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理解感覺器官的概念和意義,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
2、了解近視和遠視,眼睛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耳的結構和功能,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
能力目標:培養預防近視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眼的結構與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
難點:視覺的形成與視覺異常,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
教具準備
眼、耳結構的掛圖與視覺、聽覺形成的示意圖及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裝置等。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分配為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感覺器官→眼的結構→凸透鏡成像實驗演示→視覺的形成→近視與遠視)
引入新課:從“任何反射的產生都開始于某感受器對刺激的感受”出發,引出本節課題:感覺器官與人的視覺和聽覺。
主體內容:首先明確,特殊的感受器與其附屬結構所組成的器官稱為感覺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關系視覺與聽覺形成的感覺器官。再進一步指出,視覺對我們認識周圍事物是最為重要的功能,我們首先學習眼與視覺的知識。
提出:眼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它的結構是怎樣的?讓學生們一面觀察見圖,一面互相觀察眼的外部結構,認識角膜、虹膜、瞳孔、鞏膜等可見部分的結構部位。接著出示見圖,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內地簡要介紹眼球的解剖結構。以板書形式逐一歸納之,最后簡單介紹眼球附屬結構及功能。
接著指出,視覺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線首先射入眼球,這一過程類似這樣一個實驗現象——演示透鏡成像實驗,學生們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教師一方面簡單明確地介紹實驗裝置,一方面提示學生注意紙屏、凸鏡、蠟燭之間的距離與成像狀況的關系及透鏡凸度與成像狀況的關系。簡明記錄實驗結果。
要求學生觀察見圖,并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請學生回答:物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視覺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以板書形式歸納。
再提出:當物體遠近、大小變化時,如何使視網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眼球結構,認識到晶狀體曲度調節的意義,同時引出近視與遠視的現象及糾正的方法。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課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一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梯度的pH環境,以研究不同的pH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師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pH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pH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pH;在最適pH范圍內,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pH范圍后,隨著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終導致酶失去活性;過酸與過堿對酶活性的破壞都不可以被恢復。
如人體內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適pH范圍是1.5~2.2之間,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適的pH范圍是8.0~9.0。
探究三:酶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實驗假設
酶濃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濃度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
實驗器材
燒杯、試管、量筒、干酵母菌、過氧化氫、蒸餾水等。
實驗步驟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與燒杯)將上述鮮酵母菌溶液分別配制成稀釋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釋液;另取4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
②將酵母菌稀釋液分別加入上述4支試管,觀察試管中氣泡逸出的速率與氣泡的大小。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酵母菌稀釋液后氣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氣泡越大,直接表明過氧化氫被分解得越多,間接證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師
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H2O2酶作用速率與酶濃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生
具體來說,在底物濃度一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濃度超過一定的范圍以后,再增加酶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底物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探究四: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教學建議:可以參考探究三的實驗設計思路,設計出一組呈濃度梯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環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濃度對酶作用速率的影響。
學生探究:進行相關的實驗并進行數據分析。并畫出底物濃度與酶作用速率關系的函數圖。
生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底物濃度,酶作用速率不變。這主要與反應容器中酶濃度的限制、產物濃度的抑制等因素有關。
師
那么,反應產物的濃度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響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
生
反應產物對實驗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隨著反應產物濃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顯。
課堂小結
酶促反應的速率受到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單單考慮一種因素而忽略另一種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種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變量。
引導學生閱讀“放眼社會”的“酶與疾病”,讓學生了解酶和疾病的關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變化而導致疾病的產生、酶在診斷和治療疾病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體內進行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收集社會生活中,尤其是醫療衛生事業中有關酶的應用的例子。
用作輔助消化劑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盡管胃內酸度較高,不適合大多數酶發揮作用,但人們可以將某些酶制劑做成腸溶劑型,如糖衣片和膠囊等,讓酶到達腸內后再被釋放出來發揮作用,從而治療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癥。
學生活動:閱讀“酶與疾病”,并利用網絡、圖書館、報刊等途徑,通過資料收集與整理、實地走訪與考察等多種方法,寫出一篇有關“酶與疾病”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3.酶促反應
4.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1)溫度
(2)pH
(3)酶的濃度
(4)底物濃度
活動與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進入小腸后是否能發揮活性”的活動建議: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在過酸或過堿的環境下酶的活性都會喪失。在活性范圍內,酶的活性隨著pH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由于人體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細胞分泌產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質分解的反應,然后隨食糜進入小腸,這時pH由2.0變成7.8,對胃蛋白酶的活性產生了影響。
實驗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塊,鹽酸,NaOH,pH試紙等。
實驗步驟: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體;
(2)在兩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體;
(3)加入兩塊相同形狀的等重量的精肉塊;
(4)向兩試管中同時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時觀察,記錄;
(6)分析得出結論。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播放圖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新課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 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①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系?
