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是西師版數學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倍”是小學數學中比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啟后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習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倍”這一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過程,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倍的含義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學做到由淺入深,有具體到抽象,內容安排是科學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學策略:
教法:
點撥引入、組織探究、啟發鞏固。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能用“倍”的意義敘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能作出分析、解釋,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學會描述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小棒(紅黃藍各30根)、題單。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熱情好客的村長邀請羊村里的小伙伴們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籃子里面有許多豐盛的水果,咱們去看看吧!(圖片展示其中蘋果2個,梨子6個)
二、探索新知:
(一)比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蘋果2個,梨子6個)
1、師:瞧,比較一下蘋果和梨子的數量,你發現了什么?
生:蘋果比梨子少4個,(師引導,適時板書水果數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還有什么發現)6里面有3個2,2+2+2=6.(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6里面有3個2.)
師: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我們已經學過可以求這兩個數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減法計算。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比較兩個數量的另一種方法,要學習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倍”。(板書課題:倍)
師:關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認識它。(補充板書:倍的初步認識)
2、認識“3倍”,建立概念
教師指出:6里面有3個2,也就是說6是2的3倍。(板書:6是2的3倍)
1、師:蘋果有2個,如果2個蘋果為一份把它圈起來,那么梨子有這樣的幾份,梨里面有幾個2?請你在題單上面圈一圈。(學生活動,師巡視正確圈發,并抽生上臺匯報)生:有3個2,因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為3份。
師: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6個梨子里有這樣的3份。像這樣(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蘋果的數量看作一份,在6個梨子里能全出3個2,也就是這樣的3份,我們可以說“6里面有3個2,也可以說6是2的3倍。”這就是6和2的倍數關系。師:大家跟著我一起完整地說出它們的關系。(隱藏三句話)
師:如果沒有這三句話了,你還能說嗎?(抽生說,師板書,生再其讀)
生:2個蘋果作為一份,梨有這樣的3份,梨的個數是蘋果的3倍。(6里面有3個2,也可以說6是2的3倍)
(二)課堂活動
擺一擺、說一說(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擺2根藍色的小棒,讓生操作第二排擺2份這樣的紅色小棒。師:紅色是幾根?(4根)
師: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幾倍,誰是誰的幾倍?
生:2倍,因為2根藍色為一份,紅色小棒有這樣的2份,所以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擺2根紅色和2根藍色小棒,問:這時候的關系是幾倍,誰是誰的幾倍?(強調1倍關系)
生:1倍,因為2根藍色為一份,紅色小棒有這樣的1份,所以紅色小棒的數量是藍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師:第一排擺3根藍色小棒,請擺出紅色小棒,要求是藍色小棒的9倍。(為了快速又準確地擺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為一份。9個3就是27根小棒。(生擺好,選一人起來說理由。)
(三)改變比較量,理解倍。
1、師:村長見發現還有梨子沒拿出來,于是就多擺出來了2個,現在請大家觀察這時候梨子和蘋果有怎么的數量關系?(引導幾個為一份,有幾份,誰是誰的幾倍)
生:2個蘋果是一份,梨有這樣的4份,梨子的數量是蘋果的4倍,8里面有4個2,8是2的4倍。(適當表揚)
2、游戲搶答:2個蘋果是1份,假如梨有這樣的3份?7份?8份?分別是怎樣的關系?
生:回答(師給予一定的鼓勵與表揚)
(四)改變標準量,理解倍。
1、出示PPT,3個蘋果和6個梨子,生說誰和誰比?誰的數量作為一份?誰有這樣的幾份?誰是誰的幾倍?
2、師:梨的數量都是和蘋果比較,為什么一會兒是3倍一會兒是4倍呢?(PPT上出示2組圖片進行對比)
3、生討論并小組上臺匯報。(師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表揚)
4、師小結:在尋找倍數關系時,最關鍵的是看比較的標準,標準變化了,倍數也就跟著變化。
三、鞏固練習完成教材P83“課堂活動”
1、2題看卡片,說一說。
2、3題圈一圈、數一數、畫一畫。(先獨立完成,在展臺匯報更正,說一說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訣)
3、P84練習十九第1題,生先獨立完成再集體更正。
四、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師:今天,你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仔細聽老師拍了幾下?(3下)請你們也用掌聲表揚一下自己,請注意你們拍的下數是老師的3倍。(生齊拍)你們拍了幾個三下?你們真聰明!
