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生物教案8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實驗假設
溫度影響酶作用速率。具體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范圍內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過一定的溫度范圍以后,再增加溫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溫導致酶失去活性。
實驗器材
冰箱,燒杯,試管,量筒,溫度計,酒精燈,淀粉溶液,稀釋的唾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①取8支試管,分別標記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別加入上述8支試管;對上述8個試管分別進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溫度控制5分鐘;同時,取另一組8支試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釋的唾液也進行同樣的溫度控制處理。
②取出上述兩組試管,將稀釋的唾液分別加入到對應溫度的試管中,再水浴保持相應溫度5分鐘。
③取出試管,加入碘液2~3滴,觀察顏色變化,用“+”表示顏色變化的深淺。
實驗數據與分析
1 2 3 4 5 6 7 8
加入I2后顏色變化 +++ ++ + - + +++ +++ +++
數據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
關于實驗數據的分析說明:實驗中,加入碘液后顏色變化越明顯,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間接證明酶在該溫度條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則相反。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學生進行實驗或討論:
(1)假如實驗中將步驟③換成加入斐林試劑,后水浴加熱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學生探究結果:在試管4中出現的磚紅色沉淀最明顯,而1、7、8試管幾乎無沉淀。
(2)假如進行重復實驗,在步驟②之后,將實驗中的試管1、7、8再置于37 ℃的條件下水浴5分鐘,有何現象?
學生探究結果:試管1中加入碘液無顏色變化(不顯藍色);而7、8試管加入碘液顯藍色。
(3)上述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
說明了在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但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其活性會增加,說明這種低溫導致的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而在57 ℃、67 ℃、100 ℃時,酶的活性會受到抑制,并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活性不再變化,說明高溫導致的這種活性的降低是不可以被恢復的。
(4)能否根據數學的函數思想,繪出唾液淀粉酶作用速率與溫度之間關系的函數示意圖?你能否對該函數圖進行解釋?
學生自主完成:
學生解釋:說明酶的催化需要適宜的溫度范圍;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個特定的最適宜溫度;在最適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過最適溫度范圍后,隨著溫度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最終失去活性;低溫對酶活性的抑制是可以被恢復的,而高溫導致酶的活性喪失是不可以被恢復的。為什么呢?
師
高溫導致了酶的空間結構的破壞,而這種破壞是不可以被恢復的,因而酶的活性中心失去其催化活性;低溫僅抑制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能力,并沒有破壞酶的空間結構,所以這種酶活性的降低是可以被恢復的。
(5)有些細菌生活在火山噴發口,也有一些生物生活在溫泉之中,你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生活在這些環境中的生物,其體內的酶與人體內的酶的種類是不同的,所以所需要的最適溫度與人的也不同。
(6)人體內有許多種類的酶,這些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都相同嗎?
師
人體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適溫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大多是37 ℃左右。具體情況,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教法建議
1、引言
因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課上也是重點學習的重要生物學原理之一,所以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還是有基礎的,因此引言可從學生已有的對呼吸的理解作為切入點,教師可設計問題串檢測學生對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
2、有氧呼吸
(1)讓學生比較初中和高中生物學課本所給的有氧呼吸的總反應方程式,在比較中體會有氧呼吸的產物與反應物都需要水這一事實。
(2)有氧呼吸的過程
①有氧呼吸過程程中的物質變化和ATP的產生
在引導學生討論以葡萄糖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時,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師一邊寫化學反應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同時參看課本圖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A、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兩個分子的丙酮酸,同時脫下4個;在葡萄糖分解的過程中釋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B、第二階段:丙酮酸進入線粒體的基質中,兩分子丙酮酸和6個水分子中的氫全部脫下,共脫下20個,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過程釋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產生少量的ATP。
C、第三階段:在線粒體的內膜上,前兩階段脫下的共24個與從外界吸收或葉綠體光合作用產生的6個O2結合成水;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產生大量的ATP。
教師可指導學生把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進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過程中能量變化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在有氧呼吸過程中,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徹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學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個步驟后,教師應提一些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對有氧呼吸過程的理解。
為使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觀念,同時也是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復習,教師還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產實踐的相關問題,供學生討論,同時加深對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
“如果有人向你請教怎么能長期儲存農作物種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學過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嗎?”
3、無氧呼吸
(1)無氧呼吸的概念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生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能會供氧不足?”,這樣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設問:“在缺氧條件下,生物體如何呼吸呢?”從而引入對無氧呼吸的學習。
教師應向學生解釋我們平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實際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條件下進行的。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等生物稱為無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酵。
(2)無氧呼吸的過程
教師可采用一邊寫化學方程式,一邊讓學生配平反應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過程及其場所。最后總結無氧呼吸的全過程。
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完全相同。
第二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為乳酸。
為使學生加深對無氧呼吸的理解,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一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分別沿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師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討論話題,以強化對二者聯系的理解。如可提問題:
①你每天都進行很多運動吧?你是否想過,當你進行不同形式的運動時,你的身體其實采用不同的方式為你供能呢?
