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語文教案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猛、緩”等10個生字。會寫“暗、降”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盤古的偉大之處。
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感受盤古的偉大之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揭題:古人云:“學貴生疑”,“疑則進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讀書。今天,我們一起來讀《盤古開天地》。
二、初讀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認讀生字。然后 同座互讀互查。識記生字。學生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三、研讀感悟
學生圍繞“人類的老祖宗盤古,是怎樣用自己整個身體創造美麗的宇宙的”這個問題進行研讀。
①重點研讀第二自然段,體驗盤古創造宇宙的艱難。
a.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體會盤古是怎樣把混沌一片的東西劈開的。
b.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詞)
c.通過朗讀,進一步體驗盤古開天地的艱難。
②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體驗神話故事想象神奇的特點。
a.讀一讀,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b.再讀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c.你還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書中的句式說一說嗎?
③采用多種朗讀形式朗讀全文,進一步體驗。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聯翩。學生伴隨配樂朗讀,想象盤古用自己整個身體創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臺。選擇自己最愛讀的句子,把它記在腦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聲”、“茂盛的花草樹木”等這樣的詞語。
③學生借助多媒體畫面嘗試復述。
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齊讀中心句“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
五、布置作業
把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講給家長或朋友聽,請他們提提意見。準備參加班內將要開展的“故事大王”評選活動。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能正確讀寫“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盤古的偉大之處。
③了解神話故事想象豐富的特點,并能把這個神話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
能把這個神話講給別人聽。
教學過程:
一、練講故事
①朗讀課文,做好講故事及評選“故事大王”的'準備工作。
②評選方法:小組內互講、互提意見,并推薦一句同學代表本組參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評選。
③講故事,評選“故事大王”。
④頒發“故事大王”證書。
二、指導寫字
①出示要寫的生字,引導觀察生字的結構特點。
注意左右結構的三種類型。提醒學生書寫時,多數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創”字左寬右窄。注意寫好半包圍的字。
②教師在田字格內范寫生字,學生仿寫。
③學生寫字、抄詞。寫后小組比較、評議。
三、課后作業
找其他神話故事讀一讀,講給別人聽。
板書:
18盤古開天地
風 云 雷
太陽 月亮
東 西 南 北 美麗的宇宙
大地 江河
花草樹木 雨露
語文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后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匯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
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時要有一定的速度。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到凡事都應該為別人著想,逐漸培養先人后己的良好品格。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16課《七色花》。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大意
1.出示預習提綱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不懂的詞語。
(2)思考:
①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以后發生了什么事情?
②珍妮手中的七片花瓣都是怎樣用掉的?
③你認為哪一片用得最有意義?為什么?
④你要是有一朵七色花,你會怎么用?
2.檢查預習效果,教師適當指導。
(1)指名讀課文,檢查讀音是否正確。
(2)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指導。
3.指導朗讀課文。
(三)總結、擴展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四)整體回顧課文
教案點評: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于本課的閱讀學習中。憑借閱讀提示或預習提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培養學生能聯系上下文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在學習中滲透德育教育:學習小姑娘真心助人,做有意義的事。
探究活動
同學們,學習了這篇童話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嗎?是不是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欲望在心中蠕動、萌發,快拿起筆把你的心聲寫下來。
1.我想對小女孩說……
2.他跑呀,跑呀,珍妮怎么也趕不上!……(續寫)
3.我也要寫一個童話故事,題目為:“×××”
4.讀后感。
5.……
語文教案 篇4
一、導入: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澆灌了禾苗,蕩滌了灰塵,也浸潤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東西?
——雨。那么,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鄭愁予的詩《雨說》,看看這位天空的淚水是如何給田野帶來微笑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
2、標題為“雨說”,那么,雨說了些什么呢?