師:掌聲里都有“倍”的知識,可見“倍”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五、作業布置:
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把它記錄下來。
六、教學反思:
“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教參中明確要求,教學時要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為一份,第二行有這樣的幾個幾,有這樣的幾分,就是幾倍”。原本認為倍的認識比較難學,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時就對幾個幾乘法的意義訓練的比較多,如看圖寫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訣畫圖等練習,學生在大腦里已經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這樣的認識,本節課我的目標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經歷倍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
2、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學時,我通過“看一看”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頭腦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過“擺一擺”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鞏固頭腦里的影像。然后通過“圈一圈”、“畫一畫”讓學生利用掌握的關于“倍”的知識來解決。最后通過“說一說”的練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從而把數學課本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1、借助直觀操作,加深對“倍”的理解。
一般我們習慣說“3個2也就是2的3倍”,比較突出“個”,而這節課我偏重于淡化個數強化份數,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請學生第一排擺藍色小棒3根,第二排擺紅色小棒6根,3根小棒為一份,6里面有2個3,6就是3的2倍,這樣通過直觀的小棒圖來理解“倍”,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過反復操作、表述,學生加深了對倍的理解。
2、設計小坎,找出標準。
在學習過程中,看似學生都學會了,其實里面不排除一些“渾水摸魚”的學生,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為學生設計了幾個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著出示一把小棒(無法用眼睛看出來),讓學生迅速說出這把小棒的根數是3根小棒的幾倍?學生一臉茫然,無從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義的學生會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擺出來,一共有這樣的6份,就是3的6倍。緊接著提問“為什么3根一份?”學生精彩的回答讓其他學生恍然大悟。像這樣的小坎既不讓學生覺得難以跨越,又起到了點睛的作用。一舉兩得。
3、重視圖象與文字間的相互轉化作用
數學語言有文字、符號、圖形三種形式,學生想要順利閱讀,必須重視這種語言的相互轉化和互譯的訓練。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小棒圖來理解“倍”,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將直觀的五角星圖、小棒圖抽象到圖形圖,如:第一行畫3個圓,第二行三角形的個數是圓的5倍,請學生畫出來,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倍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重視圖象與文字間的相互轉化作用,通過互相的轉化、訓練,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節課里,老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系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動中,積累對圖形特征的經驗和利用數學解決問題。
2、能夠從游戲中獲得信息,體會學過的立體圖形的特點并用10以內數的加減法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嘗試尋找取勝的策略。
3、在游戲中體驗到用數學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能夠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講述、練習、討論
教具準備積木、撲克牌
教學活動設計修訂
一、游戲導入,開展活動。
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積木。你們瞧,他們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
1、玩“搭積木”游戲。老師講解游戲規則。
①每組有十個各種形狀的物體,拼搭時,10個物體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創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組獲勝。
2、學生兩個人一組,玩搭積木游戲。
二、評比活動,總結經驗。
1、各組展示各自的作品,評選“小小設計師”。
2、全體成員進行評比,并說說評比中的發現。
3、議一議。
在游戲中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三、小組合作,操作體驗。
談話:剛才的游戲,有趣么?接下來,我們要四個人一組玩一個游戲,你參加嗎?
1、四人一組開展游戲
2、教師介紹游戲規則。
①一邊摸牌,一邊算牌上數的和。
②結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結果最大的人獲勝。
④結果一樣大的.,誰摸牌少誰獲勝。
3、第一輪游戲開始。
① 4人一組,展示各組的游戲情況。
②游戲后,小組派代表說說游戲中的發現。
4、出示第91頁的“玩一玩”主題圖。
①提問:淘氣已經摸了3、5,還摸嗎?
②淘氣如果繼續摸牌,摸到幾才能獲勝?摸到1可以嗎?為什么?
