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
一、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借助于工具書掌握相關的字詞,語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3、理解重點語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4、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三、教學準備:
1、通過預習初步掌握字詞的'含義,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
2、品味文中優美語句,領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儀、小黑板、圖片等輔助性教學用具。
四、教學設想:
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著眼于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把跨出一小步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體會和領悟,幫助學生端正克服困難的態度和樹立堅強的個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品味詞句。
2、角色復述,體驗探究。
3、聯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復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人 ,尋求共鳴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么,面對困難,我們該怎么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樣做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并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二、快速默讀,初步感知
1、教師默讀指導: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時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默讀完課文,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檢查默讀效果:
⑴ 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⑵ 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結果如何?
三、重點精讀,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分組討論,質疑問難。 重點在于心理感受。
教師可提供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親為什么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3、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后兩句寫出了我的什么變化?
4、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么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6、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四、一般復述,總結延伸
大屏幕投影:
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閱讀復述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如果時間不夠,可放在課外進行。
五、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課后進行角色復述的準備:你最喜歡哪一個人,請你以他的口吻說說當時的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角色復述,體驗提高。
〖教學設計
一、朗讀感受,溫故知新
請同學朗讀最喜歡的語段或語句,在體驗中導入新課。
二、角色復述,深入理解
以父親、同學、杰克的角色來復述故事,進一步認識人物,理解課文。
學生評點,提高聽說能力。
三、聯系生活,體驗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拓展延伸: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最好學生生成問題)
讓學生在討論體驗中不斷拓展思維的空間,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
四、教師小結,課外延伸
1、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2、請同學們把課間討論交流的材料整理在練筆本上。
3、課外閱讀《迷途笛音》,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3
學習目標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 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 鼓勵學生多角度來理解課文。
學習重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學習難點
多角度閱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方法
自學研討
走近作者: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斗,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教學過程:
預習展示
預讀:
積累:
(1)字音 聳立( ) 迂回( ) 訓誡(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著眼( )
(2)釋義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讀:
1、 仔細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 ,地點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在懸崖 、 的.經歷。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
4那座懸崖有多高,懸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歷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提升展示:
展讀:
1、閱讀本文,你獲得的人生啟示是什么?
2、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嗎,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
3你能挑戰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認為有哪些因素?
品讀:
1、文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最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如果你遇險,你的父親會怎樣救你,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認為區別在哪里?你更贊同哪種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過程和方法:
⑴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⑵ 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難點】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課文導語:
導語中說這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樣脫險的?為什么隔了57年,65歲的作者還要記述這段經歷呢?其中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體感知
1、默讀:
要求默讀的速度為每分鐘300字,慢慢加快為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讀好,行嗎?
默讀后請同學們復述課文。復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2、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⑵ 發生在什么時候?
⑶ 爬懸崖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
⑷ 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3、把課文分成冒險、脫險兩部分,四人小組組內試講,全班推薦2~3人上臺復述,并即使點評。
明確:復述要求響亮流利、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明確:同學用這樣的句式復述我講述的部分是我的講述完了,謝謝大家、我的點評完了,謝謝。
三、研讀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這次歷險,獲得了什么啟示?
(讀最后一節)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提示:龜兔賽跑、夸父逐日
2、總結歸納:
居里夫人說: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學了《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獲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呼喚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7~22小節,背誦最后一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2、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作者是誰?
