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6-11 12:33:1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科學教案范文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科學教案范文集錦十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剝一剝、嘗一嘗的過程中認識蠶豆顏色、外形、觸感和味道;

  2. 在剝蠶豆的過程中發現多種剝蠶豆的方法;

  3. 體驗剝蠶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人手一只小碗;

  2.煮好的.蠶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盤每組一只;笑臉盤每組一個;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寶寶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 出示蠶豆,引發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師:什么顏色?你看,像什么?(觀察顏色,形狀)師:請一位寶貝上來摸一摸,感覺怎么樣?(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導猜測,想象里面藏著什么;

  師:摸起來鼓鼓的,里面藏著什么呢?(神秘狀,激發猜測想象)

  3.認識操作材料;

  師:究竟里面藏著什么呢?等會兒,韓老師請你們來剝一剝。剝開來,就知道了。

  師:現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么?(一托盤蠶豆、小碗人手一個)師:猜猜空空的小碗用來干什么?(放什么?)(放剝出來的蠶豆)師:現在請寶寶搬小椅子到桌子邊坐下。(按組先后)小腳藏在桌子下面,就開始剝。

  4. 指導寶寶剝蠶豆;

  師:剝出來,是什么?什么顏色?

  分組指導剝蠶豆的方法。(鼓勵寶寶自己剝)

  5. 引導寶寶觀察蠶豆寶寶,并與豆莢的表皮進行比較

  師:摸一摸蠶豆寶寶,感覺怎么樣?(滑滑的)師:蠶豆寶寶摸起來滑滑的,豆莢摸起來毛毛的。

  6. 引導寶寶嘗一嘗煮好的蠶豆;

  師:這滑滑的,綠綠的蠶豆,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么味道呢?

  師:我帶來了煮好的蠶豆,請你們嘗一嘗。

  (拿出煮熟的蠶豆)師: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輕輕放進小嘴巴,啊嗚啊嗚真好吃!

  師:蠶豆的皮皮放到笑臉盤中。(不然笑臉盤要哭咯)教師分發蠶豆到每組的餐盤中。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日食時三天體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

  日食的成因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日食、月食圖片

  教學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掛圖或幻燈片

  教學課件:無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

  前面的課我們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發生變化,就產生了月相。今天,我們來研究另一種情況,如果日、月、地三天體在空間中運動到了一條線上,彼此發生遮掩,就出現了日食和月食。我們先日食的有關知識。

  (學生活動)請每組同學準備一個大球和一個小球,按照教材的“觀察兩球的遮掩現象”圖的要求,觀察看到的現象,將空白圖補全。

  (講解)日食是月亮轉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將太陽全部或部分遮擋住,使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的現象。教師講解日食形成時三天體的位置關系,日食的原理。

  (講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種:全食、偏食和環食。請同學們觀察教材的“日食的類型”圖,找出本頁兩張圖的對應關系。找幾位同學描述日食的三種類型發生時,星體的位置關系有什么不同?教師:當大小兩星體體積不變時,環食比全食時,兩星體的距離要遠一些;偏食是小星體在大星體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過時發生的。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調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擬日食的實驗”圖中的演示,繪制出日全食的全過程。

  (學生活動)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的“討論”和“思考”,進行討論。

  (教師)

  (教師提問)日食常見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由于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和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平面有一個夾角,因此更多的時候,月亮從地球繞太陽運動軌道的上方或下方通過,不會遮掩太陽;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陽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籠罩的地區很有限,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們很難觀察到日食。

  (新課結束)當堂練習教材的練習1、2、3。教師重點講解練習3。

  教案點評: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體空間位置變化形成的,為了讓學生完全了解這樣的位置關系,本段落設計了多個活動;因此,將這些活動組織好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從前面的月相知識引出三天體彼此掩映的知識,然后通過實驗和繪圖,是學生對日食、月食有直觀的體會。最后,教師通過幾何圖形,將學生的直觀體會升華到理論高度。

科學教案 篇4

  第一單元《測量》概述:

  學生在二年級時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質量單位“噸”。

  上述單位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對學生來說,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千米”和“噸”對他們而言是比較大的、相對抽象的單位,所以在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的建立上成了難點。此外,估測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的方法,對學生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是這一單元的一個重難點。

  針對這些學習特點,擬以下教學措施:教學設計中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加強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給學生留有創新的空間。

  [1]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課堂作業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2]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計量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明確1分米=10厘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操作中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初步認識植物的花和果實。

  2、 會利用簡單的圖像、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3、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植物的花和果實,會利用簡單的圖像、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植物花和果實的資料。

  教學準備:

  一盆開花的植物、一盆掛滿果實的植物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法、觀察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我們的植物一天天在長大,當枝上出現第一個花蕾的時候,它帶給了我們什么信息?

  二、 新課

  1、 花的記錄

  (1) 生交流第一次發現花蕾的日期,觀察并記錄花蕾的變化。

  (2) 填寫種植記錄三。

  (3) 師:一株植物一生中會開多少朵花?你有辦法統計嗎?

  (4) 學生討論交流,填寫種植記錄四。

  2、 觀察果實。

  師:植物開花一般會怎么樣?我們來觀察辣椒果實的生長位置和外形特點。

  生觀察后交流,并畫出辣椒果實。

  師:我們怎么統計一株植物一生中會結多少果實?

  3、 比較花和果實的`數量,并畫出花和果實數量統計圖。

  4、 數種子

  師:數一數,一個果實中有多少粒種子?

