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使學生通過復習,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含義,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會用分數表示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2.進一步體會可能性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具有隨機性;
3.培養簡單推理的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實際意義。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可能性的有關知識,解釋并設計游戲活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習方法:
動手操作、實驗法、觀察思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可能性的含義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個圖形:(投影出示)
2.提出問題:從( )號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紅球;從( )號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綠球;從( )號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紅球,也有可能是綠球。
追問:從上面哪兩個口袋中摸球的結果是確定的,哪兩個口袋中摸球的結果是不確定的?(確定 不確定)
小結: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這些都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揭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復習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3.提出問題:從上面圖3或圖4的口袋中摸球,從哪個口袋中摸出紅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提問:你能用分數表示從③號和④號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嗎?
從③號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 從③號口袋中摸到綠球的可能性是( ), 從④號口袋中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 ),從④號口袋中摸到綠球的可能性是( )。
二、指導練習。
1.做第1題。(投影出示)
指出:這里有4張圓盤,任意轉動指針,指針停留的區域有以下幾種情況,你能將它們連起來嗎?
先讓學生各自連一連,再指名說說思考過程。(多媒體演示)
2.做第2題。(將分別標有數字1、2、3、4、5的5個小球放在一個盒子里。
(1)任意摸1個球,下面幾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還是“一定發生”或“可能發生”?
①球上的數是奇數; ②球上的數小于6;
③球上的數大于5; ④球上的數不是5;
先讓學生各自判斷,再指名說說思考過程。
(2)任意摸1個球,球上的數是奇數的可能性大,還是偶數的可能性大?
同桌討論并說說為什么?
追問:你能用分數分別表示摸到奇數和偶數的可能性大小嗎?
3.現有標上“1”“2”“3”“4”“5”“6”同樣的6張牌。
(1)任意摸1張,摸出數字“1”的可能性為幾分之幾?
(2)任意摸1張,摸出數字為偶數的可能性為幾分之幾?
(3)任意摸1張,摸出數字為素數的可能性為幾分之幾?
(4)照這樣操作下去,如果要使摸出偶數的可能性為7/10,你有辦法嗎?
三、材料分析。
在舉行中國象棋決賽前夕,學校公布了參加決賽的兩名棋手的有關資料。
李俊 張寧
雙方交戰記錄 5勝6負 6勝5負
在校象棋隊練習成績 15勝3負 11勝5負
(1)你認為本次象棋決賽中,誰獲勝的可能性大些?說說理由。
(2)如果學校要推薦一名棋手參加區里的比賽,你認為推薦誰比較合適?簡要說明理由。
四、全課小結
五、課堂作業:設計銷售方案。
超市有多種口味的果凍:有草莓味、檸檬味、蘋果味。銷售部接到了兒童樂園的一份訂單,要求是:要在包裝袋中裝入若干個草莓、蘋果、檸檬三種口味的果凍,要求從包裝袋中摸到檸檬口味的果凍的可能性為。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求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教學設想: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搜集、處理、獲取、分析、解決、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里,老師能善于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什么,怎樣參與的問題了。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后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元硬幣、直尺、卷尺、系線的小球、計算器、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媒體顯示:唐老鴨與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
2、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唐老鴨、米老鼠所跑的跑線,討論、回答問題。
(1)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板書:圓的周長)
3、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些什么問題。學生紛紛發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
梳理篩選形成學習目標:①什么叫做圓的周長?②怎樣測量圓的周長?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④圓的周長怎樣計算?⑤圓的周長計算有什么用處?
[設想: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實際感知圓的周長。
讓學生拿出各自圓片學具,邊摸邊說圓的周長;同桌之間相互邊指邊說。
2、明確圓周長的意義。
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概括什么叫做圓的周長。(媒體顯示一個圓,并閃動圓的周長)
(1)圓的周長是一條什么線?
(2)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么的長?
(3)什么叫做圓的周長?
學生討論互補,概括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顯示字幕)
[設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后,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復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復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同學匯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發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同學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復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
教師說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占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復習質量單位.
1.啟發同學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同學體重是40( )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說: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了解“數”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并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么樣?為什么?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么要稱幾次呢?為什么?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后,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后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于學生發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1.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說“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說“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單元教材分析:100以內的加減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數學知識,是生活數學的體現,它的學習對學生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礎,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心算。因此這一單元的教學是全冊的重點,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對以后的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影響,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用數學中進一步領會加減法的含義,而且還可以為今后發現和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單元的計算按難易程度分三段編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各節中教學內容的編排大體分為三個層次:一、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并呈現多種計算方法,二、讓學生動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脫離直觀手段,讓學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提出有關計算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教學過程中,由動手操作,觀察、交流依靠動手和實物思考到脫離實物思考,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于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中以具體事物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利用小組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方法內化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會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2、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是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3、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教學是本單元的重點
(2)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和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計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單元課時安排:
1、整十數加、減整十數………………………3課時
2、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4課時
3、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6課時
4、整理和復習…………………………………2課時
NO:1
教學內容:整十數加減整十數(P56—57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1—3T)
教學目的:
1、初步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不進位)的口算方法,正確進行口算。
2、培養學生的心算能力、仔細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3、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心算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仔細的觀察能力
(課件出示場景切換,配上明快的背景音樂:春天在哪里)
1、師:春天到了,你發現了我們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認識春天的什么花?
