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媽媽》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媽媽》觀后感1
首先非常感謝學校向我們家長孩子們推薦觀看《網絡媽媽》此部電影。對著電腦觀看90分鐘,我的心情隨著影片內容波幅不定,有焦急、有感嘆、有感動,最后看到賀嘉女同學能徹底脫離網癮,背著書包與同學們開開心心上學去,以及在畢業典禮上賀嘉穿著整齊的銀灰色套裝群,用一首“喊一聲媽媽”歌曲含著熱淚對網絡媽媽“滿天星”及親媽媽表達感恩之情,令身為母親的我心情很舒暢、很釋懷。
影片內容主要講述了網絡媽媽劉學萍,她被大火燒傷雙手、雙腳后殘留后遺癥,從而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甚至生育,在困難重重之下她由以淚洗臉最終堅強戰勝一切。當她發現目前社會沉迷網癮的孩子不少,看到孩子們父母親不論如何苦口婆心、絞盡腦汁都未能讓孩子們擺脫網癮時,劉學萍媽媽把看到的一切認定為自己事情,自己的責任,認為改造孩子們是自己義不容詞必須做的事,想方設法救治孩子,打開電腦取了網名為“滿天星”,利用被大火燒傷僅剩余的一個手指頭敲打鍵盤設法加入網癮孩子QQ,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她契而不舍,最終取到孩子的信任,賀嘉同學被她的真情打動,一有心事必向她訴說,而劉學萍媽媽不分白天還是深夜掛著QQ,及時為她傾聽并為她作出正確的引導,最后讓賀嘉同學深深感動,下定決心擺脫網癮。
親愛的孩子們,你知道嗎?世上每一父母親都是那么愛你們的,就如賀嘉媽媽一樣,或許有時我們表達方式不對,讓你們一時無法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愛護,讓你們只發現我們的叨嘮,但希望你們也理解、體會家長的我們。請你們無論是開心,還是有困惑時,多多與家長們溝通,我們一定會很高興與你分享,會給予你們的一些意見或參謀的,知道嗎?現今是網絡發達的社會,借助網絡的有利條件,可以查閱各類資料進行學習,充實自己。只要適當使用及控制電腦使用時間,你會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假日期間電腦使用控制每天2小時之內,建議周一至周四晚上不使用電腦,除老師布置作業需上網查閱資料外,如有特殊情況需要使用電腦時可直接與家長商量,我相信家長們會理解的,好嗎?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記住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愿,但是我們為孩子們著想的同時是否考慮個孩子的感受?請記住凡事均從孩子角度思考,讓孩子能得到尊重、重視,獲得成就感才能從中得到快樂,相信我們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必然會健康成長。記得有一次,由于晚上我與孩子睡得較晚,早上起床時兩人覺得困,孩子對我說:“我好困阿!”我不假思索地回應她“我比你更困呢?”話說之后,我發現這樣說話方式不對,否定孩子,沒有站在孩子立場考慮。重新對孩子說:“你很困?我也是,要不今晚我們盡量早點休息吧。”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作為家長的我仍經驗不足,但我會與孩子一起努力,努力學習,快樂生活。
《網絡媽媽》電影,讓我呼吁社會必須對網吧管理嚴把關,控制18歲以下兒童進入網吧。孩子們正在成長階段,思想、處事不成熟,易受到社會誘惑而走歪路。
教育孩子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能走入孩子內心世界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賀嘉媽媽很努力去改造自己的孩子,孩子卻認為她把自己當作犯人那樣管束,無人身自由。與此同時,讓賀嘉找到可以得到快樂、自由,釋放壓力的方法就是玩網絡游戲,最終沉迷網癮。從賀嘉媽媽教育方法中讓我提醒自己,“敏齊,無論你有多忙,你的孩子需要你抽空多陪陪她,如可以采用散步聊天、踩單車等方式增進感情,拉近距離,多溝通、交流,孩子才會健康成長的。”
親愛的孩子們,告訴你們我的心底話,其實我從你們身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的。知道嗎?我從你們身上學會陽光的生活態度,學會你們90后,00后一些新名詞,從你們身上學會某些電腦知識等等,還有很多呢?在此不一一訴說了,謝謝你們,孩子!