  師指導學生把辣椒切開,為學生準備好鑷子、手套、白紙,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數種子,以免傷害學生的皮膚和眼睛。

  學生討論:通過自己的觀察數據,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們的植物種植記錄

  師:植物的一生要經歷怎么樣的過程?

  討論小結:播種、發芽、長出花蕾、開花、結果、收獲種子。

  三、 全課小結

  四、 課外作業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聞與同學交流。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混合后性能可能會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

  2.通過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學生掌握一些分離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

  重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難 點:材料不同,分離的方法就不同。讓學生體會到分離混合物時一定要注意觀察混合物的性質,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思廣益,想出更多分離辦法

  教 具:粳米、面粉、鐵屑、木屑、磁鐵、水、盛水的容器、篩子、盒子、簸箕、餐巾紙或過濾紙、黑墨水、綠墨水、滴管、噴壺等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我們每天制造著許多混合物,但同時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開。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離混合物(板書課題)

  二、分離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1.出示面粉盒,將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內,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2.學生操作(也許學生會用撿的方法)

  3.將幾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問:你怎樣將它們分開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內,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問:這時你應該怎樣將它們分開

  5.學生思考、交流

  6.嘗試操作 傾斜裝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復敲打盒底;用篩子篩;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

  三、分離混合物——鐵屑和木屑

  1.出示鐵屑和木屑混合物

  2.討論:我們能找到多少種方法把鐵屑和木屑分開

  3.分組實驗、記錄分離的過程和方法

  4.小組匯報交流:

  四、小結

  有些物質混合后仍然保持原來的性質和狀態,如木屑和鐵屑;有些物質混合后發生了變化,如鹽和水混合成為鹽水。這節課通過分離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學們都掌握了一些分離混合物的方法。其實,根據混合物的性質不同,分離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此外,還有一種分離墨水的方法現在已用在中藥研究中,用來把草藥中有治療功效的成分分離出來。

科學教案 篇7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

  2. 用正確的方法測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3. 能運用調查的方法,獲得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健康的具體措施。

  7. 能舉例說明感冒時,應選擇什么藥物治療,并能對自己的選擇說明理由。

  二、教學重點

  1. 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別提出幾條減少呼吸系統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統健康的具體措施。

  三、教學難點:

  1. 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解釋每個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現象,能與其他同學交換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舉例說明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的因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A.談談自己是怎樣呼吸?

  B.發現別人又是怎樣呼吸的?

  2.學習新課

  體驗呼吸

  A.活動目標

  1.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

  2.能有根據地解釋人體吸氣和呼氣的過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廣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豐要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動過程

  1.上課開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煙而損傷的肺的'對比圖片。

  問:是否知道這是人體的哪個器官,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雖然這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難度,但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并對呼吸器官的保健問題引起重視。

  2.人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細觀察.分析呼吸的過程。當學生明確肺是氣體交換的最重要器官后,組織學生反復體驗呼吸過程中胸部的變化。以吹氣球為例有助于學牛觀察胸部在呼吸時的起伏變化。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給食物分類;

  2、調查本班學生最愛吃的三種食物制成統計表;

  3、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4、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的:

  1、每天吃的飲食,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對自身的健康增強意識;

  三、教學準備:

  老師:圖片、統計表

  學生:碘酒、土豆、蘿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實物;

  四、教學過程:

  1、(1)出示食物圖

  提問:同學們能用一個詞概括這些東西嗎?(食物)

  看到這些實物你有什么想法?人為什么要吃食物?

  (2)導入新課:

  俗話說:“人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科學,吃得健康,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 我們吃什么

  2、認識食物并分類:

  (1)學生閱讀教材40頁的資料,并劃出你知道的營養成分。

  (2)互相討論:你們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識?

  糧食類:主要有淀粉、雞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質;

  油脂類: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類:主要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纖維素

  (3)指導學生認識食物營養標簽;

  3、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器材及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用”碘酒“探測”淀粉“的實驗,并觀察異同,做好記錄;

  (3)檢測花生米里有沒有油脂,并做好記錄;

  4、填統計表:

  (1)學生回答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指名學生上講臺在統計表中畫圈,其余學生思考愛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統計表,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存在什么問題?

  (4)討論: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結:

  食物要多樣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飽,10多年前是味道,現在是吃健康。

  6、作業:

  了解我們一在中必須補充哪些營養,以及各種營養需要多少?并從哪些食物中獲取?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

  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

  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環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蚯蚓運動和反應的特點:靠環節間的縮放運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鼓勵學生飼養蚯蚓,以獲取更多有關蚯蚓的信息。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古詩《西湖二首》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了解大明湖景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才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湖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于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

  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

  光盤、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西湖二首》古詩的詩意,領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蓬瀛、桴、槎、曠蕩”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擊”部分,。

  (1)學生自讀,借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關濟南大明湖的資料,比一比,誰搜集的'最多最豐富。

  4、總結評價階段

  (1)生自我總結,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言的優秀學生。

  板書設計:

  大明湖

  湖面平隨葦岸長,碧天埀影入晴光。一川風露荷花曉,六月蓬影燕坐凉。

  滄海桴浮成曠蕩,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須辛苦求人外,自有仙鄉在水鄉。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花朵》科學教案10-06

《除垢》科學教案10-07

科學教案介紹10-07

恐龍科學教案10-05

恐龍的科學教案10-05

磁鐵科學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