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觀后感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見字如面》觀后感1
《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復的、回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么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么尋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如果把電視和讀書比作兩個人,那么,電視讀書節目就是電視在親吻讀書。只是,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把嘴唇碰一碰《圣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所以,像一些樂觀者預計得那樣,指望一兩個電視節目來激發起國民的閱讀風潮,改變目前的閱讀現狀,拯救日漸稀薄的讀書,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樂觀。閱讀的.幾乎帶有宿命的衰落,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改變。
再者,讀書被現代媒介裹挾的固然是走在時代潮流中的尷尬,但媒介的弊端卻不是影響國民閱讀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談到中國令人尷尬的國民閱讀現狀,有一組被經常引用的數據:中國年人均讀書4.58本,和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遠。
這些國家,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解,都屬于發達國家了,其國內的媒體不可謂不發達,其市場化、娛樂化的傾向,相比于國內來,不說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會低。實際上,國內的許多娛樂性綜藝節目正是借鑒自這些發達國家的文娛市場。
但是,為何他們在一種高度發達的大眾傳媒生態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國民閱讀狀態。
這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中國古語說倉廩實知禮節,同時,從現代人類世界的國民閱讀經驗看來,也可以說一個,倉廩實而知詩書。良好的國民閱讀習慣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務有關,但另一個更具決定性的因素卻是人。
閱讀是需要時間和閑暇的,若一國民眾還處在一種大范圍的疲于奔命狀態,為基本的物質條件和保障殫精竭慮,要求他們多花些時間讀書,終究顯得強人所難。反過來,那些表現出很高國民閱讀水平的國家,無不是經濟條件較好、財富分配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況與國民閱讀之間,雖說不上嚴格的充分必要關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強的因果關系。
電視讀書節目于國民閱讀習慣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電視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讀書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見字如面》觀后感2
林更新是《見字如面》第一位登臺的讀信人,打頭炮登上一個全新的節目,對于一個要和一眾資深戲骨同臺飚戲年輕演員來說,是巨大的挑戰。林更新告訴節目組,其他節目他從不準備,只要帶著身體去搞笑,這次他必須得走心——這是他從藝以來最走心的一檔綜藝節目。為此,他提前四五天非常認真地準備,每一封信只要有不清楚的讀音和字義,都認真標注,那段時間,拍戲收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讀信。最終,觀眾在《見字如面》見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林更新:謙遜、低調,謹慎、認真,讓觀眾大呼驚艷。
72歲的著名演員歸亞蕾在合集第一期中兩次登臺,分別演繹了民國文學洛神蕭紅和臺灣金曲歌后蔡琴。這兩位寫信人寫信的時候都比她年紀小很多,尤其蕭紅,當時也不過三十。但歸亞蕾用她那被漫漫歲月撫摸過的低柔嗓音緩緩讀出兩位不同時代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同心聲時,格外熨帖人心。
歸亞蕾是本季《見字如面》最早確定加盟的演員。已經在美國定居多年的她,此前未上過任何綜藝節目,但《見字如面》這檔節目的文化性及能讓人思考的特性打動了她。她不但專程從美國前來參加節目錄制,而且完全是以準備影視劇的`狀態來準備讀信,深入了解每一個寫信人,沉浸在每一封信中,讓自己成為寫信人。
仔細看,觀眾不難看出,整個讀信過程,歸亞蕾的眼睛都是通紅充血狀態,這是她為準備節目而熬紅的。她把自己要讀的信件反反復復地看,少說也讀過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脫稿的地步。
張國立也在第一期中兩次登臺,一次他演繹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次他和王耀慶攜手演繹黃永玉和曹禺的往來書信。朗讀韓愈腦路清奇地給鱷魚寫信時他敲山震虎、恣肆揮灑,演繹中國莎士比亞曹禺回復朋友黃永玉率真的藝術批評時,他收斂沉潛,豁達穩重。
對于一個身兼數職的當紅實力派而言,張國立的行程從來都是滿滿當當,但他僅聽到“見字如面”四個字,就被深深打動,毅然決定擠出時間前來。對于張國立來說,表演藝術家的稱謂實至名歸。觀眾對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給予高度贊賞,認為他都已經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實自然的寫信人本身。
臺灣演員王耀慶,在《見字如面》舞臺上一掃過去觀眾對他“全中國最適合扮演金領的演員”的定式思維,展現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華。“一張面孔下隱藏著無數的可能性”成為觀眾通過《見字如面》對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慶新認識。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見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寫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戰性,也非常過癮。
《見字如面》觀后感3
現代社會,信息的傳遞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而加速,書信,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功能已經退化。但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依然有著獨有的魅力。
有些話,寫下來就更鄭重其事,一筆一劃間,都能體會作者彼時的心境。
卑微的傾慕、顫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無法承受之痛。這些統統都難以當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寫給母親的信。他不忍當面訴說,害怕見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間徘徊,對于母親而言都是一次煉獄。這痛不會因為熟悉而麻木,只會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傾覆而來,帶給你似死的窒息。
作為一個父親我深刻體會這種情感。不計代價的燃燒自己,去挽回兒子的生命。
到了我這年紀,死亡,已經成了生活中反復被提起的詞匯。我的外婆在我讀大學時去世,從那時起,我開始正式而鄭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連三降落在我的親人身上。但其實,這都是必然。
最近母親也總提起身邊的人走了一個又一個。最近一個星期就聽到三起。母親的閨蜜因為癌癥離世;二舅媽的侄子(37歲)被確診肝癌,余生無多;對面超市老板的兒子抓魚時溺水而死,年僅29歲。
死,當以一種意外的形式降臨的時候,是隨時而至的。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瓊瑤說,能健康活到80歲已是上天的恩賜。與我初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感觸一樣。
當這些悲傷的故事一個一個涌進你的生活里的時候,你會發現當下的幸福和安康真該做是上天的恩賜,而不應視為理所當然。
瓊瑤用冷靜、充滿溫暖的文字去描繪死亡,用平和而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死亡。而李真一家,卻在拼命廝殺,為搏來一線微弱的生機。這就是人生,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很多人,也叫它是命運。
命運弄人,也造就了一些人。而決定這些的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分配。想來可笑。
命運親手書寫太平輪幸存者的名單,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活下來的,沒有任何理由。
所以當自己成為幸存者之后,劫后余生的喜悅遠不能治愈這場災難帶來的創傷。
周迅的悲咽,還原了作者當時的情緒。與死神擦身而過,該心懷感激,卻也眼睜睜看著他帶走那些無辜如我的平民,那里甚至有我的親人。終于還是高興不起來。
命運讓天空中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以死相逼,也讓重洋之外的兩個女人有了一生的羈絆。
即便終不得相見,即便半個世紀之后那封信才姍姍來遲。可這一封書信,卻一直提醒著我們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可貴。它的價值也遠比慰藉兩個受傷的家庭更重要。
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書信,關乎生死,也在訴求命運。講述者生動的還原功不可沒。
所以,該為《見字如面》點個贊!
