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
教學目的:
1、認識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2、加深幼兒對身體的了解,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3、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卡片數套,小兔布偶一個,食品、白板紙、油畫棒、大小塑料軟管等材料若干。
2、課前與爸爸媽媽討論及查找有關資料。
3、主題環境創設(人體模型、人體各結構圖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每人吃一塊蘿卜片,談話關提出問題讓幼兒猜測,引出課題“食物的旅行”。
1、講述故事“蘿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點提問:蘿卜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二、幼兒自選食品(糖、餅、果等),再次體驗食物在身體里的感受。
三、認識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1、教師演示課件,幫助幼兒認識消化器官的.名稱。
2、重點講解胃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讓幼兒明白不良飲食習慣對胃的傷害。
3、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討論:辨別哪些是健康的飲食行為?哪些是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教育幼兒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分組操作活動:加深對人體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組玩拼圖游戲。幼兒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體消化系統圖。
2、部分幼兒躺下將人體外形輪廓勾畫出后,自主選擇大小、長短不一的塑料軟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腸、大腸等)。
3、分享交流:教師與幼兒共同將做好的人體消化器官圖布置在室內主題欄目中。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2
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堅果的外形特點,了解堅果的作用。
2、品嘗堅果,懂得與同伴分享。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堅果、介紹堅果作用的ppt、各種果實圖片。
活動過程:
一、游戲“猜一猜”導入活動。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籃子,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嗎?誰來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么?(核桃、花生、開心果)
幼兒摸堅果,說一說摸上去是什么感覺?它的殼怎么樣?
二、品嘗堅果。
1、提問:你們吃過這些嗎?
2、每人選一個堅果品嘗。
3、談話:你吃的是什么?吃起來怎么樣?
4、師總結:堅果是植物的一類果實,它由堅硬的果皮和種子組成,一般我們吃它的種子,就是堅硬的外殼里面的果仁,堅果的果仁香香的`,里面油。
三、幼兒交流討論:你還吃過哪些堅果?
四、欣賞ppt,了解堅果的作用。
1、觀看ppt,了解榛子、松仁、葵花籽、開心果、核桃、杏仁等幾種常見堅果對人體的作用。
2、T:認識了這么多的堅果,你們知道堅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哪些好處呢?
3、小結:多吃堅果有美容補腦、還可以防止衰老、補充微量元素等好處,不過小朋友也不能貪吃,避免營養過剩引起發胖。
五、游戲:《我是誰》
游戲規則:教師發各種果實(有堅果、有水果、還有其他干果)的圖片,幼兒選擇一種貼在胸前。幼兒分2組傳球,音樂停則停止傳球,球在手里的小朋友就介紹自己的圖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堅果!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3
【教材分析】
火車是很多家長帶幼兒出游時經常選擇的一種交通工具,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多數大班幼兒都有過乘坐火車的經歷,所以對火車的特征以及火車票上的信息既熟悉又好奇。《指南》也指出,要讓幼兒“感知和了解各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為此本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人手,結合課件,創設“小丁丁坐火車”的生活場景和“我來坐火車”的游戲情境,鼓勵幼兒細心觀察、交流對火車及車票的認識,了解乘坐火車的.過程,進一步感受火車給出行的人們帶來的便捷。
【活動目標】
1、了解乘坐火車要經過購票、檢票等程序,知道火車是一種應用廣泛的交通工具。
2、能細心觀察火車票上的信息并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3、感受火車為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樹立安全乘車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提前請家長豐富幼兒關于火車及火車票的經驗。
2、“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
3、教師自制車票,創設火車車廂的游戲情境。
【活動建議】
1、結合幼兒已有經驗進行談話,使幼兒初步了解火車的外形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1)演示課件,聽火車鳴笛的聲音,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聲音?什么開來了?它是什么樣子的?
小結:火車是由車頭和一節節車廂組成的,每節車廂上有編號。
(2)出示鐵路分布圖,弓丨導幼兒了解乘坐火車的便利。
提問:你坐過火車嗎?坐火車去了哪里?
