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八佰》觀后感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佰》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佰》觀后感1
觀罷《八佰》,心頭不由得涌起一股子壯志豪情。透過屏幕,我看到了勇敢的戰士,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英雄,用鮮血、用生命喚醒了我。
在這部電影中,沒有明確的主人公。確切地說,每一位奮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英雄都是主人公。
面對日軍的鐵盾,一位戰士毅然選擇將炸藥綁在自己身上,迎著槍林彈雨,縱然身上迸射著血花,也要勇敢沖鋒。他用自己的犧牲,他用滿腔的熱血,伴著炮火的轟炸聲消失在彌漫的硝煙里,他才是戰火中的真英雄!
《八佰》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曲壯歌,悲愴、豪邁,讓人無不動容,潸然淚下。
1937年,東北淪陷,日軍進一步侵略上海,炮火連番轟炸下的上海,除了租界,整個城市幾乎成了廢墟。
戰后的四行倉庫破敗不堪,像一個地獄。而洋人的租界處處一片繁華。到了晚上,大樓之上彩燈熠熠,洋人和貴人們穿著華麗的服裝,該玩的玩,該吃的吃,像一個天堂。
有一幅畫面,令人心潮澎湃:有人抱著炸彈撲向日軍,而對面日軍的面前是一塊塊厚厚的鋼板,連槍彈都無法射穿。有勇士挺身而出,身綁炸彈,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一場戰斗的勝利。一個個勇士,是有血有肉又有諸親六眷的.普通人,只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在炮火中變得面目全非,那一刻,英勇而悲壯,讓人不禁淚流滿面。
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中國軍人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炮火連天,硝煙彌漫中,我已心魂激蕩。
看罷影片,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息,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穩定的時代而感到自豪幸福。同時,我們也應該居安思危,胸懷濃濃的愛國情,隨時準備著為了和平而戰。
《八佰》觀后感2
茍活著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正的猛士,奮然前行。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年期間88師524團一個加強營以420人之力四天四夜竭盡全力抗擊日軍的事跡。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眾多,好像沒有一個主角,但又好像人人都是主角。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身綁滿炸藥為護國而勇敢犧牲的陳樹生。年僅21歲的'他,只給母來留下舍身取義、兒所愿也八個字,然后從樓上跳了下去。
這個影片如果從側面來看,也是以極廢質感且略帶諷刺的鏡頭描述了蘇州兩岸兩個世界鮮明的對此,一河兩岸,一邊租界,一邊戰場;一邊天堂,一邊地獄,一邊是戰火連天,慘烈人案的場景,一邊卻是人們的燈紅酒綠歌舞升平,車水馬龍的場景,而英祖界的人民也從一開始的冷漠到最后與戰士們團結一心。看完后不禁感慨,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這是無數英雄前輩用他們的青春及生命換來的。我們如今雖不用。
每日面對槍林彈雨,但我們仍要將這拼搏勁和歷史感放在心中。
正如影片開頭所說,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微笑。
《八佰》觀后感3
20xx年看的第一場是《雪人奇緣》,8月21日上映了一部名為《八佰》的電影。有很多同學已看過,我看了預告片兒,感覺很有興趣。
上午下了古箏課后來到奧斯卡影城,取票進場,進入了二號廳,發現人并不多,前四排只有我一個人。這倒與我預想的場景不同。后來想想,電影結束時正是飯點兒。所以人少也是應當的。
電影開演了,我逐漸被精彩的劇情所吸引。背后持續傳來兒童哭聲,真是大煞風景,破壞用戶體驗。我心想,小孩不敢看,就帶出去,為什么要影響他人。
《八佰》改編于歷史真實事件,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以租借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名為八百,實則只有420人。造就了這個奇跡。《八佰》歷時230天拍攝,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斤煙油和近五噸的報紙。設置相當于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彌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
蘇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為二:左邊蒼夷滿目、硝煙四起;右邊則燈紅柳綠,一片繁榮,曼妙女倚欄望,而這里卻是時時有生命危險。
最令我震撼的是升國旗,升國旗會激怒日軍,可是明明在自己的地盤上,憑什么不能升?那還有什么尊嚴?國旗升起來了,日軍飛機來炸,人肉來擋,無論如何,國旗不能倒。
