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4-08-28 11:26:27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匯總【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匯總【15篇】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特征;能應用已有經驗對星座變化規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教學重點:學生小組觀察計劃的設計,學會一些觀察研究星座的方法。認識星座。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在夜間持之以恒的觀察星座和星空。

  能力目標: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學情分析:本課與上學期的《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以及17顆《夏季星空》一起,共同組成了四季星空的長期研究活動,本課主要是研究春季星空的星座變化,了解春季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星空變化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律;了解不同季節、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律的。課前準備:1、教師準備:《春季星空》圖片、錄像。

  2、學生準備:學生的觀察記錄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教學引入

  殘雪消融,枝頭綻綠,斗轉星移。轉眼間,春天到了,在秋季和冬季夜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北斗七星和冬季其他星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同學們進行交流,回答

  教師播放春季星空的錄象。

  提問: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再結合剛才觀看的錄象,你有什么發現?

  展示課題:春季星空

  學生交流觀察結果。

  對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從冬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說出自己對星空的認識,說說北斗七星在夏季和秋季、春季的位置變化。

  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同學們在上學期學習了秋冬星空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天上的幾個主要星座從冬天到春天都有什么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準備好事實資料。

  重點認識北斗七星在春季時的位置。

  自主觀察

  交流總結

  一、方案制定

  經過我們的觀察獵戶座一天之中有變化嗎?從冬季到春季星座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能不能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嗎?畫出冬季和春季的北斗七星的形狀。

  大家都有了自己猜測,有的覺得星座是在自西向東動,有的覺得星座自東向西動,有的覺的`星座在圍繞某個點在動但是自己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該怎么辦呢?

  觀察星座需要一些工具,你們都需要什么工具呢?望遠鏡?還是用自己的雙眼。

  共同交流完善方案。

  二、觀察實施

  1、整理去年以來對秋季和夏季星空的觀察記錄。

  2、讓我們小組合作一起動手完成1月5日、4月15日、10月15日晚9:00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圖像的繪制。

  3、仔細觀察四季中北斗七星以及獵戶座的形態和位置,你們能不能發現有什么變化規律嗎?

  4、師小結: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三、認識獅子座

  1、展示獅子座掛圖

  2、獅子座在北斗七星的什么方向啊?

  觀察獅子座的形狀。特點:

  師提示:鐮刀形、尾巴向東,由三顆星組成一個三角形。

  四、我們來尋找北極星

  展示掛圖

  (利用北斗七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

  1、各小組繪制找星方法(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利用自制學具演示北斗七星、仙后座與北極星的關系

  3、教師小結:利用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并下發北極星、仙后座尋找北極星的圖片,供小組練習。

  4、各小組匯報找星方法結論

  5、師總結:要找到北極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勺子上的最外第2星沿直線向外延伸5倍距離。看到的這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應用拓展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然后堅持觀察北極星,知道晚上如何運用北極星尋找北方。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3、繼續觀測北斗七星,為學習下一課夏季星空做好事實資料的準備。

  板書設計:

  春季星空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北極星獅子座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學生在進行了長期的秋季星空與冬季星空觀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春節星空的變化,了解了春節的典型星座,進一步探究了星空變化的規律。

  2我鼓勵學生對星空進行長期的觀測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記錄,提示學生在課前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整理,為課堂交流觀察資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長期科學探究活動中。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

  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坡、發現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塊引導學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的關系,這是本課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版塊引導學生認識斜面的變形螺旋,這是本課的難點;第四版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以觀察、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認識斜面、了解斜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搭建斜坡”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體驗。生活中對于“斜坡”的感性認識,為本課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要求和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的全過程。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利用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的技能,養成了記錄的好習慣,但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強,對實驗獲得的數據不善于進行深入的思考。

  另外,學生對斜面的變形螺旋沒有認識基礎,而且學生在認識“直線斜面”到“螺旋”有一個思維的跳躍,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很好地認識螺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本課教材設計了“認識生活中的斜面”、“發現斜面能省力”、“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探究斜面的變形”、“討論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教學內容。結合本冊教學重點和本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設計為一課時。