小結:中國的鐵路線四通八達,坐著火車可以到全國各地。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火車票,了解車票上的相關信息。
提問:這是什么?上面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火車票上有很多信息,包括火車的車次、出發地和目的地、乘車時間、車廂號和座位號、票價等等。
3、結合課件,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列車員的工作及火車上的設施。
(1)請幼兒幫助檢查小丁丁是否找對了車廂及座號。
(2)引導幼兒簡單了解乘務員的工作:是誰幫助小丁丁把行李箱放在了行李架上?乘務員還可以幫助旅客做什么?
小結:在火車上遇到問題或是困難的時候可以請列車員幫忙。
(3)引導幼兒簡單了解火車上的餐廳、臥鋪及洗手間等設施及其作用。
(4)引導幼兒討論:乘坐火車應該怎樣做一個文明的小乘客。
4、引導幼兒了解不同類型的火車,進一步感知火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
提問:你還見過什么樣的火車?動車、高鐵與普通快車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火車越來越先進,速度越來越快,給我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組織幼兒玩游戲“坐火車”。
(1)介紹游戲規則:根據車票的信息找到自己的車廂和座號。
(2)組織幼兒玩游戲,幼兒坐好后,進行個別交流。
例如: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嗎?你的車廂和座號是多少?(教師以乘務員的身份對幼兒的座號進行檢查,看是否找對。)
【活動延伸】
請幼兒自主閱讀《身邊的科學》第21頁,進一步了解、講述乘坐火車出行中的快樂發現。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4
活動目標:
1.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2.通過滾動、包圍、兩個對應點間測量等方法測量圈的周長和直徑,對比感知圈的大小;
3.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并能大膽交流。
活動重點:
探索學習包括測量、對應點間測量以及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難點:
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會自然測量。
物質準備:大小相近兩個圈、繩子、記錄表、筆、紙筒、彩紙、剪刀、雙面膠、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圈類物品
1.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我們一起看看。(出示PPT)一起說說是什么?
2.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中間怎么樣?(空的)對了,這些東西都是像圈一樣,圓圓的,中間是空的。
(評析:通過遷移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充分了解圈類物品,知道圈類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圍繞,中間是空的。本環節旨在讓幼兒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兩個圈)這兒有兩個圈,它們有什么不同?(一個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這兩個圈呢?誰大誰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辦法準確地知道它們誰大誰小呢?(測量)
(評析:通過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激發幼兒比較圈的大小的興趣。一大一小的兩個圈一看就知道,但是兩個大小不明顯的圈很難看出.除了用重疊比一比的方法.還可以用測量的方法.這樣就引出活動的主題:圈的測量。)
三、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測量工具?(尺、繩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們用繩子測量了書、椅子等東西,今天我們也用繩子來測量這兩個圈,比一比誰大誰小,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操作)
(評析:大班幼兒已經有自然測量的經驗,但是對圓弧形的圈類物品還沒有測量過。本次活動運用繩子作為測量工具,因為繩子柔軟,可塑性大,利于幼兒對圓弧形進行多種方法測量。同時,通過記錄測量結果,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四、交流學習圈的測量方法
1.誰來說說你測量的結果是什么?(紅圈大,黃圈小;黃圈大,紅圈小)
2.現在有兩種答案,那你們說說是怎么測量的?
(1)繩子沿著圈圍一圈(幼兒演示)這樣就可以測量出圈一周的長度了。
(2)量圈中間的長度
中間的長度怎么量就準確了呢?(看課件)
(先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然后在它的對應的地方再畫一個點,用繩子的一頭對準一個固定點,另一頭對準另一個固定點,然后在繩子上做上標記,就測量出了兩個對應點間的長度。)
(3)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誰有不同的辦法?
還有一種方法也能測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課件)
這是什么方法?(滾動的方法)
怎么測量的?
