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
學習目的
1、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重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征意義。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學習方法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2、作者簡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b)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
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
齊聲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注。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四、課堂小結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2
知識目標: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能力目標: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
教學重點: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教學和學習方法: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這里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么好呢?(窮朋友)為什么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三、木雕鑒賞(幻燈展示)讓同學們欣賞我國木雕藝術家在木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進而了解羚羊木雕這種藝術品。
四、檢查預習
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學會運用。
(1)犄角(jī):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本課指桌面的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2)仗義:講義氣,仗:拿著,引申為主持、講求。
(3)形影不離:成語。像物體跟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密切。
(4)挽回: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為扭轉。
(5)寒顫(zhàn):本課指因受冷而身體顫動。[注意]也作“寒戰”。
(6)反悔:對以前允諾的事后悔而不承認。
(7)光彩:原指顏色和光澤,也用來比喻光榮。本課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本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故事,故事情節依矛盾的沖突,由發生、起因、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找出起止點。
發生查問木雕倒敘1 —16
起因贈送木雕插敘17—23
高潮逼取木雕順敘24---35
結局傷心難過順敘36---38
3、課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6個人
4、他們的性格特點相同嗎?
5、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研究文章的主題
6、討論本文的主題。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找出重點語句,進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的優美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贊美。
教學難點:
品味的優美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調查導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一季?引入:喜歡夏天的人寥寥無幾,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對夏天有何獨特的感受。
二、解題。
的題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師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說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動、感激、感染、感覺、感想、感知、感情、感觸等等)
三、聽讀課文,掃除字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貯滿(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水波蕩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講解賞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一段,問:這是寫夏感中的哪個詞?(感受)夏天的總體感受是什么?(緊張、熱烈、急促)
2、快速默看課文2—4段,看看這三段各是寫夏感中的那個詞?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歸納:三段分別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據歸納,板書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韻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說明理由。
討論歸納:2—4段作者具體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顏色,感受夏天里農民緊張的勞動,正好說明了第一段中的三個特點,所以是總分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用筆畫起來。(學生讀畫,然后說說天氣的特點:炎熱或者火熱)
5、請用你的語氣讀出天氣的變化。(指名讀,教師提示:可按天氣的變化過程把握語氣,先可慢讀,天氣熱起來后就要讀出熱的氣勢)
6、在炎熱的天氣里,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草,樹,蟬,陽光,遠處的山,天上的云,麥浪)
7、學生探究:在作者所寫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歡哪句話?為什么?
學生討論、歸納發言,教師適當點撥。(可從修辭、關鍵詞、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墻”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8、挑出中“火紅的太陽……夏天到了”訓練朗讀。
9、過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熱烈的氣勢,還以顯微鏡的效果觀察了夏天的顏色。提示學生默看課文第三段,找出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是一種金黃的顏色,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10、為了寫這種顏色,作者用了什么寫法?(對比)找出對比的句子,根據作者對夏天的描寫也仿照它的形式寫一句話。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讀帶分析(提示學生朗讀的處理:語速要快,語氣要段,要讀出農民的緊張的心情)。
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指名讀后評價,有時間的話應該全體朗讀。讀后說說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憫農:鋤禾日當午——)
12、過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熱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農民的緊張、繁忙,那么作者對夏天有什么樣的感情?(贊美和喜愛之情)
13、朗讀最后一段,說說本段有什么作用?(點明中心、總結全文)
全文的結構:總——分——總。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4
【學習目標】
①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
【導入新課】
1、音樂導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后生字詞。
擾亂哀鳴狩獵哀號喧囂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篡奪劫掠酷愛弱肉強食篝火喑啞氣氛螽斯萵苣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吮取喙盔甲屠夫唾液
3、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特征: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請用“我喜歡,因為。”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歌手
入籠喂養的蟈蟈--“我”籠里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鑒?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蟈蟈--鷹(捕食)突出特征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么?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征。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蟈蟈--鷹(捕食)突出特征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于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銹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艷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后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后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后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5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在于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后語言運用的借鑒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里飛來一只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著幽幽的光。它朝著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著。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6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掌握“癡想、隱秘、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3、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4、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目標:
5、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于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閱讀,從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討論,討論的方法與過程都是作為第一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隔著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二、新授
(一)夯實基礎
1、字詞過關
默讀課文,給“讀一讀,寫一寫”注音,并選一個詞造句。
癡(chī)想 隱(yǐn)秘 鐵(tiě)青 凝(níng)成
誘惑(huò) 喧(xuān)騰 一瞬(shun)間
(抽生念讀,集體訂正并齊讀,抽生2—3人念讀造的句。)
2、知人論世
每讀一篇文章,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應該了解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這既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對作者的尊重。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不要求學生識記,只作宣讀了解,而且讓學生明確,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當代作家即可,不必強行去記簡歷,今后的類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樣看他的這一首詩的呢?請同學們翻到書第5頁,我們一齊讀一讀。
(二)研讀文本
1、范讀課文(可以是聽錄音)
2、自行練讀(可個人斟酌朗讀,也可小組內相互聽讀)
3、抽生閱讀
4、研討問題(小組討論,并根據情況各小組分攤小題,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②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③“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⑤“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明確:
①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②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⑤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5、回顧課文,齊讀。
(三)鞏固練習
1、同學們,通過剛才的閱讀和討論,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抽生回答,且為中下生。)
明確: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由老師引申完成的中心思想)
2、作業本作業,練習習題二。(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3、拔高作業,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三、小結
同學們,相信你們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卻也隔著一座座山,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翻過那一座座山,一定會見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7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想:
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范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2、詞語積累:
余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于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斗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復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背誦后,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3、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8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置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么?”進行導入。
通過觀看視頻“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里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扎下漫濕瞬間
2、理解詞義。
癡想——發呆的想。隱秘——隱蔽、不外露。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么?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癡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斗最終實現了理想。并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么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癡想”在文中的意思?——“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3、 “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 “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征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后,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于<在山的那邊>》,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征意義。
