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4-05-17 13:06:3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

  螞

  蟻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會用文字等多種方法觀察記錄螞蟻。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建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能對螞蟻的形態和行為特征提出問題,并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科學知識: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征和行為習性。德育目標:體驗到探究螞蟻秘密的樂趣,昆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要和諧相處。

  二、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螞蟻、放大鏡、肉、蘋果、米飯、奶糖、植物的種子、死昆蟲等

  三、教學活動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課前捉來的螞蟻。

  2、談話:你在什么地方發現的螞蟻窩?你用什么方法捉的?你捉了幾種螞蟻?在你捉螞蟻時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3、講述:在這節課里,我們將共同學習研究一些關于螞蟻的知識。學習新課:(學生自主探究)

  1、指導學生觀察螞蟻身體外形的特征。

  (1)講述:我們先來觀察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在觀察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順序。在觀察細小部位時,可以使用放大鏡。

  (2)學生分組觀察并寫好觀察記錄。(3)匯報觀察結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①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②螞蟻的頭部是什么樣的?頭部長有什么?它們是什么樣的?③螞蟻的胸部是什么樣的?胸部長有什么?它們是什么樣的?④螞蟻的腹部是什么樣的?)(學生對螞蟻比較熟悉,所以觀察螞蟻的樣子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就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提問的時候就讓那么后進生來回答)(4)小結:

  螞蟻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頭部比較小,長有一對眼睛和一對觸角,頭下有口,口里有一對大“牙”胸部比較細,長著三對足,腹部是卵形的,可以明顯地看到是

  分節的。

  (5)學生將觀察結果寫在或畫在活動記錄上。

  2、研究不同洞穴中螞蟻的相處情況。

  (1)講述:如果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螞蟻放在一起,你認為它們會怎樣呢?(指名回答)

  (2)學生分組合作。

  ①先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兩只螞蟻放在一起,觀察它們的反應。

  ②再多放幾只試試(注意使不同窩里的螞蟻數量不等)。

  ③如果把正在咬殺爭斗的螞蟻用水洗掉身上的窩味,再把它們放在一起會怎樣呢?

  ④如果在同一窩中的一只螞蟻身上灑上香料,會怎樣呢?(3)匯報探究結果。

  (提醒學生別忘了把螞蟻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3、研究螞蟻的食性。(1)提問: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說說螞蟻喜歡吃什么?(2)螞蟻究竟喜歡吃什么呢?(出示教材P6圖片)

  (對于螞蟻的生活習性,有些孩子可能不一定知道,所以在提問的時候就讓中上游孩子來完成。)

  (3)分組實驗(把蘋果、米飯、奶糖、死昆蟲等多種物品放在一群螞蟻的周圍,觀察什么食物吸引過去的螞蟻最多),并做好記錄、統計結果。

  (4)匯報實驗結果。(5)小結:

  像螞蟻、蜜蜂這樣身體分為頭、胸、腹,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屬于昆蟲。

  在我們的生活中屬于昆蟲的`動物很多,他們有些是益蟲,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蜜蜂,可以傳播花粉、為人類釀出香甜的蜂蜜,同時為我們綠色的家奉獻了自己生命。也有些是害蟲,如蚊子、蒼蠅,但都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和小動物們和諧相處。

  參考資料

  1、螞蟻:昆蟲綱、膜翅目,蟻科昆蟲的通稱。種類甚多,有群居性,多型性,除雌蟻、雄蟻、工蟻外,有時還有由工蟻變型的兵蟻。大多數種類挖土筑巢,也有棲息在樹枝孔穴中的。食性復雜,較低等的種類為肉食性或多食性,較高等的為植食性。有的種類能貯藏種子、培養真菌或收集蚜蟲及介殼蟲體上的密露作為食料。在室內常取食人的食物。螞蟻因食性不同,有些螞蟻是害蟲,能危害農作物,有些螞蟻是益蟲,能捕食農業害蟲。

  2、螞蟻的嗅覺:螞蟻的觸角上有司嗅覺的細胞,能感受各種氣味的刺激。螞蟻依靠嗅覺尋找食物,識別同類或異類、交流各種信息等,從而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有人做過實驗,如果把螞蟻的觸角拔除,螞蟻就不能正常取食物和及時發覺環境中的各種氣味變化。

  教學反思:

  一、把握學生心理,順水推舟、發現并提出問題

  學生是好動的,特別是在有實驗材料時。因為這個原因,上課前10分鐘,我才通知學生去捉螞蟻。看見有同學沒有按照要求觀察我故作責備地問他們“要你們觀察螞蟻,你們在做什么。”于是就產生了“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好一些”的疑問,這樣的處理,既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又順水推舟達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目的,自然流暢。

  二、課前準備了充足的材料以備不時之需

  課堂是我提供給學生各種材料,例:水槽、硬紙板、泡沫、木塊、各種食物、繩子、放大鏡、透明叉子等,又考慮到不可能預先知道孩子們的思維會指向何方,所以在課前我同時準備其它備用材料,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這個設計是比較科學的。

  三、學生探究活動中及時給予指導

  學生在探究活動時,我回到了學生中間,作為引導者和鼓勵者,在巡視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選擇時機在學生中挑起認知沖突引發新的問題并做

  進一步探究,例:在水中幾個泡沫間搭上橋,會有什么反應?螞蟻用什么方法來傳遞信息,螞蟻怎樣搬運食物等。學生則在一種民主、科學的氣氛中,自由開展研討,交流。

  四、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我讓每個孩子告訴全班他已經學到了什么最重要的事實和最重要的概念。每個孩子提出一個看法,我就問全班是否都同意。他們慢慢地學會對一個看法負責,而不是無端贊同每一個看法或者只是將老師的認可。學生小結石我保持了堅持中立,將全班都同意的小結寫在黑板上。盡管事實比較少了些,但比較清楚。

