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1
平行線的判定(1)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韓賀敏 審核人:霍紅超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領悟歸納和轉化的數學思想
學習重難點:探索并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
二、練一練1、判斷題
1.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內錯角也相等.( )
2.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內錯角互補,那么同旁內角相等.( )
2、填空1.如圖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筆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選擇題
1.如圖3所示,下列條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圖,由圖和已知條件,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線a、b被直線c所截,且∠1+∠2=180°,試判斷直線a、b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五、作業課本15頁-16頁練習的1、2、3、
5.2.2平行線的判定(2)
課型:新課: 備課人:韓賀敏 審核人:霍紅超
學習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
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毛2.分析題意說理過程,能靈活地選用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
學習重點: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應用.
學習難點:選取適當判定直線平行的方法進行說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一、學習過程
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有幾種?分別是什么?
二.鞏固練習:
1.如圖2,若∠2=∠6,則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題) (第2題)
2.如圖,一個合格的變形管道ABCD需要AB邊與CD邊平行,若一個拐角∠ABC=72°,則另一個拐角∠BCD=_______時,這個管道符合要求.
二、選擇題.
1.如圖,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因為∠1=∠4,所以DE∥AB
B.因為∠2=∠3,所以AB∥EC
C.因為∠5=∠A,所以AB∥DE
D.因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圖,直線AB、CD被直線EF所截,使∠1=∠2≠90°,則(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題.
1.你能用一張不規則的紙(比如,如圖1所示的四邊形的紙)折出兩條平行的直線嗎?與同伴說說你的折法.
2.已知,如圖2,點B在AC上,BD⊥BE,∠1+∠C=90°,問射線CF與BD平行嗎?試用兩種方法說明理由.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 掌握有理數的概念,會對有理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分類能力;
2, 了解分類的標準與分類結果的相關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義;
3, 體驗分類是數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知識重點 正確理解有理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 設計理念
探索新知 在前兩個學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數,通過上兩節課的學習,又知道了現在的數包括了負數,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任意寫出3個數(同時請3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分類的情況.
學生可能只給出很粗略的分類,如只分為“正數”和“負數”或“零”三類,此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鼓勵.
例如,
對于數5,可這樣問:5和5. 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數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數5是正數中整個的數,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而5. 1不是整個的數,稱為“正分數,,.…(由于小數可化為分數,以后把小數和分數都稱為分數)
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和不斷完善,以及學生自己的概括,最后歸納出我們已經學過的5類不同的數,它們分別是“正整數,零,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
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分數”和“有理數”的.概念.
看書了解有理數名稱的由來.
“統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試一試:按照以上的分類,你能作出一張有理數的分類表嗎?你能說出以上有理數的分類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嗎?(是按照整數和分數來劃分的) 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這個引入具有開放的特點,學生樂于參與
學生自己嘗試分類時,可能會很粗略,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劃分數的類型要從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上去引導,這樣學生易于理解。
有理數的分類表要在黑板或媒體上展示,分類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練一練 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學生作如下的說明.
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數的集合,簡稱“數集”,所有有理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有理數集.類似地,所有整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整數集,所有負數組成的數集叫做負數集……;
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因為集合中的數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所以應該加上省略號.
思考: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的集合嗎?
也可以教師說出一些數,讓學生進行判斷。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開。
創新探究 問題2:有理數可分為正數和負數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學過的數,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逐步得到如下的分類表。
有理數 這個分類可視學生的程度確定是否有必要教學。
應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標準不一樣時,分類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類的標準要明確,使分類后每一個參加分類的象屬于其中的某一類而只能屬于這一類,教學中教師可舉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說明,可以按年齡,也可以按性別、地域來分等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 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都是有理數(圓周率除外),有理數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本課作業
1, 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1題
2, 教師自行準備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課在引人了負數后對所學過的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提出了有理數的概念.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思想并進行簡單的分類是數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分類標準與分類結果的關系,分類標準的確定可向學生作適當的滲透,集合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長的過程,本課不要過多展開。
2,本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可避免直接進行分類所帶來的枯燥性;同時還體現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提高的特點,對學生分類能力的養成有很好的作用。
3,兩種分類方法,應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第二種方法可視學生的情況進行。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了解代數式概念的基礎上,能把簡單的與數量有關的詞語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2.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列代數式.
難點:弄清楚語句中各數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用代數式表示乙數:(投影)
(1)乙數比x大5;(x+5)
(2)乙數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數比x的倒數小7;( -7)
(4)乙數比x大16%?((1+16%)x)
(應用引導的方法啟發學生解答本題)
2?在代數里,我們經常需要把用數字或字母敘述的一句話或一些計算關系式,列成代數式,正如上面的練習中的問題一樣,這一點同學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在代數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敘述的一句話或計算關系式(即日常生活語言)列成代數式?本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個問題?