5、第二輪游戲開始。
①展示某一小組的游戲情況。
②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四、總結活動,深化認識。
通過今天的數學活動,你有那些想說的?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課后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根據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數據。
2、初步學會收集數據,會用劃正字、畫豎杠等方法進行數據的記錄。
3、初步學會數據的整理,能獨立完成統計表。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分類計數等統計過程。
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與同伴合作統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計的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統計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并整理分析數據。
教學準備:課件、學習單
二、制定依據:
內容分析
《統計表初步》屬于“數據整理與概率統計”板塊,是小學數學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內容。本教學內容的前繼知識是計數和分一分,通過生活中的分類計數引入統計,讓學生初步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并根據統計結果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其后繼內容是條形統計圖(一)(二)、折線統計圖等與統計表內容相匹配的,更為形象呈現數據的“數據描述”部分的教學內容。此外,《統計表初步》這一教學內容作為一個教學載體,能讓學生在情境中聯系生活實際,從相關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過程中體驗數學化繁為簡的思想、分類的思想并提升統計分析能力。
2、學生實際
學生雖然第一次在數學課堂上接觸統計的知識,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有統計的感知,這節課上學生把本課所學的統計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新發現,同時為下節條形統計圖埋下伏筆。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5分鐘
創設情境
1、情境:這是青青草場的15只小動物,這是慢羊羊村長,我們一起來聽聽看慢羊羊村長說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問
小動物們喜歡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種水果,慢羊羊村長應該準備多少呢?請拿出課堂學習單,在1號表格上來記一記。
(2)投影反饋,進行比較
2、再次體驗
(1)嘗試記錄
剛剛記錄的時候大部分小朋友記錄得比較凌亂,那么接下來請在2號表格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來記錄一下。
(課件播放)
(2)投影反饋,全班交流
小結:小朋友們你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種記錄方法,我們可以用符號來記錄,可以用數字來記錄,還可以畫“正”字。
集體觀看
交流記錄方法:
用符號記錄:劃小豎杠、打勾、畫☆、畫愛心
集體記錄
個別交流
預設:
畫“√”的記錄
畫圈來記錄
畫杠法來記
寫數
劃“正”字等等。
創設動畫情景,這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能激發學習興趣,也能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讓學生能初步感知統計的用處。
18分鐘
探究新知
(一)數據收集、記錄
1、學習統計方法
(1)劃“正”字法
接下來,小巧要向我們展示了她的記錄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與某某小朋友一樣,小巧也要向我們展示“正”字記錄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們來書空一下這個“正”字。誰來幫她介紹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這種方法,你們學會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PPT呈現題目)
(2)畫豎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們介紹一種方法,叫做“豎杠”法。
= 1 x GB3①誰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這種方法,你們學會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PPT呈現題目)
揭示課題
我們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畫豎杠和畫正字的方法收集記錄數據,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統計。
3、再次體驗
請把課堂學習單拿出來,看3號表格,我們大家選擇畫正字或畫豎杠的方法,再次為慢羊羊做記錄,這次為了使我們的記錄比較順利,你們可以不要抬頭看,只用耳朵聽,小手記,準備好了嗎?
(課件播放)
(1)集體校對
(2)有15個小動物,你看看你統計得對嗎?有沒有多數或漏數?
(3)小結:記錄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用劃正字和畫豎杠的方法進行記錄,不但方便,而且我們算起來會更快更準確。
(二)數據整理
1、認識統計表
剛才我們把這些數據都收集記錄好了,那我們怎么樣清晰地把這些數據呈現給慢羊羊村長呢?現在我們就要把這些數據整理成一張表格。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統計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動物最喜歡的水果情況
種類
香蕉
蘋果
草莓
只數(只)
7
3
5
這是統計表的標題
這一行是它的種類
這一行是它的數據
像這樣就成了一張簡單的統計表。你們發現把它做成一張統計表之后,有什么好處嗎?統計表里統計的對嗎?有沒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課題
剛才我們小朋友啊,先確定了一下水果的種類,然后在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把這些數據進行了記錄和整理,最后形成了這樣的一張統計表,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和統計有關的知識,來讀一下課題——統計表初步。(齊讀課題)
個別回答
集體判斷
個別回答
集體判斷
集體記錄
集體校對
通過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紹,集體學習“正”字法和畫豎杠圖法,讓小朋友學會正確的數據收集和記錄的方法。
再次通過動畫情景,讓小朋友用所學的新的記錄方法進行記錄,加深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通過動手做并交流使學生體驗用“正”字、畫豎杠統計的方法。
介紹統計表中各部分的名稱及表示的含義。(標題、項目、人數)
此活動讓小朋友感受到數據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數與總數之間的關系,會用總數建議記錄的正確性與否。
10分鐘
鞏固新知
1、填寫統計表
打開數學書,翻到第40頁,完成第二大題練習。
2、數據收集,完成統計表
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統計中的一些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用我們學過的本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體育陳老師想請小朋友幫忙統計一下,這四項運動(拍皮球、跳繩、踢毽子、丟沙包)中,體育課上我們應該開展哪項運動呢?請小朋友們先收集記錄數據,再完成統計表。
獨立完成
說一說
通過兩道練習,鞏固對統計表的認識,能將記錄方式與統計表的數量對應起來。
通過讓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經歷數據收集、記錄,與整理的過程,知道在生活中應用統計表。
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到什么?