②內環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叫學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 > 組織液 > 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 > 組織液 > 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有機物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質、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還含有氣體分子、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提示: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
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細胞核
1.細胞核的存在
除了維管植物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外,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
2.細胞核的結構
(1)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核的通道。
(2)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3)核仁:由染色體片段構成,與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基質。
3.染色質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
染色質是粗或細的絲狀物,細胞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體,兩者是同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形式。
4.細胞核的功能
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變形蟲的細胞核和細胞質分離,然后單獨培養,結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種變形蟲的細胞核移植到該變形蟲的去核的細胞質中,繼續培養,變形蟲能夠分裂增殖,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也說明了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細胞
1.原核細胞結構
(1)擬核: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但有一個環狀DNA分子,位于無明顯邊界的區域——擬核。
(2)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沒有真核細胞中的其他復雜細胞器。
(3)細胞壁:由肽聚糖組成,起著保護并維持細胞形狀的作用。
(4)其他:莢膜、鞭毛。
2.種類:細菌、藍藻(藍細菌)等。
3.生理:能進行細胞呼吸,細胞膜是細胞呼吸的場所;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場所是細胞膜內折疊,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讀
1.分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關系
染色質是細胞核中能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不同時期”指細胞分裂間期、細胞分裂期或不再進行分裂的細胞所處的時期。其關系可歸納如下:
特別提醒
染色質是遺傳物質DNA的主要載體,它只存在于真核細胞的細胞核中。在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線粒體、葉綠體內)遺傳物質僅單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沒有蛋白質與它結合形成染色質(體)。在原核細胞內遺傳物質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說,原核細胞內沒有染色體。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判別
特別提醒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本質區別是核膜的有無;原核細胞的唯一細胞器是核糖體。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細胞核是代謝與遺傳的控制中心
【例題1】 下圖所示為再生能力很強的原生動物喇叭蟲,將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題考查對細胞核功能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細胞核,細胞核中含有一個喇叭蟲再生的全部遺傳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細胞必須保持完整性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題型二 細胞核的遺傳功能
【例題2】 科學家對單細胞傘藻的幼體嫁接,將甲傘的傘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長出了乙的傘帽。下列有關評價合理的是( )
A.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遺傳的調控中心ks5u
B.該實驗證明了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
C.欲證明細胞核的功能,需同時進行對照實驗
D.第一次新長出的傘帽與乙的傘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評價實驗能力,在證明或探究某一結論或現象時,通過設置對照可以使結論更準確、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學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遺傳信息庫,控制著生物的性狀表現。
【例題3】 下列結構中的遺傳物質,能形成染色體的是…ā 。
A.葉綠體、線粒體中的DNA
B.受精卵細胞核內的DNA
C.細菌、藍藻體內的DNA
D.病毒體內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體僅存在于細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線粒體、葉綠體以及原核細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與蛋白質結合,不形成染色體。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其次還有線粒體和葉綠體。
題型四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區別
【例題4】 識圖作答(題中[ ]內填寫圖中指示結構的數字)。
(1)上圖是_______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此細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結構。
(2)根尖分生區細胞不具有的結構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圖中的動物細胞也含有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該細胞的顯著特點是有細胞壁、葉綠體、中央大液泡,所以據此判斷它是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根尖分生區細胞是幼嫩細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葉綠體。動物細胞除了不具有葉綠體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細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細胞壁 ④ 葉綠體 ⑤ご笠號蕁。2)⑤ 大液泡 ④ 葉綠體 (3)核糖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線粒體
反思感悟
動植物細胞的判斷思路:
①有細胞壁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的細胞是動物細胞。
②有葉綠體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如植物的根細胞不進行光合作用,沒有葉綠體。
③有大液泡的細胞是植物細胞,沒有大液泡的細胞不一定是動物細胞,植物的未成熟細胞也沒有大液泡。
隨堂訓練