  本著“用教材教”,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刪減和整合的理念,本節課整合了“發現斜面能省力”與“探究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在“發現斜面能省力”一環節加入“比較垂直提升小車與斜坡提升小車”的體驗活動,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數據發現“斜面能省力”,“發現不同斜面省力還不同”,同時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不同斜面省力不同?”進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踐到發現、提出猜想、討論做法、實踐驗證”等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在“探究認識斜面的變形”一環節,將“怎樣才能爬上陡峭的山?”的探究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設計上山公路。

  教學設計理念

  1、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有機結合”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自主設計實驗,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驗其中的樂趣。

  2、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節課力爭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3、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現象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課堂拉近,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對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等。

  ◆能夠搜集數據并發現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與拉力變化的規律。

  ◆知道斜面的變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結構: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課,逐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本課教學采用五個環節實施教學:“創設情境引入――實踐體驗――科學探究――聯系實際——延伸課外”。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三角形紙片、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測力計、小車、木板、記錄圖(表)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研究主題

  1、圖片引入: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小麻煩,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一下。今天晚上我要參加一個宴會,于是決定把電動車放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幫我把電動車推進教學樓呢?

  2、學生交流解決方法。(找男老師幫著推,可以用木板鋪成斜坡……)

  3、介紹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圖片,介紹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斜面來搬運石頭和泥土的。

  5、根據你的經驗,運用斜面往高處搬運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動手實踐,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問題:運用斜面搬運重物真的能省力嗎?你有辦法證明嗎?

  2、學生設計實驗:

  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搭建一個斜面。

  (1)用什么做斜面?怎樣做?(用木板和木塊搭成)

  (2)只測量出物體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證明斜面能省力嗎?(不能)

  (3)我們還必須測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兩者之間進行對比)

  (4)實驗只做一次夠嗎?(不夠)為什么?(不準確)

  3、學生動手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師:實驗怎樣做已經知道了,在做實驗之前誰還能說說我們在做實驗時要注意什么?怎樣拉?怎樣讀數?

  (1)拉動木塊時要勻速、緩慢。

  (2)拉動方向需與斜面平行。

  (3)在拉動的過程中讀數,視線要與刻度一致。

  溫馨提示

  用測力計垂直提起小車,讀出讀數。測力計在使用時要注意些什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指針)

  4、學生分組實驗,做好有關數據記錄。

  5、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6、觀察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7、交流發現,得出實驗結論:使用斜坡能省力。

  三、實驗探究,發現斜面省力規律

  1、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斜面省力。現在老師又碰到了一個難題:剛才我也是按照同學們的主意,讓門衛的張爺爺幫我找木板,搭建斜坡。但是張爺爺給我找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同學們你們認為我選哪個木板搭建斜面比較好呢?(學生發表意見)

  2、談話:今天在每個實驗桌上老師也給大家準備了兩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和一個盒子,現在我們就來做實驗,那么在做實驗之前你們認為應該注意什么?(學生提出注意事項)

  3、實驗要求:(注意分工合作、記錄數據、分析研討)

  (1)控制條件:斜面的高度一定。

  (2)反復實驗取平均數,確保實驗準確。

  (3)實驗結束后,請及時整理好實驗器材。

  (4)組長組織分析數據,準備匯報實驗結論。

  4、學生分組開展課內探究實踐活動。(教師巡視,提示定時記錄,填寫記錄表。)

  5、組織匯報、交流并分析實驗數據。

  6、匯報實驗結果。

  小結:當高度相同時,斜面越長坡度越平緩越省力。簡單地說,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四、拓展應用,結合生活實踐

  (一)認識變形的斜面

  1、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2、師:(課件出示一座高山)今天小明想去登山,這不遇到了一個難題,你瞧前面的山路太陡,太危險了,下面請大家來做工程設計師,在這樣一座陡峭的山上建筑一條公路到山頂。幫助小明很輕松、很平安的到達山頂,試著在記錄紙上畫一畫。

  3、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4、出示盤山公路圖:你們真是太聰明太偉大了,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盤山公路。原來盤山公路是根據斜面省力的道理修建的!

  5、實踐操作活動:請大家取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后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么?

  6、出示螺釘,組織觀察并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么關系?