(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固定點對準繩子的頂端,然后沿繩子慢慢向前滾動,滾到固定點的時候停止,在繩子上做個標記,這樣就測量出了圈滾動一周的長度。)
(4)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用滾動測量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圈到底誰大誰小。(幼兒再次操作)
(5)現在你知道哪個圈大,哪個圈小?(紅圈大,黃圈小)
小結:測量圈有用繩子圍一圈的方法、有從中間兩個對應點測量的方法,還有滾動測量的方法。
(評析:在幼兒的交流中,出現了兩種答案,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幼兒交流探索出的測量方法。幼兒發現了兩種測量方法:圍一圈測量和兩個固定點之間的測量,還有一種滾動測量的方法是老師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幼兒了解到的,在隨后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求幼兒運用滾動測量方法來驗證到底哪個圈大.哪個圈小,找到正確答案。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滾動測量的方法又是活動的難點,重點難點在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中順利化解。對于幼兒操作結果的判定.教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進行了驗證.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實踐活動
1.馬上要過節了,中班的弟弟妹妹要用紙筒做節日禮物,可是這個紙筒不好看,他們要請你們幫個忙,用彩紙把紙筒外面包起來。想一想需要多長的彩紙就可以正好把紙筒包起來了?你有什么好辦法?
好,一起來做一做吧。
2.評價。
看,這兩個紙筒包的怎樣?(一個彩紙多出來了,一個沒有全包住)
怎樣就正好了?(要量準確了)
對了,我們要把彩紙在紙筒上量準確了,再剪下來粘貼,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現在一起把漂亮的紙筒送給弟弟妹妹吧。
(評析:學以致用。幼兒學會了圈的測量方法.怎樣運用在生活中?于是設計了為紙筒裝飾的.環節。紙筒其實就是一個立體的圈.要測量出彩紙的長度,這就用到了圈的測量的方法:圍一圈或滾動的測量方法。本環節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測量工具,讓幼兒用不同測量工具進行圈的測量。
(評析: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不同的測量方法。繩子是一種柔軟的測量工具,可彎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彎曲,用這樣的測量工具怎樣對圈進行測量,值得幼兒深入探索。同時,幼兒可以用尺進行精確測量,進一步提升了測量的能力,更引發了幼兒對測量的興趣。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市河陽中心幼兒園)
點評專家
江蘇雀丹陽市教犧發展中心教研員
顧麗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吳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聞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如何知道不同圈的大小?這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會問到的問題。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在數學活動中,有效運用已有的經驗,和幼兒一起探究,嘗試用多樣測量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1.幼兒活動興趣濃厚,探究過程積極投入。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活動中,教師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在玩玩、看看、說說中探究問題: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兩個圈的大小?豐富的操作材料,為幼兒積極、大膽探索提供了保證。教師每一次的啟發、設問和等待,都較好地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每一次的撂索都為下一環節的探索活動積累了經驗。活動中,教師大膽放手,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體現了傲中學的理念。
2.教學手段有效多樣,巧妙解決活動重難點。在活動中,教師注重引導幼兒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進行探究,幫助幼兒不斷積累探究的能力。在解決重難點上,教師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改變了教師在科學活動中比較死板的教育理念:“老師說你做”或“老師說你學”的現象。課件形象生動,能牢牢轉抓住幼兒的注意力,較好地把教師難以表述的道理形象有趣地展現在幼兒眼前,為幼幾創謾了多感官的外部刺激。教師還把幼兒在活動申獲得的經驗運用于生活實踐,真正體現了生活及教育的本真。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xx.06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維、想象、操作等能力。
2、培養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大膽表現,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分享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維、想象、操作等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異的樹葉,有真的樹葉,也有用色紙剪的樹葉。
2、各種顏料讓孩子們印樹葉。
3、營造寬松、自由、有序的活動區域。
活動過程
我帶領孩子們到公園里觀察樹木,撿拾各種樹葉,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
1、豆豆跑過來說,老師:我也撿到了一片樹葉,看,它變成什么了?
