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歷史教案1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學生閱讀教材導入框教師由此導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后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復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什么要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于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么。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么。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通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
師生通過討論,總結: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秦漢時期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特別是造紙術的發現更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創制地動儀,張仲景和華倫的醫學成就。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構造原理。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教師作簡要說明: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封建經濟有了發展,這為秦漢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秦漢時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在這一時期發明的。
二、導學新課
(一)紙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紙的發明(板書),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從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講起,以便學生了解發明紙的歷史背景。
師問:甲骨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龜甲、獸骨。
師問:“金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銅器。
師問: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什么樣的書寫材料?
生答:竹簡、絲帛。
(教師用課件演示,獸骨、龜甲→青銅器→竹、帛→紙)
師講:紙普遍使用之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把竹木簡當作書寫材料。現在我們還把書按“冊”計算,這個“冊”字就是個象形字,很多竹木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冊”了。但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
2、蔡倫改進造紙術(板書)
在蔡倫之前,我國勞動人民雖己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但紙的質量還比較差,產量也不高。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用課件演示蔡倫的圖象),它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蔡倫用于造紙的原料。
師問:當時蔡倫都用哪些原料來造紙?
生答: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
(用課件演示造紙原料)。
師講: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擴大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紙的質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僅提高了紙的質量還提高了紙的產量,紙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及其意義。
(略講)紙的傳播,(利用課件進行演示)紙最初傳入朝鮮、日本,后來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非洲。
師問: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的主要長處是什么?
生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紙的造價低廉而又攜帶方便。紙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人類文化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
成書于東漢的一部數學著作.全書共分九章,書中有很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數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此處師講)
(三)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利用課件演示張衡與地動儀的圖像)
師講:張衡是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既是文學家,又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于132年制造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西方制作的類似儀器要早1700多年,(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課件:向學生介紹地動儀的結構和原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敘述地動儀結構的小字部分,然后說明其測報地震的科學原理。
(四)醫學的成就
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良醫輩出。
1、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板書)
(利用課件演示華倫人物圖像)
華倫是東漢著名的醫生。他擅長針炙、麻醉術和外科手術。華倫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首創,他還創制了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
2、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課件演示張仲景圖像)。《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三、課堂小結:
在秦漢時期,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領先于世界的?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領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處于領先地位。西漢初期,我國勞動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九章算術>>的許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華倫的麻沸散,并用它來實施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最早的,這么多偉大成就,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
四、鞏固練習
利用課件演示課堂練習題。
(一)、選擇題:
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二)填空題:
1、東漢時候,________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
2、《》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
3 、東漢著名醫學家________創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4、________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________”。
(三)討論題:
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又有什么重要意義?
本討論題讓學生利用課后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三、醫學方面: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
初中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3、居住條件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居住條件圖片,學生觀察居住條件循序漸進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識。
教師總結:外部:改革開放前就是看看哪邊的風水好就在哪邊建,現在要整齊規劃,粉刷漂亮。內部:從舊“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新“四大件”(汽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
4、出行方式的變化
詢問學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開放前,人們是怎樣出行的。幻燈片放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圖片,通過蒸汽火車使學生聯系已學過知識。對比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出行圖片,學生總結變化趨勢。教師總結:道路設施逐漸完善,出行方式多樣化。
教師提問:從這些圖片中能發現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哪些原因?給學生2分鐘討論。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城鄉居民收入極大增加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5.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學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討論,完成改革開放前后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對比的表格。
教師最后總結。
教師提問:就業制度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自主擇業帶來個問題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弱勢群體呢?
學生思考,互相討論回答。
(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深理解。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教師引導小結,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學生完成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化
服飾;飲食;居住條件;出行方式。
2.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教學反思
初中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掌握: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與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了解: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及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
認識: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白居易的《憶江南》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江南地區的描述(教師解釋:江南指的是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今天,江南比北方發達。而在古代卻是江南落后于北方。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的開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板書課題: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展示目標(學生讀目標),教師強調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影響)。
二、先學(13分鐘)
(一)自學教材(8分鐘)
過渡語:讓我們帶著目標,根據自學指導完成自主學習部分的學習任務。好,開始!
1、西晉建立的時間、統一全國的時間、滅亡的時間?
2、內遷“五胡”的名稱?東晉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
3、4世紀后期統一黃河流域的政權、建立名族?
4、淝水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影響?