1.從母羊甲的體細胞中取出細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細胞核的卵細胞中,融合后的細胞經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宮內,生出的小羊大多數性狀( )
A.難以預測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控制著生物體主要遺傳性狀,因為遺傳物質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內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圖示科學家進行的蠑螈受精卵橫縊實驗。你認為該圖最能說明( )
A.細胞質控制著細胞的代謝
B.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
C.細胞質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D.細胞核是細胞遺傳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圖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過程中,只有含細胞核的細胞才能分裂發育成胚胎,說明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質 D.核孔
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DNA主要在細胞核中的染色質上,細胞核行使遺傳功能的重要結構是染色質。
答案:C
4.下列有關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
B.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一樣的
C.染色體和染色質的形態是不同的
D.染色體和染色質的成分是有較大區別的
解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質,它們之間的不同不過是同一物質在間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態表現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葉綠體呈 色、 形,高倍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葉綠體形態和分布。
實驗程序
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原理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流動的狀態,用 的運動作為標記可觀察細胞質的流動。
實驗目的
1、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通過顯微鏡的實際觀察的實際觀察,理解細胞質流動是一種生命現象。
實驗程序
光照、室溫條件下水中培養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葉
臨時裝片:清水+小葉+蓋玻片
低倍觀察葉片細胞
高倍觀察葉綠體的流動及流動方向
注意事項:
1、細胞質的流動受細胞的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增進細胞代謝作用的因素,如適宜的光照、溫度、PH值、生長素等,都可以促進細胞質的流動。反之,不利的環境變化和某些化學藥品,如麻醉劑等,則可抑制細胞質的流動。
2、在做此實驗時,如果發現細胞質不流動,或者流動很慢,應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細胞質的流動。其方法有三種:一是進行光照,即在陽光或燈光下放置15~20分鐘;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溫,可加入熱水將水溫調至25℃左右;三是切傷一小部分葉片。
自我評價試題
1、普通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實驗中最常用的儀器之一,試回答下列關于顯微鏡使用中的有關問題:
(1)一細胞或物體被顯微鏡放大50倍,這時“被放大50倍”是指該細胞或生物體的( )
A、體積 B、表面積 C、像的面積 D、長度或寬度
(2)當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10×時,視野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 )
A、2個 B、4個 C、16個 D、32個
(3)用4臺顯微鏡觀察黑藻細胞。在相同環境中, 若視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鏡的選用一致,則:顯微鏡的光圈最大的一臺是( );目鏡和物鏡均最短的一臺是( );觀察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一臺是-------------------------------------------------------------( )
A、目鏡15×和物鏡45× B、目鏡15×和物鏡10×
C、目鏡5×和物鏡10× D、目鏡5×和物鏡45×
2、選擇蘚類作為觀察葉綠體材料的原因與下列哪項無關---------------------------------( )
A、制片簡單 B、葉綠體清楚 C、葉子薄而小 D、細胞質流動速度快
3、用高倍鏡觀察比用低倍鏡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大小和視野的明暗情況依次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觀察細胞質流動時,觀察的最佳部位是---------------------------------------------------( )
A、葉的邊緣細胞 B、靠近葉脈部位的細胞 C、葉片表皮細胞 D、保衛細胞
5、把葉綠體作為細胞質流動的標志是因為--------------------------------------------------( )
A、葉綠體在不同強度光照射下會以不同面向著光源
B、如果沒有標志物,細胞質的流動難以觀察
C、只有葉綠體等顆粒可以移動,細胞質基質不流動
D、細胞基質是流動的,細胞器是不運動的
6、張小攀同學在觀察變形蟲臨時裝片時,發現視野中有一較大的變形蟲,但在圖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響對變形蟲的觀察。
(1)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她應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操操作步驟。
(2)如果確認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自我評價試題答案: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輕輕移動裝片,觀察污物是否隨著移動,如果隨著移動,則污物在裝片表面或內部;如果移動裝片,污物不動,一般在鏡頭上,可先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轉動,如果污物隨著轉動,說明污物在目鏡上,否則可能在物鏡上。
(2)用吸水紙在一側吸引內部液體,使污物與變形蟲分開。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實驗假設
溫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溫導致酶失去活性。
實驗器材
冰箱,燒杯,試管,量筒,溫度計,酒精燈,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①取8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別加入上述8支試管;對上述8個試管分別進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溫度控制5分鐘;同時,取另一組8支試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釋的唾液也進行同樣的溫度控制處理。
②取出上述兩組試管,將稀釋的唾液分別加入到對應溫度的試管中,再水浴保持相應溫度5分鐘。
③取出試管,加入碘液2~3滴,觀察顏色變化,用“+”表示顏色變化的深淺。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顏色變化 +++ ++ + -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碘液后顏色變化越明顯,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間接證明酶在該溫度條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則相反。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學生進行實驗或討論:
(1)假如實驗中將步驟③換成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學生探究結果:在試管4中出現的磚紅色沉淀最明顯,而1、7、8試管幾乎無沉淀。
(2)假如進行重復實驗,在步驟②之后,將實驗中的試管1、7、8再置于37 ℃的條件下水浴5分鐘,有何現象?