2、我拿起這片葉子讓孩子們觀看。
3、孩子們說:老師,你們想不想也使你們撿到的樹葉變一變呢?你準備把你的樹葉變成什么呢?
幼兒根據樹葉添畫造型:
1、把自己撿到的樹葉用雙面膠貼在紙上。
2、用記號筆、蠟筆大膽構造、想象。
3、可選擇一片或多片樹葉自由組合創造。
4、給樹葉畫上手,腳,讓它變成一片會跳舞的葉子
師生交流分享:
1、讓幼兒展示,介紹作品,對幼兒的創造意識給予肯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功感,體驗和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快樂。
2、鼓勵幼兒大膽地響亮地介紹,語言能完整、流暢。
3、老師對幼兒的今天活動情況作適當評價。
4、共同收拾各類教玩具。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6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發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學做觀察記錄。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空臉盆(放入活魚)若干,周圍擺放盛水的`臉盆若干。
2、海綿、布條、縐紙、白紙、水彩筆芯、粉筆、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觀察記錄表,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救小魚
引導幼兒想辦法給缺水的魚送水,激發幼兒對材料吸水現象的興趣。
二、操作
1、介紹操作材料,提問:你們覺得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2、幼兒分組實驗,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說說這些材料都有什么變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兒一起總結操作過程,使他們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導幼兒思考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導幼兒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觀看課件
播放大樹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課件,幼兒觀察植物吸水現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莖來吸收水分的。
四、記錄、交流
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打“?”或“×”)記錄操作結果,并與同伴、教師交流,進一步鞏固相關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通過觀察比較各種指紋,并能說出不同;
3: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材料準備:指紋畫、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
2.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涂色或發現過指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那平時你們是用什么來畫畫的呢?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很特別的畫,我們一起來看看。 (教師出示指紋畫ppt)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二、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紋和別的小朋友的`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紋是不是一樣的?
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了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并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每個人的指紋形狀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種叫箕形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樣;第二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第三種叫斗形紋,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并看看每種指紋類型各有幾個。
我們認識了三種不同的指紋類型,那現在請小朋友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斗形紋。
三、了解指紋的作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么用處呢?
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為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記號。
指紋是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調節溫度。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四、制作指紋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指紋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里。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秘的好奇心。
3、激發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孕婦、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錄音機、磁帶,幼兒每人一張紙,勾線筆若干,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討論————看圖片————討論
1、教師:昨天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一個寶寶,問他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嗎?
2、教師:"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兒議論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觀察圖片,了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
1、教師:在每個媽媽的肚子里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里。(出示圖片)
2、教師: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么長大呢?
——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
3。教師: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議論——教師小結:這時媽媽就走到醫院,請醫生把寶寶接出來
三、寶寶長大了。
1、教師:寶寶出生以后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師: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四、幼兒繪畫來感謝爸爸媽媽(可以請老師幫忙寫一句感謝的話)
結束:帶著畫畫去送給爸爸媽媽。
活動反思
在備課時看到這個內容,我有點吃驚。沒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關于孕育生命的知識。在這個活動中,要讓幼兒知道寶寶是在媽媽子宮里孕育出來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讓幼兒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萌發幼兒對于母親的愛。
活動之前,由于自己經驗與學識的不足,我上網查閱了一些有關知識,在充實自己之后再上這個活動心里就有個底了。活動開始是以提問的形式來導入主題的。在通過幼兒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媽媽是如何孕育寶寶這個問題。當提到這個問題時,他們都爭先恐后的發表著自己的意見,聽著還挺有條理的,現在回想起來回答的很有條理的幼兒都有一個弟弟或還未出生的妹妹。當問到他們“你們知道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嗎?”他們的回答都特別的奇特,而對于他們的回答我沒有給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兒就反問我道:“老師,你說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課件,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幼兒對于時間的概念不是特別的清楚,當我說到“寶寶在媽媽子宮里要生活10個月”的時候,他們就問道“那要多久?”“時間很長嗎?”。而我通過課件來解釋,讓他們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讓他們愛媽媽,關心媽媽,知道媽媽的偉大。很多幼兒聽了之后都紛紛討論要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我是怎么去關心媽媽的。聽著他們的討論聲,我知道這個活動所要達到的要求已經出來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最后我們在歌聲中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在歌聲中結束整個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9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與實驗操作,能主動發現問題并大膽表述自己見解。
⒉、在操作過程中觀察比較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⒊、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⒋、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⒈、物質準備: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若干,水、盆
⒉、經驗準備:充分感知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活動過程:
㈠談話導入活動
⒈、師:孩子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呀?
