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充分體現數學探究型課型的特點。
本節課我按照游戲操作引入——產生問題——猜想——驗證——推廣運用這一主線組織教學的。讓學生在行動中生問題,由問題生猜想,由猜想生價值。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的自主探索過程,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一些課后的練習不能在這堂課中解決,但是我認為是很值得的,我們不光是獲得結論,更應該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態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維得到發展。
二、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創設融洽的學習氛圍。
本節課我比較注重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問題為中心,吸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形成師生互動,同時還注重用激勵式的語言評價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求。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總復習教案3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33—35頁中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了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其相關簡便運算后學習的。我主要是從下面幾個環節展開教學的。
1、復習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共同回憶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因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實際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它們的基本原理一樣,只是所處的運算不同。我在教學中,就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利用舊知遷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還進行了諸如“2×5,25×4,125×8,20×5,……”這樣的口算題訓練,其目的之一是通過這組口算題的練習,明確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乘法運算,而且積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數,為后面運用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奠定了基礎,其目的之二是通過這一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
2、探究新知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讓學生探究解決“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這兩個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并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對兩種方法的比較,歸納總結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隨后還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剛剛學到的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3、鞏固練習主要穿插在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之后,及時反饋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注重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過程的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導規律的過程中,導課比較快主觀上是時間緊張,可課后想想,實際上是引導不到位,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結合律。結果,有個別學生對乘法結合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
2、教學語言還要注意精煉,有時還是喜歡重復學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體運用和板書的有機結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學習優秀教師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折紙活動,探索并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理解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2、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體會圓的對稱性。
3、在折紙找圓心驗證圓是軸對稱圖形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重點
理解同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并體會圓的對稱性。
難點
在折紙的過程中體會圓的特征
教具
教學圓規
電化教具
課件
一、 創設情境:
亮亮借助光盤畫了一個圓,剪出了一個圓紙片,這個圓的圓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來了。你有辦法找出來嗎?
二、探索活動:
1、引導學生開展折紙活動,找到圓心。
(1)自己動手找到圓心。
(2)匯報交流找圓心的過程,并說出這樣做的想法。
2、通過折紙你發現了什么?理解圓的對稱性。
(1)欣賞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2)再折紙,體會圓的'軸對稱性,畫出圓的對稱軸。
(3)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的直線。
3、通過折紙你還發現了什么?理解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1)邊折紙邊觀察思考同一個圓里的半徑有什么特點?
(2)邊折紙邊觀察思考,同一圓里的直徑與半徑有什么關系?
(3)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一個圓的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三、課堂練習。
1、讓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做完后交流匯報。
2、完成練一練進一步鞏固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3、完成填一填
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并試著填一填,有困難的向老師或同桌請教。
匯報交流,說答題根據。
4、完成書后第3題。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學生利用經驗很容易找到圓心,如果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對折再對折就可以找到圓心學生很難說清楚。教學中通過折紙觀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匯報,從中進一步理解圓的軸對稱,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
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引導學生對以學過的軸對稱圖形進行整理,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對比中發現這些軸對稱圖形的不同特點,從而突出圓具有很好的軸對稱性。
多次折紙的過程中探索,發現,驗證。操作中體會交流,體會圓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
個別學生做試一試的題目會有困難,注意個別指導。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二)
我們的發現
同一個圓里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同一個圓里d=2r或r=1/2d
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的直線
學生利用經驗很容易找到圓心,如果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對折再對折就可以找到圓心學生很難說清楚。教學中通過折紙觀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匯報,從中進一步理解圓的軸對稱,一個圓的半徑都相等。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能分辨物體的長和短,并學會用語言表達。
2、樂意參加操作活動。
二、活動課時:1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要求幼兒會比較物體的長短、大小、高矮。
難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四、活動準備:
1、比較長和短。
——教師出示長短不一的兩根繩:這兩根繩哪根長?哪根短?語言表達:長長的繩、短短的繩。
——請個別幼兒把長長的繩找出來;把短短的繩找出來。
——出示長短不一的兩支粉筆:這兩支粉筆哪根長?哪根短?語言表達:長長的粉筆、短短的粉筆
——請個別幼兒把長長的粉筆找出來;把短短的粉筆找出來。
2、誰的鼻子長?
——教師出示兩只大象的圖片,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誰的鼻子長?”
——根據幼兒所說,教師用彩筆給鼻子長的小象涂色。
——幼兒在幼兒用書上依次操作“誰的鼻子長”、“誰的`耳朵長”“誰的尾巴長”“誰的脖子長”
3、長頸鹿找東西。
——教師出示“長頸鹿找東西”的圖片:長頸鹿爸爸/媽媽和長頸鹿寶寶起床了,他們分別在找自己的圍巾,圍巾應該是誰的?