②病毒進行有氧呼吸還是無氧呼吸?
5、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較有氧呼吸與光合作用的異同。
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討論的與人類生產實踐相聯系的話題來分析,以訓練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可問: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農業生產中提高作物產量的具體措施嗎?”
6、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
(1)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轉化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類物質。可以說,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內各種有機物相互轉化的樞紐,它把生物體的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等連成了一個整體。
(4)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I 學習目標
1. 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 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II 學習重難點
1. 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3. 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III 方法指導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 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 除生長素外,植物體內還存在 xx 等植物激素。
2. 植物體內各種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 共同調解。
3. 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 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具有 xx 等優點,在生長中得到廣泛使用。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 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 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蘋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脫落酸 D、細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
4、細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莖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實 D、萌發的種子
5、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
A、 生長素 B、赤霉素 C、細胞分裂素 D、脫落酸
6、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
A、生長素類 B、赤霉素 C、細胞分裂素 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
A、生長素 B、赤霉素 C、多種激素 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插條繁殖時,如果在枝條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長的芽或幼葉,扦插枝條就容易生根,這是因為 。
(2)如圖(一)為桃樹,圖(二)為龍爪槐,請回答它們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釋原因。
① 桃樹 ,龍爪槐 。
② 原因是 。
(3)農業生產上常用生長素類似物噴灑生長有某種雙子葉植物雜草的水稻田,結果水稻正常生長,雜草死亡。這說明 。
(4)松柏、杉樹的樹冠都明顯呈寶塔形,請解釋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貯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綠色,應給蔬菜噴灑哪種植物激素,并解釋使用這種激素的原因 。
(6)剛剛收獲的馬鈴薯塊莖種到土壤里不能發芽,其原因是塊莖含有較多的 ,進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發芽,可用 處理。
13、(1)芽和幼葉能產生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長素的運輸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3)雙子葉植物雜草對生長素敏感性較強,在較低濃度下,生長就被抑制,而單子葉植物水稻在這一濃度時卻能正常(或促進)生長。
(4)這是一種頂端優勢現象。越往下,離頂芽越遠,側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少,發育形成的側枝就越長。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細胞分裂素,因為它有防止葉片衰老的作用。
(6)脫落酸;赤霉素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課題:第4節 免疫調節
I 學習目標
1. 描述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和功能;
2 識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
II 學習重難點
1. 介紹抗體的發現、淋巴細胞的種類、分化和功能等科學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從科學事實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2. 介紹牛痘的發明以及科學家在免疫科學方面的研究過程,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
3. 概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以及兩者的關系
III 方法指導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 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 免疫調節是通過 來實現的。它是由 、 和 組成的'。
2. 人體抵抗病原體的攻擊,有三道防線: 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是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 組成的。
3. 抗原體是指 ;抗體是指 。
4. 特異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細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 是 使宿主細胞裂解死亡。
5. 過敏反應是指 ,其特點有 。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關于吞噬細胞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吞噬細胞只在非特異性免疫中發揮作用
B.吞噬細胞只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作用
C.吞噬細胞不屬于免疫細胞
D.吞噬細胞在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中都發揮重要作用
2.下列過程中不屬于體液免疫過程的是 ( )
A.抗原處理、呈遞和識別的階段 B.形成漿細胞
C.形成效應T細胞 D.漿細胞產生抗體與相應抗原的特異性結合
3.給健康嬰兒接種卡介苗,目的是使嬰幼兒體內產生( )
A.漿細胞 B.效應T細胞 C.記憶細胞 D.抗體
4.關于體液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細胞,產生漿細胞
B.抗體是由B淋巴細胞分泌的
C.抗體一般可以直接殺死入侵的病菌
D.記憶細胞經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記憶B細胞
5.某種病毒已侵入人體細胞內,機體免疫系統對該靶細胞發揮的免疫作用是( )
A.體液免疫 B.細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異性免疫
6.病毒侵入人體后,血液中會出現相應的抗體。抗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及合成抗體的細胞器分別是( )
A.氨基酸和核糖體 B.氨基酸和高爾基體
C.核苷酸和核糖體 D.核苷酸和高爾基體
7.為使移植器官長期存留,病人要長期使用某種藥物,該藥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統 B.使免疫系統變得“遲鈍”
C.抑制術后感染 C.保證植入器官的血液供應
三、【能力提升】
8.用未感染過病原體的健康小鼠A和B做實驗,過程如圖所示,請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體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強的S病原體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則患S引起傳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給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給其注射S病原體,則由于____________,B會______________。
(3)病原體進入小鼠體內后,識別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八、課時安排: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生的行為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輔導教案
基礎鏈接溫故知新
一、生物體中的水
1.作為溶劑,水是生物體內物質運輸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過膜的擴散,叫________。當外界溶液濃度高于細胞液濃度時,細胞會因________而發生質壁分離。細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在________過程中。
二、水的生態效應
1.水循環: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________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地從大氣圈通過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所產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與大氣中的水結合而形成酸性的產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體富營養化:是由于水體受到如化肥等無機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長,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現象。被人類排放到水體中的污染物包括8類: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體、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劑和洗滌劑)、其他礦物質和化學品、水土流失的沖擊物、放射性物質、來自電廠的廢熱等。
一、1.載體
2. 滲透 失水 電子傳遞 碳反應
二、1.蒸發 降雨
2.硫和氮
3.化學肥料 殺蟲劑
聚焦科技掃描知識
水利工程與生態工程是同步進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對于我國等發展中國家,水利的開發利用又是必須的,水利工程的實質都是為了解決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但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水利工程給環境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
一、水利工程會打破流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1.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由于調運大量的水,使的水庫周圍空氣濕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長,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2.防止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減輕長江洪水災害對中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平原湖區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洪災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威脅。大壩還攔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區淤積的速度,有利于湖區對洪水的調節和蓄水。