⒉、師:暖和的春天來了,你知道會有哪些美麗的花兒開放呢?
㈡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⒈、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花,你們看!
⒉、教師出示制作好的三種紙花
⒊、師:請你看看這些花和我們平時見過的花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⒋、師:他是用什么做的?(紙)使用什么紙做的?你認識嗎?請你來說一說(教師出示相應的紙)
⒌、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㈢實驗操作,觀察紙花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⒈、引導幼兒想想,如果我們把紙花放在水中紙花會怎么樣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個小朋友取你喜歡的紙花,花瓣朝上,把它輕輕的放在水中。
②仔細觀察紙花會有什么變化,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⒊、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⒋、集體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么紙做的花?
②你觀察到了什么?(紙花開了)
小結:原來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會開。
思考:紙花為什么開呢?(幼兒講述)(觀察紙花變濕)
小結:紙花放進了水里紙把水寶寶吸到了她的身體里面,紙變濕了,所以紙花就開了。
③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一個秘密:紙會吸水,紙有吸水性。
㈣觀察不同紙在水中的不同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⒈、猜測:剛才,我們發現用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放在水里都會開放。那如果把這三種紙花同時放在水中,你會覺得誰會第一個開?誰第二?誰第三?(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⒉、試驗驗證: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兒每人取一種紙花,三個人的紙花要不一樣
②在老師說開始時,小朋友要同時把手中的紙花放在水中。
③仔細觀察你的紙花是第幾個開放的。
⑵幼兒和做實驗,教師指導。
⒊、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實驗結果。(驗證和猜測的是否一樣)
⒋、觀察實驗結果,討論:為什么宣紙做成的花開的最快?
小結:宣紙吸水性強,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體里,所以宣紙做的紙花很快就開了。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二個秘密,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㈤活動延伸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紙,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秘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電話是受傳聲筒啟發發明的,感受傳聲的有趣。
2.對科學活動有興趣,愿意繼續探索傳聲筒的奧秘。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紙杯傳聲筒、材質不同的管子(硬管、軟的海綿管)、多媒體資源、探究結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動過程
一、以參觀“聲音體驗館”為主線,由玩紙杯電話導入活動,了解聲音的傳遞。
1.教師提問:這是什么?玩紙杯電話時怎樣讓聲音聽得更清楚呢?