2、作者是什么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討論課后練習二
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三、總結全文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四、作業
模仿吳強《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一段小詩。
【相關鏈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 強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了下一步,
于是就沒了路
(四)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5
一、學習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學習重難點
①復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三、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自學設計
1、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2、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3、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e.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
4、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盡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復述,其他同學聽后評析復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5、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后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背誦
6、布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6
教學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3、 學習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
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第一部分寫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比較的好處。
教具準備:
《祖國》錄音帶、小黑板(寫六種方式、《祖國》歌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學們給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屆藝術節中,我班榮獲了第一名……這節課,希望同學們有好的表現。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搶劫并燒毀了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3)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4) 20xx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學生發言:中國,有著屈辱的歷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祖國能在國際上有著顯赫的地位,是離不開一些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國防事業上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鄧稼先。
二、 初步理解課文。
1、 簡要介紹鄧稼先及作者。
華僑、華裔的含義。
2、 朗讀課文,簡要說說各個小標題部分分別講述了有關鄧稼先的什么內容。
三、 速讀課文,深入內容。
你想提出一個什么有價值的問題。
集中討論:
舉例:
1、 第一部分,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
既交待了鄧稼先的成長背景,又突出他對民族復興的貢獻。
2、 為什么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突出了鄧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語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滲透:體會感人之處。
讀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鄧稼先,請你對照插圖,閱讀有關鄧稼先的資料,以“我心目中的鄧稼先”為話題,舉一個典型事例,說說你對鄧稼先的評價。
五、 內容遷引:
學習本文,你的收獲是什么?我想請同學們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來:
1、 成語。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詩。
6、 用一組排比句。
六、 小練筆:
我們的祖國,因這樣的驕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還不能向鄧稼先博士那樣為祖國去效力,但我們可以為王畈中學爭光,為二(4)班爭光。先前,那些同學可以說就是我們身邊的“鄧稼先”!同學們,下面我們就來寫寫我們身邊的“鄧稼先”吧!
附:板書:
鄧稼先
楊振寧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訓練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生活實際,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復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掌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包含生活哲理。
【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字音:悶熱(mn)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 啜泣(chu 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同學們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那么首先請問大家這是一篇什么類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等)
明確:記敘文
2、記敘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3、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
默讀就是要求帶著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后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聲叨念;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3)故事發生在什么地點?
(4)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么?
(5)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4、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復述這個故事,注意復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明確:我和小伙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后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脫困境的故事。
四:走進文本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確:玩游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么?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為什么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煉“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六、作業布置
抄寫詞語完成相對應的練習冊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2、講解表達方式和描寫的方法。
明確:五種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描寫景物描寫
人物描寫: 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
3、心理描寫:
學生自由朗讀,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4、“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
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5、景物描寫
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說說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氣氛
2、襯托人物的心情
6、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
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2、“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五、作業布置
假設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個小伙伴,以《當同伴陷入困境后》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預習短文兩篇
六、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你能辦得到的
這似乎能辦得到
我能辦得到的
毫無信心————頓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小懸崖:不著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達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難──積小勝漸成大勝──取得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8
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領悟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4、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2.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教具學具:
投影儀
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板書設計: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冒險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難,贏得最后勝利。
脫險
文眼: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 走下一步。
教學反思:使學生從作者在那座懸崖上學到的如何克服困難、戰勝苦難的經驗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領悟人生會有這樣和那樣的波折,要著眼于克服困難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讓學生積極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學生從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把跨出一小步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以體會和領悟,幫助學生端正克服困難的態度和樹立堅強的個性。
把兩篇課文內容綜合在一起閱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的,旨在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朗讀教學中,給學生以朗讀方法的指導,并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啟迪,又得到美的藝術感染。在閱讀教學時,努力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空間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許多突如其來的困難,比如剛升入初中,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系,人家卻不理你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赫爾岑說:“要學會在困難中微笑。”這句話告訴我們面對困難時的態度,那解決困難的方法又是什么?
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體感知:默讀文章,組織學生復述課文。(大屏幕投影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什么險—怎么遇險—怎么脫險—傳遞什么哲理?)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
b.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復述搶答: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合作探究:
A.明確: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體如下:
(一)、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24)走一步 , 再走一步
B.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后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C.根據復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
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三.學習字詞: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注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寫一寫。
四.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五.課文主旨研討
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明確: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于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于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指導列出詞語
指導課文主旨研討
列出的詞,讀一讀,講一講,寫一寫。
合作探究
抓住重點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六.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七.拓展延伸: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
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八.練筆: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一片段或短文。
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詳略描寫的句子。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
二.合作探究:
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于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于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于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后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余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
投影顯示問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點評。
學生閱讀、討論解決,考察能力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小結: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三.多角度閱讀
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于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于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對,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確定角度
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杰利。
──評論四個孩子
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么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么普遍意義?