學生探究結果:試管1中加入碘液無顏色變化(不顯藍色);而7、8試管加入碘液顯藍色。
(3)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
說明了在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其活性會增加,說明這種低溫導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而在57 ℃、67 ℃、10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并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變化,說明高溫導致的這種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復的。
(4)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與溫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解釋: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溫度范圍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終失去活性;低溫對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復的,而高溫導致酶的活性喪失是不可以被恢復的。為什么呢?
師
高溫導致了酶的空間結構的破壞,而這種破壞是不可以被恢復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溫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沒有破壞酶的空間結構,所以這種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
(5)有些細菌生活在火山噴發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溫泉之中,你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其體內的酶與人體內的酶的種類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適溫度與人的也不同。
(6)人體內有許多種類的酶,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都相同嗎?
師
人體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體情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濃度較高的以及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過低的情況都無法正常生存?
2.為什么細胞外液適宜于細胞的生存?何為滲透壓?為什么細胞外液的滲透壓能夠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漿的pH為多少?為什么血漿的pH能夠保持穩定?
4.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漿pH為__________,其穩定主要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觀察課本P5圖1-3思考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是如何進行的?而結合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思考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是如何進行物質交換的?
細胞與內環境之間________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__________的參與,同時,細胞與內環境之間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題精析
〖例1〗酷暑季節,室外工作的工人應多喝()A、鹽汽水B、核酸型飲料C、蛋白型飲料D、純凈水
解析:酷暑季節,由于天氣炎熱,室外作業的人出汗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時,也排出了一部分無機鹽,使體內無機鹽的含量降低,為了維持體內鹽代謝的平衡,故室外作業的人應該多飲淡鹽水,以補充喪失的鹽分。答案:A
〖例2〗班氏絲蟲寄生在人體淋巴管內后,常造成人體下肢腫脹,這是由于()A.細胞將不能接受氨基酸B.組織間隙積聚液體C.不能消化脂肪
D.組織內葡萄糖濃度升高
解析:班氏絲蟲是我國常見的絲蟲病病原體,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現為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晚期則出現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癥,如下肢腫脹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組織液中的蛋白質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質積聚在組織液中,是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不斷升高,組織液的生成增多,使組織間隙積聚液體,造成人體下肢腫脹。答案:B【自我診斷】
●.基礎題
1.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項不是由人體內環境成分明顯變化引起的病癥()A.浮腫B.手足抽搐C.貧血D.尿毒癥
3.正常情況下,動物組織細胞從組織液中吸收氧氣的數量主要取決于()A.組織液中氧氣的濃度B.細胞膜上氧氣載體的數量C.細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D.細胞中ATP的數量4.下列物質中,可在血漿中找到的有()A.甲狀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質B.氨基酸、麥芽糖、二氧化碳、鈉離子C.蛋白酶、鈣離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膽固醇
5.人體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才能保證組織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無直接關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運輸養料和廢物D.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6.在下列物質中,不參與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A.血紅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漿中水的來源是()
A.組織液B.消化道、組織液、淋巴C.淋巴和組織液D.消化道和組織液
8.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依次是:()A.血漿、體液和體液B.血液、體液和淋巴C.血漿、組織液和淋巴D.血液、細胞外液和體液
9.人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請回答下列的問題:
(1)乳酸進入血液后,會與血液中的H2CO3/NaHCO3這對緩沖物質中的NaHCO3發生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這一反應會使乳酸原有的電離平衡發生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具有什么生理意義?你做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什么?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疏導引導
1.理解生態工程的概念
生態工程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對已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善,并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⒄躬。
在概念中應注意三個方面:(1)涉及的學科知識包括生態學和系統學;(2)運用到的技術手段或方法有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裝;(3)最終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2.理解協調與平衡原理
所謂協調與平衡是指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協調主要指生物要適應環境,因此在建設生態工程時,不要盲目引種或栽種;平衡是指某環境下生物種群的數量與環境的承載力要平衡,如果生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承載力的限度,就會引起系統的失衡和破壞。如草原上的過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
3.理解整體性原理