2.兩人一組玩“傳悄悄話”的游戲,然后分享交流剛才聽到的內容。
3.教師簡單小結:很小的聲音都能聽見,這說明紙杯電話是可以傳遞聲音的。通過播放幻燈片讓孩子們了解紙杯電話傳遞聲音的秘密。
二、通過玩不同材質的管子,引導孩子們探究聲音的傳遞與材質之間的`關系。
1.教師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管子的不同(顏色、軟硬……)它能不能像紙杯電話那樣傳遞聲音?哪樣的管子傳遞聲音更清楚呢?讓孩子們先討論猜測。
2.師:將你認為的結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現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兩人一組用不同材質的管子去驗證剛才猜想的結果。
4.分享交流探究結果,然后通過播放幻燈片了解軟的海綿管能吸音的秘密。
三、孩子們分成三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組裝傳聲筒,了解改變管子的組合形狀或管子里塞上東西,聲音會發生什么變化。
1.教師提問:看看這些管子能不能傳遞聲音?把管子變得很長之后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如果把管子里塞上棉花還能聽到聲音嗎?如果把管子變成彎彎曲曲的還能聽到聲音嗎?先引導孩子猜測結果。
2.四人一組嘗試改變管子的組合形狀或管子里塞上東西,探究聲音會發生什么變化。
3.分享交流探究結果
教師小結:管子變長之后聲音變小了。
管子變彎曲了還能聽到聲音,說明聲音會拐彎。
塞上棉花后聲音變小了。
延伸活動:
知道電話是根據傳聲筒發明的,進一步探究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是根據傳聲筒的原理制成的。
教學反思: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并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1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系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于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制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并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身高、體重的含義,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2、大膽的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難點:
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身高、體重
教學準備:
幼兒用書(數學)白紙、筆人手一份;測量用的木棍、繩子與保健老師聯系,告知活動的意圖,獲得配合重點與難點
活動過程及指導策略:
(一)測量并記錄身高、體重。
1、交流自己對身高和體重的已有認識。(豐富詞語:身高、體重)帶幼兒至保健室,測量身高、體重,幼兒記錄,教師也記錄。
(保健教師依次按次序給每個幼兒測量,大聲報出幼兒的身高和體重,請幼兒自己記錄在紙上。)檢查記錄結果,交流記錄方法。
2、哪個數字表示身高?哪個數字表示體重?應該怎么記錄?記錄有錯誤的幼兒再次測量記錄。
(引導幼兒辨認兩位數和三位數,并區分左右進行記錄,知道數字從左至右寫。)
(二)小組成員相互比較身高與體重,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1、提出要求:比比小組里誰最高,誰最矮,誰最輕,誰最重。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教師盡量為幼兒提供所需物品。
(三)交流整理比較的方法。
1、實物比較的方法:逐個站立比較高矮;相互抱抱感覺輕重等。
2、測量比較的方法:用繩子量身高,看誰的繩子最長等;稱稱體重,比比誰最重。
3、數字比較的方法:比較體重的數字(兩位數),先從左邊的數字比,如果一樣,就比比右邊的數字,哪個大就是哪個重;兩個數字都不一樣就用減法算一下等。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剪刀剪硬質物品,學習用廢舊乒乓球制作旋轉的小花。
2、通過探究小花旋轉,鍛煉動手操作能力。
3、產生對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旋轉帶來的快樂。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廢舊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錄音機,歡快音樂。
3、幻燈片。
4、魔袋一個,不同材質的小花。
【活動過程】
一、"變小花",導入活動。
教師扮魔術師,從魔袋中變出出不同材質的小花,導入活動。
二、幼兒制作旋轉的小花并探究旋轉的奧秘。
1、幼兒闖第一關"觀察關"。
播放幻燈片1,幼兒在觀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礎上說一說其制作方法。
(1)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誰能說一說是怎樣做成的?
(2)師生小結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強調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兒闖第二關"動手關"。
播放幻燈片2,
(1)幼兒動手制作小花,教師巡回指導。
(2)幼兒自由探索:請你試一試,如何讓你的小花轉起來。
3、幼兒闖第三關"探索關".
播放幻燈3,借助學具讓小花旋轉起來。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讓幼兒再次嘗試。
(2)小結幼兒操作,肯定幼兒的探究。
4、幼兒闖第四關"揭秘關"。
播放幻燈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兒討論:小花為什么一直轉,不容易掉下來。
(2)師生小結:必須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來,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傾斜度決定小花的旋轉速度。
5、游戲"看誰轉的快",幼兒親自嘗試如何讓小花轉的更快。
師:現在我們來比賽,看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誰的小花轉的又快又穩,不會掉下來。
三、聯系生活,感受旋轉的快樂。
1、幼兒尋找生活中旋轉的物品。
2、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轉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4
活動目標:
1.通過傾聽故事及觀看月相變化圖,初步了解月亮的變化規律。
2.嘗試運用語言、動作及操作游戲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月亮變化的理解。
3.對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感興趣,能關注月亮的變化。
活動準備:
1.月亮變化圖。
2.與教學有關的PPT。
3.視頻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和《月亮的變化》。
4.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重點、難點:月亮變化的理解。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
(1)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蔡老師帶來一個謎語,仔細聽哦!
