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科學光與影子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1
設計意圖:
兒童是天生的大自然和科學的愛好者,自然界中的無窮奧秘、生活中的奇妙現象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是孩子議論的永恒主題。《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要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師要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吹泡泡”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童年時期最好玩、最難忘的游戲之一。通過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操作活動,引導幼兒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樣性和可變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及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洞洞和縫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
2、嘗試改變物體,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體驗吹泡泡的樂趣,萌發探究欲望。
活動重點:
探索發現有洞洞和縫隙的工具能吹出圓圓的泡泡。
活動難點:
嘗試改變物體,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鑰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樹葉、泡泡液、盆、毛巾等。
2、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基本部分:
激趣導入:
出示泡泡液,教師吹泡泡,幼兒觀察,感受吹泡泡的樂趣。
師:泡泡是怎么出來的?
二、基本部分
(一)探索發現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點。
1、猜想
出示鑰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樹葉,幼兒認識并大膽猜測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教師與幼兒共同記錄猜測結果。
2、驗證
(1)提出操作要求:
五人一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吹泡泡時,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液,不要對著同伴的臉吹泡泡。
(2)幼兒操作嘗試,教師全面觀察,及時給予支持與幫助。
3、小結
(1)觀察對比記錄表,講述操作結果(對有異議的工具請幼兒現場試驗。)
(2)交流:為什么有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呢?(幼兒交流原因,教師引導發現鑰匙、雪花片上都有洞洞,所以能吹出泡泡;而牙刷、梳子上雖然沒有洞洞,但有縫隙,所以也能吹出泡泡。)
(3)教師小結:只要有洞洞和縫隙的物體都能吹出泡泡。
(二)嘗試改變物體,動手制作泡泡器。
1、激發幼兒制作泡泡器的欲望。
2、交流方法(引導幼兒將學會的經驗加以運用,把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東西變成能吹出泡泡的吹泡器。)
3、幼兒動手制作,教師觀察,給予有困難的孩子幫助。
4、交流分享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使用各種工具吹泡泡,知道了生活中許多有洞洞、有縫隙的東西都能吹出泡泡;還知道了有些材料本來不能吹出泡泡,但經過小朋友動腦筋,也能變成好玩的吹泡器!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物品都能變成吹泡泡的工具,小朋友們回家后繼續找一找,試一試吧!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2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的對稱性。
2、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活動準備:
1、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片若干。
2、幼兒活動材料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
3、人手一張長和寬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
4、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動過程:
一、后面躲著誰。
1、教師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后面會是什么。(幼兒猜測,教師打開圖形讓幼兒驗證)
2、幼兒每人一張方形手工紙,折對稱圖形。(角對角折三角形,邊對邊折長方形等)。
二、找朋友。
1、在絨板上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說說他們為什么是朋友。
2、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
1、讓幼兒說一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
2、找找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眼睛、耳朵、手等)
3、請幼兒翻開幼兒活動材料,指導其找出對稱的圖畫并圖色。
4、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想對稱的另一半。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欲望。
2.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鐘等各種形象若干。
3.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二、引導幼兒操作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只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并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么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于表態,而是充分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愿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說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并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于活動,然后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并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折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4.交流與討論。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么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么秘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活動反思:
“光和影子”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銳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13、大班科學教案《影子是怎樣來的》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有趣的探索影子的產生。
2、使幼兒知道燈光、太陽光、月光、燭光等都能照出影子來,有光的地方才會有影子。
