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鐵杵成針》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鐵杵成針》教案(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鐵杵成針》教案 1
語言領域 鐵杵磨針
活動時間:
活動目標
1、萌發做事要有恒心、肯下功夫的意識。
2、嘗試用不同的語氣表現不同的人物。
3、理解成語內容,明白成語寓意,豐富詞匯“杵”。
重難點分析
重點:了解故事內容。
難點:明白成語寓意,在生活中能恰當地使用成語。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收集李白詩作,了解詩人相關知識。
2、故事錄音《鐵杵磨針》〉;表演用道具(“繡花針”“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請幼兒背誦李白的詩,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李白能成為著名的詩人,與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非常有關系,你們想聽一聽這個故事嗎?”
(二)展開
1、幼兒完整欣賞故事錄音一遍。
師:“故事中有誰?老婆婆在干什么?她想把什么磨成繡花針?如果你來做你覺的能實現嗎?
2、串講故事,理解內容。
師:“李白問了老婆婆什么問題?老婆婆怎么回答的呢?‘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李白從這件事中受到教育,產生很大的變化,說說他有哪些變化?”
3、表演故事,體驗角色。
引導幼兒利用道具,用恰當的表情、動作和語氣表現人物特點。
4、為故事起名字,簡單了解成語的特點。
(1) 引導幼兒給故事起名字。
師:“你能為這個故事起個像,《鄭人買履》一樣簡短的名字嗎?”
(2) 簡單了解成語的特點。
師:“‘鄭人買履’、‘鐵杵磨針’都是成語,它們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語言交流的固定短語,它會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和一個深刻的道理。”
5、講解成語“鐵杵磨針”所含的道理。
師:“‘鐵杵磨針’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小結:不論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三)結束
引導幼兒再次看圖講成語,講評幼兒表現,自然結束。
教學反思:
《鐵杵成針》教案 2
教學目標
1、走進成語故事,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2、了解有關學習的成語故事,理解成語的內涵。
3、積累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
教學重點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明白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課時設計: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成語故事?誰來說說看。(指名學生自由回答)
師: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濃縮了深刻的道理。很多成語還包含著生動有趣的故事呢?
2、小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了解幾個有關學習的成語故事。(板書課題)
二、故事一《鐵杵成針》
1、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詩人,可他小時候卻非常的頑劣,成績并不好,是什么事情讓李白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態度,變得勤奮好學起來呢?課件。出示思考題。
2、學生觀看視頻《鐵杵成針》。(思考:是什么事情讓李白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態度,變得勤奮好學起來呢?)
3、指名學生回答。
4、小結。是呀“鐵杵成針”的故事也是對他后期的學習影響很大。也從這個故事中,李白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出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學生讀后,背一背。
李白被人稱為“詩仙”,是個很有才華的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的'大詩人都需要刻苦的學習,那么作為普普通通的我們,無論我們的天資如何,都應該持之以恒地努力學習。
三、故事二《懸梁刺股》
1、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讀書的人有很多,我們再來看看下一個故事,邊看邊想: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人讀書很勤奮?
2、學生觀看視頻《懸梁刺股》,指名回答。
3、小結:面對學習,古人從來不懈怠,《懸梁刺股》的故事在三字經中也有記錄了。
出示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經》
4、師領讀,生齊讀。背誦
四、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懸梁刺股
《鐵杵成針》教案 3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標
1、正確朗讀《鐵杵成針》,認讀“卒”,會寫“逢卒”2個字。
2、結合注釋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學習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教具
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設計意圖
導入
()分鐘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則文言文《囊螢夜讀》,了解了關于“熱愛讀書”的一段佳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則文言文《鐵杵成針》。(板書課題:鐵杵成針)齊讀課題。
2、釋題:“鐵杵”是什么意思?“鐵杵成針”又是什么意思呢?(“鐵杵”,是“用來舂米或搗衣的鐵棒”的意思。“鐵杵成針”就是把鐵棒磨成繡花針的意思。
【課件出示13】
李太白就是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謫仙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成,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3、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出示:【課件出示14】
(1)是誰把鐵棒磨成針?
(2)為什么把鐵棒磨成針?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4、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鐵杵成針》這個故事?
