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5篇【精選】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各種電動玩具,能探索發現其共同的特征。
2、知道電池在電動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確使用電池的方法。
活動準備:
1、 如有條件,請幼兒從家里帶一個電動玩具到幼兒園。
2、 電池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介紹自己的玩具。
教師:今天小朋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玩具。請你說說你帶的是什么玩具?
請幾位幼兒演示自己的玩具給大家看,激發大家的.興趣。
2、 確立小組名稱。
教師:請你們自己都來玩一玩自己的電動玩具,看一看他們會不會動?
教師:你打開開關的時候,你的玩具會怎樣?(玩具汽車向前跑、玩具母雞生蛋了。)
教師:電動玩具為什么會動?(玩具里有電池)
3、教師幫助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
教師:老師請大家把電池拿掉,看看玩具還會不會動?(不會動、不會轉、不會亮。)
教師:我這還有兩個玩具,他們為什么安上了電池還不能動呢?(將電池裝反了)
教師:請你們也來試一試,在你的玩具中裝上電池,看他會不會動?個別指導幼兒裝電池,教師示范裝電池。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發現磁鐵的秘密,感知磁鐵的特性。
2.愿意參與探索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3.初步感知磁鐵的.磁性與生活的關系。
4.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實驗器材:磁鐵、帶回形針的紙小魚、水彩筆、螺絲帽、棉簽、螺絲釘、扣子、別針、發夾、橡皮筋、紙片、回形針、小棒、塑料玩具、硬幣、氣球一人一份。
2、觀察記錄表一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釣魚游戲。
二、大膽的猜想。
1、認識實驗材料。
2、想想哪些會被磁鐵吸住,哪些不會被吸住?
3、學會把自己心里想的記錄在記錄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膽嘗試磁鐵吸吸吸。
1、動手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
2、與小伙伴交流結果。
四、大膽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五、拓展經驗,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輕松地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 固體 液體;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區分液體和固體,知道液體和固體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
1、把教室的一個角打扮成超市的樣子,里面投放食物【醋、醬油、礦泉水、油、石頭、木塊、蘋果、梨、積木、餅干、面包、蠟燭、糖、鹽】
2、人均紙、筆一份。
活動過程:
1、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液體 固體。
A、小朋友,今天天氣好不好?老師帶你們去我們學校的超市走走吧!【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的區角部分】
教師有意拿瓶水,讓幼兒觀察水的`形態,晃一晃它會流動,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只能裝在瓶子里,它倒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狀。
教師又有一拿了一箱積木,取出一塊來,摸一摸,捏一捏,讓幼兒仔細觀察,積木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狀,大小也不會變化。
B、教師小結:有一定形狀還有一定大小【大小不會變的】這種物體叫做固體。它們的狀態叫做固態。如;石頭、梨、金屬。沒有一定形狀【形狀會改變】。有一定的大小這種物體叫液體,它們的狀態叫液態。如:水、酒精、油。
2、區分液體和固體。
A、小朋友我們幫幼兒園的超市重新理理貨吧!將是固體的物品放在左邊的貨架上,將是液體的物品放在右邊的貨架上。
B、鑒別對錯,將其中理好的一部分讓幼兒辯別是固體還是液體,并將擺錯的確認后,教師加以重擺,鞏固幼兒對液體與固體的區分
3、了解固體和液體可以相互轉化。
小朋友有些東西常溫下是固體,經過高溫會變成液體。我們買些實物回活動室試驗一下吧。【聽音樂坐回自己的位置。
A、試驗一:將蠟燭點燃,然后傾斜滴在紙上會變成水成了液體。
小結:常溫下蠟燭是固體,經過高溫熔化變成液體,滴下后溫度又恢復到常溫,所以蠟燭液體又變成了固體。
B、試驗二:將糖倒入溫水中晃一晃,糖會全部化在水中變成糖水,變成液體。
小結:糖是固體通過放入溫水它會熔化到溫水中成了液體。
C、試驗三:拿一根雪糕在教室中放一段時間后變成了雪糕水成了液體,提問幼兒將這些雪糕水放入冰箱中又會變成什么?
小結:雪糕在冷凍的狀態下它是固體,在常溫下它就會變成液體。
活動延伸:
小朋友有時固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可變成固體,快把你知道的畫下來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我班的自然角里飼養著幾條泥鰍,前段時間.孩子們在給泥鰍換水時不小心把泥鰍掉在了地上.幾個孩子們手忙腳亂地抓了起來,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們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發現。我知道孩子們對泥鰍不容易抓的現象產生了興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鰍》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并了解泥鰍的主要特征。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初步了解了魚類知識。
2.泥鰍、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紹泥鰍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像。
活動過程
1、觀察感受泥鰍,了解泥鰍的外形特征。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為便于幼兒觀察,事先在幾個大臉盆中放若干泥鰍和水)
幼兒觀察后自由講述自己的發現。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邊有胡須。
幼:背上有鰭,尾巴上也有,游起來很靈活。
師:是呀.這一點和誰一樣啊?
