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九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34—35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教學難點:
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出示掛圖,在果園里,小刺猬摘了5籃子蘋果,每個籃子6個蘋果。他一共摘了幾個蘋果呀?回到家它又來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貓、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蘋果,每個小動物都把自己籃子里的6個蘋果吃光了,還剩幾個蘋果?結果是多少?
二、玩中學
1、探索有關0的.乘法規律。
(1)出示情境圖,引導觀察。
引導學生看圖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用6530(個)每個小動物籃子里的6個蘋果都吃光了剩幾個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再匯報。
(2)獨立計算,提出問題。
0×3 7×0 0×26
引導學社列舉出類似的口算題,如:8×0=? 19×0=? 0×14=?......
(3)總結規律
學生觀察教師板書上的算式,說一說你從中發現的什么?
2、 探索因數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計算
(1)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讓學生獨立計算130×5,列出豎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應該怎么乘?
(2)組內交流
小組之間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結合13×5=65,使學生明確13個十乘5德65個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來。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數中有0的計算方法
出示題目402×3,獨立計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較,找出最正確的再讓學生舉幾道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題,思考:看一看結果你發現了什么?最后總結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商的中間不一定有0。
三、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并進行比較,發現上、下兩題之間的不同的變化規律。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引導學生獨立解答,結合具體的情景,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進一步解釋第(1)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解答時為什么要乘3.
3、完成“練一練”第3、4題。
第三題學生填空后,可以讓那個學生說一說判斷大小的方法。觀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給予鼓勵。
4、 下面計算對嗎?把不正確的改正過來。
5、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覺得誰表現的好?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生掌握用除、乘兩步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理解題里的'數量關系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乘、除兩步運算的方法。
2、理解數量關系。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
例4主題圖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出示例4。
兒童商店情景圖
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買3輛小汽車。
2、合作探究。
小明說:“我想買5輛小汽車。”
小紅問:“你應付多少錢?”
要求應付多少錢怎樣來計算?小組討論
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列式計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請學生說圖意
每6盆花可以擺一個圖案,用這些花可以擺多少個圖案?
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說給別的小朋友聽聽,然后獨立寫出來。
二、鞏固練習
1題:出示礦泉水圖
指名說圖意、提問題、列式計算。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題:說圖意、列式計算、獨立完成。
3題:氣球圖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
板書設計
12÷3=4(元) 4×5=20(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本節課主要教學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已經提供好了大體的框架和思路線索,教學時可以按照教科書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逐一解決,大體分為三大步驟,先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收集信息,能夠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再嘗試探索、尋找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最后通過反思解決方法的正確與否,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進一步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學習了兩步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后教學的,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節應用課,前面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學時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掌握。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色條圖(線段圖的鄒形)分析數量關系,感受其使問題簡明、直觀、便于分析的作用,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2.使學生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學會用找出中間問題的方法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會合理運用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1.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會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并合理利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方法指導
引導法,提示法,學會觀察,討論法,探究法
預設流程
具 體 內 容
激趣導入
(約3分鐘)
一頓營養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開始。對將近10個小時不停消耗能量卻沒有補充的身體來說,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喚醒了身體,開啟了身體高效的新陳代謝;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給到大腦,以便讓我們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斷力進行一天的工作、學習。不吃早餐,不僅會營養失衡、引起胃腸疾病,還會出現身體不適、容易衰老、精神無法集中等各種問題,所以,要想學習好,早餐要吃好哦!
自主學習
(約7分鐘)
剩下的還要烤幾次?
1. 仔細觀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誰能完整地說說這道題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還要烤幾次”你們會解決嗎?
合作交流
(約10分鐘)
1.深入理解,體會方法
(1)一共要考(90 )個,已經烤了(36)個,剩下(54)個沒有烤,每次烤9個,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圖示中,把要考的90個看做一個整體,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兩部分,要求剩下的還要烤幾次,必須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數量除以每次烤的數量9個,就是要烤的( 次數 )。
(3)嘗試解決,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綜合算式:
90-36=54(個)
54÷9=6(次)
追問: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5)說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師精講,再次理清題意。
2.檢查反思,歸納總結
問題:
(1)解答正確嗎?說說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問題為什么必須兩步解答?