鼓勵學生質疑,訓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愛動腦筋的習慣。
新課
教學
()分鐘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初讀課文,學習字詞。【出示課件15】
自由讀文,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1)注意讀準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逢卒”。
“逢”半包圍結構,先寫辶上面的部分。:辶書寫順序:點橫折折撇捺。
“卒”獨體字結構,注意下面的橫寫得長一些,基本壓在橫中線上,豎壓住豎中線。
2、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3、讀后學生評價,【出示課件16】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可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4、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5、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6、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棄”是“放棄”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還”是回去,到學校去的意思。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出示課文大意:【出示課件17】
磨針溪,坐落在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
(板書:李太白放棄學業老婆婆鐵杵成針)
四、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出示課件18】
(要把鐵杵磨成細針,需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們擁有這樣的精神,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就會成功。)(板書:不輕言放棄,堅持就會成功)
3、“鐵杵磨針”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出示課件19】
(1)只要堅持不懈,就算是鐵杵也能磨成針。
(2)一個人,認準了一個目標,只要堅持不懈,就可以創出佳績。
(3)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標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5)要把鐵杵磨成細針,需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們擁有這樣的精神,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無論做什么事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功夫不負有心人。重視生活細節,那將影響你的一生,請牢記:世界上沒有你做不到的事,關鍵在于你的心態。
初讀課文環節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并且讀出節奏,實際上讀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對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這一環節對文言文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抓住機會點撥指導,再提出關鍵性的問題,隨著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不斷增加,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自然顯現,可謂水到渠成。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分鐘五、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流利地朗讀課文。
板書
內容囊螢夜讀【出示課件20】
車胤:謹慎勤勞而不知疲倦
囊螢夜讀夜以繼日
鐵杵成針
李太白放棄學業老婆婆鐵杵成針
不輕言放棄,堅持就會成功
課堂作業新設計【出示課件21/22】
一、給句子中紅色字注音。
1、家貧()不常得油。
2、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2、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三、《鐵杵成針》這則文言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
一、1、貧:貧窮2、棄:放棄
二、1、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所感動,回去繼續完成學業。
2、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
三、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就會成功。
《鐵杵成針》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故事中的生字新詞,了解故事的內容。
2、學習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理解成語的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成語故事。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成語故事《鐵杵成針》,理解成語的表面意思,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后來人們把這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加以錘煉,便形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背誦下我們積累的成語。)
2、學生起頭,背誦成語接龍。(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積累更多的成語,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這種學習精神。)
3、導入: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精華,它們有的莊重嚴肅,有的機智幽默,而且大多數的成語背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個有趣的成語故事,大家想不想看?這個成語故事的名字叫做“鐵杵成針”。(板書課題:鐵杵成針)不過,老師有個要求,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些問題認真去觀看。
4、出示閱讀提示,指名讀要求
(二)學習成語“鐵杵成針”
1、欣賞故事。
2、小組討論交流。
師:故事我們已經看完了,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提示和故事內容,把你的發現和你小組內同學說一說。
3、匯報
(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2)李白在學習上遇到了什么困難?后來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你對他了解嗎?(指名背李白的詩,出示介紹李白資料的課件)
(3)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鐵杵成針”這則成語的意思?鐵杵是什么意思?
生說后,觀看課件,板書成語意思:將鐵杵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學生齊讀)誰能用鐵杵成針說句話?
(4)看了這個故事,你最想說些什么?
師:只要同學們堅持學成語,日積月累,就會掌握很多詞條,你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不斷提高,這就好比鐵杵成針。
(三)表演鐵杵成針(李白這些成績的.得來跟他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然而,鐵杵成針這件事對他后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演一演鐵杵成針這個故事。
1、小組內先分工排練。
2、全班匯報。
(四)“鐵杵成針”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誰能講一講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語故事。
(五)練習題
1、看圖猜成語,說意思。
2、成語計算題。
(六)總結
師: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功呀!