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
(2)師:猜猜是什么?揭曉謎底的時候到了:出示月亮(PPT)。小朋友們還記得月亮是什么形狀的?
(3)師:圓圓的月亮用動作怎么表示?彎彎的月亮用動作怎么表示?(請個別小朋友到前面進行展示,大家一起學一學)。
(4)師:為什么月亮有時圓圓的,有時彎彎的?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二、基本部分
(1)欣賞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激發幼兒了解月亮變化的愿望。(播放動畫)
師:為什么月亮姑娘做的衣裳總是不合身呢?(激發幼兒發現月亮在不停的變化)
(2)教師引導幼兒遷移已有生活經驗,交流自己看到的月亮形狀。
師:故事中出現的月亮和天空中的月亮一樣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正真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出示月球PPT)
(3)初步了解月亮、地球、太陽之間的聯系。
總結:月亮姑娘是圍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既不發光、也不發熱,它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看上去月亮也在變。
(4)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月亮的變化規律。
簡要解釋月亮姑娘變化的原因,使幼兒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1.師: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那小朋友們知道“月亮姑娘”為什么變化?請你們互相討論,然后告訴老師。
2.欣賞故事《月相的變化》,理解月亮的變化,并認識變化的月亮名稱。(播放動畫,出示月亮變化圖片)
3.總結: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時,地球在月亮后面,由于反射光位于月亮的背面,我們是看不見月亮的,我們平時看見的月亮都是由太陽光的反射作用照到地球的。
(5)操作游戲,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1.師:月亮姑娘要考一考我們班的小朋友,你們愿意接受考驗嗎?
2.觀看PPT,幼兒理解圖片所表達的意思。幼兒一起操作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每幅圖上的數字表示什么?(初一、十五、二十五等),
3.總結:引導幼兒說出隨著時間的`變化,月亮每個月開始的時候變成細細的月牙,到了每月十五就變成了大圓盤,到了月底的時候又慢慢變回了月牙的形狀。
五、結束部分
師:再過幾天是什么節日?請小朋友們在中秋節和家人一起賞月。將你看到的月亮畫出來,和我們一起分享。
活動延伸:
將幼兒觀察到的月亮變化利用晨間談話、飯前等時間進行分享活動。提高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表現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探索能力。
活動反思:
月亮是孩子們經常能看見卻又摸不著的一顆宇宙衛星,為了激發和培養幼兒對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特開展此節科學活動《會變的月亮》。為了脫離枯燥乏味的學和滿足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我在課前除了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也做足教具的準備。
開始部分由謎語導入,激發幼兒對月亮的探究欲望;再有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插入讓幼兒輕松了解月亮的變化;PPT的出示讓幼兒了解月亮、地球、太陽之間的聯系;故事《月相的變化》使幼兒感受月亮的變化規律;最后以操作游戲的形式鞏固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5
活動目標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及水的溫度的關系。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水、透明的杯子、塑料瓶、小勺、筷子、記錄表、筆若干。
2、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回憶做過的溶解實驗,引出新的.探究問題。
教師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2、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出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請幼兒觀察其不同點,猜猜哪種溶解的速度會快一些。
(2)請幼兒分組做實驗驗證。
請幼兒分為三人一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中開始攪拌,看看誰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討論實驗結果,并記錄。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顆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系。
把全班幼兒分兩組,一組拿冷水杯,一組拿溫水杯。幼兒在老師的指令下,同時放進方糖,并一起輕輕地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結:水溫越高,物體溶解的速度越快。
4、請幼兒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請幼兒在科學區繼續探索物體的溶解現象。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02-07
科學領域大班立夏教案04-14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4
幼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03-25
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8-25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 20篇08-01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 (15篇)02-07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15篇)02-08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精選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