(如圖),做成一個無蓋的方底箱子,箱底的邊長是多少時,箱底的容積最大?最大容積是多少?

  說明1解應用題一般有四個要點步驟:設——列——解——答。

  說明2用導數法求函數的最值,與求函數極值方法類似,加一步與幾個極

  值及端點值比較即可。

  例2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容積一定時,它的高與底與半徑應怎樣選取,才

  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

  變式當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表面積為定值S時,它的高與底面半徑應怎樣選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說明1這種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值的函數稱單峰函數。

  說明2用導數法求單峰函數最值,可以對一般的求法加以簡化,其步驟為:

  S1列:列出函數關系式。

  S2求:求函數的導數。

  S3述:說明函數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大(小)值,從而斷定為函數的最大(小)值,必要時作答。

  例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已知電源的內阻為,電動勢為。外電阻為

  多大時,才能使電功率最大?最大電功率是多少?

  說明求最值要注意驗證等號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取得這樣的值時對應的自變量必須有解。

  例4強度分別為a,b的兩個光源A,B,它們間的距離為d,試問:在連接這兩個光源的線段AB上,何處照度最小?試就a=8,b=1,d=3時回答上述問題(照度與光的強度成正比,與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經濟學中,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稱為成本函數,記為;出售單位產品的收益稱為收益函數,記為;稱為利潤函數,記為。

  (1)設,生產多少單位產品時,邊際成本最低?

  (2)設,產品的單價,怎樣的定價可使利潤最大?

  四、課堂練習

  1。將正數a分成兩部分,使其立方和為最小,這兩部分應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徑為R的圓內,作內接等腰三角形,當底邊上高為 時,它的面積最大。

  3。有一邊長分別為8與5的長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邊折起做成一個無蓋小盒,要使紙盒的容積最大,問剪去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多少?

  4。一條水渠,斷面為等腰梯形,如圖所示,在確定斷面尺寸時,希望在斷面ABCD的面積為定值S時,使得濕周l=AB+BC+CD最小,這樣可使水流阻力小,滲透少,求此時的高h和下底邊長b。

  五、回顧反思

  (1)解有關函數最大值、最小值的實際問題,需要分析問題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找出適當的函數關系式,并確定函數的定義區間;所得結果要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2)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來判斷函數最值時,如果函數在此區間上只有一個極值點,那么這個極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與端點值比較。

  (3)相當多有關最值的實際問題用導數方法解決較簡單。

  六、課外作業

  課本第38頁第1,2,3,4題。

高中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種表示法;

  2、通過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掌握度、分、秒的進位制,會作度、分、秒間的單位互化

  4、采用自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種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度、分、秒的進位制, ,會作度、分、秒間的單位互化

  教學手段:

  教具:電腦課件、實物投影、量角器

  學具:量角器需測量的角

  教學過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課件演示)

  1、從生活中引入

  提問:

  A、以前我們曾經認識過角,那你們能從這兩個圖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嗎?

  B、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誰能從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從射線引入

  提問:

  A、昨天我們認識了射線,想從一點可以引出多少條射線?

  B、如果從一點出發任意取兩條射線,那出現的.是什么圖形?

  C、哪兩條射線可以組成一個角?誰來指一指。

  (二)認識角,總結角的定義

  3、 過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師在這畫上一個點,現在從這點出發引出一條射線,再從這點出發引出第二條射線。

  提問:觀察從這點引出了幾條射線?此時所組成的圖形是什么圖形?

  (2)、判斷下列哪些圖形是角。

  (√) (×) (√) (×) (√)

  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圖形不是角?(學生回答)

  誰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怎樣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總結: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義: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如下圖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線OA繞端點0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到OB所形成的我們把OA叫做角的始邊,OB叫做角的終邊.

  B

  0 A

  4、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頂點、邊的作用

  (1)觀看角的圖形提問:這個點叫什么?這兩條射線叫什么?(學生邊說師邊標名稱)

  (2)角可以畫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誰決定的?

  (3)頂點可以確定角的位置,從頂點引出的兩條邊可以組成一個角。

  5、學會用符號表示角

  提問:那么,角的符號是什么?該怎么寫,怎么讀的呢?(電腦顯示)

  (1)可以標上三個大寫字母,寫作:∠ABC或∠CBA,讀作:角ABC或角CBA.