——根據幼兒所說,教師用筆分別給他們連線。
——幼兒在幼兒用書上依次操作連線。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相遇問題(教材第71、72頁)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兩積之和(或差)的數量關系的應用題的解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3、列方程解應用題,關鍵是要找出題中的什么?,再根據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課題。
師:數學與交通密切相聯。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創設結伴出游的情境。課件出示教材第71頁的情境圖。
從圖中找出相關的數學信息。
生1:淘氣的步行速度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50米/分。
生2:淘氣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相向而行。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
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第二個問題: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通過畫線段圖幫助學生找出等量關系。
淘氣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個問題: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解:設出發后x分相遇,那么淘氣走的路程表示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則方程為
70x+50x=840
學生獨立解答。
3、在這個相遇問題中,除了用方程來解答外,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試一試。
根據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列出算式
840(70+50)
三、應用新知,拓展練習
1、如果淘氣的步行速度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為60米/分,他們出發后多長時間相遇?請寫出等量關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比較、歸納的過程,知道平年、閏年及季度;記住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平年與閏年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日常生活與數學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培養數學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判斷某一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而準確地判定某一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教學對策: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討論,總結出自己的方法。
教學準備:年歷片,補充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
1、提問: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已經知道了關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識?(一年有12個月,有3l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2、談話:前不久,小明碰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想知道嗎?
小明說:我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弟弟,他是20xx年出生的,再過幾天就滿一周歲了。全家人都在為弟弟準備過生日呢,我也為弟弟買了一份生日禮物,準備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給他。可20xx年的年歷上怎么沒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提問:你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
二、主動建構
1、探究活動一。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20xx年和20xx年的年歷卡,對比著找一找,小明的弟弟應該是20xx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反饋:找到了小明弟弟的生日了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小結:20xx年2月的天數和20xx年2月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應該是20xx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xx年的2月只有28天.沒有29日,所以小明在20xx年的年歷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這一年是閏年。(揭示課題:認識平年、閏年)
誰來說一說20xx年和20xx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閏年?
活動:這樣一來.平年和閏年的天數也是不一樣的,你能很快算出像20xx午這樣的閏年全年有多少天?
交流:你是怎樣算的,(肯定"365一l=366天”的算法)
2、探究活動二。
拿出年歷表觀察1997—20xx年2月的天數,完成下面的問題。
(1)先和同組同學說一說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閏年。(2)你還有什么發現?將你的發現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
交流:
學生按要求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反饋:誰來匯報一下,從1997—20xx年2月的天數中,你發現了什么?
歸納: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提問:那么公歷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閏年呢?各小組在1997-20xx年這12個年份中找幾個平年和幾個閏年,分工計算這些年份除以4,看看會有什么發現?
各小組匯報計算結果和本組的發現。
歸納:除以4沒有余數的數是4的倍數,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3、知識鏈接:你知道嗎?
錄音配音樂解說:地球自轉一圈為一天,地球繞太陽轉動一周為一年。地球繞太陽轉動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樣每年就大約比365天多6小時,4年累計下來大約就多了24小時,將多出的這一天放在2月.2月就有29天。所以,通常每4年中就有一年的2月是29天,人們把這一年稱為閏年。
三、應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題。
提問:他們說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談話:你還能像他們這樣說一說一些值得紀念的事件是在哪一年發生的嗎?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指名在全班交流。(學生有可能說到整百年)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用于小數乘法的計算;
2、使學生能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對一些小數乘法進行簡便計算;
3、培養學生的推理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數學教案-小數乘法的教學。
二、教學重點:
把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用于小數乘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
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對一些小數乘法進行簡便計算
三、教學具準備:
投影儀、小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按運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簡便方法計算:
25×478×4 65×201
3、計算下面各題:
2.5×4.78×4 0.65×201
4、引入
這兩道題用豎式計算要很多時間,誰能想個辦法使這兩道題計算比較快呢?
(二)、教學新課
1、剛才幾位同學說的對不對呢?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小數乘法是否適用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2、出示:
下面每組算式兩邊的`結果相等嗎?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學生口頭回答后提問:“把上面幾題與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比較,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對小數乘法同樣適用,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小數乘法的教學》。應用這些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計算比較簡便。
3、利用運算定律計算復習中第三題。集體訂正時指名說說在怎樣計算簡便?運用了哪些運算定律?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完成練習三第4題。說出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把左右兩邊結果相等的算式用線連接起來。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結:
學生相互之間討論,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學完百分數的意義與納稅、折扣、利率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活動課。
活動構成:
1、明確問題。主要圍繞“媽媽要存款一萬元,供兒子六年后上大學用,怎樣存款收益?”這一問題展開,該問題共蘊含著三個關鍵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資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教育儲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應的利率,國債的購買及其利息的計算等。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去銀行咨詢以及查閱相關規定的方式獲得信息。
3、設計方案。就是從收集到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相關實用信息,設計出具體的、不同的儲蓄存款方案。
4、選擇方案。即從上述各種可行性方案中選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計算出到期時的總收入。教材這樣編排,旨在讓學生鞏固對儲蓄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以及國債利率的相關知識,并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會與人合作、交流的同時,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活動目標:
1、使學生鞏固對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及國債利率的有關知識。
2、學習綜合運用儲蓄存款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并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
活動重、難點:
使學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問題的方法。
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一臺計算器。
一、舊知鋪墊,引入活動
1、復習:楊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買了一臺復讀機,這臺復讀機的價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問: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過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還可以讓本錢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存款,獲得的收益也會不一樣。現在有一個問題:媽媽準備給小靈存1萬元,供六年后上大學用,同學們計算分析一下,應該選擇哪種存款方式收益?為什么?