四萬萬中國人在戰爭面前。竟不如那400人,“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八佰》觀后感4
作為一部飽受期待的愛國主義電影,我在《八佰》上映的第二天得以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看了這部戰爭片。我自認為我的淚點還算挺高,上一次哭成傻子還是在看《尋夢環游記》的時候,但這部電影屬實給了我很大刺激與震撼。出場時心情高漲,感慨良多,因此趁著熱情寫下這篇觀后感。
《八佰》可以說是一部極其硬核的戰爭片了。它毫不避諱地直接拍出戰場上的慘烈景象。尸橫遍野,血流滿地,無數戰士中槍倒地,痛苦呻吟,中間一段拼刺刀的戲碼更是緊張刺激,可以看出無論是演員的化妝、現場的聲效、場景的描繪都可以說是極其用心,劇情方面后期總感覺略微有點拖長,但作為門外漢的我無法給予正確評價,因此不過多贅述,總體來講是一部很良心的電影。
接下來進入正題。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日軍侵華中,淞滬會戰打的最后一場戰役,由謝晉元和楊瑞符率領的八十八師以四行倉庫為據點進行的防守戰。蔣司令希望以八十八師的奮力抵抗與犧牲贏取來自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因此下令八十八軍固守四行倉庫七天。
不同于以往,從一個宏觀的大局角度上描繪一個戰爭的進程,《八佰》采用了群像式演出,毫不避諱地展現出每一類人在面對絕境時心態的轉變,為觀眾呈現出脆弱的人性在面臨極端情境時的搖擺。
在影片的開頭,士兵們的命運便借營長之口宣告而出:這座倉庫是堅實的陣地,更是我們的墳墓。近乎絕望的現實,不免讓人催生逃跑的心理。端午曾經試圖通過河道逃生,老算盤則是人如其名,無時無刻不在打算著如何才能離開這個鬼地方。我們在批判這些人想要逃跑的小心思時,不妨深思一下倘若換做自己,自己又會怎么做呢?
戰爭總是要結束的,總有人要活下來的,我上有老下有小,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啊!老算盤跪下求著端午放過他的場景到現在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
是啊,試問誰會喜歡死亡呢?當士兵中彈倒下,絕望地伸手試圖抓住戰友,一句我想活下去!真是讓我心都碎了。但軍團身后,即為國門。失去了國家,也就失去了信仰,民族的意義更是不復存在。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無數戰士挺身而出,一腔熱血怒撒沙場,終是戰勝了死亡的恐懼。
那一個個綁著手榴彈跳下去的戰士,我們無法一一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我們都知道,他們每一個人都懷有一顆熱愛的心,用自己的軀體筑成血肉的長城。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所謂的絕對男一號。每個人在經歷戰爭的洗禮后都多少有所改變。
端午從試圖逃跑,到舍生舉旗;老鐵從不斷犧牲隊友,到自己最終國家拼搏;就連十三歲的小湖北的眼神,都從逃避,呆滯變得堅定,沉著。戰爭是一場血與火的試煉,它終究改變了
所有人。
電影采用陰冷的色調和巧妙的運鏡向觀眾傳達了反戰的思想。蘇州河一面歌舞升平,一面戰火連天。天堂和地域僅僅一線之遙,但卻難于登天。
在保衛戰開始之初,戰士們拼死拼活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時候,民眾如同一群看客,點起的煙花讓我心寒,仿佛、、、、、、、眼前的一場好戲與他們毫無關聯。魯迅先生筆下所描繪的麻木的中國人,大概便是這樣的一番神情吧。
但當民眾們看到每一位戰士的神情,意識到每一位戰士為了國家付出的努力,他們的民族之魂終于被激發。嬉鬧般的叫好聲銷聲匿跡,有的只有信念與物質上的支持。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目的便達到了。區區幾百人,面對數量龐大的敵人又能改變什么呢?但他們的努力激發了國人的血性,激發了四萬萬人一致抗日的決心。
或許旗幟的樹立使得八十八軍更快的遭到了敵軍的瘋狂攻擊,但豎起這面國旗表明了中華民族將要抗爭到底的態度。這是向敵人的宣告:只要這面旗幟還立在這里,中華民族便永遠不可能倒下。
有的人故意抹黑,聲稱這部電影是給gmd洗白。但我認為,當倭寇入侵到家門口時,挺立在防線前的戰士永遠都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不如懷著一份敬畏之心,好好看看這中華男兒的氣概。
《八佰》觀后感5
一河兩岸,一邊是租界,一邊是戰場,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天堂的人想去地獄,地獄的人想去天堂。人們在面對戰爭時產生的恐懼與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過鐵門迎接槍林彈雨的戰士的團結一心。
這部電影不僅為我們帶來視覺上震撼,更讓我們受到心靈的洗禮,是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心酸無奈,還是“一個個士兵排著隊,在身上綁滿炸彈,縱身跳下用血肉之軀和敵寇同歸于盡的震驚動容,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年代戰爭的'殘酷無情、軍人的拼死力爭、寧死不屈。
和平時代的我們無法體會到戰爭時代的殘酷。在那樣的艱難歲月里,我們的前輩選擇了戰斗到底,小人物大英雄,在那個一無所有的時代仍為國奮戰為國獻身的烈士,每一個人都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出一份力,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安居樂業。銘記歷史,致敬先烈!