精講點撥
(約5分鐘)
小結: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兩個和它有關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個
信息直接給了,另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要先
求出它來,再解決最后的問題。
測評總結(約15分鐘)
1.達標測試。
(1)
問題: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個籠子放幾只” 你會解答嗎?請寫一寫。
(25+15)÷8
=40÷8
=5(只)
③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幫助說明。
④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問題: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會解答嗎?
畫一畫,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確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為什么這道題要用兩步來解決?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學們在做操,如果9個人一排,可以站幾排?
問題: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會解答嗎?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6×3÷9
=18÷9
=2(排)
③為什么這道題要用兩步來解決?
④這道題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嗎?
⑤解答正確嗎?
2.課堂總結
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兩個和它有關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個信息直接給了,另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我們要先求出它來,再解決最后的問題。
3.布置作業
作業:第55頁練習十二,第2題、第3題。第56頁練習十二,第5題。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綜合算式:
90-36=54(個)
54÷9=6(次)
追問: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P50—51頁“體積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換算。
2.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展示問題:
①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那些?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積單位有那些?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順式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師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體、提出問題。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3.出示例題:“體積單位的改寫”
4.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小結。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題
2.教材第51頁“練一練”的第2題。
3.教材第51頁“練一練”的第3題。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全課小結。
2.布置課外預習:教材P54-55:有趣的測量。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數學》六年級上冊第2~3頁。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游戲與練習,讓學生熟練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發展其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行結合的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景中用數對確定位置
1.談話引入。
今天有這么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同學們歡迎嗎?
老師們都很想認識你們。咱們先來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班的班長,可以嗎?
2.合作交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長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寫或畫在紙上。
匯報:班長的位置在第4組的第三個,他在從右邊數第二組的第三排…
哪個小組也用語言描述出了班長的位置?
請班長起立,他們的描述準確嗎?
剛才同學們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長的位置,有的同學說第幾組,第幾行,第幾排……)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組、排、行、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從不同的方位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為了我們在確定位置的時候語言達成一致,一般規定:豎排叫列,橫排叫行。
板書:列 行
老師左手起第一組就是第一列…,橫排就是第一行…
班長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材第11——12頁。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三位數連除應用題的結構,能夠正確列式解題。
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出解題規律。
教學重難點:理解這類應用題的結構,正確進行解題。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40÷560÷580÷5
100÷545÷348÷4
46÷2420÷7
2、筆算
654÷3498÷8555÷6
768÷9368÷4490÷8
二、新授
1、揭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三位數的連除應用題,板書課題。三位數的'連除應用題。
2、出示例題
有兩個書架一共放了224本書,每個書架有4層,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方法1、224÷2=112(本)
112÷4=28(本)
方法2、4×2=8(層)
224÷8=28(本)
①教師指著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224÷2=112(本)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112÷4=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②教師指著方法1指名回答:你是如何想的,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4×2=8(層)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224÷8=28(本)又是什么意思?
③指名回答剛才這題的思考過程。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的第1題
全班校對。
2、想想做做的第2、3題
四、全課
五、布置作業
想想做做的第4——7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3、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理解24時計時法,會正確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明確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實物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課前談話:
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都喜歡看哪些節目呢?
2、有沒有看過春節聯歡晚會啊?什么時候有?對,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媽媽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收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等待新年的到來,那是多么令人激動的時刻啊!想不想再回顧一下那時的情景?
①多媒體播放新年即將來臨,全場倒計時的場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0點鐘聲敲響,猴年第一天開始了!)
③也就是說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板書:半夜12時 0時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覺得很有意義,到現在還記得的?跟大家講講,好嗎?
4、過渡:可能有些同學那天過得不是特別有意義,或者已經忘記了,想在明年春節的時候給自己計劃一下嗎?你可以把最想干的兩三件事情寫下來。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
1、學生填寫時間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學想來介紹?
①一生在實物投影上邊講邊撥鐘,師口述:從0時起一天開始了。
②師:一整天結束了嗎?(把時針撥到0時)舊的一天結束的同時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③從這位同學撥鐘的過程中,你發現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一共有幾小時?(板書:兩圈 24個小時)
(2)誰也想來介紹一下?
請學生把安排表放到實物投影上說一說。
3、兩位同學寫的時間怎么不一樣呢?
隨機揭題: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像上午7時,下午3時(板書)等這種計時法叫做普通計時法,(板貼:普通計時法),另外一種叫24時計時法(板貼:24時計時法),它們都是記錄一整天中某個時刻的方法。
4、改寫:
這是普通計時法,你能用24時計時法把它改寫一下嗎?