──哪些地方寫到杰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教師評點
學生討論并回答
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四.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1) 時隔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一直牢記著_______________叫我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訓誡。
(3)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攀爬。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啜泣。
(5)_________________正納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暮色開始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暮色蒼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9)帶著______________的口氣說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信心大增。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產生了一種成就感。
五. 拓展與延伸: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并且成為醫學博士,作家,成為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
拓展延伸二:比較閱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
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么方式?他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六.以小短文的形式記錄你心靈的軌跡。
投影
當堂完成
課外完成。組織同學張貼。
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練習說明
一.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題著眼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練朗讀,又練說話。朗讀要以“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三點要求給予指導和評價。
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二.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本題又是口語交際訓練,應熱情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自由言說,教師可因勢利導。
三.生活中難免遇到過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出來,張貼在教室里。
本題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總結人生經驗。這既是練筆活動,又是交流活動。沒有字數規定,但宜短小精悍。書寫標題,設計花邊要求美觀。張貼,布置專欄,可指定若干同學,負責編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9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學習方法】
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系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二、整體感知
默讀文章,組織學生復述課文。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1.學法指導:
⑴ 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⑵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2.復述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⑵ 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⑶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⑷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3.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三、合作探究
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1.“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2.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3.教師小結:
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四、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
(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中國。要在新的中國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么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么辦?杰利與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2.比較閱讀談中美德教育方式:學生朗讀《迷途笛音》回答問題:
文章當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還有什么方式?他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方式?你對他這個人又怎樣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這種人嗎,請你舉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0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敘事性作品,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啟示讀者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么辦。作者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讀者的生活經驗,啟發讀者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么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導意義,這就是一筆精神財富,這就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積累詞語,弄清敘事要素,復述故事情節,理解作者從具體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時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過程。
2、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讀課文,揣摩、賞析精彩的字、詞、句、段,體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試對文中有關人物作評價,多角度思考課文與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悟文中所傳達的事與理,提倡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思考人生。
2、教學難點:
⑴ 理解作者具體細膩地描述獨特體驗的意義與作用。
⑵ 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揣摩語言的表現力,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認真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
⑵ 熟讀課文,揣摩精彩的字、詞、句、段,結合自己的理解與體驗,聯系實際,談談啟示。
⑶ 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或利用圖書館查找、收集有關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圖片材料。
2、教師: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準備多媒體課件或電子幻燈。
【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應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新課程、新課標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學的關鍵是方法指導。課前指導學生任務型預習;課上充分引導學生朗讀、體悟、賞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愛學、樂學、善學;課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拓展、探究,力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復述課文,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如何戰勝一切困難,也許《走一步,再走一步》將給你許多啟示。
(簡短的導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整體默讀,概括要點
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教師計時,要求學生用簡短而明確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樣設計,意在檢測學生默讀的速度及效率差異,為以后更好地培養默讀習慣、指導默讀方法提供原始比照材料。因為,按照新課標的規定,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默讀一般的現代文,要注意速度,力求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約1500字,這樣算來,要求5分鐘內默讀完畢)
三、弄清敘事要素,復述故事情節
采用搶答形式,弄清敘事要素。故事發生的時間──作者8歲那年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故事發生的地點──美國費城一座大約只有二十米高的懸崖上。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爬懸崖的6個小男孩(我、內德、杰利等)以及我的父親。故事發生的原因──天氣悶熱,內德提議爬懸崖。在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的別做膽小鬼的鼓動下,八年來一直有病的我也去爬懸崖。故事的主要情節──分為兩部分:冒險、脫險。放聲朗讀課文,注意有關表示時間推移、事情發展的詞語和描述當時自然環境以及我的真切體驗的詞句,邊讀邊劃出來,進一步為復述作準備。
(以上設計,重在進行學法指導,意在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脫險過程,復述時要注意描述的細膩性、情感的豐富性和語言的感染力)
學生復述課文內容,采用小組討論、交流,推薦大班展示,師生互評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結合研討與練習一)
四、假設情境,交流想法(結合 研討與練習二)
假如 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個,你能嘗試著評價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嗎?