5、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
(二)自學檢測(3分鐘)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成全國性短暫統一的政權是
A北魏B西晉C東晉D前秦
2、.淝水之戰的雙方是
A前秦和西晉B東晉和宋C前秦和東晉D宋和前秦
3.“草木皆兵”這一典故與下列哪次戰役有關( )
A巨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
(三)我的疑惑(2分鐘)
過渡語: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解決組內的疑問和自主檢測部分,解決不了的疑惑舉手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三、后教(22分鐘)
(一)教師點撥,拓展延伸。(7分鐘)
過渡語:同學們自主學習部分完成的很好(評價優秀小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節課的知識點,請看大屏幕。
1.教師精講點撥,構建知識體系;(見課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鐘)
過渡語:請同學們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題,小組之間討論統一答案。
(要求:1.個人獨立思考,把答案寫在學案上;2.組內討論,達成統一觀點; 3.小組選派代表班級展示。)
合作探究題目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長提出來,課堂上由其他小組同學解決,或者由老師幫忙解決。第二部分是老師在本學案上設計的合作探究題目。以小組為單位對學案上題目進行交流,分組分題目進行課堂展示,教師結合課件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精講點撥。
初中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杭州是南宋時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系;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了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了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于唐詩的視頻。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并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著一首贊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
(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
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并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初中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問題設置、歷史情景再現、自學概括等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他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具備初步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教學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件在以《大漢天子》主題曲《守業更比創業難》為背景音樂中開始。
師:為什么我們的華夏族會改稱“漢族”?為什么我們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我們的語言被稱作“漢語”?中國文字又被稱為“漢字”。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一切都跟漢朝有密切關系,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際威望高。正因為漢朝的強大,不僅影響到世界,而且對中國后來的發展同樣影響深遠,因此,很多同中國有關的稱呼被冠以“漢”字而固定下來。)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漢朝的強盛情況。
(三)講授新課: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展示史料:
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吉傳》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董仲舒《天人三策》。
引出探究問題一:
你認為“大一統”的含義是什么?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
學生討論后發言,教師總結:
這里所說的“大一統”不僅僅指領土的統一,它還包括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繁榮。
展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回答工“漢武帝在位時期如何實現漢朝的大一統的?”并理解什么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后教師可歸納以下幾點并板書:
(1)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政治: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國勢力
(3)軍事:北擊匈奴,鞏固邊疆
(4)經濟:統一鑄幣,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第3、第4點在后面的第13、第14課會祥細學習)
課堂練習1、2題,由一個小組作答,分值可由教師決定。
教師小結:
這種大一統局面是在漢武帝時期實現的,我們一起通過一個片斷了解一些漢武帝。
2.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展示“漢武帝”視頻材料引出。
探究問題二:為什么漢武帝在位時能實現這個大一統局面?(對于本問題估計同學們發言會比較踴躍,可讓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后引導學生將實現大一統的條件歸納為兩大類: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主觀條件:漢武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客觀條件、物質基礎: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
小結:這人問題提醒我們,分析問題要注意全面,要注意多角度思考問題。下面我們繼續探究漢朝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為漢朝帶來了經濟繁榮的局面的具體情況。
3.文景之治:
展示史料:
材料一:民失作業,而大飽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海內安寧,家給人足。 ――《資治通鑒》卷15
材料三: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漢書·食貨志》
引出探究問題三:材料二、三描述的是怎樣的社會狀況,這種狀況與材料一所描述的社會狀況相比,有何變化?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是由漢朝政府推行的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的)?學生討論活動后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良好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文帝景帝時期政府推行輕徭薄賦、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具體措施有:(1)輕徭薄賦;
(2)獎勵農桑;
(3)提倡節儉;
(4)重視以德化民。
課堂練習3、4題(由沒能選題的小組作答,分值由教師決定)
課堂小結:
本節課是我們身邊的一些縮影把我們帶到了幾千年前的繁榮安定的社會,圍繞“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這個中心,我們也知道了: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是怎樣實現的?為什么在漢武帝時期能夠實現?這個繁榮安定的社會不僅僅影響到當時的中國社會、影響到當時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它同樣影響到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影響到我們今天。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學如何會全面分析問題,客觀辯證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初中歷史教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并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杰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么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著教師追問:在此之后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為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衛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并提問:隨著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么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唇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局限于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勢圖》,并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后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為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于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后的措施有哪些?課下搜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鄭和下西洋。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并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可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教師應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范圍。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教師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后,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跡是:1561年在臺州抗倭(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的澳門,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4)鞏固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系中的幾件大事,聯系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系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鄭和時間:從_______年到_________年。
七次下出發點:_____________。
西洋經過規模:率領___________人。
初中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閱讀指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初中歷史教案11
【三維目標】
1.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后學習羅馬帝國的發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生的重大戰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
初中歷史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系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么特點(仍然屬于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為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通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項目,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后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于“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注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著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這部憲法是什么時候由什么機構頒布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么(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3它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13
教學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新學案第2頁的“知識網絡”,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容揭發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新學案第7頁[自我測評]第二題“知識聯線”:([數字]表示相應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_國內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根據[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線索。
2、布置作業
3、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收復新疆》。
初中歷史教案14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初中歷史教案15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封建頑固勢力為什么要反對變法,然后按照書上的材料講清政變的經過,指出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書中戊戌六君子的事跡可以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并播放教學課件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認識到譚嗣同等愛國志士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最后,就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然后由教師加以歸納概括。
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帝國主義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不久,光緒帝召見康有為,頒布《定國是詔》,正式開始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戊戌變法”。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教學思想:
本課涉及的理論知識較多,特別是重點、難點部分,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把講述、體溫、討論等方法結合起來,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關心時政的精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公車上書"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然后教師指出:公車上書后,全國的維新變法運動不斷發展,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刺激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1898年6月,光緒帝下詔變法,這就是歷史上的"戊戌變法"。
二、保國會的成立:按書中材料講清保國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維新
屏幕顯示"百日維新"的內容,教師設問,引導學生分析。
師:哪些內容會損害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
生:改革舊制部分(學生可能會回答具體內容)
師:對。這樣變法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反對,這也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師:"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當官的.。
師:這里的"民"具體指什么人?
學生可能不會立即答出,教師要分析"民"指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愿望。
師:經濟方面的改革會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
師: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發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
師:軍事方面會產生什么影響?
生:學習西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增強國防力量等
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書中的思考題。答案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四、戊戌政變
以學生自學為主。(電腦屏幕顯示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戊戌政變的經過)認識慈禧太后的專權兇殘、袁世凱的陰險狡詐、譚嗣同的英勇無畏。記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師最后指出: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從光緒帝下詔變法到變法最終失敗,前后僅103天,因此,這場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就往而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是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這一歷史潮流的,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繼續奮斗。
【初中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08-03
【熱】初中歷史教案01-10
【精】初中歷史教案01-07
初中歷史教案【熱門】01-09
初中歷史教案【熱】01-08
初中歷史教案【精】12-31
【熱門】初中歷史教案12-30
【推薦】初中歷史教案11-17
初中下冊歷史教案01-04
初中歷史教案【推薦】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