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節鯽魚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七章第一節鯽魚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2)理解魚的生殖發育特點。
(3)掌握魚類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的主要結構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主要內部結構的實驗,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生觀察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特點和生理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因為修訂后的大綱把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所以本節課把以上內容列為重點。
2.魚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1.學會對鯽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觀察方法,因為學生對實驗結果的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方法是較難掌握的。
2.動脈與靜脈的概念,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概念。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動脈、動脈血、靜脈、靜脈血等概念,因此應該讓他們學的扎實,為以后學習其它脊椎動物循環系統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把容易混淆的動脈、靜脈、動脈血、靜脈血等概念認識清楚。
教具準備
鯽魚骨骼的標本、活鯽魚(或其他的魚)、剖開體壁的鯽魚或鯽魚內部結構模型、有關內容的多媒體軟件、鯽魚的內部結構剪貼圖。
課時安排
2課時(2課時最好連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采用實驗觀察操作與教學同步的方法):
學生觀察活鯽魚
→
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導入本節內容
→
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
→
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教學過程說明:
以實物演示為情境,讓學生觀察鯽魚的骨骼,提出問題:以前學過的動物有這樣的骨骼結構嗎?從而導入本章引言,無脊椎動物(無脊柱),脊椎動物(有脊柱)。
(1)鯽魚外部形態的觀察:
教師可讓每個學生觀察(一兩分鐘)擺在各實驗小組面前的活鯽魚,或教師用多媒體軟件放鯽魚在水中游動的圖像讓學生觀察,然后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結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可誘導學生分析討論觀察到的鯽魚外部形態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關于體色、體形、鱗片的作用,學生容易理解。鰭的作用,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對比實驗,在一個魚缸里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會自然理解魚適于水中生活,并能快速游泳離不開各種鰭的協調作用。
關于側線是感覺器官,學生一般不了解,教師可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鱗片上的小孔,這時教師要有意識的設疑:我們用肉眼看到的魚體兩側鱗片上排列成行的小孔是什么?學生會答出是側線。接著教師提出:魚生活在復雜的環境中,如何感覺外界刺激呢?學生積極思考分析答出側線的作用。
(2)結構和生理:(邊觀察邊分析總結)
①觀察鯽魚的呼吸系統
可讓學生用解剖針從魚的口穿入,從腮蓋后緣的鰓孔穿出。再用解剖針試探魚的鼻孔是否與口腔相通,接著觀察鯽魚不斷的讓水從口流入,再從鰓孔流出,口與鰓蓋交替開放和閉合,同時提出問題水是怎樣從魚的口進入經過鰓進行呼吸的?養魚時為什么再給魚換水之前應先把自來水存放一段時間再換入魚缸?若將煮沸的自來水放涼之后馬上給魚換水,魚將如何?讓各實驗小組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的興趣。
關于鯽魚鰓的結構可用多媒體軟件或掛圖及取走體壁的魚的內臟模型指導學生觀察或取一片新鮮鰓先看一看顏色,再辨認鰓耙、鰓絲、鰓弓。同時觀察時把實物同結構圖聯系起來,然后取一根鰓絲在顯微鏡下(或微型投影儀)讓學生觀察,看到鰓絲中的毛細血管是鮮紅的,讓學生分析討論鯽魚是怎樣用鰓來完成氣體交換的,再想一想鰓絲、鰓弓、鰓耙的作用是什么?(鰓弓支持作用,鰓耙過濾食物和沙粒,在鰓絲里進行氣體交換)讓學生圖示小結鯽魚鰓部氣體交換的過程:
溶解氧較多的水→口→鰓絲中的毛細血管→鰓孔→將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注意: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否魚全部用鰓呼吸,教師可將其布置為課后問題,讓學生觀察泥鰍、黃鱔、鰻鱺的呼吸(泥鰍用腸輔助呼吸,黃鱔是喉表皮輔助呼吸,鰻鱺是皮助輔助呼吸,魚的鼻孔無呼吸作用),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②觀察鯽魚的生殖系統
這一觀察程序讓學生來設計,教師指著取走體壁的鯽魚,讓學生設計觀察順序,有的學生可能設計先觀察消化系統,有的學生可能設計先觀察生殖系統。教師可讓設計先觀察生殖系統的學生講出要先觀察生殖系統的理由。(生殖系統往往遮蓋了消化系統)教師予以肯定。然后讓學生觀察分析報告結果,有的學生觀察到的可能是卵粒;有的學生觀察到的可能是濃乳狀的精液,這時可讓實驗組之間互相交換,從而讓學生從生殖系統的結構上區分。明確鯽魚是雌雄異體的動物,水中受精。
鯽魚的發育過程,讓學生觀察圖后進行總結。
注意:觀察魚的內部結構時要與其內部結構圖聯系起來觀察。
③觀察鯽魚的消化系統
關于鯽魚的食性,讓學生自學了解它是雜食性魚。為學習后面淡水魚的混合放養奠定基礎。
關于鯽魚的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部分的教學,可用取走體壁的鯽魚或利用多媒體軟件。鯽魚內部結構分層剪貼圖或剖開體壁的鯽魚模型,教師揭示觀察方法:找到消化管后,從前到后觀察消化系統的各個部分。
注意著重觀察口腔內的咽喉齒著生在第五對鰓弓上,沒有胃,腸直接與食道相連,胰混存于肝組織中,位于盤繞的腸之間,合稱肝胰臟。并讓學生閱讀后簡要回答消化管、消化腺各部分的功能。這種方法是將教學內容設定在特定的情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
感,并能隨著情境的變化邊觀察、邊思考、邊分析、邊概括,進而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把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認識。
④觀察卿魚的鰾
在體腔背部找到鰾,讓學生觀察鰾分為前后兩室,在后室腹面的前方發出一條細長的鰾管,向前開口于食管的背方。然后讓學生討論分析鰾的作用是什么?使學生明確鰾的作用,鰾的這一結構是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板書設計
第七章 魚類
脊椎動物(有脊柱)無脊椎動物(無脊柱)
第一節 鯽魚
一、生活環境:池塘、湖泊等。
二、外部形態:
體形梭形、體色黑灰色
背鰭 尾鰭 腹鰭
臀鰭 胸鰭 側線
三、結構和生理
(1)呼吸系統:
鰓
鰓耙 鰓弓鰓絲:鰓絲是主要部分
(2)生殖系統
雌雄異體,水中受精
(3)消化系統
食性:雜食
組成:咽喉齒、腸、肛門、肝胰臟、膽囊
(4)鰾
第七章第一節鯽魚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