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公轉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會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齒輪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
知識與技能
●知道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與功能;
●知道怎樣來傳遞運動和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其樂趣;
●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中的傳動裝置。
學生準備:帶一些會運動的玩具如玩具賽車、跳蛙、回力汽車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
1、談話:我知道同學們都愛看動畫片,下面就播放動畫片《木偶奇遇記》的片斷。
2、提問:第一個運動的物體和最后一個物體之間隔得很遠,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接觸,可為什么仍然能夠引起最后一個物體的運動呢?討論交流。
3、再次觀看錄像,欣賞動力傳遞的過程。
4、結合錄像解釋:這些可以把動力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
5、提問:你還在哪些物體上見到過傳動裝置?你能描述一下這種裝置的結構嗎?(教師適時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體,展示物體的傳動裝置和傳動方式。)
6、談話:這些傳動裝置是怎么樣傳遞動力的?常見的動力傳遞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動力的傳遞》。(板書課題)
二、探究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和功能。
(一)、探究皮帶傳動的特點。
1、教師出示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操作演示。學生觀察:這個傳動裝置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2、認識皮帶傳動裝置的結構:一根皮帶、兩個大小不同的輪子。
3、教師操作皮帶傳動裝置,學生觀察輪子的運動狀態。
4、交流討論:當大輪運動時,小輪是何種狀態?大輪和小輪的運動方向是怎么樣的?大輪和小輪轉動的快慢一樣嗎?動力是依靠什么傳遞到小輪上的?
5、講解:我們把這種傳動方式叫做“皮帶傳動”。皮帶將運動和能量從一個輪子傳到另一個輪子上,帶動了輪子的轉動,也決定著輪子運動的方向。
6、分組操作實踐。
⑴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模型;
⑵設法將大輪和小輪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時轉動,畫下皮帶傳動的示意圖;
⑶記錄下大輪和小輪的轉動方向和快慢。
7、交流匯報,操作演示。
8、討論:皮帶傳動有什么特點?
9、小結:皮帶傳動裝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帶和它所連接的兩個輪子或滑輪組成的。通過皮帶,一個輪子的轉動被傳到另一個輪子上。皮帶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輪子轉動的快慢,能改變輪子轉動的方向。
10、欣賞:利用課件展示皮帶傳動裝置運動的畫面,了解皮帶傳動裝置在機器運動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洗衣機、電梯、縫紉機、游樂場里的旋轉玩具、工廠里的機器、農村的脫粒機、拖拉機等)
(二)、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
1、電腦演示、放大座鐘內部的傳動裝置,觀察:傳動裝置的結構跟皮帶傳動裝置有什么不同?
2、觀察傳動裝置的運動狀況,了解此種傳動方式叫“齒輪傳動”。
3、分組操作實踐:
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內提供的材料做一個齒輪傳動裝置,研究它的傳動特點并填寫實驗記錄:
⑴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方向轉動齒輪A,觀察發生的現象。
⑵增加一個齒輪,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觀察另外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記下另外兩個齒輪的方向和快慢。
ABC
方向快慢方向快慢方向快慢
轉動AxxBxxCxx
4、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5、討論:
⑴在齒輪傳動裝置中,相鄰的兩個齒輪轉動方向有什么特點?
⑵齒輪傳動中,齒輪轉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6、小結:齒輪傳動裝置由兩個或多個齒輪組成。齒輪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齒輪轉動的方向、能改變齒輪傳動的快慢。無論一個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與它相鄰的齒輪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要使兩個相鄰的齒輪朝同一個方向運動,必須在兩者之間再加入一個齒輪。齒輪的旋轉速度取決于兩個齒輪的大小,還與兩個齒輪齒數的比值有關,比如一個16齒的齒輪會使一個8齒的齒輪的轉速增加一倍。
7、擴展閱讀:幾種齒輪傳動的裝置(教材15頁)。
普通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傘形齒輪傳動、內齒輪傳動
8、比較:皮帶傳動和齒輪傳動各有什么優點和缺點?