《鐵杵成針》教案 5
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鐵杵成針》,認讀“卒”,會寫“逢”。
2、能夠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的意思,繼續使用“組詞法”理解文意。
3、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學素養,培養優秀品質,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難點:
1、能夠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的意思,繼續使用“組詞法”理解文意。
2、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學素養,培養優秀品質,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理解課題
1、根據線索猜詩人
2、讀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有難度的地方一定要多讀幾遍。
2、指名讀,檢查自學情況。
3、指導生字,教師相機正音。
4、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逢,半包圍結構,最后一筆平捺要寫得舒展。
三、再讀課文,讀好節奏
1、過渡:讀文言文,我們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奏。
2、出示句子,指導朗讀重點句子: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逢/老媼/方磨鐵杵
3、多種方式朗讀。
四、回顧學法,理解文意
1、提問: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小結:確實學習文言文有很多小妙招,昨天我們學習《囊螢夜讀》時,用了一種方法——擴詞法。現在我們繼續嘗試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天的學習中。
2、運用擴詞法,說說句子的意思。
出示: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1)指名說,(2)提問:這句話向我們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起因(板書:起因),李白讀書未成,棄去,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3、萬事有因必有果,你能在文中找出故事的結果嗎?(板書:結果)
出示: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指名說意思,并說出哪些字運用了擴詞法。
4、對比:未成,棄去。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李白前后的變化為什么這么大,請從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5、出示: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板書:經過)
(1)請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并說出哪些字運用了擴詞法。
(2)問之,曰:“欲作針。”這里原本應該有對話的,卻被省略了,哪個字起到了這個作用呢?(之)
(3)小組共學補充對話內容,進行角色表演朗讀。
①_____________(誰)問_____________(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還可能有第二次對話,會說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出故事。
五、感悟道理
1、感“文”意。
A、讀過這個故事,你有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嗎?
——神秘的“老媼”
——做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磨杵成針”
——老媼真的'為了得到一根針?一根針用得著用鐵杵來磨?
(李白家的親人特意安排的,老師安排人扮演的,神仙變化的……)
B、“世傳”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完成學業,不可半途而廢)
C、你曾經放棄過什么追求嗎?讀了這篇文言文,你又感何意呢?
2、故事中的李白正是受到老婆婆鐵杵成針精神的啟發,完成了學業。這條不知名的小溪也因此有了名字——磨針溪。這個故事不但成就了這條小溪,還濃縮成一個諺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課外閱讀材料,嘗試用今天學到的方法說說大意。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③。后為當世大儒④。
————《漢書》
注釋: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學問的讀書人。
2、古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今天的古文之旅也結束了,我們不僅認識到了一位知錯就改的李白,還認識了一位堅持不懈的老婆婆,當然我們還學到了學習古文的方法,喜歡古文的同學可以讀讀朱文君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孩子們愿你們讀萬卷經典,做中華好少年!
七、布置作業
1、必做作業:根據原文,把理解后的意思串聯起來,把這則故事說給家人聽。
2、選做作業:推薦閱讀朱文君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
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起因
經過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結果
《鐵杵成針》教案 6
教材分析
這則文言文,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鐵杵成針》以文言文的形式闡明了學生從小比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本課選取的是關于學習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語言凝練、意蘊豐富的語言特點,是激勵學生發奮學習的佳作。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但方法需要教師引導,所以把朗讀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確的斷詞斷句,才能把句子讀通順。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要注重指導文言文的讀法,一定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同時,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培養,教會學生采用“組詞法”理解字的意思,從而理解整句話的意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鐵杵成針》,認讀“卒”,會寫“逢、卒”2個字。
2、結合注釋和組詞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學習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的朗讀,從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
2、學習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難點:
參考注釋和使用組詞法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孩子們,老師想用一句話來介紹一下自己:吾以運動為樂也。誰聽明白了我的說的話?誰愿意像我這樣說一說自己的'愛好。
生:吾以跳舞(畫畫、唱歌等)為樂也。
師:孩子們真是甚聰慧呀?
2、師:看,文言文,挺簡單的。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則文言文,它選自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讀出它的名字:《鐵杵成針》。師板書,生書空。
3、抽生讀課題,齊讀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師:大家知道鐵杵是什么?生:鐵杵是用來舂米或搗衣的鐵棒。鐵杵成針,就是把鐵棒磨成繡花針。
師: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
對,借助注釋,是我們讀懂文言文的一個好辦法。
“鐵杵成針”又是什么意思呢?
2、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出示。
(1)是誰把鐵棒磨成針?
(2)鐵杵能磨成針嗎?