板書設計:統計表初步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夠根據條形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2)能根據統計表在格子紙上畫出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3)知道在統計圖中,1刻度不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過程與方法:創設實際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經歷數據的整理、分類以及數據呈現等統計過程,初步滲透統計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的學習,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
能根據統計表畫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
知道1刻度不僅可以表示1,還可以表示2。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播放生日歌)
師: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歌嗎?(生日歌)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師生交流)那老師想知道我們班每個月有幾個小朋友過生日,比如這個月(10月)有多少人過生日?你有什么好辦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來數一下舉手)
師:我們班本月過生日的人都有誰呢?(師生交流)
師:大家的.想法真不錯,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班級每月過生日的人數分別記錄下來,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類的方法對小朋友的生日做統計的。
前情復習,引入課題
師:像這樣同一個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個月份到底有多少人過生日了,那我們要用到我們學習過的哪個好朋友來記錄呢?(統計表)
出示記錄表
信息收集與整理
信息反饋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數字比較)
師:從這張完整的統計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數一一對應起來,但我們要通過觀察、比較數字的大小才能得出過生日人數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沒有一種統計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結論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種統計方法——統計圖。(教師板書課題)
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介紹條形統計圖的特征
師:觀察這張圖,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個格子大小一致,橫軸上表示月份,縱軸上表示人數)
師:下面看老師是怎樣在統計圖上表示出1月份過生日的人數的?觀察并回答以下問題(課件演示)
問題1:對準橫軸的哪一位置開始畫的?
問題2:畫了幾格?對準縱軸上的哪一個數?
師:那現在你知道在這幅統計圖中1格表示幾呢?(1格表示1)
師:還可以從哪里看出來1格表示1呢?
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
根據條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問題1:幾月過生日的人數最多?
問題2:11月過生日的人數比10月的人數多幾人?
小結
師:今天學的統計圖都是用直條的長度來表示數量多少的統計圖,這樣的統計圖我們稱之為“條形統計圖”(補充課題)
鞏固知識,拓展練習
師:小胖和小丁丁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知識,他們分別帶來了自己制作的條形統計圖。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小胖的條形統計圖
小胖統計的是什么?
根據條形統計圖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1格表示幾人?
問題2:參加哪種興趣班的人數最多?
問題3:參加數學興趣班的人數比參加繪畫興趣班的人數多幾人?
根據統計圖學生自己提問題,當小老師。
師: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統計圖。
師:小丁丁統計的是什么?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什么呢?
師:喜歡蛋筒的有幾人呢?(通過此題讓學生意識到1刻度不僅可以表示1,還可以表示2。)
請學生根據條形統計圖完成統計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會怎樣預定下次冷飲的數量呢?
五、精彩小結,展示自我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你還有什么疑問?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節課師生共同整理的統計表(本班最愛吃的水果的統計表)
同桌討論,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作品展示
根據統計圖學生自己提問題,當小老師。
板書:(條形)統計圖
標題
橫軸條形統計圖:直條長度數量的多少
縱軸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二年級第一學期P65—66
【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角與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能夠動手制作直角,能夠用直角量具測定和判斷直角。
讓學生逐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與直角。
【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規則的`紙、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數學中的角。
自主探究,豐富認知
認識角
抽象出數學中的角
提出問題: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匯報交流:角的特征
小結:角有1個頂點,2條直邊。
3、判斷
下面這些圖形哪些是角?
認識直角
課件出示直角
(1)提出問題:剛才觀察的幾樣物品,有這樣的角嗎?
(2)提出問題:三角尺上有這樣的角嗎?
小結:像這樣的角的我們稱為直角。
(3)揭示課題:角與直角
(4)出示各種各樣的直角
小結:角的位置,邊的長度,開口大小變化時,它還是角。
折直角
課件出示視頻
觀看電腦老師折直角
自己動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數一數
回顧新知,課堂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么?