  (2)觀察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特點?(字母B都在中間)

  (3)所以,在只有一個角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寫作: ∠B,讀作:角B

  (4)為了方便,有時我們還可以標上數字,寫作∠1,讀作:角1

  (5)注:區別 “∠”和“<”的不同。請同學們指著用學具折出的一個角,訓練一下這三種讀法。

  6、強調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二、 角的度量

  1、學習角的度量

  (1)教學生認識量角器

  (2) 認識了量角器,那怎樣使用它去測量角的度數呢?這部分知識請同學們合作學習。

  提出要求:小組合作邊學習測量方法邊嘗試測量

  第一個角,想想有幾種方法?

  1、要求合作學習探究、測量。

  2、反饋匯報:學生邊演示邊復述過程

  3、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正確的操作過程,糾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4、歸納概括測量方法(兩重合一對)

  (1)用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

  (2)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可與內零度刻度線重合;也可與外零度刻度線重合)

  (3)另一條邊所對的角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5、小結:同一個角無論是用內刻度量角,還是用外刻度量角,結果都一樣。

  6、獨立練習測量角的度數(書做一做中第一題1,3與第二題)

  (1) 獨立測量,師注意查看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2) 課件演示糾正問題

  三、度、分、秒的進位制及這些單位間的互化

  為了更精細地度量角,我們引入更小的角度單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記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記作1″.

  1°=60′,1′=60″;

  1′=( )°,1″=( )′.

  例1 將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為秒,

  0.2′=60″×0.2=12″.

  所以 57.32″=57°19′12″.

  例2 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為分,

  36″=( )′×36=0.6′

  6′+0.6′=6.6′.

  再把6.6′化為度,

  6.6′=( )°×6.6=0.11°.

  所以 10°6′36″=10.11°.

  四、鞏固練習

  課本P122練習

  五、總結:請大家回憶一下,今天都學了那些知識,通過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六、作業:課本P123 3、4.(1)(3)、5.(2)(4)

高中數學教案6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4、重點與難點:正確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簽法及隨機數法的步驟,并能靈活應用相關知識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假設你作為一名食品衛生工作人員,要對某食品店內的一批小包裝餅干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準備怎樣做?顯然,你只能從中抽取一定數量的餅干作為檢驗的樣本。(為什么?)那么,應當怎樣獲取樣本呢?

  二、探究新知

  1、統計的.有關概念:總體:在統計學中,所有考察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個體:每一個考察的對象叫做個體、樣本:從總體中抽取的一部分個體叫做總體的一個樣本、樣本容量:樣本中個體的數目叫做樣本的容量、統計的基本思想:用樣本去估計總體、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含有N個個體,從中逐個不放回地抽取n個個體作為樣本(n≤N),如果每次抽取時總體內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都相等,就把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簡單隨機抽樣,這樣抽取的樣本,叫做簡單隨機樣本。

  下列抽樣的方式是否屬于簡單隨機抽樣?為什么?

  (1)從無限多個個體中抽取50個個體作為樣本。

  (2)箱子里共有100個零件,從中選出10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在抽樣操作中,從中任意取出一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后,再把它放回箱子。

  (3)從8臺電腦中,不放回地隨機抽取2臺進行質量檢查(假設8臺電腦已編好號,對編號隨機抽取)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

  (1)抽簽法的定義。一般地,抽簽法就是把總體中的N個個體編號,把號碼寫在號簽上,將號簽放在一個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從中抽取一個號簽,連續抽取n次,就得到一個容量為n的樣本。

  思考?你認為抽簽法有什么優點和缺點:當總體中的個體數很多時,用抽簽法方便嗎?例1、若已知高一(6)班總共有57人,現要抽取8位同學出來做游戲,請設計一個抽取的方法,要使得每位同學被抽到的機會相等。