  7、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盤山公路(s形)和螺釘上的螺紋都是變形的斜面。

  (二)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1、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小組討論,相互說一說,組長匯報)

  2、出示斜面應用圖片: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斜面和螺旋,你能找到并指出來嗎?并說說它的作用。

  (1)引橋

  (2)斧頭、鑿子

  (3)立交橋

  (4)旋轉樓梯

  (5)開瓶器

  (6)騎自行車上比較平緩的斜坡

  五、課堂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請你用一句話來說說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2、課后思考:同樣長的螺釘,其螺紋圈數越多越省力,還是越少越省力?

  六、板書設計(略)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若冰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簡單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2.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3.對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用模型實驗加以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探究各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表現出更濃的興趣。

  2.初步意識到事物遵循普遍的變化發展規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現象

  1.我們知道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到底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這里有一個銅球,這里還有一個金屬環,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我們就用這個裝置來做實驗。

  3.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根據什么現象知道固體的金屬球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交流討論,確定實驗方法。

  5.按學生匯報的方法演示實驗。

  6.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預設: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驗,但要給學生準備棉質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特別強調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等安全問題。)

  二、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現象

  1.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了圓形的金屬墊圈或鋼絲條,根據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裝置,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現象。

  5.小結:我們發現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有了前面觀察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察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讓他們根據觀察材料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學生們可以想出各種有效的觀察方法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2.閱讀教材38頁的資料。

  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象。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察到的一個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的認識做個提升,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察實驗的現象 ,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 大多數金屬 熱脹冷縮

  (銻 、鉍 ---- 熱縮冷脹)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準備】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記錄表(教材第8面)。

  【教學過程】

  一、觀察橡皮泥的沉浮(實心):

  1、導入: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察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量有沒有發生變化?橡皮泥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預設:若學生對橡皮泥的體積是否改變無法確定,可出示刻度杯測量。從而得出,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質量沒有變,體積也沒有變,橡皮泥的沉浮狀態不會發生改變。)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生改變,導致在水中排開的水量發生了變化。)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的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方法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補充:排開的水量與我們平時說的.是排水量是有區別的,前者指的是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而后者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測量排開的水量還不是很精確,所以在讀數的時候一定要細致,特別是觀察刻度時視線要與水凹面持平。)

  2、取一個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放入量杯中,觀察它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種形狀,觀察它們排開的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大。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橡皮泥浮起來的原因在于它的質量不變,而浸入水的體積增大。)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解釋了嗎?如果要制造能裝載更多貨物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狀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開的水量

  (毫升)沉浮狀況

  實心團200

  沉的形狀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船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很大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5

  教與學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3.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和親情教育。

  4.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學習重點:

  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體驗活動的學習指導,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珍愛生命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如圖書館查閱資料、對母親、專家、醫生等訪問、上網查詢等獲得的文字、圖片相關資料。學生從小到長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體驗活動用)。

  教師準備: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相關。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展示《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導學生互相看看從小到大的照片,猜測“他是誰”的游戲,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產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引入本次學習活動內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師:人也是動物,只不過人是個高等動物,我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對于這個問題你們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現,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現。

  教師展示圖片、,下發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使學生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因為我們的父母相愛,因此他們結婚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充分結合后,在母親的子宮里形成了一個受精卵,經過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受精卵在這段時間不斷發育,最終形成了小寶寶,在醫生幫助下,子宮收縮,小寶寶送出體外,我們來到人間。”教師語言結合圖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易與兒童接受。

  (2)提出問題

  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教師給學生方法上指導,引導學生多交流、勤思考,對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進一步查閱資料等。

  三、體驗媽媽懷胎的辛苦

  (1)小組內分別做游戲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引導學生課前了解交流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如吃飯嘔吐等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

  (2)交流活動體會

  (3) 設計生命手冊

  指導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內容涉及從新的生命的誕生開始,到現如今自身的體征變化。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我從哪里來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約十個月 嬰兒

  卵子

  課堂檢測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節能、環保、安全的優點

  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結構、運用的原理有關

  3、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依據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實用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研究任務和要求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2、按一定的格式寫出本小組的設計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紹方案的設計思路、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3、體會到任何一種科技產品的開發和設計,融合了多種知識和技術

  4、認識到科技的發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律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等)

  三、教學重、難點

  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

  1)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它的構造怎樣?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學生匯報收集到的'資料

  3)教師介紹(最好有課件、圖片)

  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集熱器、保溫箱、控制系統

  工作過程

  設計的細節

  2、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1)學生閱讀書上的提示與要求

  思考:為了使熱水器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應該包括哪兩部分?