(課件切換到夷陵廣場或書上的主題圖)
2、師:瞧,這些美麗的花將我們的大自然裝點得多美啊!你能估計一下,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嗎?
大概有多少黃花?多少紅花?
3、課件從左慢慢移入一個花農騎車進入。
師: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嗎?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們都是少先隊員要學著助人為樂,今天我們就去幫助他擺花盆吧!
二、創設情景,在生活中學習。
1、初步認識,出示例1圖
師:看這里的鮮花可真漂亮,它們各有幾種顏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樣最快的數出來的?
你能自己看著這些花提出不同的問題嗎?
學生分組互相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饋,交流整理。
師:剛才老師看見小朋友們在小組里說的可認真了,那誰愿意大聲的說出自己的問題和算式呢?
師選擇的板書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這道題哪個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組里說一說計算方法。
師:今后在計算時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
(課件里花農伯伯說:小朋友們快來幫我擺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師:同學們,你們能據花農伯伯說的話來完整的說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自己想一想這樣解答?你是怎么想的?還有誰有不同的想法
3、鞏固練習,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擺一擺,算出結果。
4、觀察整理,總結方法。
師:今天我們學的算式,你看看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都是什么數?(他們都是整十數,)
師:在計算時要怎么辦?(整十整十的相加減)
三、強化練習,
1、練習十的1T
(出示1T圖)老伯伯看見同學們這么熱心特地買來礦泉水來謝謝大家了。你能看著圖說出圖意嗎?
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這道題,并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獨立計算后集體訂正。
2T:獨立計算,并仔細觀察。
上下2題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在計算時要注意,記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減,幾個一要和幾個一相加減。)
3、課堂作業
P58面的3T
看懂圖意,獨立列式
四、全課總結。
你知道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嗎?板書課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對,我們今天學習的是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在計算時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減。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25頁例題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知道加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5個圓片、5根小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的引入
背一背5以內數的合成與分成。
二、美的發現
1.引導觀察,感知加法的含義。
(1)用電腦反復演示,讓學生感知到:把3只紅汽球與1只藍汽球放到一塊兒。
(2)你能說說圖的意思嗎?
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師說明: 3只紅汽球和1只藍汽球放到一塊兒就是合起來的意思。(教師邊說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
2.學習加法算式。
(1)由汽球的數量抽象出數字3和1。
(2)教師說明:把3和1合起來,在數學上我們用符號+來表示,教師板書+。
(3)引導學生數一數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并在等號后面寫上4。
(4)教師進一步說明:把3和1合起來,用加法計算。(板書:加法)
(5)讀加法算式。
教師范讀,同桌互讀,學生自己讀。
3.看圖說算式的意思。
觀察24頁做一做的三幅圖,說說這三個加法算式分別表示的意思。
4.觀察25頁上圖,請學生說說圖意。
原來有3只松鼠,又來了2只松鼠,現在有幾只了?把3只和2只合起來,用加法算式怎么寫?3+2。
想想,合起來是多少?
匯報:
(1)數數的方法,1、2、3、4、5,共5只。
從3接著數,4、5。
(2)利用數的組成,3和2組成了5。
三、美的升華
1.看圖,填得數。
2.看圖擺一擺,填一填。
投影出示25頁做一做的第2、3題,學生邊擺邊口述。進一步加強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3.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導學生通過看算式,擺小棒,進一步理解加法含義。)
四、小結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北師大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第二節:認識路線。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在辨認方向的基礎上,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離和經過的地方。
2.借助認識路線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難點: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經過的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笑笑一家特別喜歡旅游,他們聽說撫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決定開車到撫順來旅行,可是他們沒來過,不知道車往哪開,誰能幫著想想辦法?