(皮帶傳動可以遠距離傳動,但容易損失動力;齒輪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但必須近距離。)
9、設疑:你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既可以遠距離傳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的.傳動方式呢?
(三)、探究鏈傳動的特點。
1、依靠一根結實的鏈條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操作演示鏈傳傳動裝置,學生觀察兩個輪子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
2、交流發現。
3、操作實驗器材,體驗鏈傳動的特點。
4、比較:鏈傳動與皮帶傳動、齒輪傳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鏈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傳遞力,也可以遠距離傳遞力,但工作動力不能太大,因為受到鏈條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鞏固應用,遷移拓展。
1、談話:各組學生分別觀察自己小組帶來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個部分是起傳動作用的,說一說它們分別屬于哪一種傳動方式。
(電動賽車里應用的是齒輪傳動、音樂盒里應用的是齒輪傳動、自行車應用的是鏈條傳動……)
2、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機器分別運用了什么傳動方式呢?
3、拓展遷移:
⑴玩一玩:
將兩只注射器裝滿水,用膠管連通,推動或者拉動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觀察另一只活塞的運動,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類型的傳動裝置。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
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4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
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
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
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辨別出常見的金屬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舉3個以上的實例說明金屬材料是從什么礦物中提煉出來的。
3.能通過觀察發現大多數金屬礦石的共同特性。
4.能設計實驗研究“銅、鐵、鋁”等金屬有哪些特性。
5.能舉3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常見金屬的用途。
6.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生活中各種金屬制品,如鐵鍋、銅鑰匙、電線、鐵刀、銅幣等;分別含有銅、鐵、鋁、鋅、鉛、鎢等各種金屬礦物質的金屬礦石,電池、燈泡、小刀、酒精燈等實驗工具。金屬用途方面的資料或圖片。
教學過程:
1、談話:20xx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從礦物中冶煉銅和鐵,鑄造出銅器和鐵器。自從掌握了冶煉技術以來,人們從礦物中提出許多有用的金屬,如銅、鐵、鋁等。現在,利用金屬制成的工具、機器等隨處可見。
2、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由金屬制作的各種物品,你知道嗎哪些?
3、交流。
4、打開書,80頁,圖中這些物品分別是由那種金屬制成的用直線將礦物、金屬及其制品聯系起來。
5、匯報結果:
6、交流:從金屬礦物中能提煉出哪些金屬?這些金屬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資料給大家展示一下。
7、提問:你想研究金屬的哪些性質?
8、選擇問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提示學生設計對比試驗,進行比較分析。
9、匯報實驗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組活動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1、分析實驗結果。
12、討論:金屬的這些性質有哪些用途?
13、總結:金屬的共同性質與用途。
附板書:
18.金屬的來歷(第一課時)有金屬光澤
銅導電性能好鐵傳熱性能好
鋁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延展性)
金屬的來歷(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能描述煉鐵的基本過程,體驗到煉鐵的復雜性。
2.能模擬開采礦物的主要過程。
3.將本組的開采方法與其他小組交流。
4.能為本“公司”的產品設計一段較好的廣告詞。
5.能從保護環境的'角度提出處理廢礦渣的方法。教學準備:
有關煉鐵的資料和圖片;
幾種礦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錘子、棉布、泡沫塑料杯、護目鏡。教學過程:
1.談話:上節課我們研究了金屬的共同性質,金屬通常是從巖石或礦物中提取出來的。
2.出示人們從鐵礦石中提煉鐵的資料和圖片
3.講解:鋼鐵的冶煉過程包括:
⑴傳送帶將原料送入鼓風爐內,再由下方送進熱風,爐里的最高溫度為2300攝氏度。
⑵從鼓風爐的出鐵口中流出熔化的鐵的成分,這就是生鐵。其中還有很多雜質。
⑶將生鐵轉移至爐內制成鋼。
⑷將鋼壓成各種形狀。
4.交流:煉鐵過程的感受。
5.閱讀科學在線
6.提問:什么是冶金工業?
