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宮》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宮》觀后感1
在微博上被安利,沒想到一個下午一口氣看完了三集。
閑暇時也喜歡逛逛博物館,雖然不免有走馬觀花、附庸風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銅、親切的木雕、樸拙的陶、精致的瓷、飄逸的'書、靈動的畫跳出歷史課本真切地呈現在眼前時,都會覺得捕捉到了歷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廳的設計、文物的鋪陳驚艷過,但是卻不知道一件文物在來到大眾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歷史的塵埃,才讓我們得以一窺她的魅力。在修復師用他的雙手吻醒她之前,她還一直都是個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物,我們的文化將無所依附,無法傳承,無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傳播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審美。文物修復師就是這些文物忠誠的守衛者,慈愛的守護者。今后再次參觀博物館時,我想我會對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愿用心感受它們從容沉穩的呼吸吐納,我愿靜靜聆聽他們講述的精彩故事。我會關心它在千百年間經歷了怎樣的戰火、硝煙、流離、輾轉,我會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護和細致修復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煥發。
《故宮》觀后感2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幾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為什么,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么好,因為并不是節假日,故宮里并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柜上粘滿了無數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著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著它們被保存下來所經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火,不由得肅然起敬。
后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著手機拍一些滿是后腦勺的照片發發朋友圈。巴黎那么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游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里。我一個人背著小包,里面裝著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里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著我的臉和手臂,心里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蕩,曾經向往的遠方終于在腳下。
《故宮》觀后感3
剛看完第一集,對著這樣一部基調平和的片子,我看完居然很感動。
我向來不喜歡這些文物,覺得它們硬生生、冷冰冰,但是看完后這種看法有了改變。每一件文物流傳到現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這幾百年里它們的所有者不斷在變化,它們見證了朝代更迭、世界變幻,它們身上凝結的是歷史變遷,是古老的故事。而修復它們的專家,有的從16歲就進故宮當學徒,到現在五十幾歲快要退休,一輩子都獻給了這些文物。
有一位修鐘表的老師傅,可能一年才能修復一件大型的時鐘,但是那些會動的生動的時鐘,修復好了也只是在剛展出的時候有機會向觀眾表演它們的精妙,過后就靜靜地躺在櫥窗里不再動憚,老師傅覺得挺遺憾的`。也有一位修復唐三彩的師傅,他說人生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退休以后第一件事是想換一輛越野車,還想去跳傘。本以為他們天天和這些老古董打交道,應該喜歡些安靜的東西,沒想到他想做的事情還挺瘋狂。
這種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傳承了下來,年輕一代有了更高學歷,佩戴著谷歌眼鏡延續了他們的技藝和精神。當一位中央美院畢業的研究生修復師騎著自行車從空無一人的故宮里穿行而過時,這種古老和現代的交匯更加讓人動容。
《故宮》觀后感4
這其實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后感。這本紀錄片力薦。
其實,“匠心”和“匠人”并不算新概念,只是覺得近年來重新被關注,又一次熱乎起來。這種“熱乎”正好說明了一種缺失——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凡事都講究高效率,一切都變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靜靜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了,那些愿意花時間、用雙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藝術品的心態顯得彌足珍貴。
這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紀錄長片總長三集,每集展現幾類關系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看完紀錄片,很想也去故宮修文物。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資質,心向往之。也許是希望,自己面對這樣一份工作,能夠沉下心來做一點事。
后來想明白,小到能夠靜下來寫文章,大到過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點“匠心”才行。
《故宮》觀后感5
今天,老媽、老爸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桿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里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筑多數倚靠著圍墻,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里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里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于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早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 最后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為身為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故宮》觀后感6
你
面對戰火
被迫離開家鄉
萬里奔馳
走上流亡之路
你
海角天涯
無處為家