  同時教學中也存在了這些不足之處:對學生的當開始交流活動時,部分學生沒有將注意力集中過來,這時我應該把材料從孩子們那里拿開,免得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為材料總是比思維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時舉手的學生人數很多,應該請每組選出一個代表。交流時,還應該時時提醒學生注意傾聽,交流中,當孩子的發言出現矛盾時,應該提問:“你們對這些問題是怎么看的呢”引起全班同學的廣泛思考。這些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改進。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土壤易松散的特性

  2.進一步感知土壤與動植物的關系

  3.體驗種植的樂趣,萌發熱愛土壤的`情感

  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土壤的特性,體驗種植的樂趣,萌發熱愛土壤的情感

  2.難點:進一步感知土壤與動植物的關系

  活動準備

  1.經驗基礎:幼兒玩過泥

  2.物質準備:各類挖土的工具、盆子、小樹苗、小花苗等

  活動過程

  一、在戶外的泥地上,為幼兒提供各類挖土工具,幼兒自由玩泥,體驗玩泥的樂趣。

  二、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引導幼兒發現,泥土里居住著許多小昆蟲,如蚯蚓、螞蟻、小爬爬蟲等,泥土是它們的家,啟發幼兒保護泥土的愿望。

  三、談活:泥土有什么用?

  四、實驗:給幼兒一盆水,把泥土放在水里,體驗土在水里容易松散的特性。

  五、為幼兒提供易于幼兒種植的小樹苗、小花苗,師生共同在土里孕育生命。

  延伸活動

  觀察記錄小樹苗、小花苗的生長狀況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能在實踐中大膽操作探索,了解和發現磁鐵同性相斥的現象。

  2、能合理想象,創編故事,大膽講述。

  3、通過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學具:空心小磁鐵每人2個,橡皮泥每人1小團,動物小卡片每人2張。

  2、教具:教師制作好的磁鐵動物(小兔、老虎),視頻展示臺、電視機各一臺,演示用的桌子一張。

  3、教師已編好《你追我逃》的故事錄音。

  活動過程:

  一、教師邊講故事邊操作磁鐵動物玩具,引起幼兒對活動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大二班來了兩位小客人,它們是……?(小兔子和大老虎)它們倆發生了什么事呢?

  2.放錄音,教師操作表演動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兒聆聽觀看。

  3.提問:師: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嗎?

  幼:沒有追上。

  師:老虎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幼A:因為小兔子跑的快。

  幼B:老虎沒用呀!

  師:這里可藏著一個小秘密呢?有誰發現了嗎?

  幼A:我發現小兔子自己會跑的。

  幼B:老虎追小兔子逃,老虎不跑小兔也不跑了。

  幼C:老虎和小兔下有東西。

  幼D:對,好象是磁鐵,上次我在黑板上玩時也有過這樣的。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評析:教師首先設置懸念,讓幼兒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兩個玩具身上。通過視聽活動,以及教師誘導式的提問,使幼兒對活動中的磁鐵玩具產生了極大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磁鐵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結構。

  1、用視頻儀向幼兒展示玩具的結構。請一幼兒拆開玩具拿到視頻下展示。

  2、提問:師:你發現了什么?

  幼A:有磁鐵。

  幼B:還有橡皮泥呢!

  師:這個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

  幼A:把一張動物卡片,插在橡皮泥上,然后把泥嵌在磁鐵的洞洞里。

  幼B:先放泥到磁鐵,再插上動物卡。

  師: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讓我們來自己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吧!

  (評析:視頻展示玩具,讓幼兒親眼看到了玩具的結構,探索到了制作的方法,這是幼兒的一次自主活動。他們對老師的玩具十分好奇,很想馬上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探求知識的欲望十分強烈。

  三、幼兒大膽操作探索制作磁鐵玩具。

  1、師:老師已經給你們準備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動手做兩個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兩個動物你追我逃的游戲。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觀察和適當指導幼兒制作,鼓勵幼兒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

  師:動動腦筋,想想辦法,怎樣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讓兩個動物一個追一個逃?

  (評析:整個環節滿足了幼兒好動的欲望,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制作出了屬于自己的玩具。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但幼兒由于對磁鐵的相斥特性不了解,好多人出現了困難。但是,只有當困難來臨時,才能鼓勵他們大膽提出疑惑,讓幼兒繼續深入探索磁鐵的秘密。)

  四、針對幼兒存在的困難,重點幫助解決幼兒操作中的難點。

  1、師:有誰在操作中碰到了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來幫助解決!

  幼A:為什么我的小蝴蝶一下子就被熊抓住了?

  幼B:是不是你的磁鐵貼反了?

  幼C:我剛才也是這樣的,后來我把一塊磁鐵反過來做,就對了。

  2、師:那么是什么原因會導致兩個小動物吸起來或一直碰不上頭這兩種不同情況發生呢?因為磁鐵有它的.一個秘密。是什么秘密,誰知道嗎?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屏幕。

  3、教師在視頻下向幼兒展示兩塊磁鐵“同性相吸”“異性相斥”的效果。

  (評析:在活動中幼兒大膽交流著自己的探索過程,這也是一個幼兒相互幫助,相互討論學習的好機會。視頻展示的效果很好,讓每位幼兒都看到了磁鐵的秘密,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為

  幼兒繼續完成制作有了知識準備。)

  五、幼兒大膽想象,創編故事。

  1、師:現在小朋友可以繼續做,已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邊玩邊編故事,然后講給大家聽。