  選用什么材料做?

  2)閱讀書上的設計方案后,學生分組自行設計

  3)小組之間交流各自的設計金點子

  3、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

  六、作業設計

  制作太陽能熱水器,準備下節課展示

  七、板書設計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

  集熱箱、保溫箱、控制系統

  簡圖:

  我們的設計方案

  八、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7

  【教學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于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系著的泡沫塑料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料塊的重量,并把數據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料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于零嗎?

  5、解釋: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么把泡沫塑料塊按入水里突然松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浮力遠遠大于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根據已知條件推算某地的時間。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晝夜交替的圖片,投影儀、地球儀等。

  學生準備:

  手電筒,小地球儀,搜集“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觀點”資料。

  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思考: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1、師:在連續24小時(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園(或周邊村莊)白天和夜晚的圖片,學生欣賞優美的景色。

  師:關于晝夜現象你有那些感興趣的問題?

  3、學生交流:

  (1)晝是什么意思?夜呢?晝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陽的東升西落,太陽不斷的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2)晝夜交替時動植物有哪些變化?

  (3)晝夜交替時人們的生活規律是怎樣變化的?

  (4)晝夜交替是否與地球、太陽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5)晝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關于晝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擬實驗:認識晝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戲活動:

  (1)師: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是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的?可能有幾種情況?

  (2)、學生討論并交流。(人不動自己轉、自己不動別人繞著自己轉、兩人都轉但轉的速度不一樣)

  師:那你認為晝夜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種情況,會是哪一種?)

  2、教師演示實驗:

  (1)用地球儀和投影儀做晝夜交替的實驗。學生觀察。

  (2)師: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你認為地球儀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動?(逆時針轉動。)

  (3)啟發學生質疑:在這個實驗中你認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們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出示地球儀和手電筒)

  4、學生實驗,交流操作注意點。

  5、學生分組討論晝夜的成因。(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會交替出現。)

  第二課時

  一、研究不同地點所處的時間差異

  1、師:我們觀察轉動的地球儀,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是白天的時候,哪些國家和地區正處于黑夜?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清晨?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黃昏?

  提示:先找到“晝夜交界線”,(這是教學本部分的關鍵)然后再判斷;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自轉時,哪邊先進入白天,哪邊先進入夜晚。

  完成小練習:

  小組實驗,在橫線上寫出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當xxx是白天時,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黃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眾應該分別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提示:要確定這些國家所處的位置,與我國的位置進行對比;還要考慮地球自轉方向。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師作適當介紹: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美國主張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游泳、籃球、田徑的決賽放在早上8:00進行。

  二、信息交流

  1、師:就“晝夜交替”的話題,自古以來人類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結合課前搜集到的知識信息和書上第8頁的內容進行交流。)

  2、小組討論后班級交流:這些觀點當中哪一種更加可信?找出這幾種觀點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還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4、師:了解了這些資料之后,你們還有什么想法?

  三、作業

  布置學生寫研究晝夜交替的科學小論文。

  了解古人對晝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探索宇宙的艱難歷程,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科學史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步的。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地球自轉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9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0

  第2課水的蒸發和凝結

  (教材P61~62)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水的蒸發和凝結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

  2.知道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中有吸熱與放熱現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運用以往的經驗,對新的問題提出假設。

  2.能夠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3.能夠設計實驗,開展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

  4.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發現新的問題,對物態變化有探究興趣。

  2.尊重探究的證據,提出正確的觀點,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形成判斷。

  3.在進行多人合作探究時,能夠有效溝通交流。

  4.養成在探究中、數據中、實踐中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的能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氣溫變化影響了人類、動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關注人類一些行為會使地球變暖,從而影響自然環境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難點:理解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過程中的吸熱與放熱現象。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燒杯、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鐵架臺、溫度計、溫度計夾子、清水、滴管、電子秤、護目鏡、濕布、干布、冰塊、食鹽、計時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61廚房里燒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鏡面的圖片。)這三幅圖分別描述了哪些現象?(預設:水沸騰變成了水蒸氣;