《見字如面》觀后感4
正如節目的名字《見字如面》四個字一樣,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們飽含深情的朗誦,在聽者的腦海里不斷涌現出畫面感。
戰國時期秦國士兵寫給家里的家書,讓寄些錢過來,念叨的也都是細碎的家庭瑣事。
蔡琴在楊德昌逝世后寫給媒體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個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無聲嘆息。蔡琴跟楊德昌保持了十年無性婚姻,十年后,楊德昌告訴蔡琴他喜歡上了別的女人,蔡琴當機立斷成全他的幸福。
在信中,蔡琴說:“我怎么告訴外頭,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么可以就這樣走了呢?”“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至于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做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訴說著一個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愛以及余生的遺憾。楊德昌可以說:“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卻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讓人唏噓的前程往事。
蕭紅離世不久前寫給弟弟的心,看似平淡卻字字揪心。
蕭紅開頭寫到:“可弟,小戰士,你也做了戰士了,這是我想不到的,記得當我離開家的時候,那一天你還在大門外和一群孩子們玩著,看著我離開家,你連招呼都不招呼,你戀著玩,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時隔六七年,你也長大了,有時寫信給我,在收到信我讀了之后竟看不見你,我總記著那頑皮的小孩子是你,會寫了這樣的信的哪能夠是你啊?”
這封信代入感極度強烈,就是這樣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遠都是那個不懂事的讓人牽掛的'小孩。
突然發現我已有數十年未曾提起筆寫一封信了,書信這種聯絡情感的方式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了。估計00后從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過一封信吧。幸運的是我曾經經歷過書信時代,在十幾年前我上初中的時候,還交過筆友。
那時候互聯網并不發達,人們除了打電話以外還會寫信。那時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類的雜志,在雜志的最下方通常刊登有交友信息。大多都是學生發布的,寫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筆名)、性別、年齡、興趣愛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氣的座右銘,再留下自己的詳細地址。書的每一頁都有,你翻完整本書,找到你感興趣的人可以給他(她)寫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搖一搖,卻比微信單純了許多。
我忘記了當時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情鼓起勇氣寫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記得我是寫給了一個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筆名叫楓葉,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我們一來一往隱約寫了快兩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時候遺失了,現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寫了什么,卻依然記得漫長的等信過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開時的雀躍。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會關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試成績、同學關系、雞毛蒜皮的小事和無處訴說的青春心事。可是那種儀式感般的鄭重與用心卻是任何聊天軟件都無法取代的。
《見字如面》觀后感5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家庭丑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么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梁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審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臺,混搭著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說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盡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里,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說,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節目里,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著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注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駐,并被它打動。箋短情長,愿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見字如面》觀后感6
一個演員,一個講臺,一封信。一檔讀信節目,錄制現場只有這些,卻格外純粹精致,收獲了現場觀眾最由衷的掌聲和喝彩聲。
11月28日,這檔名為《見字如面》、號稱純美網綜的節目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機。
這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明星讀信節目。這檔新穎的節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和環球網等共同制作。
《見字如面》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人稱“文化頑主”的關正文,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后,這次又將目光聚焦在書信上。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也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總導演
這一回,“文化頑主”帶領他麾下這支國內頂尖的文化節目制作團隊,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
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盡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記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著熱衷文化傳播的公益心參加節目錄制。
他們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在現場幾百位觀眾的注視下,一封封讀出那些可以窺視中國歷史、名人往來以及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信件。
節目開機發布會上,由左二起,分別是人大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節目總導演關正文、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楊巍
關正文介紹,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作時并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表演,更是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觸手可及。
參加第一天節目錄制的是當紅小生林更新和實力演員何冰。對于這檔全新的節目,他倆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每人足足讀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為《見字如面》貢獻了從藝以來最走心的節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讀信
開機當天,還舉辦了新聞發布會,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編楊巍,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演員何冰、林更新與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國三十多家新聞媒體參加的開機發布會。
據悉,共有一百余封經過精心挑選的書信陸續在《見字如面》被朗讀。
【《見字如面》觀后感】相關文章:
《見字如面》觀后感11-05
《見字如面》觀后感5篇11-25
《見字如面》觀后感(4篇)12-02
《見字如面》觀后感9篇11-13
《見字如面》觀后感7篇01-12
《見字如面》觀后感4篇12-02
芙蓉如面作文07-14
芙蓉如面作文800字左右高三01-10
如面觀后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