《八佰》觀后感6
8月22日老師組織我們班的部分同學在德百的影院一起觀看《八佰》這部新上映的抗戰電影,時長大約156分鐘。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一九三七年的凇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天4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開始一群人去往上海,參加淞滬會戰,保衛上海,租界那里有很多德國人,他們租了中國的國土。那些人去往上海,快要到達時,這群人遇上日本鬼子,他們逃的逃,躲的躲,還是沒有逃過敵人的屠殺。他們到達四行倉庫,被安排完畢后,有一群平民來到這里。他們被送往租借這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和敵人戰斗了4天4夜。
中間有個片段讓我難以忘懷,鄭凱演的陳樹生要綁著手榴彈跳下去,在歷史上陳樹生是一位抗日英雄陳樹生當時在四行倉庫也有這樣對抗敵人,只有用種量砸進盾牌的隙縫,才能真正的摧毀敵人。
從1931年至1945年,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在長達14年的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里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御外辱的偉大篇章。十四年的抗戰中中華民族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
《八佰》這部電影讓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激動和感動,興奮與悲壯。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全程精神緊繃,一分一秒都不想錯過,蘇州和隔開的或許是兩個世界,但中國人的心不會被分割,會更加團結,這震撼人心的戰斗必將喚醒更多的中國人投入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去。
《八佰》觀后感7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影片,本應該于20xx年7月5日全國上映,最后卻擱置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樣都很清楚,《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而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便加快了侵華的步伐,并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而電影《八佰》,便講述了發生在淞滬會戰期間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18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占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占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后,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并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于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只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后來,謝晉元與全體官兵一起齊心協力,多次打退了日軍的進攻。第一天戰斗,我軍共消滅敵兵80余名,傷敵更多,日本侵略者受到中國人民的嚴厲懲罰,"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又一次被打破了。其實,堅守四行倉庫的只有一個營的兵力。該營士兵陳德松在《殊死報國的四行孤軍》一文詳細記述道:"以該團第一營為基干,組成加強營,仍用團番號。全團410人左右,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排。"為迷惑敵人,在記者采訪時,謝晉元假告800人。這才有了"八百壯士"之說。
茍活著在淡紅色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題記
前段時間,朋友來長沙出差,工作之余,我請假和她約在張家界見面。閑談之中,她說想看電影《八佰》,可一直沒有機會看。為了滿足她的小心心,晚飯之后,我隱瞞了自己已經看過一遍的事實,和她一起去看了《八佰》。回想起電影剛上映那會兒和同伴第一次看《八佰》的場景,真的是連我自己也哭笑不得。不知道是工作忒累的緣故,還是電影時間太過于長了,我在電影播放快一個小時的時候居然睡著了,所以在看完電影后,我對影片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直到這次和朋友一起看完影片,我才有勇氣寫下這篇觀后感。