3、引導幼兒通過一系列實驗活動自己探索發現光被物體擋住就會出現影子。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是讓幼兒知道有光才會有影子,光被物體擋住就會有影子。
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實驗發現影子與光和物體三者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強光臺燈、大屏幕、手電筒每人一個、座墊每人一個、操作臺四張、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呈現出玩具的影子,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教師打開強光臺燈,然后將玩具放在適當的位置擋住光的照射,讓幼兒觀察發現玩具的影子,并通過讓玩具變換不同的姿勢使影子隨之發生變化,增強幼兒觀察的興趣。
2、教師為幼兒準備多種好玩的動物玩具,讓幼兒到燈光前自己選用各種玩具實驗演示,觀察影子、激發興趣。
評析:幫助幼兒保持興趣,進行互動學習,在興趣的驅使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感知發現:引導幼兒發現光與影子的關系。
1、打開臺燈,教師表演手影,讓幼兒觀察有趣的手影。
2、請個別幼兒到前面來表演手影游戲,教師控制開關,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打開臺燈時,屏幕上有沒有手影,關掉臺燈時屏幕上有沒有手影,讓幼兒知道:有光的地方才能有影子。
3、啟發幼兒說出還有什么樣的光能照出影子來。教師小結:太陽光、月光、燭光等,都能夠照出影子來。
評析:這個過程查老師的引導起到一個支架作用,讓幼兒在支架的支撐下添加新的內容,如教師打開臺燈表演手影,讓幼兒參加表演,教師控制開關引導幼兒觀察,打開臺燈有影子,關掉臺燈就沒有影子了,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的關系,這種支架式的互動就是將幼兒的興趣集于一個主題上,雖然孩子們并不很理解影子產生的原因,但是這生動有趣的探索卻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孩子們今后的學習成長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自由探索:引導幼兒自己實驗發現影子與光和物體三者之間的關系。
1、先讓幼兒猜想:是不是有了光就一定會有影子。
2、要求幼兒帶著問題去探索,引導幼兒注意觀察。
(1)、打開手電筒有沒有影子。
(2)、用手或玩具擋在光前,有沒有影子出現。
(3)、關上手電筒有沒有影子。
3、教師巡回指導幼兒操作,鼓勵幼兒間大膽交流。
評析:查老師對孩子的探索多次表現出驚奇和欣賞,使他們在打開手電筒和關上手電筒之間探索影子和光的奧秘,獲得直接經驗,并在老師的支持合作下,重新組合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不在是灌輸,而是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在探索中主動學習,這種等待不是袖手旁觀,而是通過細致的觀察,及時發現幼兒探索光和影子時的需要,及時給幼兒提供操作的材料:白紙,手電筒,玩具,蠟燭等,精心設計問題:1、打開手電筒有沒有影子?2、用手和玩具當在光線前有沒有影子?3、關上電源有沒有影子?適當的給孩子隱性的指導,整個活師幼互動是積極有效的,在探索時,孩子興奮地交流著各自的發現。查老師沒有給予任何答案,而是巧妙地問幼兒:你是怎么知道有了光才有影子呢?影子是怎么來的呢?及時恰當的提問有效的推動幼兒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集體討論學習:引導幼兒說出:光被物體擋住時就會出現影子。
1、請幼兒回答在上個環節中的發現,教師做實驗驗證。引導幼兒說出:光被物體擋住時就會出現影子。
2、讓幼兒說說還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影子,并說出產生影子的原因。
評析:查老師與幼兒一起驗證,發現影子的秘密:”光被物體擋住就會有影子”,讓孩子知道這個秘密是他們自己發現的,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熱情更高了。可見有了寬松的環境豐富的材料和濃厚的興趣,順應孩子的探索活動,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巧妙的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解決了問題。體現了幼兒與材料和環境的互動,同時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合作的溫馨,并且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正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基本要求。
五、戶外游戲:《找影子》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和認識。
引導幼兒到戶外尋找太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要求幼兒找到影子后說出:“我找到了大樹或某某的影子,因為大樹或某某擋住了太陽光。”
活動延伸:
有關影子的知識還很多,如影子的大小變化等,在基本實現了這次活動目標的基礎上,在活動區里多投放些操作材料。如:手電筒、厚白紙、暗箱、幻燈機、蠟燭等,引導幼兒繼續探索有關知識,結合藝術、語氣等活動加以開展“踩影子”、“畫影子”、“測量影子”等活動。
評析: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實際需要和游戲興趣;教育活動生活化,它既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回歸生活,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內容的選材充分體現了生活化的教育特點。這是活動設計的創新點。影子的產生是因為光照到了物體(不透明)上產生的。影子與光和物體三者之間的是密切的,在孩子們了解影子產生的基礎上,我們還將引導他們對”會變的影子”做進一步的探索.
教學反思:
這是一次科學探索活動,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在這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造了一個比較開放、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讓幼兒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保證了幼兒的感官與客體的接觸、感知和相互作用,獲得豐富感覺材料。在活動中,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發展,提高了觀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師不是以呆板的教學形式讓幼兒死記硬背各種光的特征,而是讓幼兒在教師提供的環境中自己去操作、發現、探索,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整個活動讓幼兒在動、摸、看、說等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及發散性思維能力,達到了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效果良好。我會把這些成功的經驗運用到以后的教學中去,以促進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4
活動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想象
2、通過欣賞詩歌,學習用優美好聽的聲音朗誦詩
3、學習字詞葉子、象、筆記、棉被。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四季的葉子
2、錄音機
3、樹葉標本卡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出示葉子標本卡片,引入課題
請小朋友看看這些漂亮的卡片是用什么制作的?
你認識這些樹葉嗎?知道叫什么名字嗎?
二、展開
1、關于葉子的交流活動
你見過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見過的葉子象什么?
2、課件—照片:欣賞詩歌
你們看圖片上是什么季節的葉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覺得象什么?