(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萬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那么,“雨”為什么要來探訪四月的大地?第一節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注:齊讀第一節詩后,討論板書如下)
田圃
禁錮
種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魚塘
滯留
游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啞
調子
(暗示了社會生活的艱辛)
2、“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你們”是指什么?說說“雨”怎樣來親近它們的?作者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重點探討:第5、7、8這三節詩。)
踩——田圃——潤如油膏
看——牧場——抽發新苗
繞——池塘——說聲好
聽——溪水——練習洗衣謠
物
柳條——笑彎腰
石獅子——笑出淚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復蘇的景象
教
愛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嘩啦啦響
人(兒童)
注:(1)、聯系上面的內容,說清對比手法的運用。
(2)、聯系寫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認真體會第五節詩中采用擬人手法的運用并充分的聯想,說說牧場是如何的抽發出怎樣的新苗?雨是如何對魚兒說聲好?溪水是如何的練習怎樣的洗衣謠?
(4)、想象第七節詩所描繪的畫面。
(注:采用讀的形式來完成。)
(5)、第八節詩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義?“春天”僅指季節嗎?為什么?
(6)、討論以下的問題3。
3、為什么說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它所說的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A、白云——自由的象征。
B、
(1)、雨具有返老還童之心;即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雨是帶給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萬物都像它一樣,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所以這句詩也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憧憬。
4、雨為什么說“來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句中的“蘋果”的含義是什么?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注:
A、見書中句子;
B、引導學生體驗吃蘋果時的感受以及“擦著嘴”的神態后。點明:“蘋果”的深刻含義具有雙關語意:一是指真正的蘋果;一是指作者帶給少年兒童的自由、快樂、幸福就像甜美的“蘋果”一樣。
C、表明了“雨”的真正來意。
四、作業:
1、說出描寫春雨的詩句。(至少兩句)
《初春小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五。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處處…夜…花…”
2、以“雨的自述”為題,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語文教案 篇5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出現的生字詞,明確作者的觀點。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現狀。
3.思考本文的文體特點,了解議論文的文體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進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明確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學習證明觀點的方法。
3.培養思辨能力,體會科學家對人類負責的精神。
評價任務:
1.速讀全文,概括作者觀點。
2.自主學習,明確并講解什么是真正的克隆人。
3.細讀課文,做小小辯論家。
4.分析、理解文中語言和口頭表達的不同。
5.比較探究議論和記敘等表達方式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有個神通,就是拔掉身上的毫毛就可以變出無數個孫悟空的離奇故事想必大家都一定還記得,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克隆技術的發展,克隆人類已經不是夢想。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讓我們一起走進邱仁宗先生的《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一文中尋找答案。
二、速讀課文,明確觀點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題目所包含的信息,標畫出作者觀點,同時展示預習所得。)
1.從課文題目來看,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認為本文論述的重點是什么?
從課文題目來看,本文談論的是關于(1)克隆技術(2)倫理問題。論述的重點其實就是關于克隆人的倫理問題。這是本文的論題,不是觀點。
2.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什么是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出和供體完全相同的人?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生命體,還是一個具有獨特心理、社會性的人。“克隆人”:具有與他或她的父本或母本相同的基因組;還具有其特殊的心理、行為、社會特征。
在現有技術下無法克隆出和供體完全相同的人,關鍵在于父本或母本的生長環境無法復制。
3.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在技術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倫理上不應該做。(不要克隆人。)
4.“倫理”是什么意思?
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
三、細讀課文,爭做最佳辯手。
(朗讀課文“有什么理由可在倫理上為克隆人辯護”部分,為自己的論點從課文中尋找依據。同桌間分配正方、反方,學生隨手圈點標畫,找到自己觀點的依據,為辯論做準備。)
正方觀點:不要“克隆”人。
反方觀點: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克隆”人。
反方觀點的依據:(1)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選擇;(2)可以避免遺傳病;(3)為了科學研究;(4)為病人提供器官,將來用作移植;(5)為了“優生”;(6)克隆同性戀者,發展同性社區;(7)進行星際航行。
正方觀點的依據:(1)成功率低;會在克隆過程中產生嚴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經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2)成功率低;會在克隆過程中產生嚴重缺陷的克隆人;需要大量經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會產生嚴重后果。(3)克隆人也是人,長大后不愿意當做被研究者怎么辦?(4)克隆人也是人,長大后不愿意提供器官,怎么辦?(5)克隆什么樣的人才算“優生”不好界定;克隆的人會使意識形態的、宗教的、民族的爭斗加劇,世界會更加得不到安寧。(6)用同性戀者的體細胞克隆出來的不一定是個同性戀者。(7)克隆人不愿意作星際航行,要回到地球去,怎么辦?