  2、開展講故事比賽。鼓勵幼兒勇敢地上來表演操作磁鐵玩具講故事。

  師:講故事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希望大家踴躍參加。參加比賽的選手自己準備好表演的玩具。本次比賽人人有獎。

  3、對幼兒的積極表現進行表揚,授予“優秀表演獎”“小能手獎”“聰明寶寶獎”“好故事獎”等。

  (評析:活動進入尾聲,講故事比賽活動又一次把幼兒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人人有獎的評比活動使幼兒對自己有了充分的自信,情緒愉快,表現積極,讓幼兒做了一回小主人,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六、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在語言活動區繼續邊玩邊大膽想象,創編故事。

  2、在科學活動區投放一定數量的磁鐵供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其他特性,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探究的興趣。

  活動評價:

  整個活動將“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創新思維”三者有機結合,讓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講一講的活動中,引發

  幼兒積極參與,自主探索,大膽創新。充分體現了新《綱要》中“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并且始終以一個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活動,使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與發展。

  活動中,幼兒情緒愉快,思維活躍,激發了幼兒對自己的自信,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此外,活動的延伸的安排,讓一些對磁鐵有興趣的幼兒可以繼續進行探索。也給那些膽小害羞的幼兒一個自我表現的空間。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名稱:我和小樹一起成長系列活動——《小樹成長日記》 活動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孩子成長的年齡特點和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延續性,孩子們會分別進入寶寶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學習階段。我認為從中班開始老師就可以嘗試著引導孩子們進行一些簡單地種植、觀察、記錄、分享交流等延續性的學習活動了。我現在所帶的這個班是我從小班一直帶上來的,所以我對孩子的學習進展和孩子們的最近發展區相對比較了解,所以在上學期,也就是孩子們進入中班下學期的時候,我們班級的三位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季節特點,圍繞 3月12號植樹節組織了一系列地科學種植活動,在激發孩子們愛林、造林情感的同時,通過各種觀察、記錄、分享交流等教育手段進一步豐富孩子們對森林功能的認識,學會相關的森林保護以及記錄知識。上學期種植活動后。孩子們一直都很關注小樹寶寶的生長情況;用繪畫的形式也做過一些相關的觀察記錄活動,情況良好。所以本學期在計劃中我也制定了一些延續性地觀察記錄學習計劃,想讓孩子學會用數字和簡單的'文字符號進行記錄,并能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活動《小樹成長日記》。我們引導孩子領悟和感受一些種植與觀察的經驗,并在不同的年齡段進行一些不同要求的觀察日記的記錄,學會連續觀察一件事情,學會觀察,記錄,比較和分享交流記錄結果,探究事物和現象的簡單規律,更便于孩子們對事物和現象比較科學的認識。 活動目的:

  1、通過看一看、記一記、說一說活動,進一步鞏固幼兒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了解,明白愛護樹木愛護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進一步了解樹木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學會用阿拉伯數字和設計符號記錄下小樹生長的過程,并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的觀察記錄情況。

  3、通過記錄明白任何植物生命的成長和人類的成長一樣,都是需要時間的;鼓勵幼兒在以后的認養活動中大膽地設計出更多的記錄小樹成長的方法。 活動準備:

  1、孩子們有過種植小樹核對小樹進行認養的經驗,在園區內認識自己種植的小樹并進行過相關觀察記錄。

  2、課前整理好中班時期種植小樹以及做過得小樹記錄表,制作成課件《我和小樹一起成長》 3、設計好小樹成長日記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組織

  幼兒有序地欣賞課件《我和小樹一起成長》,師生共同回憶中班時期孩子們種植以及曾經記錄的片段,激發孩子們迫切就想知道自己種植小樹現在成長的狀況。進一步鞏固幼兒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了解,明白愛護樹木愛護大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進一步了解樹木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提問:

  ①視頻中,我們是什么時候種植的小樹?那我們為什么要種小樹呀?進一步鞏固幼兒

  對3月12日植樹節的認識,懂得愛林造林愛護大自然是每天都可以進行的環保活動。 ②誰還記得自己種植小樹的標記是什么?誰愿意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找到自己認養小樹的標記。

  2、 教師用對比的形式讓幼兒了解今天記錄的方法-----阿拉伯數字記錄法和簡單文字符

  號記錄法。讓幼兒清楚地知道我為小樹所做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設計符號表示的,我的身高是老師幫助孩子測量的。

  二、有序的組織幼兒到園區植物園找到自己種植的小樹進行觀察測量。

  三、組織幼兒回教室進行記錄。鼓勵幼兒大膽設計其他的記錄方法,被選中的設計做為下階

  段成長日記的表格。 四、孩子們相互分享交流。

  懂得植物的生命成長過程和人的生命一樣,需要時間,需要關注,所以我們要更加學會一些保護小樹的方法。 五、延續活動:

  1、記錄表是記錄的孩子們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也是幼兒成長的過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鼓勵幼兒發現更多的記錄方法,能大膽有效促進孩子們科學發現的積極性!

  2、繼續引導幼兒照料自己的小樹,增強孩子們對周圍生命的責任感,繼續定期做好更加詳細地跟蹤觀察記錄。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操作、探索發現不同材料沉浮的秘密,自己選擇適合的材料。

  2.激發幼兒的科學興趣

  3.樂意在探索中調整搭建方案,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自己探索材料在水中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材料搭建水上高樓。難點:不斷嘗試不同的材料,從中得到搭建穩固的高樓的經驗。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KT板若干,養樂多瓶若干,不同形狀彩色木塊若干,不同形狀塑料制積木若干,小石子若干,磁鐵,三角鐵,裝有水的透明盒子,干毛巾經驗準備:知道不同材料在水中有沉或浮的現象。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回憶不同物體在水中沉或浮的現象。

  2.介紹桌面上的材料,幼兒猜想這些材料在水中的現象。

  3.幼兒自己探索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現象。

  4.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教師:請小朋友們在把材料放在水中時,輕輕的放進去,做完試驗后輕輕的拿出來,如果你不小心把水弄到了桌子上,請你用桌子上的干毛巾擦一擦。

  5.幼兒分享,教師總結

  二、通過操作探索發現不同的材料在水中不同的現象,自主選擇材料搭建水上高樓(教師不提供KT板)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的高樓是什么樣子的呀?幼兒回答今天我們就來搭建一座水上高樓!