7.講述:礦產資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層里,開采礦產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讓我們通過實驗模擬開采金屬礦產的過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課將用學生熟悉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對橡皮泥是比較熟悉的,一些學生或許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類似的經驗,能夠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去考慮其中的原因,本課將帶領學生用實驗數據揭開其中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2、導出課題并板書。
二、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心)
1、學生猜測:如果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觀察實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觀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組討論
3、分組匯報
4、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四、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出示問題: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關呢?
2、分別做實驗:實心橡皮泥和各種浮在水面上的形狀
3、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
五、自我評價與課外延伸
六、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知道什么?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了解杠桿尺的工作原理。
教學重點:掌握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了解杠桿尺的工作原理的學習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分析整理數據、合理運用科學方法的指導。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觀察記錄杠桿尺的狀態,學習使用圖示法簡化問題。能夠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
學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鑷子夾東西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等臂條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認識,借助學生的經驗,以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合理解釋身邊杠桿工具的工作原理;滲透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想。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帶的工具:剪刀、開瓶器、木棍、鐵榔頭等。
2.分組實驗器材:杠桿、鉤碼、鐵架臺、刻度尺等。
3.演示實驗器材:桿秤、石子、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杠桿尺、鉤碼、科學記錄表、相關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引入新課
1、老師這里有一塊大石頭和一根棍子,請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塊石頭嗎?(指名演示撬石頭)
2、為什么棍子能撬起這塊石頭呢?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1.認識杠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板書課題)
在杠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杠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于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杠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杠桿,每人在杠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桿的作用
(1)討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
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師: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記量。按表中規定進行實驗。
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
實驗1: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物重重點到支點的距離拉力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請分析對比數據,看有什么發現?
三組實驗的結果:
實驗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2: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
3.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思考:為什么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板書設計:
杠桿
力點支點重點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不省力`不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費力
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省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中我以學生熟悉的蹺蹺板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發現了其中所蘊含的科學規律,激發了學生進行深層次科學研究的興趣。
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大膽想象的意識。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組成,組織學生觀察、比較植物花的異同,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兩類。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比較的能力、表達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3.本課探究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基礎放大鏡的使用鑷子的使用
二、實驗器材
植物的花朵、放大鏡、鑷子、解剖盤
案例背景分析:
本課的活動準備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觀察、采集活動。學生課前到花園中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花,感受花的種類的紛繁多樣。同時,搜集凋謝的各種花朵到課堂研究。二是準備課堂探究器材。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準備觀察工具:鑷子、放大鏡、刀片等。為了課堂上學生探究活動順利進行,以及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準備了一些有關花的圖文,視頻資料。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導入新課
師:花是一株植物最美麗的部分,它是植物發育成熟的標志。你知道關于花的哪些知識?
生舉手發言,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我們今天就來研究植物的花。(板書課題:植物的花。)
(二)、探究活動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提出問題:
提問:同學們,請看,今天我們的教室里多了什么呀?
(有很多花)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了解有關花的'一些知識。你想了解哪些關于花的知識呢?
(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這些花的構造一樣嗎?
生猜想。
2.初步研究花的主要組成部分:
(1)今天我們首先來研究花的組成部分。
出示:活動一:花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2)a、解剖要求:解剖時要按由外到里的順序撕下各部分,解剖操作中要細心,不要損傷了被解剖部分,要把撕下的各部分分行、分類擺好、擺齊。并且填好表格。
b、鑷子的使用方法:用大姆指和食指控制鑷子的松緊,要夾住被撕部分的基部而不是上部。注意安全,不要被鑷子夾著手。
c、花萼——由許多萼片組成,花開放前保護花的內部結構。
花冠——花開放以后靠美麗的顏色招引昆蟲傳粉,許多片花瓣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稱花被。
雄蕊——由花藥(里面有花粉)和花絲(支持著花藥)組成。
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
小組動手解剖。(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的解剖活動中,適時進行指導。)
匯報成果。師將各組的研究結果投影出來,同時加以補充說明。
(3)出示:活動二根據花的構造給花分類。
師:自然界中花的結構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給這些花來分類,你們認為怎么分好。<小組討論>
師:老師這里有一種最科學最簡單的分類方法(出示)
一株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組成的花叫做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兩部分或三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師:下面請同學們分辨一下,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出示)
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下。
師補充說明:在不完全花中,只有雄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
很高興同學們掌握了花的構造,并能輕松就分辨出不同種類的花。
4.進一步研究有關于花的知識:
(1)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對花的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同學們完成研究報告。(學生填寫完成研究報告)
(三)、拓展活動
看起來大家都很喜歡花,花是美麗的,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調節人們的心情。你打算怎樣贊美花呢?