  分析:可以把57位同學的學號分別寫在大小,質地都相同的紙片上,折疊或揉成小球,把紙片集中在一起并充分攪拌后,在從中個抽出8張紙片,再選出紙片上的學號對應的同學即可、基本步驟:第一步:將總體的所有N個個體從1至N編號;第二步:準備N個號簽分別標上這些編號,將號簽放在容器中攪拌均勻后每次抽取一個號簽,不放回地連續取n次;第三步:將取出的n個號簽上的號碼所對應的n個個體作為樣本。

  (2)隨機數法的定義:利用隨機數表、隨機數骰子或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進行抽樣,叫隨機數表法,這里僅介紹隨機數表法。怎樣利用隨機數表產生樣本呢?下面通過例子來說明,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利用隨機數表抽取樣本時,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第一步,先將800袋牛奶編號,可以編為000,001,799。

  第二步,在隨機數表中任選一個數,例如選出第8行第7列的數7(為了便于說明,下面摘取了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第三步,從選定的數7開始向右讀(讀數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個三位數785,由于785<799,說明號碼785在總體內,將它取出;

  繼續向右讀,得到916,由于916>799,將它去掉,按照這種方法繼續向右讀,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樣本的60個號碼全部取出,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容量為60的樣本。

  三、課堂練習

  四、課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一般地,設一個總體的個體數為N,如果通過逐個抽取的方法從中抽取一個樣本,且每次抽取時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稱這樣的抽樣為簡單隨機抽樣。

  2、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簽法隨機數表法

  五、課后作業

  P57練習1、2

  六、板書設計

  1、統計的有關概念

  2、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

  3、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有:(1)抽簽法(2)隨機數表法

  4、課堂練習

高中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項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正確理解的定義,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確一個數列是的限定條件,能根據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了解等比中項的概念;

  (2)正確認識使用的表示法,能靈活運用通項公式求的首項、公比、項數及指定的項;

  (3)通過通項公式認識的性質,能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2.通過對的研究,逐步培養學生觀察、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品質.

  3.通過對概念的歸納,進一步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是另一個簡單常見的數列,研究內容可與等差數列類比,首先歸納出的定義,導出通項公式,進而研究圖像,又給出等比中項的概念,最后是通項公式的應用.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的定義和對通項公式的認識與應用,教學難點在于通項公式的推導和運用.

  ①與等差數列一樣,也是特殊的數列,二者有許多相同的性質,但也有明顯的區別,可根據定義與通項公式得出的特性,這些是教學的重點.

  ②雖然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曾接觸過不完全歸納法,但對學生來說仍然不熟悉;在推導過程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項是否成立又須補充說明,所以通項公式的推導是難點.

  ③對等差數列、的綜合研究離不開通項公式,因而通項公式的靈活運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建議

  (1)建議本節課分兩課時,一節課為的概念,一節課為通項公式的應用.

  (2)概念的引入,可給出幾個具體的例子,由學生概括這些數列的相同特征,從而得到的定義.也可將幾個等差數列和幾個混在一起給出,由學生將這些數列進行分類,有一種是按等差、等比來分的,由此對比地概括的定義.

  (3)根據定義讓學生分析的公比不為0,以及每一項均不為0的特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對比等差數列的表示法,由學生歸納的各種表示法.啟發學生用函數觀點認識通項公式,由通項公式的結構特征畫數列的圖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數列的研究經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需把握課堂的節奏,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出現.

  (6)可讓學生相互出題,解題,講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的概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概念,推導并掌握通項公式.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類比、歸納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精神,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是的定義的歸納及通項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投影儀,多媒體軟件,電腦.

  教學方法

  討論、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給出以下幾組數列,將它們分類,說出分類標準.(幻燈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學生發表意見(可能按項與項之間的關系分為遞增數列、遞減數列、常數數列、擺動數列,也可能分為等差、等比兩類),統一一種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為有共同性質的一類數列(學生看不出③的情況也無妨,得出定義后再考察③是否為).

  二、講解新課

  請學生說出數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師指出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如變形蟲分裂問題.假設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每個變形蟲都分裂為兩個變形蟲,再假設開始有一個變形蟲,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它分裂為兩個變形蟲,經過兩個單位時間就有了四個變形蟲,…,一直進行下去,記錄下每個單位時間的變形蟲個數得到了一列數這個數列也具有前面的幾個數列的共同特性,這是我們將要研究的另一類數列——.(這里播放變形蟲分裂的多媒體軟件的第一步)

  (板書)

  1.的.定義(板書)

  根據與等差數列的名字的區別與聯系,嘗試給下定義.學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夠完美,多數情況下,有了等差數列的基礎是可以由學生概括出來的教師寫出的定義,標注出重點詞語.