(這樣設計,意在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針對假設,能進入情境,能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五、布置作業
筆頭完成 假設情境,交流想法中的第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賞析、探究、拓展閱讀。
〖教學步驟
一、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挑最有感觸的、精彩的語句加以賞析、品味
(角色: 我、杰利、父親、內德及其他小男孩、旁白等。在賞析中,力求說出理由,如:寫得好,好在)
(這樣設計,意在分角色朗讀中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語言賞析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如何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文章的標題能否改成童年往事,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從而,讀寫結合,融會貫通)
二、聯系實際,思考人生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么經驗教訓?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然后寫一寫。完成后先小組交流,后推薦大班交流。提醒學生應在不起眼的題材上寫出好文章 )
三、拓展閱讀,關注人文
將本文與朱自清的《背影》、美國艾爾瑪·邦貝克的《父親的愛》作比較閱讀,分別對三篇文章中我的父親作一番評價,結合現實,談談家長應如何愛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應如何理解家長的愛與教育?三篇文章中,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四、布置作業
筆頭完成拓展閱讀。
(以上設計,重在課內外銜接、拓展,通過比較閱讀,給學生活躍思維提供舞臺。誠如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實踐證明:語文素養也往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樣設計,不僅對閱讀、寫作能力是一種提高,更是創造性思維和自學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1
內容預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復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復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后,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脫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敘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為什么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又為什么跟著伙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么想的?
e.后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后我有什么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盡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復述,其他同學聽后評析復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閱讀、多角度閱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后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背誦
布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脫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復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么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親為什么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么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后兩句寫出了我的什么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么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后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業
閱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熏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2
【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并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過程】
一、積累知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荀子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道路上也是充滿坎坷的。那么,面對困難,我們該怎么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并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能夠從 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查字詞
給加粗的字注音:
嶙峋 啜泣 點綴 輟學 吶喊 頭暈目眩
顫抖 訓誡 迂回 凝視 聳立 小心翼翼
四、通讀課文
(學了生字,讓我們帶到課文中讀讀。)
1、如果可以分成兩部分,你會把那一豎畫在那里。
2、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請繼續回答。
3、劃到15節,為什么怎么分?
五、研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己準備復述一下遇險這部分。
(復述時課本應合上。)
要求:把時間,地點,人物,為什么去冒險的起因、經過、結果都要復述出來。最好是用自己的話來說。
2、分角色朗讀。
角色準備:我、內德、杰利、母親。
⑴ 母親這個人物的性格很重要,要把握好,因為她對于說明我的身體狀況及性格形成的原因,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表演時應注意通過精神、動作、語調、語氣等細節,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要把握我、內德、杰利等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
⑵ 對學生遇險表演進行評價。同時側重對我的形象進行討論。
⑶ 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一下脫險經歷這一部分。這部分是圍繞這樣的一個 心理變化來寫的。
⑷ 請圍繞:(毫無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同桌互相復述一下。
⑸ 要求:和上面的一樣。
⑹ 通過對本文的復述,作者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人生道理?
(用自己的話概括。)
六、課后小節
這節課我們先學到這里,下節課我們繼續深入體會一下人生哲理。
七、板書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遇險
脫險:毫無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八、作業
完成作業本5~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學會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二.教學課時(2課時)
一、故事導入: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學生討論后明確]:
1、他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剛開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變了想法,認為自己現在在英國沃頓空軍基地起飛,只要飛起來就行。第二步飛二十分鐘就可以輕松到達荷蘭,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飛到德國,終于完成了任務,成了孤膽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課文題目一樣,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難便成小困難,逐一克服,終于取得成功。
討論: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聯系自己在文峰職業中學的住校生活]
[明確]
1、我很想家,很想回家看看爸爸、媽媽。
2、以前的我對父母依賴性很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在,衣服要自己洗,生活要自己照顧,現在六天了,我想我會很快適應這里的生活的!……
[小結]大家提到了“依賴”,我想雄鷹教小鷹學飛的故事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發:鷹媽媽為了讓小鷹學會飛翔,就把小鷹從懸崖上的窩中推了下來,小鷹拼命的拍打翅膀,重重的掉在地上;鷹媽媽又把小鷹叼到窩中,又一次次地推了下來,終于小鷹也學會了飛翔。
可見在困難面前,只有知難而進,鼓起勇氣和信心,就像同學提到的“不要氣餒,堅持到底,成功就在終點等你!”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生字詞語。
2、默讀文章,復述內容。
出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脫險”的過程這個重點。
3.這件事給你哪些啟示?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去解決,終將戰勝巨大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4、你能用一些名言來表達這個哲理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三、合作探究。
聯系你的生活,講講你“吃一塹,長一智”的經歷,把你的感悟與同學們分享,讓大家都變得聰明起來!