(2)課堂表現評價。
【板書設計】
角與直角
邊
邊
邊頂點
邊
頂點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課 題: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卷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 復習引入
(1) 提問:
①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么長度單位測量?
② 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厘米?
(2) 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 認識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 鉛筆長15米。( )
② 課桌高70米。( )
③ 一棵樹高16厘米。( )
(2) 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2頁總復習及練習二十五第9~1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刻度尺量、畫線段。
2、使學生加深對角和直角的認識,能正確區分角和直角。
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觀察等活動中獲得對線段、角、直角等圖形的直觀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良好學習習慣。
重點:
會量、畫線段。
難點:
認識角和直角,會畫角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學生尺、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宣布本節課的復習內容,并板書課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復習。
二、復習舊知
1、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約有多長。
a。學生比畫。
B。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大約長1米?哪些物體大約長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畫線段。
①看教材第105頁第10題,估計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
指名回答。
②動手量一量,驗證你估計得對不對。
請同學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③畫一條長5厘米的線段。
小組同學相互檢查。
3、角和直角、銳角、鈍角。
①說一說教室里哪兒有角,哪些是直角,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②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怎樣才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樣畫一個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來畫,從直角的頂點開始,沿著兩條直角邊畫兩條線,就畫成一個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頁第6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五第9題。
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小組活動。
①小組合作開展學習活動。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樣折的?怎樣拼的?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多少個正方形?怎樣判斷銳角、鈍角?。
③畫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完成書105頁第11題。
四、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同學們又有什么心得收獲沒有?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1頁第3題及練習二十五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進一步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 進一步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過程與方法
通過復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復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對時間有更深的認識。
難點: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授法。
學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練習課中的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謎語引入
啟發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仔細聽,看哪個同學先猜出來。
哥哥長,弟弟短,弟弟跟著哥哥轉。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這是什么?(鐘表)
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認識時間》。
二、復習幾時
(1)誰來說說鐘面上有什么?
引導學生看出有1—12這些數,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一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共60個小格。
(2)老師撥出7時和7時半,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一寫。指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反饋。
并引導學生小結:①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②當分針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半時就是30分。
(3)復習“1時=60分”。
師撥12時,問:現在是幾時?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變化。(撥到1時)
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
引導學生一起回答: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
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
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師撥鐘,引導5分5分地數到60分,分針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這時時針正好走一大格,是1時。
板書:1時=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師撥時刻(7:45、 10:50、 11:15、 1:35),學生在紙上寫一寫,說一說。
(2)老師說時刻(3:45、 1:25、 4:05、 6:55),學生撥鐘面。
強調:表示分的數要占兩個位置,不滿10分的要用0來占位。
四、復習經過的時間
(1)4時再過5分是( )。 (2)10時30分再過10分是( )。
(3)8時45分再過5分是( )。 (4)5時56分再過( )分是6時。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01頁第3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二十五第12題。
獨立完成,小組評議。
六、總結提升
這節復習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點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2節課(第18、19頁)。繼上一節課“有多少塊糖”對連加算式有了一定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實情境,提出并解決其中需要列連加算式進行計算的數學問題,并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體會到乘法的簡便性。為后面有“有多少點子”的學習做準備。
2、教學目標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3、教學重、難點重點:從相同加數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能正確的讀寫乘號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準確地讀寫乘法算式;正確說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二、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屬于小學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穩定,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懸念和小組討論的環節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接觸,學生已初步學會觀察生活、發現信息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有序合作、與人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二)學法分析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于創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節: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乘法必要性;二、結合問題情境,體會乘法的意義;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個環節:創設“排隊去兒童公園”的情境,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用加法解決“每排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體會到連加這種方法的煩瑣。這時,我引導學生:象這樣每個加數都一樣的加法算式,有沒有更簡便的算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第二個環節:結合“兒童樂園”的問題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突出重點和難點的重點環節。我準備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把主題圖以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大屏幕上。
1、請同學們自己在情境圖上尋找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進行問題交流,并進行匯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問題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些問題,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準備。可以請幾個同學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對答案。
3、結合上述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個做例題,對學生進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稱的講解。如以2+2+2+2=8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寫做2×4=8,或者4×2=8,讀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間的叉號叫做乘號,這是一個乘法算式,2和4在這個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數。