學生討論匯報。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花吧。
四、總結:
今天時間有限,我們可以在下次的活動中來交流我們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關于花的知識。好嗎?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9
教與學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指導學生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學會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3.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和親情教育。
4.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學習重點:
學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體驗活動的學習指導,了解母親的辛苦,感悟親情、珍愛生命的學習活動。
學習準備:
學生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如圖書館查閱資料、對母親、專家、醫生等訪問、上網查詢等獲得的文字、圖片相關資料。學生從小到長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體驗活動用)。
教師準備:
課前多方面搜集關于人類生長、繁殖的資料,相關。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創設學習情景,展示《西游記》孫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導學生互相看看從小到大的照片,猜測“他是誰”的游戲,引導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產生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想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學習興趣,引入本次學習活動內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師:人也是動物,只不過人是個高等動物,我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對于這個問題你們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導學生進行交流課前搜集獲得的'信息學習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課前搜集關于人類生命怎么來的資料,教師巡視學生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互相鼓勵、加強交流,積極肯定其他同學的發現,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觀點發現。
教師展示圖片、,下發資料卡片,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生命的起源,使學生科學直觀的認識生命從哪里來:“因為我們的父母相愛,因此他們結婚了。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充分結合后,在母親的子宮里形成了一個受精卵,經過將近十個月的時間,受精卵在這段時間不斷發育,最終形成了小寶寶,在醫生幫助下,子宮收縮,小寶寶送出體外,我們來到人間。”教師語言結合圖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易與兒童接受。
(2)提出問題
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問題,教師給學生方法上指導,引導學生多交流、勤思考,對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如進一步查閱資料等。
三、體驗媽媽懷胎的辛苦
(1)小組內分別做游戲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將沙袋放置腹前,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引導學生課前了解交流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感受和身體感受,如吃飯嘔吐等向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愛母親的親情教育。
(2)交流活動體會
(3)設計生命手冊
指導設計制作一份生命手冊,內容涉及從新的生命的誕生開始,到現如今自身的體征變化。啟發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手冊要進行多方面的設計,如顏色、花邊、圖案等,三、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完善自己設計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冊,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課后進一步調查研究,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我從哪里來
精子受精卵胚胎大約十個月嬰兒
卵子
課堂檢測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0
第2課水的蒸發和凝結
(教材P61~62)
授課時間:
水的蒸發和凝結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
2.知道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中有吸熱與放熱現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運用以往的經驗,對新的問題提出假設。
2.能夠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3.能夠設計實驗,開展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
4.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發現新的問題,對物態變化有探究興趣。
2.尊重探究的證據,提出正確的觀點,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形成判斷。
3.在進行多人合作探究時,能夠有效溝通交流。
4.養成在探究中、數據中、實踐中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的能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氣溫變化影響了人類、動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關注人類一些行為會使地球變暖,從而影響自然環境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難點:理解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過程中的吸熱與放熱現象。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燒杯、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鐵架臺、溫度計、溫度計夾子、清水、滴管、電子秤、護目鏡、濕布、干布、冰塊、食鹽、計時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61廚房里燒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鏡面的圖片。)這三幅圖分別描述了哪些現象?(預設:水沸騰變成了水蒸氣;
水蒸發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水珠。)
2.揭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水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又凝結成水的現象。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水的蒸發和凝結。(板書:水的蒸發和凝結)
【設計意圖】用圖片呈現一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回憶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了解學生對水形態變化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思考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環節。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現象
1.提問:你們還觀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發、水蒸氣凝結的現象?(預設: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殘留的水就干了;濕手放在烘干機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從冰箱中拿出的冷飲,在空氣中放一會兒,瓶壁上會出現水珠;……)
2.追問:水一般在什么情況下蒸發快?(預設:溫度比較高的時候;有風的時候。)水蒸氣一般在什么時候凝結?(預設:溫度降低的時候;遇到冷的物體的時候。)
3.過渡:你們認為水蒸發、水蒸氣凝結與什么有關?(預設:溫度。)大家都認為溫度與水的蒸發以及水蒸氣的凝結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
1.提問:你們認為水蒸發快慢與溫度有著怎樣的關系?(預設:水溫越高,水蒸發越快。)如何比較水蒸發的快慢呢?(預設:取相同質量的水,放置一段時間后,稱量剩余水的質量,剩余水的質量越小,說明蒸發得越快。)
2.交流:請大家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驗證水蒸發快慢與溫度的關系。(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從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和實驗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討論。)