四、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聯系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教師小結]
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著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第二課時
一、重點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脫險部分(分角色朗讀)
2、你從這段話中讀懂了什么?這段話中,哪些語句讓你得到了啟示,你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二、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多角度的閱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2、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或者抗梯子把我抱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三、課堂小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復述故事情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活哲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課前準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系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
2、整體感知
①默讀文章
(過渡)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默讀完課文,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教師出示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復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②情境采訪
(跨越時空,教師把學生帶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國費城。)
各位觀眾,這里是美國費城廣播公司新聞會客廳,我是主持人喬治。就在昨天,我們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發生了一件兒童歷險故事。現在我們已經把幾個重要的當事人邀請到了現場。他們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學們中間。我們現在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
▲請問小亨特,你當時被困在懸崖,進退兩難時是怎樣想的?如果不是父親的幫助,你能順利脫險嗎?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請問小杰利,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當你的小伙伴亨特困在懸崖,而其他伙伴都離開時,你為什么不留下來?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請問亨特父親,當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懸崖時,你心疼嗎?對于大人來說,這懸崖并不高,你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來?
(主持人提問完之后,由觀眾自由向當事人提問,最后主持人總結。)
3、合作探究
(過渡)以上復述故事情節,同學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
學生朗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4、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后,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問題:聯系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學生拿出準備的練筆,可小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聯系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篇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5、拓展延伸
①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
②課外閱讀林清玄的《和時間比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15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并能復述課文。
2、在朗讀中品味我冒險、脫險時的心理感受。
3、學會從不同角度閱讀,以父親、小伙伴等為點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本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這么會陷入、險境的呢?又如何脫險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次經歷呢?其中蘊含著什么哲理呢?
二、默讀
要求:
1、注意速度。
2、內容:什么險?如何脫險?傳遞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書復述。
三、復述
1、復述前的準備。
(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什么時間?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懸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復述:
⑴ 自己放聲準備。
⑵ 班上復述。
⑶ 學生評。
⑷ 教師評。
⑸ 總結經驗。
四、冒險過程中,著力寫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五、脫險過程中則真切得寫出了我在父親幫助下心理變化過程,能找出原句并進行概括嗎
六、理解題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嗎?文中有幫助你理解的關鍵性語句嗎
第二課時
一、變標題(理解內容)
可以從不同角度自擬標題,有如下說法:
第一次爬懸崖、脫險、永遠不能忘記、戰勝恐懼、八歲的記憶、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懸崖、當朋友離我而去。
二、變語言(體會深意)
文中許多語言是值得細品的:
1、那是費城七月里的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至今還能感受得到。將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換成回想起來,比較一下效果。
2、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鮮峰,將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去掉終于,將盡量改為努力,效果如何?
5、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悶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自己。這句話似乎不合情理,改為我忍不住啜泣起來效果如何?
6、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將這個句子末尾的感嘆號改為句號如何?
三、變角色(認識人物)
學生分別以內德、杰利、父親的口吻講述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內德是那些不關心我的孩子們當中的一個,他也是那些無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個可笑的'膽小鬼,他在這整個事情當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說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沒有再反思自己?
四、變結局(拓展思維)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親。
杰利沒有找到我的任何親人。
杰利在途中勸說伙伴們一起回來幫助我。
杰利被伙伴們惡作劇地拉走,不允許他去報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許他獨自來幫助我。
五、變環境(引發想象)
我長大后,有一天,又遇見了類似的困境,(這種困境可以讓學生自由想象),在那種不同的環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05-01
走一步,再走一步11-07
走一步,再走一步04-26
“走一步,再走一步”05-01
走一步 再走一步05-01
走一步再走一步11-30
[精選]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1-20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精選)12-04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經典]01-08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