  請學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無數列既是等差數列又是.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③是這樣的數列,教師再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子,讓學生再舉兩例.而后請學生概括這類數列的一般形式,學生可能說形如的數列都滿足既是等差又是,讓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當時,數列既是等差又是,當時,它只是等差數列,而不是.教師追問理由,引出對的認識:

  2.對定義的認識(板書)

  (1)的首項不為0;

  (2)的每一項都不為0,即;

  問題:一個數列各項均不為0是這個數列為的什么條件?

  (3)公比不為0.

  用數學式子表示的定義.

  是①.在這個式子的寫法上可能會有一些爭議,如寫成,可讓學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來再問,能否改寫為是?為什么不能?

  式子給出了數列第項與第項的數量關系,但能否確定一個?(不能)確定一個需要幾個條件?當給定了首項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項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項公式.

  3.的通項公式(板書)

  問題:用和表示第項.

  ①不完全歸納法

  .

  ②疊乘法

  ,…,,這個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書)(1)的通項公式

  得出通項公式后,讓學生思考如何認識通項公式.

  (板書)(2)對公式的認識

  由學生來說,最后歸結:

  ①函數觀點;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數列中已有認識,此處再復習鞏固而已).

  這里強調方程思想解決問題.方程中有四個量,知三求一,這是公式最簡單的應用,請學生舉例(應能編出四類問題).解題格式是什么?(不僅要會解題,還要注意規范表述的訓練)

  如果增加一個條件,就多知道了一個量,這是公式的更高層次的應用,下節課再研究.同學可以試著編幾道題.

  三、小結

  1.本節課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項公式;

  2.注意在研究內容與方法上要與等差數列相類比;

  3.用方程的思想認識通項公式,并加以應用.

  四、作業(略)

  五、板書設計

  1.等比數列的定義

  2.對定義的認識

  3.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1)公式

  (2)對公式的認識

  探究活動

  將一張很大的薄紙對折,對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話)有多厚?不妨假設這張紙的厚度為0.01毫米.

  參考答案:

  30次后,厚度為,這個厚度超過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如果紙再薄一些,比如紙厚0.001毫米,對折34次就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了.還記得國王的承諾嗎?第31個格子中的米已經是1073741824粒了,后邊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個格子中的米應是粒,用計算器算一下吧(用對數算也行).

高中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以及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線性規化問題、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優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法,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聯想以及作圖的能力,滲透集合、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建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激勵學生勇于創新.

  重點難點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區域是教學重點。

  如何擾實際問題轉化為線性規劃問題,并給出解答是教學難點。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研究過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組為約束條件的二元線性目標函數的線性規劃問題。那么是否有多個兩個變量的線性規劃問題呢?又什么樣的問題不用線性規劃知識來解決呢?

高中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數列極限的概念和描述性定義。

  ②使學生會判斷一些簡單數列的極限,了解數列極限的“e—N"定義,能利用逐步分析的方法證明一些數列的極限。

  ③通過觀察運動和變化的過程,歸納總結數列與其極限的特定關系,提高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的極限的思想方法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數列極限的概念和定義。