幼:和魚一樣。
師:是的。因為它也是魚家族中的`一員啊。你們有沒有發現泥鰍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從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么好處?
幼:能幫它逃走。
幼:因為很滑。別人不容易抓住。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么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幼兒可能回答不上來),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錄像.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說的,錄像中都說到了。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幫它的皮膚呼吸。
幼:能幫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師:黏液對泥鰍的好處真不少啊。
2、嘗試體驗、比較發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
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后集體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說泥鰍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現在你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很難捉。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長時間才捉到兩條。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沒捉到,后來用兩只手才捉到的。
師:泥鰍在你手里是怎樣的?
幼:我剛把泥鰍捉到,它就馬上從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時拼命扭動,要從我手里逃走。
師:泥鰍這么難捉,是什么在幫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幫忙。
師:哦,有了黏液,泥鰍真不容易捉啊。剛才我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鰍呢,這個辦法也挺好。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試捉泥鰍。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樣都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兒嘗試、比較、發現不同。
評析
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于泥鰍主要特征的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由觀察泥鰍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與其生活環境的密切關系。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帶著泥鰍長得什么樣?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問題進行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幼兒處于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觀察氛圍,不要求幼兒獲得完整知識,只要是幼兒有自己的觀察與發現就行了。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同伴、老師交流,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建構相關知識,而教師此時只是一位積極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在幼兒描述自己的發現時,我們針對黏液這一難點展開分析、設疑,讓幼兒自己發現、猜想,而后在操作實踐和觀看錄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們對活生生的泥鰍不易抓是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我始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在活動中以抓為主線,在抓的過程中發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材料的出現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只有試捕捉泥鰍的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共同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于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現。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
2、讓幼兒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使幼兒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
4、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重點: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和你們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聲讓幼兒聽辯,導入新課。
二、認識青蛙
"小朋友你見到的青蛙是什么樣子的?小時候,它的名字叫什么?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小結:小蝌蚪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變成青蛙的,我們看段視頻就明白了!
三、觀看課件,幼兒總結出青蛙的生長過程。
1、播放課件一遍,提問:
"小蝌蚪經過哪些變化,最后才成了青蛙呢?(師根據幼兒回答,張貼圖片。師不做評價)
2、再次播放課件一遍,提問:"小蝌蚪是這樣變成青蛙的嗎?(請個別幼兒參與評價。)
師小結:原來呀,青蛙是經過了:卵→小蝌蚪→長出前腿→長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的生長過程。
四、分發作業單,鞏固認識青蛙的生長過程。
五、總結:青蛙生活在小河、水溝及水田中,以蛾、蚊、蠅類等農業害蟲為主要食物。據統,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只害蟲。每只青蛙吃掉這么多害蟲,成千上萬只青蛙吃掉的害蟲就很多了。因此,人們把青蛙稱為"捉害蟲高手",并把青蛙當做人類的好朋友。
相信小朋友們,從今天起,我們一定能做到保護青蛙,愛護青蛙。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青蛙》結束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從選材、設計、準備到教學,雖然我能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季節和興趣需要出發,詳細地考慮了各個方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在課后發現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改進的。如: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給幼兒觀察的玩具青蛙科學性不夠,幼兒的探索、嘗試機會不夠,就此問題,本人認為這節課還可作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一、注重幼兒已有的基本經驗。新《綱要》明確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但是我在教學前的幼兒探究做得還不夠,幼兒只是對小蝌蚪感興趣,但課前教師沒有細致地引導幼兒觀察過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故幼兒缺乏已有的基本經驗。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幼兒都說不出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過程,這時教師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去觀察,講述和用身體的動作來體驗、表現,故科學活動的目標體現還不夠。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讓幼兒觀察過青蛙的生長過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問題的出現了。
二、提供的科學活動材料要真實。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觀察的材料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給幼兒提供的觀察物與真實物有所不同的話,那么會給幼兒的觀察造成一定的錯誤,影響科學活動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因此,在本次科學活動中,教師雖然為幼兒提供的玩具青蛙與真實的相差不遠,但畢竟還是有所出入的。因此,這里教師可將觀察物玩具青蛙換成圖片或多媒體,就可避免這一問題了,達到教學的目標。
三、采用的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
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對每個環節的精心設計與考慮。從幼兒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出發,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在第二、三環節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圖片,讓幼兒枯燥地觀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長過程,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興趣不高。這里可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進行教學,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總之,本次教學活動存在的不足說明,在我們預設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兒的基本經驗、需要、能力、興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使幼兒在愉悅、輕松的教學活動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目標。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學教案07-11
大班科學教案:浮起的雞蛋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談感覺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學吹泡泡_大班科學教案06-29
大班科學教案:物體間的空隙_大班科學教案07-07
大班科學教案:牽牛花_大班科學教案07-06
大班科學教案:大力紙橋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07-04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2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