師:孩子們提的問題真好!相信你學習了這則文言文,就能找到答案了。
3、先聽老師朗讀這則文言文。你們聽明白了講的是誰的故事呀?你了解李白嗎?你會背李白的哪首詩?(抽生三個,并齊背一首)
過渡:相傳李白小時候學習并不認真,十分貪玩。長大以后,他卻成長為一位大詩人。是什么改變了他呢?
4、請孩子們小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語句,遇到不會讀的字,做一個記號。
5、來,這些字你讀準了嗎?課件出示:還卒業逢老媼
課件出示: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真能干,你會寫了嗎?
“逢”是半包圍結構,先寫“夆”,再寫“辶”;“卒”是上下結構,部首是“亠”,“I”不上插兩“人”中間。
請把這兩個字寫在田字格旁邊。寫字時要注意:身正、腰挺、足安。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悟。
(一)現在,請孩子們再次讀課文,邊讀課文,邊讀注釋,可以在文中圈點標注,把課文讀懂。
(二)我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經常用到借助注釋,把句子讀懂。那沒有一個注釋的句子,你能讀懂嗎?
出示: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誰來讀一讀?抽生讀2—3。
1、這句話,沒有注釋,你能讀出它的意思嗎?
我們先來看這個字,“棄”,這個字是什么意思?抽生,預設:你想到了“放棄”,你剛才用了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個字?生:組詞。
師:組詞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
2、“成”,我們來給“成”字組詞,抽生組詞(多抽幾個,大概5,6個)
3、組這么多詞語,選哪一個呢?抽生選擇。你是怎么想到選“完成”?一個字可以組很多個詞語,但是我們要選擇一個準確的,符合這個句子的詞。這種方法叫著:組詞法。
用上組詞法,你再讀讀這句話。誰讀出了整句話的意思呢?
4、明白了意思,我們再請孩子來讀這個句子,相信你會讀得更好。抽生讀,分組讀。一起讀。
(二)接下來,請大家借助注釋和我們剛學習的組詞法,來讀懂剩下的句子。同桌交流,互相說一說,你的理解。
1、出示第三句: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
(1)看偏旁猜字意。“媼”是女字旁,我們知道是一位女性,再加上前面的老字,就明白了它指的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2)抽生讀。(3人)
你讀懂了這句話嗎?生說意思。
這條溪指的是哪一條呢?
抽生讀,男孩子讀,女孩子讀,一起讀。
男孩們和女孩們都讀得不錯!給你們點贊。
過渡:看到眼前的情景,李白很好奇,于是他走上前:
2、出示:問之,曰:“欲作針。”
(1)“問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老媼,您磨鐵杵做什么?)
孩子沒有用尊稱,要及時提醒。
看,古文語言更簡潔、凝練。
(2)回到古代,你就是李白,你會怎么問?(師提醒:古人常用“汝”來指“您”,“為何”來指“什么”。)
預設:汝為何磨鐵杵?
(3)如果你扮演李白的時候加上動作和表情,那就更有趣了!抽生,師為老媼。
(4)我看出來了,孩子們都想趕緊來演一演?那就同桌之間互相演一演。抽生,表演。
(5)我們一起再讀讀這句話。
3、過渡:聽了老媼的回答,李白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呀。文中是這樣說道(手指屏幕),學生讀: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1)“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其”指的是老媼。
(2)太白被什么感動?老婆婆的意志是什么?(引導學生說出:持之以恒等)
(3)太白當時會怎么想呢?
(4)老師想到了一句俗語,你想到了哪一句?
預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從此以后,李白專心讀書,當他學習上有點松懈時,他想:(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當他遇到困難時,他想:(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當他寫詩冥思苦想時,他想:(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師:是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最后,李白成長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5)太白懂了這個道理,你懂了嗎?說說你懂得了什么?
預設:(我也要持之以恒,完成學業,不可半途而廢。)
(6)讀懂了課文,我再請一個孩子來讀。抽生讀,前面三排讀,后面幾排讀。
四、繪聲繪色講故事
1、同桌講一講這個故事,加上表情和動作,會讓你講的故事更精彩哦!
2、抽生講故事。(你的故事講得真精彩,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為他點贊吧!)