  教學難點:數列極限的“ε―N”定義的理解。

  三、教學對象分析

  這節課是數列極限的第一節課,足學生學習極限的入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經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在《立體幾何》內容求球的表面積和體積時對極限思想已有接觸,而學生在以往的數學學習中主要接觸的是關于“有限”的問題,很少涉及“無限”的問題。極限這一抽象概念能夠使他們做基于直觀的理解,并引導他們作出描述性定義“當n無限增大時,數列{an}中的項an無限趨近于常數A,也就是an與A的差的絕對值無限趨近于0”,并能用這個定義判斷一些簡單數列的極限。但要使他們在一節課內掌握“ε—N”語言求極限要求過高。因此不宜講得太難,能夠通過具體的幾個例子,歸納研究一些簡單的數列的極限。使學生理解極限的基本概念,認識什么叫做數列的極限以及數列極限的定義即可。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課是采用啟發式講授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及學生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實際問題入手,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具體的兩個比較簡單的數列,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向學生展示了數列中的各項隨著項數的增大,無限地趨向于某個常數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討論總結出這兩個數列的特征,從而得出數列極限的一個描述性定義。再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數列極限的各種不同情況。從而對數列極限有了直觀上的認識,接著讓學生根據數列中各項的`情況判斷一些簡單的數列的極限。從而達到深化定義的效果。最后進行練習鞏固,通過這樣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由觀察到分析、由定量到定性,由直觀到抽象,并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得學生逐步地了解極限這個新的概念,為下節課的極限的運算及應用做準備,為以后學習高等數學知識打下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課件展示創設情境動畫。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新的知識。

  情境

  (1)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于公元263年創立“割圓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情境

  (2)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周所著的《莊子·天下篇》引用過一句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也就是說拿一根木棒,將它切成一半,拿其中一半來再切成一半,得到四分之一,再切成一半,就得到了八分之?如此下去,無限次地切,每次都切一半,問是否會切完?

  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切完的,但是每次切了以后,木棒都比原來的少了一半,也就是說木棒的長度越來越短,但永遠不會變成零。從而引出極限的概念。

  2、定義探究

  展示定義探索(一)動畫演示。

  問題1:請觀察以下無窮數列,當n無限增大時,a,I的變化趨勢有什么特點?

  (1)1/2,2/3,3/4,n/n—1

  (2)0.9,0.99,0.999,0.9999,1—1/10n

  問題2:觀察課件演示,請分析以上兩個數列隨項數n的增大項有那些特點?

  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出以下結論:數列(1)項數n無限增大時,項無限趨近于1;數列(2)項數n無限增大時,項無限趨近于1。

  那么就把1叫數列(1)的極限,1叫數列(2)的極限。這兩個數列只是形式不同,它們都是隨項數n的無限增大,項無限趨近于某一確定常數,這個常數叫做這個數列的極限。

  那么,什么叫數列的極限呢?對于無窮數列an,如果當n無限增大時,an無限趨向于某一個常數A,則稱A是數列an的極限。

  提出問題3:怎樣用數學語言來定量描述呢?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上述數列的變化趨勢?

  展示定義探索(二)動畫演示。

  師生共同總結發現在數軸上兩點間距離越小,項與1越趨近,因此可以借助兩點間距離無限小的方式來描述項無限趨近常數。無論預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數e,如取e=O—1,總能在數列中找到一項am,使得an項后面的所有項與1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ε,若取£=0.0001,則第6項后面的所有項與1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ε,即1是數列(1)的極限。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數列的極限定義中應包含哪量(用這些量來描述數列1的極限)。

  數列的極限為:對于任意的ε>0,如果總存在自然數N,當n>N時,不等式|an—A|n的極限。

  課件可以實現任意輸入一個n值,可以計算出相應的數列第n項的值,并且動畫演示數列的變化過程。如圖1所示是課件運行時的一個畫面。

  定義探索動畫(二)課件可以實現任意輸入一個n值,可以計算出相應的數列第n項的值和Ian一1I的值,并且動畫演示出第an項和1之間的距離。如圖2所示是課件運行時的一個畫面。

  3、知識應用

  這里舉了3道例題,與學生一塊思考,一起分析作答。

  例1、已知數列:

  1,—1/2,1/3,—1/4,1/5,(—1)n+11/n,(1)計算an—0(2)第幾項后面的所有項與0的差的絕對值都小于0.017都小于任意指定的正數。

  (3)確定這個數列的極限。

  例2、已知數列:

  已知數列:3/2,9/4,15/8,2+(—1/2)n。

  猜測這個數列有無極限,如果有,應該是什么數?并求出從第幾項開始,各項與這個極限的差都小于0.1,從第幾項開始,各項與這個極限的差都小于0.017

  例3、求常數數列一7,一7,一7,一7,的極限。

  4、知識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數列極限的概念,對數列極限有了初步的認識。數列極限研究的是無限變化的趨勢,而通過對數列極限定義的探討,我們看到這一過程又是通過有限來把握的,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量變與質變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課后練習:

  (1)判斷下列數列是否有極限,如果有的話請求出它的極限值。①an=4n+l/n;②an=4—(1/3)m;③an=(—1)n/3n;④aan=—2;⑤an=n;⑥an=(—1)n。

  (2)課本練習1,2。

  5、探究性問題

  設計研究性學習的思考題。

  提出問題:

  芝諾悖論:阿基里斯是《荷馬史詩》中的善跑英雄。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遠也無法超過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烏龜,因為當阿基里斯到達烏龜的起跑點時,烏龜已經走在前面一小段路了,阿基里斯又必須趕過這一小段路,而烏龜又向前走了。這樣,阿基里斯可無限接近它,但不能追到它。假定阿基里斯跑步的速度是烏龜速度的10倍,阿基里斯與烏龜賽跑的路程是1公里。如果讓烏龜先跑0.1公里,當阿基里斯追到O。1公里的地方,烏龜又向前跑了0.01公里。當阿基里斯追到0.01公里的地方,烏龜又向前跑了0.001公里這樣一直追下去,阿基里斯能追上烏龜嗎?

  這里是研究性學習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悖論作為課后作業,鞏固本節所學內容,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列的極限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課下交流與討論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交流和討論的習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實質,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習慣。

高中數學教案10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高中數學網課教學,針對的學生群體為高一學生,總共有40節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集合、函數、三角函數、數列、立體幾何、概率論等。

  教學歷程:

  在教學歷程中,我們采用在線直播教學的方式,每節課的時長為1小時。每周安排4節課,共進行2個月。每節課開始前,我們會提前通知學生上課的時間和地點,以確保學生能夠準時參加。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按照高中數學的`教學大綱進行安排,包括基礎概念、公式和解題方法等。教學方法上,我們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包括在線直播講解、PPT演示、習題講解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會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講解。

  教學效果: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們的數學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80%的學生掌握了課程中的所有內容,15%的學生掌握了一些難度較高的內容。在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方面,85%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作業,15%的學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此外,學生們還學會了如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反思和建議:

  在課程結束后,我們對本次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習題的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同時,我們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高中數學教案11

  教材分析:

  前面已學習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線性運算,這里引入一種新的向量運算——向量的數量積。教科書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入向量數量積的概念,既使向量數量積運算與學生已有知識建立了聯系,又使學生看到向量數量積與向量模的大小及夾角有關,同時與前面的向量運算不同,其計算結果不是向量而是數量。

  在定義了數量積的概念后,進一步探究了兩個向量夾角對數量積符號的影響;然后由投影的概念得出了數量積的幾何意義;并由數量積的定義推導出一些數量積的重要性質;最后“探究”研究了運算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數量積的定義、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2.能應用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解決問題;

  3.了解用平面向量數量積可以解決長度、角度、垂直共線等問題,為下節課靈活運用平面向量數量積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以物體受力做功為背景引入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從數與形兩方面引導學生對向量數量積定義進行探究,通過例題分析,使學生明確向量的數量積與數的乘法的聯系與區別。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從物理學中“功”這個概念引入課題,開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容易切入課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加強數學與其它學科及生活實踐的聯系。

  教學重點:

  1.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定義;

  2.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表示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夾角。

  教學難點: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式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包括向量的加法、減法、以及數乘運算,它們的運算結果都是向量,既然兩個向量可以進行加法、減法運算,我們自然會提出:兩個向量是否能進行“乘法”運算呢?如果能,運算結果又是什么呢?

  這讓我們聯想到物理中“功”的概念,即如果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F與s的夾角是θ,那么力F所做的功如何計算呢?

  我們知道:W=|F||s|cosθ,功是一個標量(數量),而力它等于力F和位移s都是矢量(向量),功等于力和位移這兩個向量的大小與它們夾角余弦的乘積。這給我們一種啟示:能否把功W看成是兩向量F和s的一種運算的結果呢,為此我們引入平面向量的數量積。

  (二)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板書課題) 

高中數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以及三角函數值的取值范圍。

  【過程與方法】

  經歷三角函數的單調性的探索過程,提升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猜想計算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以及三角函數值的取值范圍。

  【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函數的單調性以及三角函數值的取值范圍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如何研究三角函數的單調性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學習了什么?