4、請學生把其他幾個算式也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在這四個步驟中,我還會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一個是相同加數(顯性的),一個是相同加數的個數(隱性的),要讓學生明確它們的由來。經過第二個環節四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的意義及算式改寫及各部分的名稱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過度到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聯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環節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小組內交流,尋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并在全班進行交流;然后,把本課引入的“排隊”的問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就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義。
六、說板書設計
相同加數的連加的算式和抽象出來的乘法算式對應著寫,這樣讓加法到乘法的轉化過程更直觀的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復習共分為5個部分: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表內乘法;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觀察物體;統計。第八單元的數學廣角的內容屬于擴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只要學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總復習中沒有單獨安排相應內容的復習。
總復習的編排注意突出本學期的教學目標,以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在復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同時注意計算與解決問題相結合,達到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來鞏固計算熟練程度的作用。
單元教學目標: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總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單元課時安排:4課時左右
第一課時筆算加法和減法的`復習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100以內的筆算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通過復習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法、減法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思路。
3、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筆算的方法;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
1、問:筆算加法和減法時我們應注意什么?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全班反饋,歸納小結。
4、鞏固練習,第105頁第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筆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二、發展練習
1、完成105頁第2題。并抽幾題指名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2、完成第4題:先估算再筆算。
先估算并說說估算的方法;再筆算。教師多面向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給予他們輔導和機會,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3、□里能填幾。(補充練習題)
5□75754□
+□6-3□-3□+25
7□4□3□6□
先讓學生獨立做一做,學生能填出幾種就幾種,都應予以肯定。
[設計意圖]: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發展練習,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知識,在體驗學習成功的同時發展思維的靈敏性,培養學習的自信心。
三、實際應用
1、完成107頁第10題。
學生先獨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繩:
小明
小紅
小東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幾下?
(2)、小明和小紅一共跳了幾下?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并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五、隨堂練習。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第52—54頁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題和“你知道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比劃、舉例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通過測量長度提高測量操作能力,進一步積累測量物體、線段長度的經驗。
3.使學生積極參加操作、估計、測量等活動,主動了解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每人一條1分米長的紙條,1分硬幣,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學構想:
二年級上冊教學了厘米和米,學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夠利用這兩個單位表示常見物體的長度,會用米尺或學生尺測量線段的長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體相當短,其長度達不到1厘米那么長;有些路程實在長,用米為單位計量其長度十分麻煩。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
學生在認識分米時,必然會聯系厘米和米。所以說,沒有厘米和米的概念為基礎,不容易認識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時,還能進一步體驗厘米和米。同樣,學生認識毫米要以厘米為基礎,建立毫米與厘米之間的聯系,既認識了毫米,也強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點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感知長度,單憑介紹、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充分的操作活動中體會,才能獲得對分米和毫米的.正確認識。
教學過程:
一、認識分米
1、量一量
提問:老師今天帶來一個漂亮的文具盒,怎樣可以知道這個文具盒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師:文具盒長是20厘米,寬是10厘米。(邊說邊板書:10厘米)
像這樣10厘米的長度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單位來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來表示(板書課題: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書: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師:這個文具盒的長和寬還可以這樣說:這個文具盒長大約2分米,寬大約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問:1分米有多長?直尺上就有答案。從哪到哪是1分米?(請學生上實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幾個1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學生齊讀。
(2)你會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嗎?你準備怎樣畫?先和同桌說說,再畫在白紙上。請你幫同桌量一量,看看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
(3)體驗:
① 請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劃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劃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③ 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
(4)師: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粉筆長……)
3、米和分米的關系
師:(出示米尺)(1)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分米?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數。(板書:1米=10分米)學生齊讀。
4、實踐操作:“想想做做”第3題
先用身體尺估一估課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說說接近幾分米。
[評析:學生目測的數據與結果有差距,但通過目測再讓他們去實際測量,學生又一次感知長度,培養了估計能力。]
二、認識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同學們有的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接著板書課題:毫米)
2、關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②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學生齊讀。
③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電話卡或銀行卡的厚度、書上數出10張紙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3、體驗1毫米。
提問:你能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同桌互相比劃,用5角硬幣插進去量一量對不對。
4、提問: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量小螞蟻的身長)
三、小結
師: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學習了幾個長度單位?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從大到小分別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過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難題等著我們去挑戰,有沒有信心?
四、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題。
(1)說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想想怎樣看更方便。
(2)第2題,量出下面圖形每條邊的長。
學生獨立測量。
匯報交流。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哪兩條邊長度相等?