  1.提出操作要求。

  教師:請每一組小朋友自己選擇適合的材料,合作搭建一座水上高樓,這座高樓的所有材料都漂浮在水面上就算成功!

  2.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索,選擇適合搭建水上高樓的材料。

  3.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分享討論在搭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在搭建水上高樓的時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呀?我請小朋友們來說一說。幼兒回答

  5.教師總結。

  三、教師提供KT板,幼兒再次嘗試搭建水上高樓

  1.介紹KT板。

  2.幼兒自己探索KT板放在水中的現象。

  3.幼兒嘗試加入KT板繼續嘗試搭建水中高樓。

  4.教師巡回指導。

  5.幼兒分享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或成功的經驗

  6.教師總結。

  四、教師指導幼兒自己整理材料與桌面

  活動總結

  “水上搭高樓”是一個探索性的游戲,教師投放了各種用于支撐的,各具特點的材料。比如:養樂多罐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但是里面灌滿水就會沉到水底;細的圓柱積木可以浮在水面上,但是容易倒,粗的圓柱積木穩定性好,但是比較沉;三角形積木不容易支撐。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自己操作、探索,嘗試多種壘高的方式,感知了沉浮與材料的輕重有關系,積累了有關物體沉浮的經驗。在遇到困難時,幼兒通過不斷更換搭建材料,最后成功的搭建了水上高樓,在成功時也增強了自信心。教師在游戲過程中每組提供了三塊KT板作為水上高樓的地基,一組幼兒用了一塊板,另外兩組幼兒將三塊KT板都疊在一起放在高樓的最下面。由于教師引導不足,沒有幼兒將三塊KT板分別將高樓的每一層隔開。今后教師在建筑區指導過程中也會引導幼兒分樓層搭建,建立分層搭建的意識。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6

  設計意圖

  溶解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對于溶解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卻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操作、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對科學現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本節課就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解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有關系

  活動目標

  1、愿意思考并積極探索常見可溶物在水中的現象。

  2、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水在口味上所發生的變化。

  3、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能夠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重點難點

  探索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現象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吸管 水杯 白砂糖 大米 水 水彩筆 任務卡

  經驗準備:

  幼兒已會“攪”的動作

  活動過程

  1、導入

  ①師:小朋友們好,我是陳老師,今天陳老師給每位小朋友都帶一瓶神奇的飲料,現在請小朋友們嘗一下,然后告訴我你們找到是什么味道呢?

  幼:沒有味道

  ②變魔術引導幼兒說說水的味道有什么變化。

  師:現在我來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小朋友們再來嘗一嘗水的味道有什么變化?

  幼:變甜了

  師:那你們知道他為什么會變甜嗎?

  幼:因為往里面加東西了,加糖了。

  教師總結:糖放進水里,攪一攪會消失不見,這種現象叫做溶解現象。

  2、幼兒動手操作

  ①認識材料

  師:那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來做一杯神奇的飲料?

  幼: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們都需要哪些東西吧,小朋友們仔細看哦,我請舉手的`小朋友們來回答一下。

  幼: 杯子、吸管、大米、糖

  師:小朋友們真棒都認識

  ②示范如何操作實驗

  師:首先我們有兩個水杯,面前有兩種材料,一個水杯里面放一種材料。由習慣幾天假吧。輕輕的攪拌,看看哪個可以消失不見溶解哪個沒有消失不見沒有溶解。

  ③請幼兒動手操作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兩個水杯,小朋友可以從桌子上拿兩種材料,放進你的水杯里,一個水杯里放一種材料,然后用吸管進行攪拌,看看哪種材料是可以溶解的那種是不能溶解的。

  師:小朋友們要記住水杯里面有水,小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水灑到衣服上,用吸管時也不可以往別的小朋友身上戳,要輕輕的握住水杯進行攪拌哦。那請小朋友認真等待老師給你們發材料。

  師:那你們做完實驗以后舉手老師給你們發任務卡,任務卡上面有什么?

  幼:大米、糖、笑臉、哭臉

  師:那一會兒,小朋友做完實驗就可以去收,然后老師給你們彩筆你們就可以就可以在任務卡上面聯系那怎么連呢?仔細聽老師說。如果你放進去糖和大米它溶解了消失了那你就把它跟笑臉兒連起來,如果它沒有溶解沒消失不見,那你就跟哭臉連到一起。知道了嗎?

