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1
教學內容:
1、教學圖形放大、縮小的含義,比例的意義。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實際問題。
3、教學比例尺的知識和實際應用。
4、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數與代數”領域的比例知識,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或縮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識,把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點。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認識比例的現實素材,比例能揭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數學含義,而且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比例尺的實際問題要應用比例的知識。把兩個領域的內容融合能發揮數形結合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還編排了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研究圖形放大或縮小時邊長與面積的變化關系。
1.聯系實際,建立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2.聯系實際,發現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以圖形的放大、縮小為基礎,教學比例尺。
4.進一步研究圖形放大,發現面積與長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總課時:
7課時
教學內容
p38、39 “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活動改進意見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分析題意: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據。圖1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數據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嘗試練習: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引導嘗試:如果要把第一幅圖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再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規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3)教學“試一試”師: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什么?
三、練習提高
做“練一練”;做練習九第1、2題。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四、總結評價
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讀題。在小組里說一說“按3:1放大”的含義,再全班交流。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組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現?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
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體驗。
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誰來描述一下!出示多媒體課件,56頁生活情境圖。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2、學生舉例,自由發言。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這些現象也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
(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例4.)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
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信息?
學生小組自由談。正方形邊長3個方格、長方形長6個方格,寬3個方格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個方格、6個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2:1畫出這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說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3、通過畫正方形了解畫法。
(1)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2)匯報:原來的邊長是3個方格,放大后圖形的邊長是6格。
(3)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圖形,
(4)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
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后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1)接下來我們繼續按照2:1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覺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條件呢?點名學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們的方法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請畫在方格紙上。
(3)學生匯報畫法
(4)觀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鄰的兩條直角邊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邊也放大了2倍嗎?你怎么知道的?匯報測量結果。
5、置疑。
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3)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4)學生試概括發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圖形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后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么畫?
1、出示縮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畫畫看.
2、說說對1:3的理解
3、學生作圖,并相互檢查。
4、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說說是怎么畫的。(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后畫出的圖形。)
5、觀察原圖和縮小后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并嘗試總結。
按3:1畫出下圖
6、 總結發現。
(1)學生討論。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所得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2)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后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所得的圖形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鞏固應用
畫一畫,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后的圖形。畫完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畫法。
1、按4: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并說理由。
2、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3、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4、下面哪個圖是圖形A按2:1擴大后得到的圖形?
5、按3: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主要是評價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放大和縮小圖形的畫法的掌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五、課堂作業:
課本1、2題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3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3、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教學難點:
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實際距離進行放大或縮小。請同學們觀察教科書P55的圖。
2、說說圖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現象?哪些是將土體放大了?哪些是將物體縮小了?生活中還存在許多放大與縮小的現象,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新授
1、教學例4
(1)出示例4,讓學生說說題中要求的按“2∶1”放大圖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圖形也就是圖形的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2)學生嘗試著畫出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
(3)畫直角三角形時,引導學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辦?(只要把兩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再連成封閉圖形就可以了)畫完后通過量一量的方式,發現放大后的斜邊的長度也是原來的2倍。
(4)觀察對比原圖形和放大后的圖形,說說有什么變化?(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后,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但圖形的形狀沒變)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的出:A、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
B、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2)學生獨立畫出縮小后的圖形,指名投影展示。
3、歸納小結: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4、學生獨立完成書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樣思考與操作的,并及時糾正錯誤。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P60練習九第1題,找出圖形A放大后的圖形。
2、教科書P60練習九第2題。
四、總結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4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 通過探究,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并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3.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4.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教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3分)
1. 課件出示主題圖。在生活中見過這些現象嗎?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生:…
通過談話,引入課題:圖形放大與縮小
2.出示學習目標
1、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 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3、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二)自主學習(10分)
1.課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圖形?
(1)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動手畫一畫。
(2)匯報展示:先讓生說一說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說出是怎樣畫出放大后的圖形的?邊展示邊說出自己的想法。重點說一說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兩倍,連接兩個端點后斜邊也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驗證?
生:量一量
(3)共同小結:將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即可,但圖形的形狀沒變。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試著畫一畫。(方法同上)
3.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課件出示:原圖→放大后的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所得的圖形與原來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小組交流后匯報。
師小結: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獨立完成下面各題,再進行小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 )。這是把原來的圖形( )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 )。這是把原來的圖形( )倍。
2、按 1 : 3 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四)質疑探究(5分)
什么樣的比是放大?什么樣的比是縮小?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五)總結檢測(12分)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你表現如何?你有什么體會?
2、檢測
第60頁做一做
第63頁第1題
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1放大就是把各邊放大原來的2倍
1:3縮小就是各邊是原來的1/3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3.感受圖形放大與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學習難點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PPT課件學具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小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因為紙卡上的字為小五號字,所以學生躍躍欲試后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到底寫的是什么?