二、合作學習,探究方案
1、小組合作探究
2、匯報交流
預設:
生1:選擇存款期限長的`,這樣利息會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慮利息稅。
生3:國債和教育儲蓄免征利息稅,都可以考慮。
生4:國債的利率比教育儲蓄的利率相對低一些,可以優先考慮教育儲蓄。
師:課本第111頁有兩個表格,請同學們再次發揮小組成員各自的聰明才智,按照你們的思路設計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較高。
3、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4、每組交流一種方案,說說這種方案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師:(根據匯報)看來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合理獲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據大家的匯報,老師把各小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們一起來看看。
問:對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為什么不考慮了?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探討,我們知道了存款有許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們仔細研究,認真發現,就能獲取的方案,讓存款合理的獲利。
三、活學活用,解決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所設計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這筆錢的。現在,老師這里也有1萬元錢,這1萬元四年內不使用,四年后可能會隨時取出。請同學們為老師設計一個存款方案,使方案獲益。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2、學生匯報,學生評述。
四、活動結束,暢談收獲
1、這節課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
2、你還有哪些需要?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學會在小數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難點:學會看余數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復習準備:
8.746保留一位小數約(),保留兩位小數約是()。
B、講授新課:
出示例1:我國的原煤產量1981年是6.2億噸,1991年達到10.9億噸。1991年的原煤產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1、理解題意,求什么?分析數量關系。
2、列式計算:10.9÷6.2≈1.8
3、題目要求我們商怎樣?保留一位小數我們商應該除到哪一位?(學生獨立完成)
4、橫式1.8前面用什么符號?為什么?答語要注意什么?
例2:一臺織布機12小時織布62.55米,平均每小時織布多少米?(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1、審題、理解題意,學生試做?
2、討論:豎式商除到哪一位?為什么?
C、鞏固練習:
計算求下面各題商的近似值。(得數保留三位小數)
45÷179.9÷101
D、師生歸納:
1、學生討論:計算小數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學生歸納后,集讀P-55最后一段。
E、強化練習:
1、P-40試一試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學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題。
F、課堂小結: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樣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還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業:P-40第二題、第三題和第四題。
課后小結:
本課是建立學生已經掌握如何取一個小數的近似值基礎上教學的`,所以,我在教學中的重點是放在讓學生知道列豎式計算時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題,列出算式,然后讓學生根據題意列豎式計算,有地同學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學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基礎上,理解除到哪一位,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數為數多一位,從而歸納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實,在教學中,我還忽略了知識的應用價值最好在課的結束時讓學生思考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實際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一、教材依據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章、第四課時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本節教學設計是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是在學生知道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基礎上,去理解周長和面積有什么區別,以便更好地應用到生活當中。
設計理念:讓學生通過練習、例題去自覺發現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教材分析:基于面積和周長的所學知識,從而比較面積周長不同。
學情分析:全班21名學生,其中16名學生基本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另外5名學生中,3人掌握面積如何計算,2人掌握周長如何計算。
三、教學目標
(一)通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二)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點:區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六、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一個邊長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筆;學生每人準備一條手帕。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么,周長和面積有什么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厘米,寬3厘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么?
(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老師板書
周長: 面積: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長是14厘米. 答:面積是12平方厘米.
通過計算你能發現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嗎?請根據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思考題:
1.周長和面積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長和面積各用什么計量單位?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小.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么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愿意幫忙嗎?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面積嗎?(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4×4 4×4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么能說它們不同呢?(討論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厘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厘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面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黑板出示:
周長:(12+3)×2 周長: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長是30厘米. 答:周長是24厘米.
面積: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積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積是36平方厘米.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桿,欄桿長多少?( )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里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用直尺畫出下列兩圖形
單位:厘米
(由學生口答,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兩個圖形,合并成下圖.
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周長:(8+5+5)×2 面積:(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較一下,組合后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積相同,周長不同)能說說為什么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師生共同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
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作業:P.80第6、7、8題.
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1-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1-08
【熱】小學數學教案11-25
小學數學教案【熱】11-13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6-01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案12-17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