3、會讀書的孩子,能把這個故事讀成一句話。(歸納主要內容)
4、讓我們再一次,讀一讀這則文言文。
五、你能挑戰背誦嗎?
六、小結方法:
我們是采用什么方法學習這篇文言文的呢?
課件出示:反反復復讀課文,聯系注釋講文意,討論交流明道理。
七、拓展延伸:
出示: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1、你能把這句文言文,讀懂嗎?
2、從這句話中,我們也讀懂了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生活中,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3、結束語。
師:感興趣的孩子可以把這篇《水滴石穿》全文找來讀一讀。還可以讀讀朱文君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孩子們愿你們讀萬卷經典,做中華好少年!
持之以恒
板書設計:
李太白 老媼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鐵杵成針》教案 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字詞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與典雅。
教學重點:
選擇自己喜歡的誦讀方式,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新
1、李白詩歌,比賽誦讀。
同學們,大詩人李白的詩,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歡哪一首,背給大家聽一聽。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李白有著的小古文,請看課題。
(PPT出示:17、鐵杵磨針)
2、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⑴讀一讀
指名讀,讀后評議。
(讀得很正確,很流利,可是中間無停無頓。跟老師來讀——鐵杵/磨針,這樣來讀,有什么感覺?對,有了節奏,感覺很有味道,別人聽了,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么呢?是木頭,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⑶看一看
請看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易啊。文中寫了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來看課文。
二、初讀文本
1、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ǎo)/方/磨鐵杵,問之,曰(yuē):“欲作針。”白/笑其拙(zhuō)。老嫗(yù)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還(huán)/卒(zú)業。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3、教師引領,慢慢誦讀。
(重點指導讀好下面兩句話:
相同語句,不同斷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4、標出停頓,自由朗讀。
5、同位互讀,互幫互輔。
三、檢查自讀
1、讀讀詞語,重點正音。
⑴示詞語,指名朗讀下面詞語:
磨針溪眉州棄去yù zhuō huán zú
chǔǎo yù欲作針笑其拙還卒業鐵杵老媼老嫗
⑵教師領讀,讀出節奏,讀得連貫。
⑶學生齊讀,讀得整齊,讀得響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義。
老媼老嫗
(看“媼”“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媼”“老嫗”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指名朗讀,糾正斷句。
(指名朗讀全文,重點糾正斷句。)
4、學生齊誦,誦得整齊。
五、細讀感悟
1、觀察字形,說說“曰”字。
⑴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
⑵聯系文中語句,觀察“曰”字字形,說說“曰”的意思。
(外框是個口字,里面一橫代表舌頭,表示舌頭在動,在說話,所以“曰”就是說的意思。)
⑶讀一讀帶有“曰”的語句。
2、人物稱呼,不斷變幻。
⑴文中是怎樣稱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辯一辯:為什么不都稱呼李太白?這樣稱呼有什么好處?
(避免重復,表達更簡潔。)
⑶讀一讀帶有上面人稱的語句。
3、聯系語句,說說“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議一議:李白笑誰笨拙?太白感受到了誰話中的意思?
(老媼、老嫗,所以,“其”在這里指老嫗、老媼。)
⑶讀一讀帶有“其”字的`語句。
4、聽聽故事,組組詞語。
⑴教師講述。
在眉州這個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條小溪,小溪叫磨針溪。磨針溪這外名字是怎么來的呢?世間傳說,大詩人李白曾經在這座山中讀書……
聽出來了嗎?這里的“世”就是?對,世間、世上;“傳”呢?對,傳說。你們發現了吧,古文中的一個字,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詞。你們來看看,“過小溪”的“過”,組個詞,“路過”可以,“經過”也很好,“躍過”,也可以,“趟過”,這個詞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笨拙;功到自然成,功?功夫;成?成功。古時一個字,現在一個詞,所以說古文語言簡潔、凝練。)
5、調調順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這三句話,讀一讀,說一說,意思相同嗎?表達的順序有什么變化?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世傳李太白山中讀書
世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
(意思一樣,可是表達的順序不一樣,第一句強調的是“山中”,第二句強調的是“讀書”,第三句多了一個字,是現在的說法,感覺是大白話,語言不簡
練了。)
⑵讀一讀書中的語句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之=問誰?問什么?