3.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4.小結:水蒸發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
探索三: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1.過渡:探究了水的.蒸發現象,接下來,我們將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3.講解:向冰塊中加入食鹽,可以加快冰塊的熔化,加速降溫,使燒杯內外的溫度相差越來越大,因而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珠越來越多。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現象—推測原因—設計實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并通過觀察和測量,使學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云、霧、霜、雪、露等圖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這些現象大家都有親眼見過嗎?(預設:大部分見過;沒見過霜;……)
2.布置任務:這些現象都是水在自然界發生三態變化而產生的,但它們具體是怎樣形成的?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嗎?請大家課后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進行課后拓展,使學生對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上一課中,學生觀察到水加熱到100
℃時會沸騰,形態由液體轉變為水蒸氣。可是在生活中,溫度沒有達到100
℃的水也能轉變成水蒸氣,還能看到水蒸氣凝結成水。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并推測其中的原因,使學生對本課的內容產生思考。然后通過合作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觀察水凝結的現象,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現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并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
教學材料準備: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2、多媒體課件;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繪圖板、彩色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干什么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于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節: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自主探究,認識心臟。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里?試著說一說它的樣子。
課件出示心臟模型、位置。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于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后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2、摸一摸、聽一聽
對照著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覺?
學生自己摸摸心臟,感受心跳。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于耳內,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奏。
學生用聽診器聽心跳。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律的、有節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節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3、看一看,做一做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說一說: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么跳的,學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并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后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師出示豬心臟解剖圖,看其內部構造。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部構造又是什么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部構造的學習中,接著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部是空的,可以分為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個腔的位置。
小組交流,在交流中強化四腔。
【在第二個大環節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三、探究心臟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臟跳動
1、猜想心跳作用。
學生猜測,交流。
2、師:同學們認為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驗證?
學生交流。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并在班內交流。
3、實驗補充完善后,分組實驗。
小組到前面演示實驗,并交流實驗結果。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為透徹,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認識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幾種血管
通過課件形象揭示三種血管。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里的血液攜帶著養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里的血液攜帶著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發絲還細的布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環
1、畫血液循環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回指導。
2、學生上臺展示,揭密血液循環
找兩個小組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想法。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是非常復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么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到底是怎樣循環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小電影)看了剛才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說說,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圖是基于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后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四、測脈搏,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么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于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為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二)測心跳,了解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
1、測半分鐘心跳數,然后將測得的數據乘以2記錄下來。
比較數據,找發現。
學生交流:每個人的心跳是不一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
2、老師質疑:剛才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么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你在什么情況下還感到過心跳與平時不一樣?
生自由回答(激動,批評、看恐懼片等等。)
師: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2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常見的礦物。
2、認識一些礦物對礦物分類。
知識與技能:
1、按一定的分類標準對礦物分類。
2、知道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3、知道礦物在顏色、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用科學眼光和探究精神了解發現我們大自然中的礦物。
教學重點:
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難點:
區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礦物。
教學準備:
花崗巖、放大鏡、《科學材料袋》、紙、彩筆、礦物、食鹽、掛圖、巖石標本、小刀、銅鑰匙、玻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花崗巖的礦物組成。
1、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花崗巖有什么特點?