為什么作者會寫成這么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后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后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后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后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六、課后作業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9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復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托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鏈接: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復,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點綴豐碩苦熬累累沉甸甸
牙yí貪lán duò落污zhuó玲瓏剔透
2、聯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④墮落: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么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著說說理由。
4、《行道樹》一文作者運用第人稱寫法,采用修辭手法,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二、專題提升:(獨學群學、合作釋疑)
1、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你還能再列舉一些課文中沒寫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嗎?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3、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①“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里為什么用“墮落”?
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愛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語段中“第一次”出現了幾次?主要記敘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話概括)?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敘、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敘: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閱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問題。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麗的樹。從來沒有誰忍心傷害她。但有一天,浪從很遠的地方沖過來,山坡陷下去了,可憐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溫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著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后順序):
②《煤》和《行道樹》比較閱讀:共同使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兩文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么?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么?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1)風韻( )(2)地jiào( )(3)泯( )滅(4)è運(5)落難( )(6)險象dié( )生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2)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嘆息……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并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其主題詞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后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么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0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含義,加強理解表述的正確性。
2、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難點】
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課前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人們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伴隨我們的今生今世。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得”與“失”呢?周國平的《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就給了我們一個啟迪。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充滿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間傳說。外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國的寓言多存于《莊子》、《韓非子》等。
二、詞語教學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皎潔(jiǎo)心曠神怡(kuàng)(yí)
2、釋詞:
慧心:這里指智慧。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開朗。怡,愉快。舉世無雙:整個世上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舉,全。迭生: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迭,屢次。
三、整體感知
1、聽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小組討論:
問題組:
1、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要求學生完整復述課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題詞。──“得失之患”。
四、研讀賞析
1、研討賞析:
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教師略加點撥:
問題組:
1、白兔的賞月心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找出有關詞語。
前:“尤愛”、“無憂無慮地嬉戲”、“心曠神怡”、“各具風韻”
后:“一掃而光”、“緊張不安”、“惟恐”、“心痛如割”這是對比的寫法。
2、為什么會發生這種巨大的變化?她“得”了月亮,“失”了樂趣。 ──白兔擁有了月亮后,把它當作私有財產,害怕失去,因而緊張不安,產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賞月的樂趣。
3、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2、感悟語言:
⑴體會詞語的精美。 ──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悠閑)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有)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請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句中加點詞能否換成括號內的?為什么? “閑適”是清閑安逸的意思,比“悠閑”更能反映出白兔的無憂無慮。而“繃”的強度更甚,充分體現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態。 ⑵體會句子的精美。對稱。如:“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五、拓展延伸
1、試想一下,是否“一無所有”就心安理得? 2、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以上各題允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指正。)
六、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讀一讀,寫一寫”有關練習。
2、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面對財富、幸福,我們應該怎么辦?不僅如此,大家還須知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周國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難的王子》,體會它給我們所帶來的警示。
二、詞語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檢查預習,落實詞語教學。
附補充的重要詞語:
1、正音:
稟告(bǐng)擄(lǔ)
2、釋詞:
稟告:向上級或上級告訴事情。
突如其來:突然發生。突如,突然。
三、整體感知
1、范讀。 2、學生朗讀。
3、討論發言: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討論:
問題組:
1、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厄運能使人變得堅強。
2、“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線索人物,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四、研讀賞
1、研討賞析:
預設問題組,學生解答:
⑴王子落難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王子開始時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來他經歷了厄運,并且沒有被厄運嚇倒,挺了過來,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⑵“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都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⑶“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聽到天災人禍的消息時。 ②“我”聽到王子的遭遇時。 ③后人見到“我”遭受厄運時。反復出現,構思奇妙,耐人尋味,揭示了這種故事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從生活中舉出實例,說說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自己堅韌的意志?(學生討論,教師及時指正。)
參考: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如長跑并非厄運,但也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使人堅強,戰勝脆弱。
五、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閱讀
學生自由評說,教師適當點撥。
六、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的兩篇寓言,分別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確立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七、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兩題中任選一題。不少于800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丑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導入: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丑,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周揚說: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于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丑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么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說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說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說明并說說)為什么?(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么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說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說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說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么描寫?(心理描寫,它說明了人們不敢說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說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么什么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后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后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群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說真話,最后是——
誰說的?為什么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說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說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說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丑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于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說了這么多,誰能說說什么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采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么?(想象和夸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夸張著稱。兩者關系如何?(夸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說一句真話,說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說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于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丑。這是多么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說:這些情節太夸張了。哪些情節比較夸張?舉例說明。(結合課后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么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說:“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里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于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饑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并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丑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么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須拍馬的大臣、善鉆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說真話反而倒霉,人們也就不敢說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說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說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丑,你會怎么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丑惡現象作斗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說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丑,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于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獲!
布置作業: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說說故事,講講道理。