所謂生態工程的整體性原理,是指人類所處的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所構成的巨大的復合系統,三者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它既包括自然系統的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又包括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力,只有把生態與經濟和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建設生態工程的目的。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活學巧用
【例1】 下列不屬于生態工程建設目的的是( )
A.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革
B.防止環境污染
C.單純追求糧食產量
D.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解題提示:根據生態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環境污染,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革,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都是生態工程建設的目的。只有C項不正確,單純追求糧食產量有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答案:C
【例2】 從根本上達到造林和護林目的的措施是…( )
A.生態與社會習慣相結合
B.生態與法律制度相結合
C.生態與經濟相結合
D.經濟與法規相結合
解題提示:社會習慣、法律制度也對生態工程建設起重要影響,但生態與經濟結合才是從根本上達到造林、護林的目的。
答案:C
【例3】 根據以下材料完成問題:
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已經成為受荒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全國四分之一以上的田地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因此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切實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活動。
(1)從生態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必須首先解決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還林(還草)”所依據的主要生態工程原理是 ,其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的 。
(3)保護環境、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是保護森林。近年來,首都北京等地頻繁出現了“沙塵暴”,源頭主要來自黃土高原和內蒙古地區。這說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另外,我國在西北植樹造林方面依據生態工程的 原理,要注意樹種不要過于單一。
解題提示:本題考查了必修教材內容中決定生物的生態因素之一:非生物因素——水;聯系西北地區特定的地理條件得出。還考查了生態工程建設中物種多樣性原理的應用,“退耕還林(還草)”提高了物種多樣性的同時,植被具有的特殊生態功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功能隨之體現,改善了西北氣候,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答案:(1)水 (2)物種多樣性原理 自動調節能力 (3)防風固沙 物種多樣性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教學難點
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
四、課時安排
五、教學過程
〖章引入學生閱讀P58。
〖節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由于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從長頸漏斗滲出的水分子數量,使得管內液面升高。
2.用紗布替代玻璃紙時,因紗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會升高。
3.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濃度相等時,單位時間內透過玻璃紙進入長頸漏斗的水分子數量等于滲出的水分子數量,液面也不會升高。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
〖板書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與討論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1.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等有機物一般不能透過細胞膜。
2.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問題探討”中的半透膜。
3.當外界溶液的濃度低于紅細胞內部的濃度時,紅細胞一般會因持續吸水而漲破。
4.紅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紅細胞內外濃度的差值。一般情況下,差值較大時吸水或失水較多
〖板書㈠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膨脹甚至漲破)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皺縮)
㈡成熟植物細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學生閱讀思考交流回答,教師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的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原生質層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原生質層恢復原來位置 基本不變
〖板書
失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
吸水:細胞外液的濃度>細胞內液的濃度(質壁分離復原)
〖板書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提示1.在培養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Ca2+、Mg2+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液里的Ca2+、Mg2+濃度增高。
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
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并不都是這樣,這取決于細胞生命活動的需要。
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
〖板書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小結見板書。
〖作業練習一二。
〖提示基礎題
1.√。 2.√。 3.×。
拓展題
農業生產上的輪作正是針對不同作物根系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而采取的生產措施。如果長期在同一塊田里種植同種作物,地力就會下降(俗稱傷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這樣就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九篇】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10篇03-12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7篇03-10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9篇05-03
精選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3-19
精選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8篇03-13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7篇03-13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八篇03-11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9篇03-08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合集七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