有了路線圖,還要認識路線圖才能不迷路,所以認識路線很重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路線”。
到了撫順,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勞動公園去玩,應該做幾路公交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一)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的行駛路線
(1)從十道街出發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再向 行駛 站到勞動公園。
1、瞧,這里是一張1路車從十道街到新華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線圖。仔細看圖,你能按照1路公交車的路線說一說,我們乘車從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勞動公園?請你當小司機,手握方向盤自己說一說。
2、小組討論,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二)從勞動公園到十道街的行駛路線
1、笑笑游完勞動公園要回到十道街又該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2)從勞動公園出發向 行駛 站到友誼賓館, 再向 行駛 站到百貨大樓,再向 行駛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駛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駛 站到十道街。
2、把結果記錄在練習卡上。
3、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4、對照答案訂正錯誤。
(三)看路線圖回答問題
(1)小明從三道街出發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車的?說說他的行車路線。
(2)小紅坐了3站在百貨大樓下車,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車的?她又是怎樣走的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課件演示。
(3)你想從哪兒到哪兒去?在小組內交流你的行車路線。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
三、自主參與、拓展練習。
1、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圖。
說出小紅上學和放學的回家的路線,同桌互相說一說,再填在書上。
學生匯報,課件演示。訂正錯誤。
2、笑笑為了感謝同學們為他指路,請你們到“海上樂園“去游玩,但是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內部路線圖,防止迷路。我想這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樂園“彩圖)
提問:a海底世界,海上樂園,居民區,果樹林分別在中心公園的什么方向?
b居民區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笑笑游完撫順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龍潭大峽谷游玩,這是龍潭大峽谷的路線圖,她應該怎樣走?
五、總結評價。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一張從家到學校的導游路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育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二小節“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的比較”的第二課時。“小數大小的比較”包括:①小數位相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②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
(二)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由于進一步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是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比較到抽象思維形成比較的掌握過程,即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對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小數大小的比較”是本節的重點,其中“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學生往往仿照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只根據小數位的多少來判斷小數的大小,容易出現錯誤,所以講清“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小數位數相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
2、使學生掌握“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二、說教法
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的方法組織教學,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
采用直觀、啟發、討論、搶答、嘗試、練習等多種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說學法
我通過本的教學,在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學會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后概括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看書,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共分五個環節進行:①溫故互查引入新課;②設問導讀學習新知;③自我檢測發現問題;④鞏固練習總結;⑤課堂檢測。
(一)溫故互查引入新課
通過2人小組復述回憶整數大小的比較的方法;即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當整數數位相同時,從高位開始比較,按數位順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數大,那個數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3、小明帶了14元8角,到自然選商場買一支鋼筆,結果發現一支鋼筆的價錢是13.50元,那么小明帶的錢夠嗎?引出課題今天開始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板書課題然后設問學生:“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是否同整數一樣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較呢?學生回答:“是”這時老師有意不表達,留下懸念,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求和欲望,從而使學生進入的學習狀態,老師利用這一機會,進行嘗試教學。
(二)設問導讀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60頁的例題4的圖。
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
(1)教師:到底誰是第一名呢?我們的裁判員會怎么做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的結果)
匯報:誰跳得最遠,誰就是第一名,因此我們只要兩個的比較小數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請同學們聯系我們學過的整數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
匯報:先看這四個數的整數部分,因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遠。
接著看2.84米、2.88米、2.93米這三個小數,客觀存在們的整數部分都是2,那我們就看它們的十分位,因為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紅和小莉沒有小軍跳得遠。
最后再看2.84米,它們倆的整數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們就看它們的百分位,因4<8,所以2.84米<2.88米,得出小紅沒有小莉跳得遠。
得出結論:小明第一名。小軍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紅第四名。
我采取討論、嘗試、搶答、直觀、記發等多種教學法,層層深入地應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類推比較過程。
3、概括總結
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數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數相同,百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并提問:結論最后為什么不用句號而用省略號,此問題告訴學生后面的數位還可發類推下去。
(三)自我檢測發現問題
通過自我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講解。同時讓學生明確,比較小數大小與比較整數的大小有什么異同點?
(比較小數大小與比較整數的大小的相同點是,也是從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較。不同點是:整數比大小,如果位數不同,數位多的就比較大;而小數不能只看小數的位數的多少)
(四)鞏固練習總結
教師講評時重點讓學生說說怎樣比較幾個數的大小的?
(比較幾個小數的大小時,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將幾個數豎著排下來,注意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這樣比較起來較快,又不容易產生錯誤)
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是學生礬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行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
(五)課堂檢測
從檢測結果看,效果較好,課后還有待于繼續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 復習
完成口算除法的練習題一組。
學生聽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二、 情境導入
同學們,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也在迅猛的發展.我們先進的社會,科技水平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 還有哪些領域還有待我們繼續開發 你們想了解嗎 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科技館去參觀.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題目,提出問題:你從題目中都能獲得哪些數據和信息?
學生認真讀題,從題目中或信息及問題,并與同伴說一說。
2、 指名列式,板書。
學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組內交流。
3、 組織學生討論算法。
將學生的算法板書在黑板上。
可能出現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將答案寫在書上。
5、 完成試一試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體驗乘除法之間的聯系。
6、完成試一試第2題,并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觀察縱向的算式,發現規律,在小組內交流。
組織學生在小組和全班進行交流。
三、拓展應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塊.分給2人,平均每人……
你發現了什么
3.這本書共170頁,我已經看了90頁.
⑴還剩多少頁每看。 ⑵剩下的書,要在4天內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頁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