3、教師朗誦詩歌
春天的葉子象什么?
夏天的葉子象什么?
秋天的葉子象什么?
冬天的葉子象什么?
4、播放配樂詩朗誦
引導提問
春天的葉子象筆記,毛毛蟲用什么寫日記?
夏天的葉子像歌譜;蟬兒唱了多長時間?
秋天的葉子象卡片:風哥哥送給誰?
冬天的葉子象棉被;冬天的葉子像什么?
5、朗誦錄音
現在我們把這首好聽的詩歌一起朗誦一遍,錄下音來,播放給你們的爸爸媽媽聽好嗎?
三、結束
幼兒討論:這首詩歌為什么好聽,大膽發表自己的感受。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桃樹在四季的不同變化,對季節變化給樹木帶來的影響感興趣。
2、激發幼兒探索季節變化的欲望。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幼兒操作底板、圖片(春、夏、秋、冬的桃樹、蘋果樹、梨樹)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吃過桃子嗎?娃娃家門前也有一棵桃樹。有一天,媽媽對娃娃說:“娃娃,等桃樹結了桃子,媽媽就摘給你吃。”娃娃整天等啊等啊……可是桃樹又發生了什么變化了呢?我們一起開看一下吧!
二、運用課件,了解桃樹四季的不同變化。
1、完整欣賞,感知桃樹的`生長過程。
提問:在不同的季節里,桃樹發生了什么變化?
2、分段欣賞,了解桃樹在四季的不同變化。
1)桃樹在什么季節開花?它是先長葉還是先開花?
2)什么時候桃子成熟?
3)秋天到了,桃樹有什么變化?桃樹的葉子可以不凋落嗎?為什么?
4)冬天的時候,桃樹是什么樣子的?
3、通過圖解,讓幼兒懂得四季的輪換。
師:冬天,桃樹的葉子掉光了,還會再結桃子嗎?
三、操作活動:排排隊
1、幼兒四人一組,每人拿一張圖片,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排列。
師: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四個小朋友一組,每個小朋友拿一張圖片,請小朋友把圖片貼在底上,按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排列。貼的時候,還要說說:它們是怎么變化的?
2、幼兒操作活動,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發現蘋果、梨等樹木在不同季節發生的變化及與桃樹的不同。
師:你是給什么樹排隊的?有沒有排到不一樣的?
4、師小結:
1)桃樹:春天先開花再長葉—夏天桃子成熟—秋天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2)蘋果樹: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蘋果成熟、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3)梨樹: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梨子成熟、葉子變黃、樹葉飄落—冬天剩光禿禿的樹干。
師小結:像桃樹、蘋果樹、梨樹這樣秋天會落葉的樹,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落葉樹”,而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的樹叫“常綠樹”如:塔柏、松樹、棕櫚樹……
四、活動延伸:引導幼兒繼續探索季節變化的秘密。
師:還有很多樹也是“落葉樹”和“常綠樹”。小朋友回家的時候可以看一看,找一找好嗎?季節不僅對樹木產生變化,而且對我們人類也會產生影響,小朋友回家可以跟爸爸媽媽查一查資料好嗎?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6
學習目標
1、知道水的重要性。
2、討論節約用水的方法,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有關水的聲音的錄音。
2、《美麗村》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18頁。
3、大圖畫紙。
活動過程
1、播放水的聲音的錄音片段,例如沖馬桶聲、雨聲、水龍頭流水聲等,讓幼兒猜猜是什么聲音。
2、請幼兒說說水的重要性。(人、動物和植物都要水來維持生命,洗東西、煮飯做菜也要用水等。)
3、出示《美麗村》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18頁,與幼兒討論:
河馬先生洗澡的方法對嗎?為什么?
熊媽媽忘記了什么?
河馬先生和熊媽媽應該怎樣做?
你也像他們一樣浪費過水嗎?
有什么方法可以節約用水?
4、老師幫助幼兒把節約用水的方法寫在大圖畫紙上。
5、可讓幼兒在紙上加畫圖案,制作“節約用水承諾書”,然后一起簽名。老師可以請幼兒關注生活的細節,例如電子感應水龍頭會自動出水和關水;座便器的`沖水按鈕有兩個,一個可以沖大量的水,一個可以沖少量的水,這些都能節約用水。
活動評價
能說出水的重要性。
能說出節約用水的方法。
【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光與影子教案12-21
科學光與影教案04-03
【優】科學光與影教案04-04
幼兒園大班科學光與影教案12-11
光與影美術教案03-28
光與影教案幼兒園01-11
光與影作文08-13
科學大班教案11-10
光與影優秀作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