二、講授新課
例1 用代數式表示乙數:
(1)乙數比甲數大5; (2)乙數比甲數的2倍小3;
(3)乙數比甲數的倒數小7; (4)乙數比甲數大16%?
分析:要確定的乙數,既然要與甲數做比較,那么就只有明確甲數是什么之后,才能確定乙數,因此寫代數式以前需要把甲數具體設出來,才能解決欲求的乙數?
解:設甲數為x,則乙數的代數式為
(1)x+5 (2)2x-3; (3) -7; (4)(1+16%)x?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最后,教師需指出:第4小題的答案也可寫成x+16%x?
例2 用代數式表示:
(1)甲乙兩數和的2倍;
(2)甲數的 與乙數的 的差;
(3)甲乙兩數的平方和;
(4)甲乙兩數的和與甲乙兩數的差的積;
(5)乙甲兩數之和與乙甲兩數的差的積?
分析:本題應首先把甲乙兩數具體設出來,然后依條件寫出代數式?
解:設甲數為a,乙數為b,則
(1)2(a+b); (2) a- b; (3)a2+b2;
(4)(a+b)(a-b); (5)(a+b)(b-a)或(b+a)(b-a)?
(本題應由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完成)
此時,教師指出:a與b的和,以及b與a的和都是指(a+b),這是因為加法有交換律?但a與b的差指的是(a-b),而b與a的差指的是(b-a)?兩者明顯不同,這就是說,用文字語言敘述的句子里應特別注意其運算順序?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數;
(2)被5除商m余2的數?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以下問題:
(1)被3整除得2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3的數是幾?被3整除得n的數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數是幾?如何表示這個數?商2余2的數呢?商m余2的數呢?
解:(1)3n; (2)5m+2?
(這個例子直接為以后讓學生用代數式表示任意一個偶數或奇數做準備)?
例4 設字母a表示一個數,用代數式表示:
(1)這個數與5的和的3倍;(2)這個數與1的差的 ;
(3)這個數的5倍與7的和的一半;(4)這個數的平方與這個數的 的`和?
分析:啟發學生,做分析練習?如第1小題可分解為“a與5的和”與“和的3倍”,先將“a與5的和”例成代數式“a+5”再將“和的3倍”列成代數式“3(a+5)”?
解:(1)3(a+5); (2) (a-1); (3) (5a+7); (4) a2+ a?
(通過本例的講解,應使學生逐步掌握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為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5 設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m,用代數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數比座位的行數多6,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數是每行座位數的 ,教室里總共有多少個座位?
分析本題時,可提出如下問題: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個座位,那么這個教室總共有多少個座位呢?
(3)通過上述問題的解答結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規律嗎?(總座位數=每行的座位數×行數)
解:(1)m(m+6)個; (2)( m)m個?
三、課堂練習
1?設甲數為x,乙數為y,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甲數的2倍,與乙數的 的和; (2)甲數的 與乙數的3倍的差;
(3)甲乙兩數之積與甲乙兩數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兩數的積的商?
2?用代數式表示:
(1)比a與b的和小3的數; (2)比a與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數;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數?
3?用代數式表示:
(1)與a-1的和是25的數; (2)與2b+1的積是9的數;
(3)與2x2的差是x的數; (4)除以(y+3)的商是y的數?
〔(1)25-(a-1); (2) ; (3)2x2+2; (4)y(y+3)?〕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請學生回答:
1?怎樣列代數式?2?列代數式的關鍵是什么?
其次,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對于較復雜的數量關系,應按下述規律列代數式:
(1)列代數式,要以不改變原題敘述的數量關系為準(代數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分解成幾個基本的數量關系;
(3)把用日常生活語言敘述的數量關系,列成代數式,是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要求學生一定要牢固掌握?
五、作業
1?用代數式表示:
(1)體校里男生人數占學生總數的60%,女生人數是a,學生總數是多少?
(2)體校里男生人數是x,女生人數是y,教練人數與學生人數之比是1∶10,教練人數是多?
2?已知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一邊是a厘米,
求:(1)這個長方形另一邊的長;(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學法探究
已知圓環內直徑為acm,外直徑為bcm,將100個這樣的圓環一個接著一個環套環地連成一條鎖鏈,那么這條鎖鏈拉直后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較簡單的情形,比如三個圓環接在一起的情形,看 有沒有規律.