  幼:知道了

  師:那小朋友們可以開始操作實驗了

  幼兒一邊操作實驗教師一邊巡回指導

  3、活動延伸

  師:老師悄悄告訴你們哦。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是可以想糖放進水里一樣消失溶解的,也有很多東西像大米一樣,是不能溶解的,小朋友回家以后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觀察一下,然后來幼兒園后分享給你們的好朋友,看看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哪些東西不能溶解,好不好。

  幼:好

  師:他這節課到這里就結束了,小朋友們表現的真棒,給自己鼓鼓掌吧。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一些簡單、明確、的問題,來突破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中教師提問,如何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通過本次活動,我也發現并總結了不少小問題,如操作時提醒幼兒看好杯子,注意力要集中。口語上也要注意,在幼兒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現象時,教師在后面的講解時就要用上溶解一詞并且總結一下操作結果。整個過程的課堂氣氛還是比較安靜,應該更積情一點提高整堂課的積極性。幼兒的參與性比較少。另外,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一些幼兒回答問題,但幼兒比較膽小、怯懦,所以幼兒回答問題十,比較磕巴聲音比較小,不自信。使幼兒得不到發展。活動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比較有深度,但是經過思考后肯定可以回答出來的問題,適當地請幼兒勇于嘗試回答問題,我想每個幼兒都有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在活動中我們應該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相信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操作實驗的環節,可以使用多種材料,讓幼兒自己嘗試動手操作。讓幼兒自己思想,想自己動手。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老師盡量地支持幼兒,鼓勵幼兒,老師可以讓做完的實驗先放在幼兒的面前,等幼兒做完任務卡以后,再把實驗材料收回。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女兒觀察實驗結果。

  教師問隨便成什么味道了沒有等幼兒直接回答,直接代替了幼兒回答,這里教師的有效提問應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可以提示和鼓勵幼兒回答問題。在最后也應總結本節課實驗結果,也可以適當的提問幼兒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能理解的,讓幼兒根據平常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如:豆子、石子等物體不能溶解,如:食鹽、等物體是可以溶解的。讓幼兒回家后可以和父母一起做實驗一起操作后再來告訴老師,此處的靈活性很大,這需要在將來的教學中善于積累經驗。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7

  設計意圖: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最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在畫水彩畫的時侯,孩子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找不到喜歡或需要的顏色。于是,根據幼兒好奇、好探索的特點,我設計了這堂關于顏色混合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玩顏色混合游戲,激起幼兒對顏色的探究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鼓勵幼兒記錄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3、培養幼兒樂于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裝著清水的瓶子若干個(上面有可變化表情的娃娃臉帖紙)

  2、可供幼兒記錄的水彩筆、記錄板等。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發幼兒初次操作混合游戲的興趣。

  1、通過“水娃娃”想變成“海媽媽”那樣顏色的愿望,激起幼兒第一次操作興趣。

  2、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說同自己的做法。并從其中找出“深淺”兩種藍色進行對比。啟發幼兒總結出深淺變化是由于顏料投放的多少而決定的。

  3、師生共同操作改變娃娃臉使幼兒體驗到“幫助”的快樂。

  二、教師設疑:“小朋友,除了藍色,我們還能不能讓水娃娃再變成別的顏色呢?”激起幼兒繼續操作的興趣。教師提供幼兒所需的材料。操作時,注意指導個別能力差的幼兒。

  三、從操作中感受顏色混合的樂趣,并學會把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1、提出問題:“如果水娃娃們穿著這件衣服時間長了,想換一種顏色,那該怎么辦呀?”啟發幼兒大膽想像并肯定幼兒的討論辦法。

  2、教師先以藍色和黃色混合為例,帶起幼兒探究及操作的興趣。

  3、鼓勵幼兒將自己發現的“顏色的密秘”記錄下來。(可以教師先演示記錄方法再幫助幼兒共同記錄)

  4、參觀記錄板上記錄結果,表揚幼兒并獎給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游戲結束后,師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給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動自評: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懷著好奇的心態,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種興趣還可以自發的延伸到其它活動中,如:在美工區,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調出自己喜歡的顏色。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三種指紋,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初步理解指紋的獨特性,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并能說出不同

  3、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體驗發現的快樂。

  重點難點通過操作探索認識三種指紋——斗形紋、箕形紋、弓形紋。理解指紋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摸一樣的指紋。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涂色或發現過指紋。

  2、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濕巾。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你們平時是用什么工具來畫畫的呢?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畫,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出示指紋畫)這幅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二、指紋的分類

  什么叫做指紋呢?指紋是人類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指紋能使手在接觸物件時增加摩擦力,從而更容易發力及抓緊物件,它是人類進化過程式中自然形成的。

  三、引導幼兒觀察指紋、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猜一猜,你的指紋和別的小朋友的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紋是不是一樣的?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了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并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PPT)

  教師小結: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種叫斗形紋,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第二種叫箕形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樣;第三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說一說自己的指紋是什么類型的。(引導幼兒,“有的人的手指會有好幾種指紋類型)

  四、指紋的應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么用處呢?

  1、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為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記號。

  2、指紋門鎖、指紋身份證、指紋簽到、指紋汽車鎖等等。

  教師總結:指紋是由手指末端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指紋能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可以幫助我們調節體溫。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五、欣賞、制作指紋畫

  教師播放PPT圖片,請幼兒欣賞指紋畫。

  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還可以畫出很有創意的指紋畫,你們想不想來畫一畫?

  大家一起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指紋畫吧

  請小朋友回家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斗形紋。

  觀察家長的手指紋是什么樣子的,你們的手指紋一樣嗎?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因經過較為充分的準備,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尤其因為這次活動的生成不是單方面出自老師的設計,而是融入了幼兒的自主選擇,是真正能夠讓幼兒感興趣的課題。課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較全面的掌握了指紋的特征、用途等。

  由于這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孩子們的準備都比較積極,在課堂上的提問也更加踴躍起來,師幼互動較好。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在這次活動中,他們不僅是課程的參與者,更是課程的設計者。我作為老師也及時對課程計劃做出了相應更改。然而本次活動也同樣存在不足之處,我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數,例如幼兒對創胞胎的指紋問題提出的疑問,如果不是當時準備時碰巧準備了雙胞胎的指紋放大圖,在幼兒提出問題時,我就只能枯燥的講解知識,而不能直觀的讓他們觀察,那我講課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而由于時間原因,最后的游戲和總結時間都比較倉促。因此我認為在以后的課程教學中,我應當更加注意考慮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準備并加強對時間的控制。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9

  目的:

  1.感知蠟燭燃燒的現象,初步懂得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培養探索興趣和觀察力。

  準備:

  1.打火機、蠟燭、盤子人手一份。

  2.幼兒兩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過程:

  一、點蠟燭

  1.引導幼兒討論晚上停電時,我們可以用哪些辦法照明?