電影《八佰》是伴隨著一位老奶奶對兒時的回憶逐漸拉開了序幕,影片主要講述抗日戰爭期間88師524團一個加強營以420人之兵力四天四夜竭盡全力抗擊日軍的事跡。全片以一匹被束縛著且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馬為線索,深刻的暗喻了戰爭的本質和普通人民對光明的渴望,通過群體形象描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人性的復雜和升華。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眾多,好像沒有一個主角,但又好像人人都是主角。電影結束后,我有了和往常看完電影不一樣的感觸,腦海中閃過的不是某一個明星,而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和值得讓人深思的地方,比如一心為國捐軀的謝晉元師長,膽小懦弱的文弱書生老算盤,一直想逃跑但最終勇敢面對戰爭不再退縮的端午,年幼膽小但最終成長起來的小湖北,全身綁滿炸藥為護國而勇敢一躍的陳樹生,以及給日軍提供情報并采訪軍人的記者方興文等等。影片沒有刻意地去塑造某一個英雄人物形象,而是極力展現不同的人面對戰爭時的'表現,但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描寫卻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從側面的角度看,影片也以極度質感且略帶諷刺的鏡頭描述了蘇州河兩岸兩個世界鮮明的對比,一河兩岸,一邊租界、一邊戰場;一邊天堂、一邊地獄;一邊是抗日戰士們堅守在四行倉庫與日軍的激烈戰斗、炮火連天和慘烈人寰場景,一邊卻是英租界內人們的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和車水馬龍的場景。而英租界的居民態度也是一直在變化,當然這里面也少不了看與被看的人物刻畫,居民們由看客身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戰爭的漠然的態度逐漸投入到無比支持524團。居民在面對戰爭時產生的恐懼與不安,以及到最后,一只只手伸過鐵門迎接槍林彈雨的戰士們,與戰士們團結一心。
《八佰》觀后感8
“你們這里有多少士兵?”
“四百三……”
“我們有八百人。”
他們也許只有四百多人,但他們有足夠的勇氣對外稱聲稱他們有八百人。
也許,他們不止“八百人”。
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習慣置身事外的逃兵,是無意闖進的老百姓,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懦夫。但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覺間融入了這場戰斗,從四行倉庫內的士兵,到河對岸的人。沒有人生來就是勇敢的,也沒有人會義無反顧的放棄自己的生命。人非草木皆有情,這樣平凡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
而更讓我感動的,不是烈士們的犧牲和直到最后的堅守,而是許許多多的本是普通懦弱的人,因為他人的感染,因為民族的召喚,一點點蛻變成一個英雄的過程。他們也許對英雄沒有標準的定義,也許他們甘于平庸,也許他們從未想過保家衛國,也許他們只是想回家……但是歷史選擇了他們,國家選擇了他們,或者說命運選擇了他們,他們被迫成為了別人所崇拜的人。但誰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卻真的'都成了英雄。
“關公講究的是兄弟情義,趙子龍不一樣,他護著國呢。”
當第一個年輕人跳下樓,以血肉之軀載著炸藥奔向敵軍,我覺得那一刻真的比剎那更短,比永遠更長。他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留下,但沒有人會忘記他。“國人皆如此,倭寇安敢。”
有許多人對于電影中護旗這一場景提出了疑問。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令人感動但卻毫無意義的場景。旗子與信念固為重要,但明知道升起這面旗幟會換來無謂的犧牲,那為什么還要升起她?
請大家別忘了這句話幾番出現:“全世界的人都看著我們呢。”全世界的人都看著我們呢,看著中國,看著中華民族。在這一刻,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給全世界展示我們的勇氣,也宣告著,中國不會亡。
也許他們不是不到八百人的壯士。
他們何止八百人。
《八佰》觀后感9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于放棄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于愿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于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后在廢墟中踏出的帶著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著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應該最適用于人們讀小說時對角色的理解。當一些看過的小說被搬到熒屏的時候,覺得這個角色。這個畫面不是我想象的樣子,會有一絲絲的失望。當我的小伙伴們還沉浸在瑪麗蘇式的劇情中的時候,我猶愛戰爭題材的電影。小說。電視劇。
因為在苦難的戰爭中更能看出蕓蕓眾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棄義,更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情懷。而電影《八佰》,全程IMAx技術拍攝,每一幀都是美學角度,無論是視覺效果。故事情節所傳遞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對戰爭故事的想象。導演管虎似乎正在開辟新的國產戰爭片類型。
《八佰》觀后感10
上周,我和我的兩個哥哥欣賞了這部《八佰》。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它的故事背景選擇了1937年的淞滬會戰,這一時間點的意義以及影片的創作初衷是在1937年10月,我們民族經歷了最為慘痛的災難、它和我們現今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八佰》觀后感11
昨天晚上,我聽吳羽倫說《八佰》這個電影他希望大家去看看,正好昨天晚上媽媽有空,又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于是她帶我去看了這部電影,說是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讓我體驗一下戰爭的殘酷與血腥,記住“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不多廢話了,我們談一下觀后感吧!