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⑵讀一讀帶有“之”字的語句。
六、變幻朗讀
1、變成詩歌,更加醒目。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過小溪,逢老媼
方/磨鐵杵,問之,曰:
“欲作針。”
白/笑其拙。
老嫗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2、打著節拍,開心誦讀。
3、娓娓道來,如講故事。
⑴教師講述:磨針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哪,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嗨……就這樣,娓娓道來,誰來接著講?
⑵學生講述,講后評議。
(一個故事大王誕生了,一個未來的會講故事的爸爸誕生了……)
4、抑揚頓挫,像說評書。
(教師引領,一句一句說評書。
話說,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
5、教師吟誦,音韻悠悠。
(這篇小古文,語言凝練,語句像詩一樣,不但可以讀,而且還可以唱。如果有古琴來伴奏,那就更好了,你聽——(教師吟誦)
6、總結歸納,提煉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讀,可以打著節拍讀,可以講述,可以說評書,還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樣,讀得開心,讀得陶醉!
七、嘗試背誦
1、看著填空,嘗試背誦。
⑴出示內容。
磨針溪,在。世傳,未成。過,逢老媼,問之,曰:“。”白。老嫗曰:“。”太白。
⑵自由背誦。
2、樂于展示,我來背誦。
3、眉飛色舞,齊聲背誦。
八、拓展延伸
1、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這個故事,可以濃縮成兩句諺語,看: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指名朗讀,3齊聲誦讀。
九、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如何開開心心地誦讀,俗話說,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愿大家多多誦讀小古文,喜歡上小古文!下課。
《鐵杵成針》教案 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恭、勤”等生字,規范書寫“螢、焉”等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情感與價值
能用自己的話復述兩則文言文,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難點】
在朗讀中學會停頓,初步掌握誦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搜集注釋及相關資料,課上與同學交流。
教師:1、查看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情。
2、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囊螢夜讀》
一、激情談話,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許多刻苦學習的故事,你能列舉出這樣的故事嗎?孫敬——懸梁、蘇秦——刺骨、匡衡——鑿壁借光……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學習的古文《囊螢夜讀》。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1、初讀正音。指導書寫,指名讀詞語。
課件出示:囊螢、恭勤不倦、博學
指導書寫:“囊”結構緊湊。上部扁小;撇、捺盡量伸展。
“恭”的撇、捺要舒展,蓋住下面的“”。
“勤”字要注意左部橫畫布白均勻。
2、課件出示課文《囊螢夜讀》。
指名讀課文,師范讀課文。強調“盛、數”在文中的讀音。
3、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生:車胤。
誰收集到車胤的資料了?給大家介紹一下。課件出示車胤的相關資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停頓。
(2)對照注釋或查閱字典,弄清古文的意思。
2、匯報交流。
(1)指名分句讀。先注意讀準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頓。
(2)男女生讀,齊讀。
師:對照注釋,你弄清了哪些字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師:擴詞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倦——疲倦,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生自由匯報。
4、指名分別說說這則古文的意思。
5、如果你就是車胤,我想問問你,為什么要夜以繼日地讀書?(生自由匯報。)
6、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啟示?
生:無論環境多么惡劣,我們都要勤奮苦學,這樣日后必有成就。
7、指名讀,齊讀。
四、布置作業
課件出示:鑿壁借光。看看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你們自己能不能讀懂它。
【板書設計】
囊螢夜讀
時間:夏夜
人物:車胤
原因:家貧不常得油
經過: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自強不息勤學上進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詞句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先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學習文言文知識與積累,閱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不足之處]由于時間關系,課外拓展沒有讓學生表達,時間沒有掌握好。總是擔心學生沒有基礎,可文中生字的讀音很重要,實詞也很重要,句子翻譯很重要等等,結果一堂課下來什么都不舍得丟,什么都想講到,什么都想抓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時間的分配。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批注
《鐵杵成針》
一、激情談話,理解課題
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精華,學習文言文《鐵杵成針》,請你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用了什么方法學習《囊螢夜讀》?這節課我們能不能也用這個方法來學習《鐵杵成針》呢?
揭示課題,理解“鐵杵”。
1、讀一讀,然后評議。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鐵杵”呢?