當圓環為三個的時候,如圖:
此時鏈長為,這個結論可以繼續推廣到四個環、五個環、…直至100個環,答案不難得到:
解:
=99a+b(cm)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的應用。
教學重點: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
2、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應用。
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的理解及其應用。
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探究了軸對稱的性質,并且能夠作出一個簡單平面圖形關于某一直線的軸對稱圖形,還能夠通過軸對稱變換來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這節課我們就是從軸對稱的角度來認識一些我們熟悉的幾何圖形。來研究:①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②什么樣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有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問題:那什么樣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滿足軸對稱的條件的三角形就是軸對稱圖形,也就是將三角形沿某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部分能夠完全重合的就是軸對稱圖形。
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種成軸對稱圖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導入新課: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做一個等腰三角形。
作一條直線L,在L上取點A,在L外取點B,作出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C,連結AB、BC、CA,則可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義: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邊叫做腰,另一邊叫做底邊,兩腰所夾的.角叫做頂角,底邊與腰的夾角叫底角。同學們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請找出它的對稱軸。
2、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有什么關系?
3、頂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是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嗎?
4、底邊上的中線所在的直線是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嗎?底邊上的高所在的直線呢?
結論: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稱軸是頂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因為等腰三角形的兩腰相等,所以把這兩條腰重合對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稱軸是頂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
要求學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進行折疊,找出它的對稱軸,并看它的兩個底角有什么關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對折,發現它兩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而且還可以知道頂角的平分線既是底邊上的中線,也是底邊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稱作“三線合一”)。
由上面折疊的過程獲得啟發,我們可以通過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得到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這些性質。同學們現在就動手來寫出這些證明過程)。
如右圖,在△ABC中,AB=AC,作底邊BC的中線AD,因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圖,在△ABC中,AB=AC,作頂角∠BAC的角平分線AD,因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分析:根據等邊對等角的性質,我們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個內角。
把∠A設為x的話,那么∠ABC、∠C都可以用x來表示,這樣過程就更簡捷。
解:因為AB=AC,BD=BC=AD,所以∠ABC=∠C=∠BDC。
∠A=∠ABD(等邊對等角)。
設∠A=x,則∠BDC=∠A+∠ABD=2x,從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師]下面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
Ⅲ、隨堂練習:1。課本P51練習1、2、3。 2。閱讀課本P49~P51,然后小結。
Ⅳ、課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探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對性質作了簡單的應用。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對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是它頂角的平分線,并且它的頂角平分線既是底邊上的中線,又是底邊上的高。
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這些性質,并且能夠靈活應用它們。
Ⅴ、作業:課本P56習題12.3第1、2、3、4題。
板書設計
12.3.1.1等腰三角形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義;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并能靈活應用;
4、通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通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律性的數學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二次根的意義;(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圍。
三、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并計算
(二)引入新課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于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1)式子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嗎?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問學生:2是二次根式嗎?顯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說明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為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范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么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被開方數必須是非負數,把問題轉化為解不等式。
解:(1)∵a、b為任意實數時,都有a2+b2≥0,∴當a、b為任意實數時,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時,是二次根式。
(3),且x≠0,∴x>0,當x>0時,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當x>2時,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這個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讓學生分析式子中字母應滿足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二次根式的定義。即: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本題已知各式都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開方數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實數時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圍是全體實數。
(4)由—b2≥0得b2≤0,只有當b=0時,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滿足的條件是:b=0。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6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
這個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樣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學的方法啟發了我們,可以用嘗試,檢驗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將x=1,2,3,4,……代人方程(2)的兩邊,看哪個數能使兩邊的值相等,這個數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這正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2、補充練習:檢驗下列各括號內的數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簡單變形
教學目的
通過天平實驗,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出方程的兩種變形,并能利用它們將簡單的方程變形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重點、難點
1、重點:方程的.兩種變形。
2、難點:由具體實例抽象出方程的兩種變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列出的方程有的我們不會解,我們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成x=a形式,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方程變形。
二、新授
讓我們先做個實驗,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碼。
測量一些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將它放在天干的左盤內,在右盤內放上砝碼,當天平處于平衡狀態時,顯然兩邊的質量相等。
如果我們在兩盤內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這時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盤內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個方程,課本第4頁上的圖,你能從天平上砝碼的變化聯想到方程的變形嗎?