這部電影名字聽上去感覺沒啥不同,但其實是一部戰爭片。它不像《三體》那樣悲慘,不像《星球大戰》那樣科幻,不像《樂高大電影》那么古怪,但人氣和評價很高。這是因為人們都被電影人物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很多人看著看著都哭了,不是嚇哭而是感動得哭。影片中守衛上海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最后為了守住上海租界,保護兩百萬人,奮勇作戰,為國捐軀,英勇無畏,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只有一個幸存者。他們都為國家為人民拼盡了全力,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尤其是看到最后他們過橋的片段時,看到他們都死于日本軍隊的炮火之下,我心里只想復仇,但仔細想想,這樣我們不就和日本鬼子一樣了嗎?這些勇士的精神值得后人稱頌和紀念。
通過這部影片,我明白了幾個道理:1。打仗不像你所想的一樣,戰爭是殘酷的,生命只要一次。2。好戰必亡,忘戰必危。3。為了國家和人民,有時候自己生命就不那么重要了。4。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也許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最真實的宣誓!所有的中國人都站起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八佰》觀后感12
趕在假期末與摯友相約許久未見的影院,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電影——《八佰》。看完電影后內心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平復,電影《八佰》中的每一幀都是歷史都是淚點,這部電影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
故事是1937年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兩個多月的時間,日軍的侵略使國軍節節敗退,戰局急轉直下,上級命令全主力軍全線西撤,獨留一支孤軍死守上海,軍隊以四行倉庫為陣地與敵人進行了四天四夜的戰斗。這支軍隊僅有四百多人,團座為迷惑敵軍便對外宣稱部隊有八百人,也就有了“八佰壯士”的英勇事跡,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場在戰略上毫無意義,戰術上毫無勝算的負隅頑抗。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謝晉元團長站在四行倉庫的天臺上望著蘇州河對岸燈火通明的租界,說:“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蘇州河將當時的上海分為兩部分,河的那邊是歌舞升平的東方巴黎,河的這邊是面目瘡痍的烈火戰場,是生與死的分界。
如今再看上海的四行倉庫,墻壁上彈孔兮兮可見,但英雄卻不知歸處,真英雄的結局卻是未曾得到善終。戰爭時期的子彈孔,即是歷史又是多少英雄的青春啊!那些英雄小的十幾歲大的三十幾歲,都是正值人生的大好年華。影片中21歲的陳樹生全身綁滿手榴彈從六樓縱身而躍與日軍同歸于盡,最后卻連照片都沒有留下。還有那句:“有生之年,我想看見富士山頭插滿五星紅旗”。一個個稚氣未脫,卻將一個中國人的骨氣體現的淋漓盡致。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謝謝,每一位平凡英勇的戰士。
那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如果沒有英雄先烈們在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那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大好河山,更不會有今天的我們這樣舒服的日子。
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歷史的包袱不會拖累我們,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前進。
誠然,何為有我們?即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們。作為青年的我們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鴻鵠之志,要努力學習,在書山書海中充實自我,銘記歷史,為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而努力,貢獻出自己一份綿薄的力量。有濟無濟,不負青春。