2、學生觀察,教師引導。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B、把你新的發現用彩筆繪出來。
4、學生分組觀察(畫圖描述花崗巖顏色,顆粒等方面的特點)
5、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交流。
6、歸納:花崗巖中有白色、肉紅色、黑色的顆粒。
7、教師用科學術語解讀:“花崗巖”
(二)認識常見的礦物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礦物巖石標本,學生分組觀察。
2、問題:你們看到的是什么礦物?
3、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
4、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礦物標本。
5、教師發問:“你知道哪些礦物?”
6、學生發言,教師歸納。
第二課時
(一)觀察研究礦物的`特征
1、師述:現在各小組討論,還想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礦物?各組拿出方案。
2、學生分組制定觀察礦物性質的方案,教師巡視引導并參與討論。
3、學生代表介紹本組探究方法。
4、教師評價并引導,修改造作細則。
5、教師巡視,學生向由探究并及時交流。
6、教師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銅鑰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來判別礦物的硬度。
(二)交流礦物的性質。
1、分小組匯報各自的探究成果。
2、組織學生互相和補充。
3、教師評價和小結。
(三)了解礦物的用途。
1、教師提問: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B、工農業生產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介紹。
(四)總結
1、學生代表(以小組為單位)談學習收獲和對自己的評價。
2、作業:查閱有關“礦物巖石”的科普資料。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3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小實驗了解感覺的形成原理。
2、學會探究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的形成過程。
科學知識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教學重點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教學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關書籍、模型、視頻資料、醋、鹽水、糖水、苦丁茶。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游戲: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斷內部的物體。
2、提問:剛才的游戲里,你身體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提問: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聽見聲音、感覺到冷熱、聞到氣味、嘗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調查
1、分組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2、匯報各組的發現。
3、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4、提問:我們的感覺可以完全相信嗎?
出示書上的圖畫,讓學生進行目測判斷。
出示一組液體,讓學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進行判斷
5、提問:從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準確進行判斷呢?
三、回顧和解釋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提問:有沒有產生什么新問題呢?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繼續研究,將結果與你的同學交流。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4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四課。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安排了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重在發現。這一板塊安排了“用大小不同的螺絲刀擰螺絲釘”和“找一找周圍有哪些像螺絲刀一樣的機械”兩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體驗,從而發現像螺絲刀這一類工具的工作特點,并學會用語言來描述其工作特征,初步建立起“輪軸”概念。
第二板塊——重在探究。探究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通過實驗探究使用輪軸是否省力,二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輪軸更省力。這兩個層次中一是基礎,二是提升。這個板塊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部分和難點所在,須緊密聯系第一板塊的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對輪軸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第三板塊——重在應用。輪軸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且有很多變形。這一板塊通過討論,以讓學生了解輪軸應用的廣泛性,病能辨別一些變形的輪軸,拓展學生對輪軸的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提供的器材組裝輪軸實驗模型,并自主設計實驗,發現運用輪軸能省力的作用。
難點:能理解螺絲刀的結構與輪軸實驗模型結構以及力之間的對應關系,能通過前后兩個實驗的比較中,發現“軸不變的情況下輪越大越省力。”三、教學準備:
1、輪軸實驗設備每組一套。
2、每組兩把大小不同的螺絲刀和一塊木板。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認識輪軸
1、教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在木板上擰螺絲釘,(出示一塊木板)提出:現在誰能徒手把這枚螺絲釘擰進木板?(指名一學生徒手擰一下,發現擰不動。)
2、組織學生使用螺絲刀擰螺絲釘的活動。(為每組提供兩把大小不同的螺絲刀、一塊木板)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使用螺絲刀將螺絲釘擰進木塊中,注意觀察自己是怎樣使用螺絲刀擰螺絲釘的;
(2)使用大小不同的螺絲刀擰螺絲釘,細細體會,有什么不同?