這24時計時法,誰會改寫成普通計時法?
5、讓我們從屏幕上再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計時的?
多媒體演示,師講述:
半夜12時 中午12時 半夜12時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
現在你能從圖上發現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聯系和區別了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師板書:
①普通計時法有時間詞,24時計時法沒有時間詞;
②從普通計時法換到24時計時法,第一圈,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第二圈,時針所指的時刻還要分別加上12小時;從24時計時法換到普通計時法,第二圈時時針所指時刻減去12小時。
板書成: 第二圈
+12
普通計時法 24時計時法
有時間詞 -12 沒有時間詞
半夜12時 0時(24時)
(二)師生對口令
過渡:下面我們來個對口令,我說一個時刻,你能判斷它用的是哪種計時法并把它轉化成另一種計時法嗎?
題目:上午9時 凌晨3時 晚上9時 14時 7時 半夜12時 下午5時 22時
三、運用拓展
1、我們的手表上都有時針和分針,可是這些鐘面上卻少了時針,你能根據下面這些時刻給鐘面畫上時針嗎?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們生活中,你在哪里見到過24時計時法?
師:對,24時計時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你瞧——多媒體隨機出示
A、電子表
B、圖書館借書時間表、肯德基營業時間、節目預告
3、看來,生活中我們離不開24時計時法,你能根據圖中的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嗎?(可以用24時計時法,也可以用普通計時法。)
4、現在的人們離不開鐘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沒有鐘表,那時的人們又是怎樣計時的呢?讓我們跟隨電腦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體出示)
師介紹: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后來,人們利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這是日晷,由 “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24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當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道了時間,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因此,人們又發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這就是銅壺滴漏,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制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而且應用也很普遍。再后來,人們發明了鐘表,計時就越來越準確了,也就有了我們今天學習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想知道其它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到網上或書上去查一查。
四、總結反思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還有問題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高矮”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體會到高和矮也是相對的,進一步建立比較的意識。
教學準備:掛圖、三枝筆
教學過程:
一、 情境體驗、感知高矮
師:同學們,開學的第一天我們到學校來,都做了什么事,誰還記得 呢?
生1:發新書,大掃除。
生2:安排座位。
師:誰還記得當時我們是按怎樣的順序安排座位的嗎?
生:我們是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
師:高矮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請少武到前面來,你們說他是高還是矮呢?
生:有的說高的,有的認為矮的,有的說不出。
師:有的認為少武是高的,有的認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還是矮的呢?現在來比比看,請你找一個比你矮的同學上來。(學生去找)
師:你們比一比,誰高,誰矮?
生:少武高,寧輝矮。(請兩 個同學說)
師:請你再找一個比你高的同學上來。(學生去找)
師:你們比一比,誰高,誰矮?(請兩個同學說)
生:建東高,少武矮。(請兩個 同學說)
師:為什么少武一會兒高,一會兒矮呢?
生:因為少武和寧輝比,少武高;少武和建東比,少武就矮了。
師:說得好!誰來說一說,少武和他們兩 人比,少武比寧輝怎么樣,少武比建東怎么樣?
生:少武比寧輝高,少武比建東矮。
師:比高比矮至少要有兩 個人才能判斷。
(設計意圖:學生參加比高比矮的活動,不僅體會到高與矮是相對的,而且也初步學會比較高矮的方法。)
二、 積極參與,理解高矮
師:請同桌同學站起來比一下,誰高誰矮?(同桌同學比較)
同組同學互相交流,運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說一說。
(全班同學交流反饋)
師:誰能說說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嗎?
生1:爸爸長得比媽媽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課桌比講臺矮。
……
(設計意圖:學生年紀小,語言滯后于思維,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高矮的比較,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語言口頭表達能力。)
三、 體驗相對、確定高矮
(教師手握三枝筆)
師:老師手里握著三枝筆,你們猜一猜,哪枝筆最長?
生:(隨便猜一枝)
師:(亮出謎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筆最長呢?(學生上臺比)
師:這個同學把三枝筆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說:有幾樣東西比較長短,必須有一端對齊,或者說要站在同樣的高度才能比較。可是有時候碰到像這樣的情況怎么比呢?(出示課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掛圖)
(設計意圖: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事物比長短或比高矮時,必須一端對齊的比較方法。隨后又引出,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一端對齊后再比較的特殊情況:領獎臺上小兔高矮的比較,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利用數量進行刻畫再比較的方法。)
四、 應用知識、開展探索
師:三只小兔比高矮,從這幅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他們沒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師:那該怎樣比呢?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嗎?