光是站起來是不行的,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藍圖中久存,其文化必須繁榮發展,文化的接力棒傳入我們青年的手中,我們青年便應同離弦的箭一般,有力的奔跑。文化依舊有力量,青年一代便有未來,民族便有希望。努力珍惜現在的一切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努力奔跑吧青年。
《八佰》觀后感13
大家好,我是孫羽婷,我在星期六晚上看了一個電影哦,電影的名字叫八佰,這是一部抗戰片。非常好看呀!我推薦大家看一看。
開始之后用眼簾的就是一支軍隊。他們好像是逃兵,我也不知道呢。然后他們碰到了小日本鬼子,原本他們可以反擊的。因為它的人數特別多。可是他們非常不還擊,還跑啦。看到這里,我的心都怦怦跳。語文鬼子沖了過來,殺掉了不少的`人。有一些人幸存下來。有幾個人看到了一支軍隊。他們中其中一個人覺得這是來幫他們。想過去叫。被另一個人給攔了下來。他說他們是逃兵,如果出現會槍斃的。
那個人覺得有道理就沒有去。然后鏡頭轉到了一個大樓間。大樓里有好幾百個軍人,他們在訓練槍法。有幾個人,他們害怕不打那些日本鬼子。讀后感但還是被隊長強迫打死了一個日本鬼子,然后突然鬼子進攻啦!最后,他們有很多個人在身上綁上炸藥。從大樓上跳了下去,炸死了好多個日本鬼子。他們就這樣一個接一個,有好多個都下去啦。還有一些人把衣物和想要對父母說的話。都告訴了幸存下來的人。讓他們把話傳給他的家人。
然后又出現了一個人想象的畫面。有一個軍事單槍匹馬。挑戰一整支軍隊。他的旗幟在風中飄揚。很是威武。然后他們最后只剩幾百個人。隊長組織他們去升旗。有一個人說,那不就是找死嗎?隊長刪了他一個耳光。讓他當隊長。帶領大家升旗。然后升級過程中有很多日本鬼子前來騷擾。剛才上全是升旗人的尸體。很多。很多。我看到這里,心很傷心。現在已經沒有剩那么多人啦。隊長就讓他家帶著東西往橋對面沖。隊長說,一定要多活幾個人吶!對面的美國人都伸出手想拉他們。最后也有一些人跑到了終點,還有一些人喪生在了橋上。真人很是心酸。
《八佰》觀后感14
這里是1937年日軍進攻上海時中國人民拼死反抗,史稱淞滬會戰。
10月26日中國革命軍第88師524團余400人,在團長謝晉元的帶領下,守著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當時為了保護大部隊撤退,這400人留了下來,上面命令是死守四行倉庫,這一年前原繁榮的地方,現在已經被戰爭殘害,變得死氣沉沉,因有英租界的存在,這是地獄,那邊是天堂。因為是斷后,所以他們沒有援軍,也就意味著他們只有死。
10月27日,日軍大肆進攻,投毒,鑿墻來勢洶洶,戰士們抵抗了一天,筋疲力盡,晚上要休息,日軍又突然進攻,平靜了一段時間后,有人送來一面旗子和補給,也決定了明天要升旗,日軍飛機不惜代價要擊倒旗子,而國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給洋人們見證了我們的“威嚴”。
這是歷史上千萬戰爭的一場,最后雖然失敗,但也證明我們國家有希望,讓外國知道,中國是怎么站起來的。
《八佰》觀后感暑假里,媽媽帶我去看八佰這部電影,這個影片選材于1937年發生于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后一役,故事圍繞“八佰孤軍血戰四行倉庫”展開。
這部電影最令我震撼的地方是幾位戰士身系炸藥包,舍生忘死的從幾層樓上跳下去并念著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的時候,說明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懷著對祖國深厚的感情,對父母、親人的思念,肩負著身為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義無反顧的往下跳時,忘記了死亡的恐懼,舍生取義。
回想整部電影,還有很多讓我熱淚盈眶的場景。這些平凡的人,這些普通人,這些平時根本不起眼的人,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選擇了寧死不屈,用寶貴的生命守護著祖國的榮譽。
看完《八佰》這部影片,使我對這些用生命守護著國土的軍人,寧死也不讓國旗倒下英雄氣概無比的崇敬!我們一定要延續英雄們的光榮,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使祖國更強大,成為世界之巔。
《八佰》觀后感15
因為疫情,已經有半年多沒有走進電影院,昨天拿著讀書打卡兌換的電影票終于觀看了2020年第一場電影—八佰。實實在在地被感動哭了,怎么能這么好。
電影出現的人物眾多,能被記住的角色多達十幾二十個,卻一點不凌亂,很多情節點通過個體以及幾個群體間自由切換的視角下得以完整順暢呈現,不得不說,管虎導演為這個故事選取的視角以及所做的視角轉換是一劑敘事的良藥。一部熱血沸騰的愛國教育片,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華夏熱血兒郎的家國情懷!
