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詩《觀書有感》賞析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詩《觀書有感》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詩《觀書有感》賞析1
觀書有感
朱 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解>
春水生:意謂春潮漲。
艨艟(méng chóng):也作“艨沖”,古代戰船名。《釋名·釋船》:“狹而長曰艨沖,以沖突敵船也。”此泛指大船。一毛輕:輕如一片羽毛。
枉費:白白的花費。
此日:指現在,與“向來”(從前)相對照。
<翻譯>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又漲高了許多,像艨艟那樣的大型船只,也猶如一片羽毛那樣浮在水上。從前要想推開它、挪動它,那全是白費勁的舉動,而現在呢,由于水漲船高,那巨大的船艦就可以在河流的中心,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了。
<評析1>
《觀書有感》共兩首,此為其中之二。第一首著力描繪像明鏡般的方塘,然后指出方塘的清澈是由于活水的'常流。而本詩以艨艟巨艦在江上航行為喻,說明了讀書學習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他年少時,家境清貧,“簞瓢屢空,晏如也”。當時他有求道之志,但他父親對他說,吾所敬畏的胡憲、劉勉之、劉子
宋詩《觀書有感》賞析2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解>
半畝: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意謂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此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鏡的水中來回閃動蕩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動不息的水。這句是回答前句的“問”。說是塘水清澈,能映照萬物是因為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鑒:鏡子
影:水中倒影
如許:這樣
為:作“謂”,答詞
<翻譯>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藍天和白云仿佛悠閑自在地在水面上來回游蕩。它怎么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為發源處不斷地有活水流進來。正如讀書一樣,要想能夠清晰明確地領悟,也要長期不斷地開卷。
<評析1>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評析2>
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詩歌,大意是,半畝大的池塘像鏡子一般明凈徹底,天光云影在方塘中搖曳流動要問它為什么如此清澈,因為上有源頭,使活水不斷流來。本文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因此本文雖然是在寫景狀物,其實應該是和讀書有關的。實際上詩人是借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以池水源頭作喻體,比喻在學習中只要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就能進步不已。
<文學常識>
出處:本文選自《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現在屬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體裁:詩
類別:七言絕句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宋詩《觀書有感》賞析】相關文章:
《觀書有感》賞析11-02
望月有感賞析02-08
觀書有感教案10-15
《觀書有感》教案11-02
朱熹觀書有感11-02
觀書有感古詩原文11-03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12-08
《觀書有感》哲學理解11-16
《觀書有感》教案13篇11-02
觀書有感教案15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