3.改善大壩上游的航運條件
水力發電站
4.開發清潔能源——水電能
利用大壩水力發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可減少燃煤、燃油對環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消極或不利的影響。
5.破壞原生態系統的生物生活環境
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單純以水利工程建設為目的,會進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現象,如小灣水電站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三峽大壩建成后,該地區食物鏈結構破壞,例如中華鱘有到長江上游產卵繁殖的習性,大壩修建正好隔斷了中華鱘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嚴重影響。
6.改變兩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淺表化,加之水庫兩岸的滲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沼澤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較大地區還會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7.誘發地震
地殼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而為地震創造了條件。
8.水質的變化
由于庫區水流速度減慢,如果兩岸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不經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質惡化。
二、水利工程要與生態保護工程同步進行
1.河流湖泊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庫區泥沙淤積,會影響庫區及周圍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物種庫
任何一條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
3.水利工程是人類自身發展必需的,要科學地規劃、設計和管理。
綱舉目張理清結構
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實施,良好的經濟條件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只有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難點化解疑點
1.為什么說節水比調水更重要?
探究發現: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不均,主要依靠調水。但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調水水量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嚴重的地區,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水的現象。
治理污水確實需要花很多的錢,而且還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節水,是個建設什么樣社會的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發現
2.大壩建成會導致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探究發現:(1)移民問題
關系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難題。
(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從生態學角度講,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導致上游泥沙淤積。
(3)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水體容易受到污染,蒸發量增加等。
(4)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特別是對某些魚類洄游的影響。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建魚梯、魚道,二是進行人工繁殖。
(5)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
(6)潰壩。
我的發現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DNA主要位于細胞核的染色體上,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DNA,它們都有復制和遺傳的自主性。
2.同一種生物在不同發育時期或不同組織的細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誘發DNA結構變異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遺傳突變。
4.蛋白質不具備以上這些特征。
二、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1.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1)原理: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在自身遺傳物質的控制下,利用細菌體內的物質合成T2噬菌體自身的組成成分,從而進行大量繁殖。
(2)過程:
①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不同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
②用被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
③在噬菌體大量繁殖時,對被標記物質進行檢測。
(3)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2.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
(2)活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內轉化)
過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熱殺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結論:S型細菌中含有“轉化因子”,進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離體細菌轉化實驗(體外轉化)
①過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質+R型菌R型菌;
S型菌 莢膜物質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結論: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4)結論:由(2)(3)實驗可知DNA是遺傳物質。
思考:人和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遺傳物質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實驗
1.過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質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質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質 感染TMVB病毒。
2.結論:在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
思考:T2噬菌體、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么?
提示:T2噬菌體遺傳物質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名師解惑
探究:作為遺傳物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么?
染色體與遺傳的關系十分密切,化學分析表明,真核細胞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究竟是蛋白質還是核酸呢?
作為遺傳物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在細胞生長和繁殖過程中能夠精確地復制自己;
(2)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和新陳代謝;ks5u
(3)具有儲存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潛在能力;
(4)結構比較穩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發生突變,而且突變以后還能繼續復制,并且能遺傳給后代。
科學的研究已經充分證明:核酸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核酸又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學會怎樣才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課的重點,用實驗方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幾種物質是是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本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由于學生在初三已經學習了化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在進入這部分學習時,通過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組成地殼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區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圖和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圖,之后再介紹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碳為什么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這個問題。
如果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較好的基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為學生理解碳鏈是構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礎。
學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是6,說明一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于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于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就能夠理解C元素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如果由教師直白地講解細胞的化合物組成,不利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解,獲得相應的知識信息,提高學習能力。
四、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幻燈片
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實驗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于生命是有什么物質感到非常神秘,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么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說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一樣,也說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二)組成細胞的元素 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觀察圖表,歸納。
(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分析數據,完成討論題:1(略)2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最多的無機物是水;3 如土豆的塊莖的細胞還有糖類多;肌肉細胞含有蛋白質多;皮下組織的細胞還有脂肪多。
(四)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五)練習
(六)總結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1-07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