  2.請幼兒使用桌上的材料(蠟燭、打火機、玻璃杯、盤子),想辦法讓蠟燭燃燒,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勵幼兒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時肯定幼兒的探索行為。如:有的幼兒把杯子倒扣在盤子上,再將蠟燭固定在杯底上(如圖①),有的幼兒用杯子罩住蠟燭(如圖②),有的幼兒把蠟燭放在杯子里(如圖③④)。

  4.啟發幼兒按圖②方法操作,說說蠟燭有什么變化。(蠟燭熄滅了。)

  5.啟發幼兒討論:為什么蓋上杯子,蠟燭會熄滅呢?

  6.讓幼兒帶著疑問再次操作,說說自己的新發現,如蠟燭燃燒時,杯子會發熱、會變黑,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杯子里會有小水珠等。

  二、誰的蠟燭先熄滅

  1.讓同桌的兩人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同時蓋上杯子(一大一小),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問:誰的蠟燭先熄滅?為什么小杯子里的蠟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蠟燭后熄滅?

  3.引導幼兒再次用實驗驗證哪只杯子里的蠟燭先熄滅,說說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氣少,蠟燭燃燒時間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空氣多,蠟燭燃燒時間長,后熄滅。)

  三、怎樣使杯子里的蠟燭繼續燃燒

  1.啟發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蠟燭一直燃燒?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方法,請幼兒介紹并演示,如蠟燭快要熄滅時揭開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導幼兒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燒與空氣的關系。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能仔細聆聽各種聲音,學習象聲詞“叮鈴鈴”“轟隆隆”等。

  2、愿意和老師一起進行探索。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課件、小樂器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貓圖片

  T::寶寶看,這是誰?小貓咪怎么叫的啊?我們來聽聽看,是不是這樣叫的。(播放貓叫聲)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邊用動作學小貓邊又節奏地念兒歌“小貓小貓喵喵”。

  二、聽動物聲音,幼兒進行模仿

  1、播放小狗叫

  T:聽,誰也來了?小狗怎么叫的?(讓幼兒自由學)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出示小狗圖片)呀,真棒,你們的小耳朵真靈。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師邊用動作學小狗邊念兒歌“小狗小狗汪汪”。

  2、播放小鴨叫

  T:聽,還有誰來了?小鴨怎么叫的?看看是不是小鴨(出示小鴨圖片)你們又猜對了,真厲害,趕快為自己鼓鼓掌!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邊用動作學小鴨邊念兒歌“小鴨小鴨嘎嘎”。

  3、播放小羊叫

  T:聽,又有誰來了?小羊怎么叫的?看看是不是小羊(出示小羊圖片)哇,寶寶的小耳朵真靈。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邊用動作學小羊邊念兒歌“小羊小羊咩咩”。

  4、小結(出示動物類綜合圖片)

  T:寶寶的耳朵真正靈,聽,小貓小貓喵喵,小狗小狗汪汪,小鴨小鴨嘎嘎,小羊小羊咩咩。

  三、聽生活中的聲音。

  T:剛剛寶寶的小耳朵真靈,聽出了許多聲音。現在我們再來聽聽生活中還有什么聲音。

  1、播放電話聲

  T:這是什么聲音?你打過電話嗎?電話鈴響起時會發出什么聲音?豐富“叮鈴鈴”。我們一起來打打電話吧!

  師作打電話狀,帶幼兒念兒歌“電話聲,叮鈴鈴”(反復兩三次)。

  2、播放打雷聲

  T:聽,這又是什么聲音?天空怎么了?打雷時發出什么聲音?(豐富“轟隆隆”)我們一起來學學?

  師帶幼兒念兒歌“打雷聲,轟隆隆”

  3、播放下雨聲

  T:呀,打雷了,天空中馬上下起什么了啊?下大雨時會發出聲音啊?(豐富“嘩嘩嘩”)我們一起來學學?

  師作下雨狀帶幼兒念兒歌“下雨聲,嘩嘩嘩”

  4、拍手聲

  T:雷聲過了,雨也停了,太陽公公又出來了,寶寶開心嗎?恩,寶寶開心時會怎么樣?(播放拍手聲)這是什么聲音呀?哦,又能出去玩了,大家都在開心地拍手呢。拍手時發出什么聲音?(豐富“啪啪啪”)

  師拍手帶幼兒念兒歌“拍手聲,啪啪啪”

  5、小結(出示生活類綜合圖片)

  T:寶寶的耳朵真正靈,聽,電話聲,叮鈴鈴;打雷聲,轟隆隆;下雨聲,嘩嘩嘩;拍手聲,啪啪啪。

  四、幼兒玩樂器,聽聲音

  1、出示小樂器

  T:聽到這么多有趣的聲音,樂器寶寶也忍不住想來玩了。你們想和它一起玩嗎?告訴你,小樂器也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呢!

  2、幼兒每人選一個樂器,自由玩

  3、師抱緊鈴鼓,讓幼兒安靜,告訴幼兒噪音的壞處

  T:呀,吵死了吵死了,我的.鈴鼓寶寶耳朵受不了。我們趕緊把樂器抱好,讓它休息一下。剛剛這么吵的聲音你覺得好聽嗎?我們的耳朵受得了嗎?對,吵吵的噪音會讓不不舒服。那我們來讓小樂器發出輕輕的好聽的聲音好嗎?