  引導學生回顧: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導證明過程。

  課后作業: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數單調性比較三角函數值的大小。

高中數學教案13

  [核心必知]

  1、預習教材,問題導入

  根據以下提綱,預習教材P6~P9,回答下列問題、

  (1)常見的程序框有哪些?

  提示:終端框(起止框),輸入、輸出框,處理框,判斷框、

  (2)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有哪些?

  提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

  2、歸納總結,核心必記

  (1)程序框圖

  程序框圖又稱流程圖,是一種用程序框、流程線及文字說明來表示算法的圖形、

  在程序框圖中,一個或幾個程序框的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個步驟;帶有方向箭頭的流程線將程序框連接起來,表示算法步驟的執行順序、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圖形符號名稱功能

  終端框(起止框)表示一個算法的起始和結束

  輸入、輸出框表示一個算法輸入和輸出的信息

  處理框(執行框)賦值、計算

  判斷框判斷某一條件是否成立,成立時在出口處標明“是”或“Y”;不成立時標明“否”或“N”

  流程線連接程序框

  ○連接點連接程序框圖的兩部分

  (3)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

  ①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為順序結構、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盡管算法千差萬別,但都是由這三種基本邏輯結構構成的

  ②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是由若干個依次執行的步驟組成的這是任何一個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用程序框圖表示為:

  [問題思考]

  (1)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嗎?

  提示:由程序框圖的概念可知一個完整的程序框圖一定是以起止框開始,同時又以起止框表示結束、

  (2)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嗎?

  提示:根據算法基本邏輯結構可知順序結構是任何算法都離不開的基本結構、

  [課前反思]

  通過以上預習,必須掌握的幾個知識點:

  (1)程序框圖的.概念:

  (2)常見的程序框、流程線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3)算法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4)順序結構的概念及其程序框圖的表示:

  問題背景:計算1×2+3×4+5×6+…+99×100。

  [思考1]能否設計一個算法,計算這個式子的值。

  提示:能。

  [思考2]能否采用更簡潔的方式表述上述算法過程。

  提示:能,利用程序框圖。

  [思考3]畫程序框圖時應遵循怎樣的規則?

  名師指津:

  (1)使用標準的框圖符號。

  (2)框圖一般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方向畫。

  (3)除判斷框外,其他程序框圖的符號只有一個進入點和一個退出點,判斷框是一個具有超過一個退出點的程序框。

  (4)在圖形符號內描述的語言要非常簡練清楚。

  (5)流程線不要忘記畫箭頭,因為它是反映流程執行先后次序的,如果不畫出箭頭就難以判斷各框的執行順序。

高中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較法證明不等式;

  3.提高學生解題時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比較法的應用

  教學難點

  常見解題技巧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式

  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復習提問),請三位同學回答問題,教師點評.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回答.

  [字幕]1.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是怎樣的?

  2.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中,依據、手段、目的各是什么?

  3.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步?學了哪些常用的變形方法?對式子的變形還有其它方法嗎?

  [點評]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步驟中,關鍵是對差式的變形.在我們所學的知識中,對式子變形的常用方法除了配方、通分,還有因式分解.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積累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和比較法思想的應用.(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銜接新知識,引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新課講授

  【嘗試探索,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解決問題,并點評.

  (學生活動)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

  1.化簡

  2.比較與()的大小.

  (學生解答問題)

  [點評]

  ①問題1,我們采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進行簡化.

  ②通過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我們不難發現,比較法的思想方法還可用來比較兩個式子的大小.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研究問題,建立新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例題),引導、啟發學生研究問題,井點評解題過程.

  (學生活動)分析,研究問題.

  [字幕]例題3已知 a b 是正數,且,求證

  [分析]依題目特點,作差后重新組項,采用因式分解來變形.

  證明:(見課本)

  [點評]因式分解也是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此例將差式變形為幾個因式的積的形式,在確定符號中,表達過程較復雜,如何書寫證明過程,例3給出了一個好的示范.

  [點評]解這道題在判斷符號時用了分類討論,分類討論是重要的數學 思想方法.要理解為什么分類,怎樣分類.分類時要不重不漏.