師:理解漢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這個字與木有關,“杵”是什么呢?是木頭,還是木棒?對,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木棒。那么“鐵杵”呢?
3、看一看。
課件出示圖片,這就是鐵杵,一頭粗一頭細的圓鐵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針,不容易啊。文中是誰要把鐵杵磨成針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初步感知
1、為了更好地朗讀課文,先來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逢”的“辶”起筆低,平捺長伸,托住被包部分。
“卒”上橫短,下橫長,豎要在正中,與上面點對齊。
2、課件出示文本,標好停頓。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4、檢查自讀,重點正音。
5、看部首,猜詞意。如:老媼、老嫗。
生:看“媼、嫗”的部首,跟“女”有關,聯系前面的“老”字,可以想到“老媼、老嫗”分別指老奶奶和老婆婆。
6、指名朗讀,糾正斷句。
7、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你們了解他嗎?生匯報。課件出示李白的相關資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停頓。
(2)對照注釋,弄清古文的意思。
2、匯報交流。
(1)指名分句讀。先注意讀準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頓。
(2)男女生讀,齊讀。
師:對照注釋,你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還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4、觀察字形,理解“曰”的意思。
讀一讀帶有“曰”字的語句。聯系文中語句,觀察“曰”字的字形,弄清意思。
四、拓展延伸
學完這篇文言文,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自由匯報。
課件出示諺語,大家誦讀。
(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齊聲朗讀。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初步學會了如何斷句,如何理解字詞,如何誦讀。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希望大家多多誦讀小古文,喜歡小古文!
【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我以獨白式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我讓學生們吟誦課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還可以廣泛地積累語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不足之處]本節課學生們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得還不夠透徹,我沒有更好地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知識經驗有所不同,對文本內容領悟、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接受速度較快的學生可以給學習文言文稍弱的學生解決一部分難點。在這一階段,因為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可能還存在不徹底、語言表達不準確的情況,這時候,我應該給予合理指導。
《鐵杵成針》教案 9
一、故事引入,初識文意
1、談話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精衛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幾篇文言文,知道了學習文言文主要用各種讀得方法:(課件出示:1、斷句讀;2結合注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我們今天繼續用這種讀的方式來學習《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則《鐵杵成針》,你知道這個故事是講了關于誰的故事嗎?(出示課件,簡介李白)
2、引伸學習:
李白小時候《鐵杵成針》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現在,故事濃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讓我們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時代,看看你能不能準確地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含義呢?
二、斷句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1、(課件出示原文)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停頓,用鉛筆在課文中用“/”劃出朗讀節奏。并用小窗發語音。(檢查糾正讀音。注意“還”的讀音。)
2、課件出示斷句,學生對照。
3、誰來讀讀試試?(指名朗讀,把握節奏)。讀文言文,有標點符號的地方要讀出停頓;沒有標點符號的,根據意思也需要適當讀出停頓,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
4、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發語音。
5、我們接力來讀讀試試吧?看誰讀音準確,讀得流利,朗讀過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同時,故事內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借助注釋,借助故事內容,理解文言文的`內容,達成本課的訓練目標。借助注釋,理解內容。】
三、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1、文章的節奏感讀好了,下面請你借助注釋讀一讀,看看能理解課文嗎?
2、請同學們小組群內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從文中理解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可以說文章的出處,或者詞語的意思)小窗發語音到群交流。
3、活動檢測自學效果。
活動1、下面老師出一個詞,你會解釋嗎?(出示課件詞語解釋,提問:你是怎樣知道它的意思?借以總結理解文言文詞語方法:借助注釋;組成詞語;借助經驗)
活動2、你能理解這句的意思嗎?發語音解釋一下吧?(課件出示句子)
活動3、下面請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讀原文,請另外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
預設
鐵杵:用來搗米或者搗衣的鐵棒。大家看圖片,“杵”,本來是舂米或者搗衣的鐵棒,要把它磨成縫衣服的針,得需要多長時間?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來激勵人們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這,它和現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樣嗎?你是怎樣理解的這個詞?