(學生討論交流,再反饋)
師:同學們想了好多辦法,真棒!老師在這張圖上畫了一些格子,不知道這些格子能不能幫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張掛圖)我們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請大家邊看邊想一想,可以同組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比的,誰最高誰最矮?
(討論交流,再反饋)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教科書第14面2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結合“擺碗筷”的具體情境,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簡析
本節課“做家務”(2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學習了5的乘法口訣以及乘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呈現孩子“擺碗筷”的情境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雙數與根數之間的對應,填表表示這一對應關系,再根據這個表,寫出乘法算式,編制2的乘法口訣。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不僅學習了2的乘法口訣,而且體驗了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將對學習后繼的乘法口訣產生積極的遷移和影響。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在家里會做家務嗎?
參觀小明在家做的什么家務。(課件出示 ,讓學生觀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幫著擺碗筷。)
師: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做家務(擺筷子)”這一情境來學習2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2的乘法口訣)
關于2的乘法口訣你能背出幾句呢?你知道它們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編寫的嗎?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看圖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小明擺碗筷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明一邊擺一邊說的什么? 你們能幫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擺好嗎?
2.擺一擺,數一數。
在準備擺之前聽清楚幾個要求:
(1)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
(2)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3)邊擺邊把14頁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誰的動作最快。
3.試一試。
(1)根據表格寫乘法算式。
師:1雙筷子2根也就是幾個2?(1個2),那么1個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們會嗎?
師:2雙筷子呢?(2個2) 2個2是4,用乘法算式來表示又是怎樣的.呢?
師:同學們很聰明,那你們能根據表格寫出3雙、4雙、5雙……9雙所對應的乘法算式嗎? (學生同桌交流后,獨立填寫算式,再匯報;老師按順序板書乘法算式。)
(2)觀察算式和剛才板書的口訣有什么關系?
(3))尋找2的乘法口訣的秘密。
4.讀一讀、記一記。
(三)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摘蘋果(口訣基本練習)
2、猜一猜(口訣與算式基本練習)
兩個盤子里分別放了5個蘋果,上面用白紙蓋住,猜一猜每個盤子有幾個蘋果,并說出兩個乘法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訣。
3、獨立完成作業第三題,師巡視批改。
4、你知道嗎?(關于口訣的一些歷史資料)
乘法口訣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讀起來很順口,使乘法算的又對又快……
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考評課,也是進入新校被校領導所認識的第一次展示的機會。雖然沒有試講(試講是我一貫比較反對的一種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從思想上比較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某些地方的處理臨時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因為時間關系怕完整的教學結構無法展示給聽課的領導,以學生發展為本思想被淡化,關注學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課后想起遺憾的地方還是不少加上李老師的診斷思路清晰了許多。
關鍵處:相當多的孩子在學乘法口訣的時候,并不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在設計課的時候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想給學生一個機會展示自己,教育學生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會背乘法口訣而不知道其意義和來源是不行的,應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5的口訣教學中是從算式入手來編制口訣,在這里想打破前一課時的教學順序讓孩子覺得新穎,或者是想讓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有點新意吧,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按照順序并全部板書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學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對照算式和口訣有什么關系的時候,會恍然大悟,口訣原來于此處編制的。對于這種教學思路我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遺憾的是在引導觀察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只問了一句你知道這些算式和口訣的關系嗎?當學生還在愕然中便如蜻蜓點水般草草收場,此環節的教學在我的拉拽下學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訣所對應的算式,教學過程不算輕松而且也沒有出現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師說的沒有錯:知道自己要達到一種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課堂上才會收放自如。在這一環節上雖然知道自己想達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沒有想清楚通過怎么樣做怎樣引導才能達到這種目的,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事實上在一節課上關鍵地方的成功與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話,在此時完全可以多花費一點時間,引導學生發現口訣和其對應的算式的相同與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訣多了一個乘號,算式是由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口訣是中文大寫,如果把算式中的乘號蓋住的話就能得到其對應的乘法口訣,那么口訣的來源也顯而易見了。想要學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學生“不悟”了。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
【熱】小學數學教案11-25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