為什么紙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25分鐘)
1.感知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
(2)提問:上面物體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將預置在電腦中的一幅圖片,通過拉動鼠標的方式,分別得到放大和縮小的圖片。
2.操作探究,理解圖形放大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4。
(2)小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學生回答。
(3)學生動手在教師發的方格紙上畫圖。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畫法。
(5)引導觀察發現。
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從內角、邊長、周長方面觀察)
②深化小結:每個圖形各邊的長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內角不變。圖形變大,但形狀不變。
3.合作探究,理解圖形縮小的含義。
(1)提問: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長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縮小,各個圖形發生了什么變化?(猜一猜)
(2)學生動手畫一畫。
(3)交流。(可課件展示,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總結提升: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異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圖形的各邊的長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學案
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思考相關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1.(1)學生觀察主題圖,分辨物體的放大與縮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鏡看書、投影儀放映圖表、燈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體放大,而照相機照相是把物體縮小。
(3)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感知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2.(1)學生觀看課件,獲取相關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學生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4)學生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5)學生觀察發現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
3.(1)學生猜想各個圖形縮小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2)學生畫出縮小后的圖形。
(3)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學生總結圖形放大與縮小的變化特點。
三、鞏固練習。(6分鐘)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頁第1、2題。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4分鐘)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
2.布置作業。
課后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
教學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明白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對例題的研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特征,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課后習題
1.你能舉出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現象的例子嗎?
2.(1)一塊正方形手帕,邊長15cm,將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邊長變為60cm。
(2)一個圖形按3∶1放大后,圖形的周長將擴大到原來的(3)倍,面積將擴大到原來的(9)倍。
3.將圖形(1)按1∶2縮小,將圖形(2)按3∶1放大。
4.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圖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厘米。
板書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 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圖景
看上面的圖片,你們能說一說,圖中反映的是什么現象?哪些是將物體放大?哪些是將物體縮小?
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談話導入生活中存在許多放大與縮小的現象,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例4:按2:1畫出下面三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邊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辦?
是不是只要把兩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可以了?
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讓學生畫出放大后的圖形,畫直角三角形時,可以引導學生畫完后,可以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或量一量的方法,發現放大后的斜邊長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讓學生觀察對比原圖形和放大后的圖形,看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具體圖形,通過討論、交流,了解到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后,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但圖形的形狀沒變。(圖形的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4倍。)
問題: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
得出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獨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樣思考與操作的,并及時糾正錯誤。
2.總結
問題: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長與寬的比與原來圖形的長和寬的比是完全一樣的。)
二、鞏固練習
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圖形,再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畫的,縮小后有關邊的長度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應畫幾格?
三、全課小結。
什么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遵循什么原則?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7
【教學內容】
《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56-58頁例4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圖形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將一些簡單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
【教學重點】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
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準備】
多媒體
【自學內容】
見預習作業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最簡整數比。
3、一棟樓房東西方向長40,在圖紙上的長度是50c。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學生嘗試獨立求比例尺。
(2)匯報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關鍵點撥
1、求比例尺。
(1)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先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再化成最簡整數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點?
比例尺是前項或后項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樣表示?
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1:500000)或(線段比例尺)
2、求實際距離。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大約是10c,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
(2)學生嘗試獨立列比例解答。
(3)匯報交流
(4)你覺得在求實際距離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實際距離一般用千米做單位。
3、求圖上距離
(1)學校要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你會畫操場的平面圖嗎?