淞滬會戰末期,中國軍隊西撤,只留下四百二十余人固守上海。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八百壯士”愿為和平、奔赴沙場,發出了不當亡國奴的怒吼。他們以血肉之軀誓死堅守,彰顯了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氣節。開頭,一條河隔著四行倉庫和租界。河的這邊斷壁殘垣滿目蒼痍,河的那邊萬家燈火歌舞升平。八百壯士,真實又熱血。不是神劇,他們是真實的人,會死,會害怕,也想逃,一堆男人在一起也想討媳婦,也看著對面一河之隔的美女眼神發直。這群真實的人,守著一個倉庫,守護上海群眾的信念。明知是死,還拼盡全力的樣子,有著讓人無法直視的美。我們都知道現實,可是若在現實里完全丟失了理想,就真的有點無趣,是吧?!
戰場的刻畫從小角色入手,角色有成長,最后家國之情是自然的流露。電影首先展示他們是普通的真實的人,伴隨著他們親歷了一些事情,最后都成長為英雄。堅韌的抉擇與覺醒在重壓下更顯彈性,每一個底層士兵的人性被解析重構,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民族氣節未曾改變。我歌頌每一位英雄。
無論從何種角度解讀,2020年能夠在影院看到《八佰》都意義非凡,久違的熱血浪漫,愿世間再無喧囂。
一直想去看《八佰》,剛好昨天下午有時間,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觸,說上幾句。
先說數據,加上點映,上映三天,票房7.7億,由于疫情對觀眾入院觀看信心的沖擊,我覺得成績什么可觀。貓眼評分9.2,心想豆瓣評分絕對會-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國民評判準信力,國外電影再爛評分至少+1,國內電影自動-1,這不是電影工業發展滯后帶來的附加影響,而是長期外部文化價值觀輸入帶來的直接影響,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影評人根據地多在豆瓣。扯遠了,男女觀眾比接近7:3,20—35歲觀眾占比75%,你別嚇一跳,再過三年我都不算一個適齡觀看群體了,很難過,我覺得我至少還能常進電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說感受吧,票房已經確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戰爭片,但也更像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它以悲壯的表達手法向后人闡述了抗戰史上先輩們不屈的斗爭精神,現實只會比電影更殘酷,因為工作原因,十多年來,接觸了很多上過戰場的老兵,當你坐在他們身邊聽他們親身講述戰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電影中士兵被子彈擊中的畫面還原度應該有85%,我見過很多現實中被槍擊的照片,指頭大小的槍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創口,擊中重要部位斷無生還可能,我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深知一個人在槍林彈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氣,活下來的運氣占了一大半,上了戰場,都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后人,只是看到一個個數據,傷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戰場和敵人廝殺,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電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對岸租界隔岸“觀看”的人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覺得人數在55開吧,亂世之中一半的人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著,誰主政并無所謂,河對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無能為力罷了,只能眼看著戰士在一側和敵人廝殺。所以電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資、跑橋送電話線,包括后面的募捐。不過電影對上海女人一點都不友好,也算是一個地域的縮影……
我從不會懷疑士兵們會不會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無懼生死。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給我們一次中繼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過去很多年我們疏忽對青少年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每次你看到網上一些無腦的評論肯定會恨得牙癢癢,甚至有時也會附和一句。教育始終是國之大計,鍵盤俠并不是多了,而是會使用鍵盤的人多了,有句話叫“人出一百,必有鳥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班級里是不是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體中總有一個言行相異的人,別去做這個人,善待他人。
其實也想帶兒子去看一看,不過才四歲,應該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說。經過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終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訴我,一個人培養好的心性遠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習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頭就難了。
【《八佰》觀后感】相關文章:
《八佰》觀后感09-05
八佰觀后感03-17
八佰觀后感01-25
八佰觀后感08-30
《八佰》觀后感01-10
八佰觀后感04-28
[合集]《八佰》觀后感09-29
八佰觀后感【薦】12-13
八佰觀后感【熱】12-01
【熱】八佰觀后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