  五、離場活動,師敲鈴鼓帶幼兒有節奏地念兒歌拍樂器

  T:“小貓小貓喵喵……”寶寶起立,我們帶上小樂器去念給外面的寶寶聽吧!

  教學反思:

  活動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積極性,加強游戲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種物品,讓幼兒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以游戲為主線讓幼兒在聽一聽,說一說,玩一玩中主動地參與活動,學會傾聽,聽辨和模仿不同的聲音,體會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整個活動層次清晰,層層推進,幼兒很感興趣,在操作活動中嘗試、觀察、比較,發現問題,成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理念。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能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2、空鐵罐每人一個,石塊、沙子、米粒或者用黃豆、樹葉若干。

  3、小鈴一個。

  活動過程:

  一、探索活動,感知聲音。

  1、玩鐵罐。

  師:小朋友,你們看,今天我們班級里來了許多鐵罐娃娃,你們愿意和他們交朋友做游戲嗎?每人抱一個鐵罐娃娃和他一起玩一玩。

  2、教師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玩鐵罐。

  二、交流討論,了解聲音。

  1、討論自己的探索過程。

  師:剛才你是怎么和鐵罐娃娃玩的?(有的單手搖、有的雙手晃動、有的放在桌上、地上滾動、還有的用腳踢……)

  2、了解聲音。

  師:你在玩鐵罐的時候,發出了什么?或者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聽辯聲音。

  ⑴老師選出分別裝著石塊、沙子、米粒的鐵罐。

  師:在搖動時,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不一樣)

  ⑵老師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辯。

  師:他發出了什么樣的聲音?引導幼兒用哐啷哐啷來描述石塊發出的聲音,用滴瀝滴瀝描述米粒發出的聲音,用沙啦沙啦描述沙子發出的聲音同時依次讓幼兒猜猜看鐵罐里裝的是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

  ⑶教師小結。

  師:原來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⑷搖動裝著樹葉的鐵罐。

  師:你聽到了什么?(什么都沒有聽到)鐵罐了有么有東西?(沒有)教師打開鐵罐,出示樹葉,鐵罐里裝的.什么?那為什么剛才你什么都沒有聽到呢?

  ⑸教師小結。

  師:有的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三、知道耳朵能聽聲音。

  師:你們用什么來聽聲音的?(耳朵)老師搖動裝沙子的鐵罐,請幼兒捂上耳朵聽一聽。師:沙啦沙啦的聲音聽得清楚嗎?(不清楚)

  四、游戲:誰的耳朵靈。

  ⑴師:森林里的??小動物要開音樂會,想請我們班耳朵最最靈的小朋友參加,你們想不想去?(想)

  小動物:小朋友,請你們戴好頭飾,蒙住眼睛,豎起小耳朵。

  ⑵老師幫助小朋友戴好頭飾。

  師:我們可以學哪個小動物走路?(小貓)怎么樣走?(輕輕地)為什么要輕輕地走路?(腳步聲音太響了,我們的耳朵會聽不到小鈴的聲音,會走錯路的)

  ⑶教師小結,引導幼兒要保護耳朵。

  師:聲音太響,我們的耳朵會不靈的,那能不能大聲的說話?(不能)⑷準備出發。幼兒仔細的聽,輕輕地聽著小鈴的聲音到森林里。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能夠說出動物的名稱。

  2.知道動物居住的地方。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動物的家”實拍組圖;“動物的家”圖片。

  紙面教具:《動物翻翻牌》

  活動過程

  一、出示組圖“動物的家”,鼓勵幼兒看圖討論。

  1.出示組圖“動物的家”01,引導幼兒討論螞蟻的家。

  ——猜猜這是誰的`家?(螞蟻)

  ——螞蟻把家安在哪里?(安在地下)

  小結:螞蟻的家從上面看,只能看到一個小孔,其實它們的家特別大,有很多很多房間,還有無數相互連接的隧道。

  2.出示組圖“動物的家”02,引導幼兒討論燕子的家。

  ——這是誰的家?(燕子)

  ——燕子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屋檐下)

  ——你知道燕子是怎么做窩的嗎?

  小結:春天來的時候,燕子就忙碌地從外面銜來濕泥、稻草、草根等,和著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堆砌出像碗一樣的窩。這樣的窩不透風,非常暖和。

  3.出示組圖“動物的家”03,引導幼兒討論蜘蛛的家。

  ——這是誰的家?(蜘蛛)

  ——你見過蜘蛛網嗎?在哪里見過?

  小結:蜘蛛網是蜘蛛的家。蜘蛛一般在角落或樹枝之間吐絲結網。蜘蛛網有粘性,可以

  用來捕獲小昆蟲。

  二、組織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幼兒說一說更多有關動物的家的話題。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動物的家,你最喜歡誰的家?為什么呢?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家?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在益智區,投放紙面教具“動物翻翻牌”,請兩名幼兒一起游戲。游戲開始前,將所有牌倒扣,動物一排,動物的家一排。一名幼兒每次翻開兩張牌,若動物與動物的家相符就收走這兩張牌。若不符就將牌倒扣回去,換另一名幼兒接著游戲。最后誰得的牌多,誰就獲勝。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3

  材料準備:

  相同高度和粗細的玻璃瓶8個、7種不同顏色的顏料、小木棒(筷子、鼓槌等)1根

  制作方法:

  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個瓶子里倒進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在每個瓶子里倒入一種顏料(第一個瓶子與第八個瓶子倒人的顏料一樣,只是瓶子里面的水量不同>,制作成彩色水,這樣既美觀又便于識別區分不同的.水量。

  將八個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擺好,一組音樂瓶就做好了。

  實驗操作:

  讓幼兒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擊音樂瓶,感知聲音的變化。

  讓幼兒用嘴依次對著每個瓶口吹一吹,試試能否聽到聲音,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

  教師指導建議:

  引導幼兒邊敲擊邊傾聽聲音的變化,并辨別哪個瓶子音調高,哪個瓶子音調低,并引導幼兒探討原因。

  *提醒幼兒在敲擊不同的瓶子時力度要相同,同時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壞玻璃瓶。

  拓展與替代:

  教師可根據音階調整水量的多少來制作音樂瓶,并為幼兒演奏樂曲。(懸掛音樂瓶聲音會更好聽)

  可將鋼管、竹筒等切割成長短不同的管子,懸掛起來制作成音樂筒。

  提供編鐘演奏的視頻資料供幼兒觀賞。

  科學小知識

  當用小木棒敲擊玻璃瓶時,瓶子和水會發生振動,當振動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由于每個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動頻率不同,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水越多,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氷越少,振動越快,音調越高。編鐘的工作原理與此類似,編鐘的鐘體小,敲擊時,振動就快,音調就高;鐘體大,音調就低。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意圖:

  為認真貫徹落實《幼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把握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以及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我生成了以科學領域為中心的中班主題活動《有趣的圓》。本次活動選自省編教材中班下冊主題《好玩的玩具》。活動中,主要通過幼兒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等方法,找出身邊的圓和身體上的圓,了解“圓”對人類的作用。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去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活動目標:

  1.能找出生活中圓圓的東西,并用肢體做出圓。

  2.了解“圓”對我們人類的作用,和“圓”成為好朋友。

  3.積極參與區域活動,并分享在區域中的探索。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手工區材料:紙、筆、橡皮泥等

  3.益智區材料:圖片、插塑玩具等

  4.奇思妙想區:彩帶、報紙、繩等

  5.音樂區:音樂歌曲碟片、各種表演道具

  活動重點:通過觀察讓幼兒找到身邊和身體上的“圓”。

  活動難點:動手操作創造出圓圓的東西。

  活動過程:

  1.律動《開汽車》,進人活動室。

  教師帶領幼兒跟隨音樂開汽車進入活動室。

  2.播放多媒體課件,發現生活中的圓。

  (1)讓幼兒觀察圖片,哪些東西是圓圓的。

  教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好多圓圓的'東西,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身邊、身上、公園里、馬路上等等,我們想想看,把它的名字說出來。 (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請幼兒一次性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教師:小朋友們,我們都喜歡吃水果,下面請你一口氣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幼兒踴躍回答)

  (3)教師引導幼兒在身體上找圓,然后用肢體來表現圓。

  (4)教師講解“圓”的好處,為什么有些東西做成“圓圓的”。

  3.區域活動:尋找圓、制作圓。

  幼兒到各個區域活動。活動中,教師個案觀察。

  (1)手工區:準備紙、筆、橡皮泥等材料,讓幼兒動手畫出、捏出、撕出大小不同的圓。

  (2)益智區:準備圖片、玩具等材料,讓幼兒在圖片中找出哪些東西是“圓”的,運用玩具插出圓的建筑物等。

  (3)奇思妙想區:準備繩子、彩帶、報紙等材料,讓幼兒動腦動手把這些不是圓的東西變成圓,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4)音樂區:準備和圓有關的歌曲,讓幼兒聽音樂創編出與“圓”有關的動作或者游戲,并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4.分享區域里的成果

  教師提出問題:

  (1)報紙可以怎么變出圓?你想到了幾種方法?(幼兒自由回答)

  (2)你發現圖片里的圓一共有多少個?(幼兒自由回答)

  幼兒提出問題:

  (3)為什么喝的水杯口是圓的?(幼兒討論)

  (4)為什么車輪是圓的?(幼兒討論)

  教師請創編動作的幼兒帶領其他幼兒一起跳舞。

  5.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本次活動重點,讓幼兒初步了解“圓”對我們人類的作用。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表揚。

  活動延伸:給每位幼兒發一條彩帶,請幼兒用彩帶想出多種方法變出圓。

  活動反思:中班幼兒正處于對任何事都好奇的階段,他們喜歡觀察、探索和挑戰,為滿足幼兒這一需求,我在活動中不斷地給幼兒拋出問題,讓幼兒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動手動腦。在整個活動中從頭到尾都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環節銜接有序,目標明確,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幼兒的興趣。我準備了一些常見的圓圓的東西的圖片,例如鐘表、硬幣、貓頭鷹、籃球等,讓幼兒找出哪些東西是圓的,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2.提出問題,讓幼兒思考回答。在活動中,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圓的,身體上有哪些是圓的,用肢體表現出圓來等。通過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善于思考的能力。

  3.利用區域活動達到教學效果。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我準備了幾個區域讓幼兒輕松愉快的去操作、實驗,幼兒互相交流,共同成長,尋找答案。

  總之,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目標展開,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還有不足之處,例如沒有關注到個別幼兒,沒有完全以幼兒為主,教師有包辦代替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應不斷改善。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5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游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愿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溫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戲“變變變”,導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

  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動手實驗

  師:你們知道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嗎?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里,一個杯子里倒上水,另一個杯子里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么樣?

  4.幼兒進行猜想,并說說為什么

  ①木耳變大了;②木耳變小了;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說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盡管孩子們的想法很夸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并觀察和比較干、濕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和驗證

  (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后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游戲:變呀變

  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并能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嘗茶水

  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里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持》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注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說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么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游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秘。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后,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愿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幼兒教案小兔怕怕04-14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1-02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2-20

幼兒科學游戲活動教案08-25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水08-25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5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水02-17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熱門】03-03

【薦】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3-03

幼兒園科學趣味活動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