卻未放棄理想
十年戎馬
終回故國家鄉
巴山蜀水 高山險峻
都留下你的身影
歷經磨難終成正果
即使一路艱辛布滿
時逢亂世
你卻挑起脊梁
用你獨特的文化內涵
抵抗者不義之士的侵略
你是力量
更是精神之矛
刺進積累已久的空洞
趕走百年歷史的塵埃
因為有你
中華民族為之自豪
海峽兩岸 淡淡鄉愁
因為戰爭
你的身體被撕裂
但你何曾畏懼
跨過萬水千山
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用你獨特的身姿
成為交流的紐帶
因為有你
祖國統一
指日可待
故宮的國寶
你的付出我們不會忘記
你的'歷史
永遠受人敬仰
我愛你的精神
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我愛你的堅強
那種自強不息的堅強
有你
我們前進更加自信
有你
我們更加有力量
我愛你
故宮的國寶
我永遠愛你
《故宮》觀后感7
《故宮》作為現在文獻片的典范,從20xx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于太和殿內部的神秘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制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奏、純紀實、再現力差等特征。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制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數據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審核,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為了優化環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制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繼續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藝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故宮》觀后感8
從敘事上來說,片子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復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里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么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里,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干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于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群人堅守著。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于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眾最感動的點,也在于此。
說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獲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為一種責任。
片子里說,有的人認為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己的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通過文物了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里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故宮》觀后感9
今天,爸爸、媽媽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桿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里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筑多數倚靠著圍墻,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里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于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最后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為身為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
《故宮》觀后感10
在一個新聞端看到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現象級紀錄片,很好奇。
全片分為三集,將各個部門依次介紹,很規矩。但是在三集講述節奏與手法都很相似的情況下,它包含了三種內核,即師徒傳承,手藝傳承與古今會通。在了解各類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對“工匠精神”一種新的體解,溫柔卻不失力量。作為一部紀錄片,卻不刻板說教,而充滿了一股人情味,可以清晰看到古代宮廷文化,抑或說皇城文化對北京人打下的烙印。相比文學性紀錄片,人文性紀錄片的名字對其似乎更為契合。我與彈幕中的很多人一樣,認為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美。我給自己的原因是,他們都很有情懷。他們之間的`師徒傳承給人嚴肅厚重的感覺,反而讓我想起一個人走在霓虹中的空虛與落寞。我們瘋狂追捧,無非是這之中有我們渴望的東西,即在奔流社會里將心安放的勇敢和耐心。他們的作為滿足了我對“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全部憧憬。并且,我知道了古物上所承載的生命,學會對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也理解了物像即心聲的人生哲學,并試著用認真的態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它在我門物質化的堅硬軀殼之中,引入了一絲靜儒雅的光源,直到心臟。
BTW,它完美完成了作為故宮招聘宣傳視頻的任務。
《故宮》觀后感11
在北京市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紫禁城,現在的人們叫他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館,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著近六百年的的`歷史。
故宮被分為幾個大殿,沒去過故宮的人都會去想,我也這么想過,今天在課本上我正真了解到了故宮分為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八米,面積兩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宮殿,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中和殿在舉行大殿時,是皇上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舉行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的地方