方:正在,也和現代文意思有較大差別。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動。
感:被感動。
媼:婦女的統稱,這個我們在第一課《清平樂、村居》一文學過。我們可以借助經驗理解
棄:放棄(從“棄”字你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李白不能堅持學習的做法)
卒業:完成學業。指導書寫“卒”
4、通過這的故事,我們可以提煉一個詞語:鐵杵成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活動檢測的方式。激發學生學文言文的興趣,同時積素詞語,溶實本課朗讀課文,表達感悟。】
四、指導朗讀,加深感悟
1、請大家再次帶著感悟去朗讀課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誰來朗讀一下?大家評一評,他讀的怎樣?
3、你還想試試嗎?(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過朗讀表達文意,同時積累語言關聯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談話引入:像“鐵杵成針”這樣告訴我們要刻苦學習、持之以恒的故事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再看篇《司馬光好學》這則文言文故事,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1、斷句讀;2結合注釋理解讀;3、品讀感悟讀,自己讀明白這則文言文。
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①患:擔心。
②若:如。
③游息:玩耍休息。
④迨:至,到。
⑤倍誦:“倍”通“背”,“背誦”的意思
⑥乃:才。
⑦嘗:曾經。
⑧或:有時
⑨詠:吟詠。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及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生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騎馬走路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獲就多了!”
六、分層布置作業
A、讀熟課文《鐵杵成針》,并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B、詩仙“李白”一生詩作頗豐,請搜集其中一首,進行詩配畫。
《鐵杵成針》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學生會認 “恭、勤” 等 4 個生字,能正確書寫 “囊、螢” 等 9 個字,理解 “鐵杵成針” 等詞語的意思。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體會文中李白所受的啟發,懂得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并從中受到啟發。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播放動畫短片《鐵杵成針》,提問學生:同學們,看了這個動畫,你們知道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引出課題,板書 “鐵杵成針”,并讓學生齊讀課題,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解決。
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糾正讀音錯誤。
教師出示生字詞卡片,帶領學生認讀生字詞:
認讀生字:恭(gōng)、勤(qín)、焉(yān)、卒(zú)
認讀詞語:鐵杵(tiě chǔ)、成針(chéng zhēn)、老媼(lǎo ǎo)、還卒業(huán zú yè)
強調易錯字音、字形,如 “卒” 的寫法,“焉” 的讀音。
全班齊讀生字詞,鞏固記憶。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畫出節奏停頓,如 “磨針溪,在 / 象耳山下。世傳 / 李太白 / 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 / 是溪,逢 / 老媼 / 方磨鐵杵。問之,曰:“欲 / 作針。” 太白 / 感其意,還 / 卒業。”
學生模仿教師的朗讀節奏,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引導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理解課文大意,圈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疑難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小組討論,適時點撥。
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逐句講解課文意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磨針溪,在象耳山腳下。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世間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
“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他)路過這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正在磨鐵棒。
“問之,曰:‘欲作針。’”:(李白)問她(在干什么),(老婦人)說:“想要把它磨成針。”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動,就回去完成了學業。
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婦人的意志堅定?李白受到了什么啟發?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涵。
(四)朗讀背誦,體會情感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如分角色朗讀、男女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
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和課文大意,嘗試背誦課文,教師提示背誦要點。
指名背誦課文,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給予鼓勵和評價。
全班一起背誦課文,強化記憶。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總結故事蘊含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就一定能成功。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的啟發,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拓展閱讀:推薦學生閱讀《囊螢夜讀》《程門立雪》等其他勵志文言文小故事,進一步感受古人勤奮學習的精神。
五、課堂小結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生字詞、課文大意和道理。
表揚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積累文言文知識,多讀經典作品。
六、作業布置
背誦并默寫《鐵杵成針》。
把《鐵杵成針》的故事講給家人聽,并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
閱讀一篇文言文小故事,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讀后感。
七、板書設計
鐵杵成針
李白:棄去→感其意→還卒業
老媼:方磨鐵杵→欲作針
道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鐵杵成針》教案】相關文章:
鐵杵成針05-01
鐵杵成針的故事03-14
[經典]鐵杵成針的故事03-15
鐵杵成針的啟示作文04-12
鐵杵成針的故事匯總(10篇)03-15
鐵杵成針的故事[常用10篇]03-15
考研數學復習 需要鐵杵成針的毅力05-01
讀《鐵杵成針》有感05-06
古有愚公移山,鐵杵成針,滴水成江 -元旦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