  水蒸發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水珠。)

  2.揭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水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又凝結成水的現象。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水的蒸發和凝結。(板書:水的蒸發和凝結)

  【設計意圖】用圖片呈現一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回憶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了解學生對水形態變化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思考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環節。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現象

  1.提問:你們還觀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發、水蒸氣凝結的現象?(預設: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殘留的水就干了;濕手放在烘干機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從冰箱中拿出的冷飲,在空氣中放一會兒,瓶壁上會出現水珠;……)

  2.追問:水一般在什么情況下蒸發快?(預設:溫度比較高的時候;有風的時候。)水蒸氣一般在什么時候凝結?(預設:溫度降低的時候;遇到冷的物體的時候。)

  3.過渡:你們認為水蒸發、水蒸氣凝結與什么有關?(預設:溫度。)大家都認為溫度與水的蒸發以及水蒸氣的凝結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

  1.提問:你們認為水蒸發快慢與溫度有著怎樣的關系?(預設:水溫越高,水蒸發越快。)如何比較水蒸發的快慢呢?(預設:取相同質量的水,放置一段時間后,稱量剩余水的質量,剩余水的質量越小,說明蒸發得越快。)

  2.交流:請大家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驗證水蒸發快慢與溫度的關系。(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從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和實驗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討論。)

  3.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4.小結:水蒸發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

  探索三: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1.過渡:探究了水的蒸發現象,接下來,我們將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3.講解:向冰塊中加入食鹽,可以加快冰塊的熔化,加速降溫,使燒杯內外的溫度相差越來越大,因而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珠越來越多。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現象—推測原因—設計實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并通過觀察和測量,使學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云、霧、霜、雪、露等圖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這些現象大家都有親眼見過嗎?(預設:大部分見過;沒見過霜;……)

  2.布置任務:這些現象都是水在自然界發生三態變化而產生的,但它們具體是怎樣形成的?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嗎?請大家課后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進行課后拓展,使學生對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上一課中,學生觀察到水加熱到100

  ℃時會沸騰,形態由液體轉變為水蒸氣。可是在生活中,溫度沒有達到100

  ℃的水也能轉變成水蒸氣,還能看到水蒸氣凝結成水。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并推測其中的原因,使學生對本課的內容產生思考。然后通過合作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觀察水凝結的現象,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

  一、揭示課題

  【設計思想】

  目標:布置教學任務。

  即以小組為單位,主辦一個展示活動,展示的內容以本學期學習過程和成果為主。

  【模擬課堂】

  師:我們今天來舉辦一個我們自己的“五下科學探究成果展示會”,展示我們這個學期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單元、一個實驗或一個知識點,可以說收獲,也可以談遺憾,也可以展示學習過程。總之,要用合適的形式將主題很好地表達出來。

  生:時間?地點?要不要評比?

  師:這節課定主題、寫計劃、做準備,下節課開始展示,地點就在教室里。我們將按上節課的標準進行評分,分數將進入本學期科學課考核的總成績。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

  二、制訂計劃、準備展示

  【設計思想】

  目標:確定展示的內容,撰寫行動方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計劃的主要結構包括:展示主題、展示形式、小組分工,等等。

  如果對學生的計劃不放心,可以增加一個教學環節:對各組的行動方案進行互評,及時修正不合理、不可能完成的計劃,避免無謂的時間和資源浪費。

  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前期準備工作可能會延續到課后,有些要回家才能完成,老師要對學生進行責任心和榮譽感的教育,并隔天到班級作專門提醒,使學生能認真完成自己制訂的計劃,保證下節課展示工作的順利進行。

  【模擬課堂】

  師:我們首先要確定展示主題,也就是你想告訴別人什么?用什么形式告訴別人?各組討論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展示主題,然后匯報。)