(3)提示:只需將螺絲釘稍微釘住即可)。
4、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參與并根據情況作指導。
5、交流操作情況及體會。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相應的指導、點撥:
(1)根據學生描述擰螺絲釘的時候是用螺絲刀的“刀把帶動刀桿一起轉動”,可以指出:像刀把這樣比較粗的我們可以叫它“輪”,像刀桿這樣比較細的叫做“軸”,通常,用輪帶動軸一起轉動來工作。
然后請學生進一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也是和螺絲刀一樣這樣工作的。(提示:以書上提供的實例補充)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像螺絲刀、方向盤這一類,有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板書:輪軸簡單機械)
(2)根據學生談到的操作體會中,:大螺絲刀似乎比小螺絲刀能更輕松地擰進螺絲釘,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并進而指出:看來擰螺絲釘這個活動好像也藏著一些秘密啊!值得我們去探究探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擰螺絲釘的學問(板書課題:擰螺絲釘的學問)
五、指導探究輪軸省力
1、引導學生根據剛才操作的經驗,明確提出“使用螺絲刀擰螺絲釘真的能省力嗎?”并將問題轉化為“輪軸是否省力”。
2、可以用一個實驗模型來模擬螺絲刀,引導觀察弄清輪軸各部分與螺絲刀“刀把”和“刀桿”之間的對應關系:輪——刀把軸——刀桿
3、引導學生根據輪軸實驗裝置,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交流方案,對實驗方案的交流中,要引導學生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用一定數量的鉤碼掛在軸上,這時軸上承受的重力相當于擰螺絲釘遇到的阻力;
用手拉動輪,以輪帶動軸轉動,相當于手握螺絲刀刀把帶動刀桿擰動。
教師進一步引導討論:怎么知道輪和軸上各用了多少力?得出:可以用拉力計測出鉤碼重量,及軸上的力;
用拉力計鉤住拴在輪上的線繩,拉動輪轉動,測出輪上的力。
(2)可以改變掛在軸上的鉤碼數量以改變軸上承受的重力,看看輪上用了多少力,重復做3次以上。
(3)將每次的數據記錄好,以便分析、比較。
指導學生填寫記錄表:(填寫表格前2項)
軸上掛的物重(牛頓)
轉動小輪時的拉力(牛頓)
轉動大輪時的拉力(牛頓)
5、教師提示特別注意測力計在拉動輪轉動的時候需往上拉,這樣所獲得的數據比較正確,另外讀數時注意在拉力計穩定不動時讀出)
6、學生分組實驗,注意分工與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7、交流實驗情況,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在比較軸與輪三組數據的大小后,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得出:輪軸能省力——板書)
8、進一步思考:如果換上一個更大的輪,會怎樣?(填寫表格第3項)
9、學生討論,教師適時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10、根據討論,學生進一步自主實驗探究。
六、總結:我們所說的輪軸它是杠桿的變形,支點就是我們所說的軸,輪到軸的距離就是杠桿中的動力臂,根據杠桿的省力秘密,當動力臂越大,省力效果越好,所以,輪軸在軸不變的情況下:輪越大越省力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過程與方法:
1、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熱后產生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于發現新的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教學重點
1、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2、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熱水,冷水;天平,試管;氣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要使一杯冷水變成熱水,有哪些方法?
2、師生交流。
(預設: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
1、師: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裝滿冷水,然后浸入熱水中,仔細觀察冷水袋的變化。
2、根據看到的現象嘗試做出解釋。
3、小組討論,誰的解釋更有說服力。
(預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做出解釋或推測。)
4、全班交流。
5、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
6、冷水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
7、再次對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測。
(啟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生變化。
2、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生變化。
3、分析整理
水在變熱過程中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給冷水加熱
水受熱------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08-26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1-25
五年級科學下冊浮力教案11-17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4篇03-03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5篇03-03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5篇)03-03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匯編15篇)03-21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華1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