透過故宮都能看到古代人民建筑的智慧。
第一、要贊嘆建筑物和文物的做工精美,例如最為高大輝煌的太和殿中那金黃色的琉璃瓦上承重檐廡屋殿頂,顯得格外的金碧輝煌。
第二、要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故宮的每一個結構、每一個布局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多少汗水多少結晶、需要耗費多少腦力體力啊,我為他們驕傲和自豪。
同理,在學習中我們也要這樣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認認真真腳踏實地的去學習,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總是有回報的。就如古代勞動人民一樣用智慧踏踏實實的精雕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即使我們故宮再大,只要根基打牢了就是十級地震也絕不會動搖她的。
《故宮》觀后感12
現代社會正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復舊器需要,發明制造新器也同樣需要。
不過劇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局限:
1、缺乏細致、規范的修復操作流程和學習體系,這是香火幾乎斷絕的原因。
老師傅的手藝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書面的、標準而系統的`、可復制的操作規范守則,這樣才能讓修復文物的技藝“固定”住。師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應當作為“標準操作規范”的補充,“標準操作規范”是每個人應當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數據庫的支持,舉全國之力建立一個文物檔案數據庫,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為了補全三彩馬胸口革帶的造型而實地參考讓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實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國聯網的大數據庫,所能了解到的革帶造型想必應是不能再豐富,參考的范圍也不能更廣闊,這對文物修復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將是N個級別的提升。
當然,若是建成這樣的數據庫,普通百姓也能(有償)瀏覽(其中觀賞性的部分)的話,對景點壓力的緩解、文物的保護將會無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當有反思。
《故宮》觀后感13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為主題,里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表,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眾,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后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著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說偉大,是因為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為他們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么的隨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盡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后從事職業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么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后,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群干著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為他們心里是滿足快樂的。
《故宮》觀后感14
今天是來北京的最后一天了,今晚我們就要回家,所以我們今天的任務很艱巨。早晨洗漱完畢后吃完早飯后,我們便往天安門趕。
大約過了三個小時才到了,媽媽把菊花放在桌子上,我們就向第二個大廳走去,第二個大廳上面的門上寫著特殊環境禁止拍照,我們走進去里面原來是在水晶棺材里面的毛爺爺,因為外面圍著玻璃,所以不能近距離觀賞。我們順著后門走了出去。
這時候已經上午,我們來到天安門廣場,遠遠地就能夠望見天安門,當年毛爺爺就是在這宣布了中國的成立。天安門有好幾個門,走中間的那個門的上邊,有毛爺爺的相片,左邊上紅色的板子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右邊的板子上寫著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這時候,已經上午了我們到天安門里面的'新天苑吃了午飯,爸爸從售票處買回來了參過天安門二樓的票,我們拿著票來到了二樓,剛進門直沖我們的是一副畫,畫得栩栩如生。畫上畫的是一只在開屏的孔雀,好像歡迎人們的到來。他的四面八方全是畫,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右側是一個大國徽,直徑差不多一米,非常大。抬頭一看,天花板的顏色非常多,金黃、深藍、翠綠、鈦白、亮黑·······這些顏色組成的仙人騎雞、雙龍戲珠,月亮看盤等圖案,五彩繽紛。繼續往里走外圍的都是天安門的歷史,直到現在,從外國人來攻打天安門至主席上任。
《故宮》觀后感15
養心殿是故宮里我最感興趣的一座宮殿,因為相比中軸線白玉臺上宮殿的大氣磅礴,以及后宮宮殿群的神秘幽禁,養心殿更加樸素踏實,有更多生活的痕跡。這次能夠勘測重修,一方面顯示出養心殿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養心殿的現狀亟待修整。很期待4、5年后煥然一新的養心殿。到那時,無論是在線的資料還是身臨其境,養心殿都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眼前。
至于影片本身,短短的三十多分鐘更像是在平實交代殿中文物如何拆除轉運,好像是一部介紹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廣告片。但是故宮本身是一座神奇的.城,宮墻里的時間都躲進了梁柱磚縫里,好似冬眠。宮城里就算每天游人如織,也依然難以打破玻璃窗里面凝滯的時間。在養心殿里,百年來積攢的浮塵也是文物。這是玩笑,但也隱隱透露著對這一偉大空間的感慨。百年來的養心殿,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膠囊,安靜保存著里面的物品器具,乃至于空氣光線。這次殿中一應物品器具都搬離轉運,養心殿終于迎來了一次痛快的深呼吸。作為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建筑,這何其幸運。而我們有幸能窺見這一珍貴的瞬間,亦何其幸運。
【《故宮》觀后感】相關文章:
故宮觀后感11-02
《故宮》的觀后感11-13
《故宮》觀后感12-17
故宮的精選作文11-23
藏著的故宮12-10
故宮的日記11-06
故宮的作文02-06
游故宮12-09
參觀故宮的觀后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