  組1:我們組打算展示本學期制作的那個電磁鐵玩具,讓觀眾現場做實驗,了解玩具的原理。

  組2:我們準備用展板和照片向別人展示天氣預報的過程。

  組3:我們準備制作一些小發明,展示廢物的其他用途,進行環保教育。

  ……

  師:很好,這些都是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下面我們制訂這個展示計劃(發放《展示活動計劃表》),大家特別注意展示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便于觀眾理解我們的主題思想。對于各組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我會盡可能地提供。同時,同學們也應該考慮計劃的可行性,實在不能完成的任務,就得進行更改了。

  (學生分組填寫《計劃表》,填寫完畢經教師審核同意,開始準備工作。)

  三、展示、評價

  【設計思想】

  目標:通過親自舉辦展示會,鞏固學生的展示技能,進一步認識表達與交流的重要性。

  各組可以同時在座位上展示,也可以先后上臺展示,由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決定。

  在《計劃表》的反面設計一個《評審表》,格式與第一節課相同。每個小組將對其他組的展示工作進行評分。

  【模擬課堂】

  師:準備好了嗎?我們的“五下科學探究成果展”即將揭幕。每個小組有部分同學留守展臺,擔當講解和宣傳任務;其他同學手持《評審表》作為觀眾,到各組去參觀,并評審打分。大家還有什么疑問?

  (……同學們分工協作,進行布展與參觀活動。展示時間大約20分鐘。)

  師:同學們回到座位。對各組的展示工作進行回顧,大家對第一小組的“電磁鐵玩具”有什么評價?

  生:他們的展品又少又小,我們根本沒機會玩。

  生:他們組設計了現場實驗的形式,對認識電磁玩具的原理還是有幫助的。

  生:講解員聲音小,不夠大膽,準備還不充分。

  師:請學習委員收集各組的評分,計算出平均分。下面我們針對第二小組的展示進行評價。

  (……師生按同樣的流程開展討論和評比。)

  師:我很榮幸地宣布,經過評比,本次展示會的“最佳表達獎”將授予××小組,同學們對他們的評價主要有:展示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形式活潑、表達流暢,很好地完成了展示的任務。希望同學們學習他們的優點,克服自己的弱點,不斷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下課。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么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么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么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后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后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么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么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里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匯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水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液體 熱脹冷縮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4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人只有了解了這些規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踐中領會省力、省距離杠桿的區別,并初步歸納出杠桿中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簡單機械實驗盒、鉤碼、鑷子、鉗子、剪子、起釘錘。

  2.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撬棍應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學課件(杠桿上三點示意圖),實驗記錄表(課本P45放大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個重物嗎?(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杠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板書課題)、在杠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杠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于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杠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杠桿,每人在杠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桿的作用

  (1)討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

  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①出示杠桿尺實驗裝置。(杠桿尺左2格掛100g鉤碼,教師手壓杠桿尺的右端。)

  提問:請同學指出這個杠桿上三點的位置?(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指名演示)

  ②分組實驗。

  按教師演示的方法組裝好杠桿后,學生在右側1~5格處用力,使杠桿平衡,感覺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處費力,2格處不費力,3~5格處省力。)

  ③談話: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記量。按表中規定進行實驗。

  演示1欄填表。

  ①分組實驗(表中2~6欄)。

  ②匯報實驗結果。(填出演示記錄表)

  (4)討論。

  ①6次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實驗1、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4: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5、6: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②三組實驗的結果:

  實驗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3、4: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

  討論后填寫思考題。

  3.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

  (三)布置作業

  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思考:為什么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5

  六、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并認真觀察,收集證據,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桿,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么現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①講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厘米貼一個記號;然后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并做好記錄

  ②學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③把兩根竹竿放的更遠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并做好記錄。

  4、交流匯報:

  (1)當地球公轉運動時,星星怎么運動?

  (2)當地球運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4)從這些現象中我們能發現什么?

  5、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1)閱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么人們長期未能發現恒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么能發現恒星周年視差?

  (3)恒星周年視差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于晝夜現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么?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周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周期為一年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25

[經典]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3

【精選】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3

科學下冊教案04-29

五年級科學下冊浮力教案11-17

(精華)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6-02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品]06-02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薦]07-18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優秀】07-18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實用]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