  [字幕]例5甲、乙兩人同時同地沿同一條路線走到同一地點.甲有一半時間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時間以速度 n 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 n 行走,如果,問甲、乙兩人誰先到達指定地點.

  [分析]設從出發地點至指定地點的路程為,甲、乙兩人走完這段路程用的時間分別為,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只要比較、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見課本)

  [點評]此題是一個實際問題,學習了如何利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要培養自己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品質.

  設計意圖:鞏固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方法,掌握因式分解的變形方法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練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練習;請甲、乙兩位學生板演;巡視學生的解題情況,對正確的給予肯定,對偏差及時糾正;點評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甲、乙兩位同學板演.

  [字幕]練習:1.設,比較與的大小.

  2.已知,求證

  設計意圖: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及思想方法的應用.靈活掌握因式分解法對差式的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反饋信息,調節課堂教學.

  【分析歸納、小結解法】

  (教師活動)分析歸納例題的解題過程,小結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的常用方法和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在筆記本上.

  1.比較法不僅是證明不等式的一種基本、重要的方法,也是比較兩個式子大小的一種重要方法.

  2.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通分法,因式分解法等.

  3.會用分類討論的方法確定差式的符號.

  4.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①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②分析題意,設未知數,找出數量關系(函數關系,相等關系或不等關系),③列出函數關系、等式或不等式,④求解,作答.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掌握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知識體系.

  (三)小結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及數學 思想與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筆記.

  本節課學習了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對符號確定的分類討論法;應用比較法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要明確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理論依據,理解轉化,使問題簡化是比較法證明不等式中所蘊含的重要數學思想,掌握求差后對差式變形以及判斷符號的重要方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積累方法,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領會化歸、類比、分類討論的重要數學 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業

  1.課本作業:P17 7、8。

  2,思考題:已知,求證

  3.研究性題:對于同樣的距離,船在流水中來回行駛一次的時間和船在靜水中來回行駛一次的時間是否相等?(假設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和部在靜水中的速度保持不變)

  設計意圖:思考題讓學生了解商值比較法,掌握分類討論的思想.研究性題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五)課后點評

  1.教學評價、反饋調節措施的構想:本節課采用啟發引導,講練結合的授課方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啟發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學習信息,調節教學活動.

  2.教學措施的設計:由于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是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關鍵,本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差式變形的方法和符號的確定,例3和例4分別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例5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會應用.例題設計目的在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會應用

高中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流程圖的選擇結構這種基本邏輯結構

  2.能識別和理解簡單的框圖的功能

  3.能運用三種基本邏輯結構設計流程圖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方法:

  1.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求解問題的過程,加深對流程圖的`感知

  2.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圖的畫法和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情境:

  某鐵路客運部門規定甲、乙兩地之間旅客托運行李的費用為

  其中(單位:xx)為行李的重量.

  2.試給出計算費用(單位:xx元)的一個算法,并畫出流程圖

  二、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三、建構數學

  1.選擇結構的概念:

  先根據條件作出判斷,再決定執行哪一種操作的結構稱為選擇結構

  虛線框內是一個選擇結構,它包含一個判斷框,當條件成立(或稱條件為“真”)時執行,否則執行

  2.說明:

  (1)有些問題需要按給定的條件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并按判斷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操作,這類問題的實現就要用到選擇結構的設計;

  (2)選擇結構也稱為分支結構或選取結構,它要先根據指定的條件進行判斷,再由判斷的結果決定執行兩條分支路徑中的某一條;

  (3)在上圖的選擇結構中,只能執行和之一,不可能既執行,又執行,但或兩個框中可以有一個是空的,即不執行任何操作;

  (4)流程圖圖框的形狀要規范,判斷框必須畫成菱形,它有一個進入點和兩個退出點。

  3.思考:教材第7頁圖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進行了判斷?

【高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高中教學06-11

高中必修數學教案01-07

高中數學教案10-26

高中必修4數學教案03-13

高中數學教案09-28

高中數學教案[通用]06-22

高中數學教案【推薦】05-26

【集合】高中數學教案05-22

高中數學教案[優]05-20

高中高二數學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