讓同學們觀察圖6.2.1的左邊的天平;天平的左盤內有一個大砝碼和2個小砝碼,右盤上有5個小砝碼,天平平衡,表示左右兩盤的質量相等。如果我們用x表示大砝碼的質量,1表示小砝碼的質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兩盤內物體的質量關系。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練地進行求一個數的立方根的運算;
能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數的大致范圍,使學生形成估算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經歷運用計算器探求數學規律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難點
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的大致范圍。
知識重點
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的大致范圍。
對于計算器的使用,在教學中采用學生自己閱讀計算器的說明書、自己操作練習來掌握用計算器進行開立方運算的方法,并讓學生互相交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利用計算器不僅能給運算帶來很大的方便,也給探求數量間的關系與變化帶來方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能否通過閱讀,掌握用計算器進行開立方運算的簡單操作;能否利用計算器探究數量間的關系,從而尋找出數量的變化關系。
使用計算器進行復雜運算,可以使學生學習的重點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數學的本質上來,而估算也是一種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運算能力,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綜合運用筆算、計算器和估算等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知識點一:多邊形的概念
⑴多邊形定義:在平面內,由一些線段首位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做________、
如果一個多邊形由n條線段組成,那么這個多邊形叫做____________。(一個多邊形由幾條線段組成,就叫做幾邊形、)
多邊形的表示:用表示它的各頂點的大寫字母來表示,表示多邊形必須按順序書寫,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順序。如五邊形ABCDE。
⑵多邊形的邊、頂點、內角和外角、
多邊形相鄰兩邊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多邊形的邊與它的鄰邊的延長線組成的角叫做________________、
⑶多邊形的對角線
連接多邊形的不相鄰的兩個頂點的線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畫一個五邊形ABCDE,并畫出所有的對角線。知識點二:凸多邊形與凹多邊形在圖(1)中,畫出四邊形ABCD的任何一條邊所在的直線,整個圖形都在這條直線的'______,這樣的四邊形叫做凸四邊形,這樣的多邊形稱為凸多邊形;而圖(2)就不滿足上述凸多邊形的特征,因為我們畫CD所在直線,整個多邊形不都在這條直線的同一側,我們稱它為凹多邊形,今后我們在習題、練習中提到的多邊形都是______多邊形、
知識點二:正多邊形
各個角都相等,各條邊都相等的多邊形叫做_____________、
探究多邊形的對角線條數
知識點三: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推導
1、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為__________、
2、我們還知道,正方形的四個角都等于____°,那么它的內角和為_____°,同樣長方形的內角和也是______°、
3、正方形和長方形都是特殊的四邊形,其內角和為360度,那么一般的四邊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呢?
4、畫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個內角,計算它們的和,與同伴交流你的結果、從中你得到什么結論?
探究1:任意畫一個四邊形,量出它的4個內角,計算它們的和、再畫幾個四邊形,?量一量、算一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能否利用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得出這個結論?結論:。
探究2:從上面的問題,你能想出五邊形和六邊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嗎?觀察圖3,?請填空:
(1)從五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_____條對角線,它們將五邊形分為_____個三角形,五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80°×______、
(2)從六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_____條對角線,它們將六邊形分為_____個三角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80°×______、探究3:一般地,怎樣求n邊形的內角和呢?請填空:
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____條對角線,它們將n邊形分為____個三角形,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80°×______、
綜上所述,你能得到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嗎?設多邊形的邊數為n,則
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要得到多邊形的內角和必需通過“___________定理”來完成,就是把一個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除利用對角線把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外,還有其他的分法嗎?你會用新的分法得到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嗎?
知識點四:多邊形的外角和
探究4:如圖8,在六邊形的每個頂點處各取一個外角,?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邊形的外角和、六邊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問題:如果將六邊形換為n邊形(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數),結果還相同嗎?多邊形的外角和定理:。理解與運用
例1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角互補,那么另一組對角有什么關系?已知:四邊形ABCD的∠A+∠C=180°、求:∠B與∠D的關系、
自我檢測:
(一)、判斷題、
1、當多邊形邊數增加時,它的內角和也隨著增加、()
2、當多邊形邊數增加時、它的外角和也隨著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與一多邊形的外角和相等、()
4、從n邊形一個頂點出發,可以引出(n一2)條對角線,得到(n一2)個三角形、()
5、四邊形的四個內角至少有一個角不小于直角、()
(二)、填空題、
1、一個多邊形的每一個外角都等于30°,則這個多邊形為
2、一個多邊形的每個內角都等于135°,則這個多邊形為
3、內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邊形是邊形、
4、內角和為1440°的多邊形是
5、若多邊形內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則這個多邊形是邊形、
6、五邊形的對角線有
7、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為4320°,則它的邊數為
8、多邊形每個內角都相等,內角和為720°,則它的每一個外角為
9、四邊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為1:2:3:4,那么∠A:∠B:∠C:∠、
10、四邊形的四個內角中,直角最多有個,鈍角最多有銳角最
(三)解答題
1、一個八邊形每一個頂點可以引幾條對角線?它共有多少條對角線?n邊形呢?
2、在每個內角都相等的多邊形中,若一個外角是它相鄰內角的則這個多邊形是幾邊形?
3、若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的比為7:2,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4、一個多邊形的每一個內角都等于其相等外角的
5、一個多邊形少一個內角的度數和為2300°、
(1)求它的邊數;
(2)求少的那個內角的度數、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七年級的數學教案02-02
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案12-02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12-30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范文01-13
初中七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3
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案6篇12-03
七年級初中數學教案(6篇)12-04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8篇)03-15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5篇)03-02
初中七年級數學教案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