2、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夸張,且能自圓其說。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2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么”,“為什么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范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于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蘊藏于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盡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盡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注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于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范文,應該說它與單元重點(記敘的詳略)聯系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重點,應依據范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于“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著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閱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蘊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里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盡可能不著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么?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臺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么商店?幾個人?什么柜臺?只看不買嗎?買些什么?
看書——各看些什么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么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么”,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發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于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說“你們來寫什么”時,我并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說:“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范文的學習:導入范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范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說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范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嘗,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閱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說真有什么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范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說說,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么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說“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個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后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夸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愿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母親為什么不愿出來?為什么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于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并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后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說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愿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辦?
為什么?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嗎?為什么?
這反映了母親什么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里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范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贊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么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后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致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敘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里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敘擺脫了平鋪直敘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么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溫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敘述,與其說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說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個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當“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里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說,這里還隱含著“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閱讀賞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課堂之始已著力于“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著力于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后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說:“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閱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并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個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于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敘述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2、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么特點?它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八、小結:
1、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對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敘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夸大。
3、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說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設計和建筑技術,那么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巖、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么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3
【設計思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時,我依據作者寫作初衷,把“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清新優美的語言作為學習的難點,把本文當作家庭題材的學習范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培養閱讀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讀一讀、議一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文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中流淌著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完成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關鍵語句及寫法特色、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
本文屬課內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課前安排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找一會唱《讓愛住我家》的學生唱幾句,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導入課文。
(設計意圖:因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優秀學生范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并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掃除閱讀障礙。
1、檢查閱讀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節呢? ⑶散步的地點?
⑷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⑸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盡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
產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是怎樣理解這個結果的?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分歧的結果是“我”順從了母親,母親則順從了自己的孫子,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贊美;母親作為年邁的老人,卻不顧自己的身體,關心下一代成長,愛幼之情躍然紙上;妻子的無聲支持,其“賢惠”的品質也值得贊美,婆媳關系向來是家庭關系中比較敏感的一種關系,但在文中卻和諧而無聲地促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探究點二: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么深刻含義?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著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著中年人,“母親”代表著過去,“兒子”代表著未來,所以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征著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蘊更深刻。
四、再讀課文,研討賞析
《散步》這篇散文,從寫法上來講,以小見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美點”可尋。同學們可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可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你們還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點”嗎?
學生分組開始小組討論,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的答案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如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些景物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意蘊豐富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養學生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五、拓展延伸(視時間情況,選擇其中一個進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么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后,你覺得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六、小結全文
同學們,散步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兒,在作者筆下卻是別樣的溫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
七、作業設計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寫一篇小文章,抒寫一下你與家人間的濃濃親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4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系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反復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為之不懈奮斗。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后來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扎下zhā 漫濕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么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里“山”與“海”分別指什么?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著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著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讀“因為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我”不懈地奮斗,滋潤著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干: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峰,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著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于”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么?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著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為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里主要是失敗之后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干,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么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征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布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并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15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自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01-02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02-27
山的那邊12-13
山的那邊12-11
在山的那邊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