小結:本部分內容分別從反面和正面加以論證,客觀上讓讀者了解所謂的克隆人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從倫理上講,“克隆人也是人”克隆人應享有“人”的權利。PPT投影介紹:議論文有兩種基本方式,即立論和駁論。立論指議論目的是為了從正面證明自己提出來的論點。駁論指議論目的是為了反駁某一錯誤的論點或相關的論據、論證。在同一個論證過程中,立論和駁論乃是一物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的關系。
好的辯論者不僅能夠針對對方觀點進行有力有理的反擊,還要使自己的表達更加嚴密。在剛才大家的口頭辯論中也運用了作者所提供的材料,那么,是大家的表達好呢?還是作者的表達好?
(引導學生品味本文嚴密、準確的語言表達。比如:“是不育者的唯一偏好的選擇”“唯一”是指只有這一種選擇,排除了解決不育問題的其他方法,表達準確。)
四、再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默讀課文“克隆人的反論證”部分內容,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小組內無法解決的,教師引導、解疑。)
1.作者首先指出了反對克隆人的理由中,有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有些理由不是根本性的,其中,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什么?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有哪些?
不能成立的理由是:⑴以宗教理由反對克隆人 ⑵以生命的奧秘是神圣的,人類不應干預為理由。不是根本性的理由是:⑴克隆人會導致人類基因庫的單一性,多樣性的喪失對人類的前途不利。⑵克隆人會破壞家庭結構的完整性 ⑶克隆人的法律地位難以確定
2.作者在提出反對克隆人的論證之前,為什么要列舉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對克隆人的理由,并進行反駁呢?本部分內容是多余的嗎?
作者首先對贊同克隆人的各種理由進行逐一批駁,再列舉五條不成立或不是根本性反對克隆人的理由,并指出這些理由不科學,不嚴密,不成立,就把推理中的各種漏洞堵上了,自然得出對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論證,這使文章的推理顯得更全面,更嚴密。這樣不多余。
3.“滑坡論證。即使克隆人的一些理由本身可以成立(例如解決不育、防止顯性遺傳病),一旦邁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難阻擋。因此,必須在開始就剎車。”這段話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滑坡”、“剎車”的含義是什么?
(常用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于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于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比喻論證 ;一旦邁出克隆人的第一步,后面就很難阻擋 ;停止克隆人。
4.本文還出現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結合具體句子學習論證方法,積累議論文文學常識。)
作業設計:
每年的3月5日是學習雷鋒紀念日,你認為在新時代還需要“雷鋒精神”嗎?寫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運用所學的論證方法,表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1.本文的難點在于本文比較特殊的文體。很多資料上都把本文當做議論文來教學,個人認為,這篇文字應該是具有議論性質的科普短文。難點一在于議論的文體八年級的學生接觸的很少,這就需要較多的時間(不論是課前預習的,還是課堂上的)來理解;難點二在于本文科普知識是學生比較陌生的,有很多生物學上的專業詞語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礙,需要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己的預習來掃除。
2.在課堂上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還是很感興趣的,有益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由于本篇課文的內容較長,在時間的把握上需要有較高的效率,對學生的預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前三個環節能夠在課堂上很好地解決,第四個環節由于時間原因,當做課堂的檢測,效果也不錯。
3.這篇科普性質的議論文沒有按照常規的議論文的教學方式(先介紹文體知識,再進行論證方法的講解)進行,而是努力實現將生字詞、論證方法在理解內容,了解作者觀點的過程中隨文而教。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經典]語文教案02-06
(精選)語文教案09-16
(精選)語文教案10-02
語文教案[精選]08-24
【經典】語文教案11-03
語文教案07-21
語文《趙州橋》教案12-05
(經典)語文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