(3)第3題。先估一估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幾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3、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鐵釘長2( )。
(2)床長2( )。
(3)大米寬2( )。
(4)黃瓜長2( )。
讓小朋友獨立選擇,在交流時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選擇的長度單位,然后在小組里交流為何選這樣的長度單位。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什么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嗎?讀一讀。
六、課堂作業
基礎練習:
1、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別是( )、( )、( )、( )。比毫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綜合練習:
1、在( )里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張電話卡厚1( ) 一根黃瓜長2( )
一支粉筆長8( ) 一本數學書厚8( )
一張課桌高7( ) 一幢大樓高20( )
教室門高2( ) 一支鉛筆長約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長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長( )。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解決數學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初步認識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稱,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分清幾個幾。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黑板:(判斷)列示
教學過程:
一、學習新課
1、出示情景圖。觀察畫面。在兒童樂園里,孩子們有的坐飛機、有的坐火車,有的劃船,有的玩游戲。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學信息,并根據該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生提問: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一共有幾人?
選一個來解決問題。有多少人坐小飛機?
怎樣列式?2+2+2+2=8(人)
這個算式里有幾個2?4個2。像這樣4個2相加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還可以用乘法來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讀法:2×4讀作2乘4,4×2讀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稱。乘號和加號的區別。2表示相同的.加數,4表示有幾個相同的加數。8表示4個2相加的和。即4×2的積。
(4)意義:表示4個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決其他幾個問題嗎?并說出算式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含義。
坐火車的有幾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個4相加.6從哪來?
劃船的有幾人? 3×3=9(人)表示3個3相加
3、觀察這幾個問題的解答,你發現了什么?(怎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
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練習
1、判斷題。A:
B:
求一共有幾個蘋果怎樣列式?為什么能用乘法?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計算的條件: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1、試一試P5
請生自己看圖,看懂了什么?說一說。
每棵樹上有3只小鳥,4棵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
一共有多少個小矮人?(每盒有7個,2盒有幾個。)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義?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書:兒童樂園
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有幾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讀作:2乘4表示6個4表示3個3
4 × 2= 8(人)
讀作:4乘2
表示4個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較簡便
作業:1、讀書P4-5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設計圖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
2、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難點:動手實踐操作。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案
1、出示圖案:
風車兔子萬花筒青蛙
2、引導觀察
3、小組討論:
每人分別選一個圖案指出這個圖案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4、匯報交流
5、小結評議
6、介紹圖案的作用
二、練一練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題意,動手畫一畫。
2、擺一擺
(1)用3根小棒可以擺一個三角形,擺兩個三角形最少用幾根小棒?擺3個呢?
(2)用10根小棒能擺出幾個正方形?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設計說明
1.重視對教材情境圖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學生喜歡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導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課伊始,借助情境圖引入新知,讓學生通過看圖,發現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及解決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2.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在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本教學設計鼓勵學生通過交流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如擺小棒、橫式、豎式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經歷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而突破筆算中“相同數位對齊”這一難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設置情境,生成問題
師:學校組織二年級的學生去參觀博物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情境圖,想一想,根據你發現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問題?
預設
生1:二年級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去參觀博物館?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參觀博物館的老師?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生4:二(1)班的學生和老師一共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真棒!提出這么多不同的問題,現在我們就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境圖,提高學生主動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師選取其中與例1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想辦法解決。
師:現在請同學們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第四個問題。
(學生小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組匯報自己的解決方法。
方法一:用橫式計算。35+2=37。
方法二:擺小棒。先擺出3捆零5根,再擺2根,合起來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豎式計算。
3.引導學生說一說用豎式計算的過程,教師重點強調用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要對齊。
4.用同樣的方法解決教材12頁1、2題。
5.解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2)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師:根據我們剛才做的那道題的解題方法,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討一下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應該怎樣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
(3)引導學生說一說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應注意什么。
預設
生1:應注意相同數位對齊。
生2:應注意從個位開始計算。
生3:應注意個位與個位相加,十位與十位相加。
(4)師小結:通過剛才大家的討論,我們學會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設計意圖:采用嘗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并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讀一讀,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頁1、2題,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15頁1~3題。
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17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6-18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人教版09-26
【熱】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01-13
【推薦】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熱門】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熱門】12-31
【精】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