(2)學生嘗試畫操場的平面圖。
(3)匯報交流
你是怎么畫的?【根據圖紙大小確定比例尺,可以是數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線段比例尺,根據所確定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再畫圖,畫圖后還要標上比例尺。】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53頁練習八第1題求比例尺。
2、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1題。
3、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2題。
四、分享收獲 暢談感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聽課隨想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能夠根據給定的比例尺進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操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數學的美。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給定的比例尺進行圖形的精確放大與縮小操作,理解放大與縮小過程中圖形形狀不變、大小變化的.特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比例尺工具、練習紙、幾何圖形卡片(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引入:展示兩張大小不同的同一建筑物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兩張照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引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新知探究
理解概念
講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指按照一定比例改變圖形的大小,但圖形的形狀不變。
舉例:如果一個長方形的長是2cm,寬是1cm,我們按照2:1的比例放大它,那么放大后的長方形的長就是4cm,寬就是2cm。
學習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講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可以通過計算每條邊的長度變化來實現。關鍵是要確定放大或縮小的比例。
示范: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實物展示,演示如何按照給定比例尺放大或縮小一個圖形。
動手實踐
分組活動:學生分組,每組發放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卡片和比例尺工具,要求學生按照給定的比例尺進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操作。
交流分享:完成后,各組選派代表展示作品,并分享操作過程中的體會和發現。
三、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提供一系列題目,要求學生根據給定的比例尺對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并畫出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拓展提升:設計一些綜合性題目,如要求學生在給定的比例尺下,先對圖形進行放大,再對放大后的圖形進行縮小,觀察并總結變化規律。
四、總結歸納
知識總結: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總結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方法及注意事項。
方法提煉:強調在放大與縮小過程中要保持圖形的形狀不變,只需改變圖形的大小。
情感升華: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發現身邊的數學美。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觀察并記錄下生活中遇到的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實例,準備下節課分享。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掌握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圖形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探索數學奧秘的好奇心。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掌握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圖形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比例尺在圖形放大與縮小中的應用。
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各種放大與縮小前后的圖形對比圖)。
尺子、鉛筆、橡皮等繪圖工具。
預習任務單,引導學生提前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基本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創設:展示一幅風景畫和它的縮小版掛飾,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兩幅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為什么小圖能代表大圖?”從而引出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
明確目標:告訴學生本節課將學習如何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圖形。
二、新知講授(約15分鐘)
定義解釋:
放大:將圖形的每一邊都按照相同的倍數增長,使圖形整體變大。
縮小:將圖形的每一邊都按照相同的倍數減少,使圖形整體變小。
比例尺:表示圖形放大或縮小倍數的一種工具,通常用“k:1”表示,其中k為放大或縮小的倍數。
示例演示:
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正方形,分別演示如何按照2:1的比例放大和1:2的比例縮小該正方形。
強調在放大或縮小過程中,圖形的形狀不變,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
比例尺應用:
講解如何在紙上使用比例尺繪制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示例:給定一個邊長為2cm的正方形,要求學生按照3:1的比例放大,并繪制出來。
三、實踐操作(約15分鐘)
分組活動: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發不同形狀的.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和比例尺要求。
要求學生按照給定的比例尺放大或縮小圖形,并繪制在紙上。
巡視指導:
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巡視,及時解答疑問,糾正錯誤操作。
四、展示交流(約10分鐘)
作品展示:邀請幾組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明放大或縮小的過程。
互評互學:引導學生對其他組的作品進行評價,學習他人的優點,指出可以改進的地方。
五、總結提升(約5分鐘)
知識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方法以及比例尺的應用。
思維拓展:提問:“如果給你一個復雜的圖案,你如何準確地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它?”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
作業布置:要求學生課后找一幅自己喜歡的圖片,按照自己設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后繪制出來,并說明選擇的理由。
板書設計:
復制代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概念1.放大:每一邊按相同倍數增長2.縮小:每一邊按相同倍數減少二、比例尺k:1三、方法1.確定原圖形尺寸2.選擇放大或縮小比例3.計算新尺寸4.繪制新圖形四、注意事項1.保持圖形形狀不變2.正確使用比例尺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對比例尺的應用還不夠熟練,需要進一步加強練習。
未來教學中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實例,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圖形的方法,并能準確畫出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探索數學奧秘的好奇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掌握放大或縮小圖形的方法。
難點:按比例準確地畫出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理解圖形放大縮小過程中形狀不變但大小改變的特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各種圖形的放大縮小示例)
尺子、鉛筆、橡皮等繪圖工具
預習任務卡: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場景體現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5分鐘)
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圖形放大縮小現象,如地圖、照片、顯微鏡下的細胞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的共同點。
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我們需要對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
揭示課題:引出本課主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新知探究(約20分鐘)
概念講解:
放大:按一定的比例使圖形變大,但不改變其形狀。
縮小:按一定的比例使圖形變小,同樣不改變其形狀。
強調“比例”的重要性,介紹如何表示比例(如1:2, 2:1等)。
示例演示:
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簡單圖形(如正方形)的放大與縮小過程,邊演示邊講解如何確定放大或縮小后的邊長。
引導學生觀察放大或縮小后圖形的變化,理解形狀不變、大小變化的特性。
動手操作:
分組活動:每組發放一張包含不同圖形的紙張和繪圖工具,要求學生按照給定的比例(如2:1)對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并畫出結果。
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約10分鐘)
基礎練習:設計幾道判斷題和選擇題,檢驗學生對圖形放大縮小概念的理解。
綜合應用:提供幾個稍微復雜的圖形,要求學生選擇適當的比例進行放大或縮小,并畫出結果。
分享交流:請幾位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放大或縮小過程中的思考和發現。
四、總結提升(約5分鐘)
知識回顧: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的知識點,包括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概念、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方法總結:強調在放大或縮小圖形時,要準確計算各邊的長度,并保持圖形的形狀不變。
情感升華: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發現更多與圖形放大縮小相關的現象和問題。
五、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觀察家中或校園內的物體,找出至少三個體現圖形放大與縮小原理的例子,并嘗試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其放大或縮小的過程。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講課心得11-10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05-01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04-30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范文04-28
數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訓練試題05-02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反思范文05-04
初中數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案設計05-05
六年級下冊數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