《媽媽》觀后感2
7月28號,我看電視時,突然搜到一部電視劇,劇名叫做《窮媽媽富媽媽》,當時由于好奇,我就仔細看了起來,一看不要緊,重點是覺得挺好看的,迷上了,所以我就在pps網絡電視上觀看了起來,后來還看了劇情,覺得這部電視劇拍的還真不錯。尤其是劇本,真的是一個好劇本啊,寫這個的,不愧是一個好的編劇。
以下是我對該劇的個人觀后感。
我連續幾集認真地看完之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家庭警示劇,非常的帶有啟迪性,尤其是人性當中,光輝偉大的母愛和人本性骨子里的善良,這是人性當中最為美麗的。
高中生劉小東因為她的母親田芳過激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婚姻的失敗與破裂,還有事業上的打擊,她曾經可是多么的風光無限啊,獲過無數次市勞模,還有全國勞動模范,她對兒子小東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甚至想他能考上北大清華,拿到夠好的文憑,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結果有心栽花花不開,尤其是對一個事業心這么強,事業有成的女性來說,那更是很嚴格了,可是因為在小東小的時候,沒有多陪陪他,沒有給他童年時該有的母愛,因為工作忙便成了借口,導致小東從小就缺少母愛的滋潤,又因為燒了小東的最愛,他花了三年時間寫的27萬字小說《流浪的心》,加之最疼愛小東的姥姥臨死之前,小東沒能見上最后一面,也是因為他的'媽媽田芳,所以一個少年“恨”的心就此埋下了根……
因為她的教育方式,小東徹底崩潰了,最后得了抑郁癥,從此便送到了繼母那生活,由于在繼母處奢華無度與燈紅酒綠的長期生活之下,再加之年少無知與對于母親的恨和報復心理促使下,小東漸漸走上了墮落之路,從學會吸煙、泡吧,后來的吸毒,往后便一發不可收拾。
之后的故事,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幫助兒子戒毒,但是,戒毒的過程是相當艱難的,眾所周知,一朝吸毒,終生戒毒。不是說戒掉就能戒掉的。之后便展開了一段有關不離不棄的母愛拯救自己兒子的故事。
因為劉小東對于寫作有很大的天賦,最終被他媽媽感化,下決心寫出一本,以自己親生經歷為標本的遠離毒藥的一本紀實長篇小說。最后他花了六年時間,在長城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成功的寫完了《涅磐》,而且還出版了。
最終他也和女主角相愛了,女主角鐘克敏苦苦等了他十幾年,幫助他戒毒,照顧他,而且無怨無悔,始終對他不離不棄。這大概就是真愛吧。在我看來,如果,我遇到這么個好女孩,我一定不會在花心了,提著禮金早就娶她了。
同樣,劉小東的媽媽也是偉大的,她之前是多么的驕傲啊,當年即是廠長又是全國勞動模范,到最后為了孩子心力憔悴,一夜白發。可想而知,母愛是真如春光一樣,滋潤著我們,讓我們的人生散發著太陽般的光芒。
這是一個講述人性光輝母親的愛的故事,劇情相當的好。能讓人看了之后有無限感想。
這部電視劇就是讓我們明白,不管任何人都可以浪子回頭金不換,一個吸毒人員都成功了,何況其它呢?
所以人生就是這樣美好,尤其是有那些愛著我們的人。人一輩子就這一次。人不可忘本,父母是一生當中最愛我們的人,他們的養育之恩,情以何報?那是我們一輩子也還不完的啊。唯有珍惜,珍惜他們,讓他們在老來之年享有天倫之樂,一個孝順的子女,不會只想著拿錢砸他們,或者賣點禮物,隨意敷衍、打發他們,這是多么不真的愛啊,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父母,那我們就應該放下工作,多陪陪他們,而不是一味地花大把的錢把他們送進那些他們不喜歡的、孤單的老人院,他們要的是我們的愛!好了,說了這么多,總感覺有千言萬語,一言難盡啊。親情是個廣泛的話題,永遠也講不完,那些經典的電影或電視劇中林林總總數不完的完美父親與母親的形象與名作家小說當中的父母相得益彰,彰顯生輝。永不相忘!
《媽媽》觀后感3
看了《網絡媽媽》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處,我的心就像受到巨浪似的,如此沉重,久久不能平靜!我知道了網絡游戲的危害,媽媽。爸爸為我們付出了多少!
網絡,可以找資料,學知識,但如果沉迷于網絡游戲,就象陷入千沼澤,難以自拔!影片中,一位名叫佳佳的小女孩,迷上了網絡游戲,深夜悄悄去網吧,甚至耙窗,結果成績一落千丈,他爸爸不斷干活,身體都快累垮了,媽媽不斷勸他,可她根本不聽從勸告,直到在網絡媽媽的幫助下,為了尋找佳佳,媽媽被車撞成骨折,小女孩才從中體會到媽媽的艱辛與母愛,漸漸走上了正道!
啊!父母是多么地辛苦啊!為了我們,他們幾乎花費了自己所有的心血;為了我們,他們忙碌不停;為了我們,把所有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我們就象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不虛心接受批評教育,甚至與父母長輩頂嘴,現在想起來,我們是多么不孝啊!
在生活中,也有這種沉迷網絡游戲的人,我們應該多去幫助他們,早日喚醒他們!當然正人先正己,我們自己必須先做好。同學們,記住,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受傷”,為了讓他們感到欣慰、溫暖、幸福和自豪,請你千萬不要沉迷于網絡游戲!
今天,我們學校里的同學都看了一部電影——《網絡媽媽》。我們看了都很感動,這部電影主要講了網絡媽媽幫助一位叫賀嘉的同學戒掉網癮的一個故事。
網絡媽媽的手指頭被在以前的植樹節,因發生火災事故把手給燒傷了,她的媽媽很傷心,網絡媽媽光做植皮手術就做了六次,但是她很堅強。他在這幾十年中,熬受了很多痛苦。
現在她已經長大,他的網名叫滿天星。滿天星阿姨的手雖然不完全了,但是他卻成了一個會計。我很佩服她,滿天星阿姨在上網的時候看見一位媽媽,看見一位媽媽再找一個丟失的孩子,那就是賀嘉,滿天星阿姨看了那個媽媽的文章,就和他聊開了天,哪位媽媽把他女來的郵箱給了滿天星阿姨,然后滿天星阿姨就趕快和賀嘉聊了起來,每一滿天星都和阿姨聊了天,賀嘉的學習成績不好,還常常逃課,在一次的聊天中,滿天星阿姨給賀嘉講了一個故事,講的是被燒傷的時候,蘇老師讓賀嘉寫一篇作文,賀嘉的作文就是阿姨給她講的故事,賀嘉獲得了第一名,很多人都在看她寫的作文。過了很久不再去網吧,可是她班里的班長卻說他就是上網吧,賀嘉走了,媽媽為了找到賀嘉,被車給撞了。賀嘉知道了就趕快跑到醫院,賀嘉又叫了一聲媽媽。他的媽媽很感動。后來過生日,很開心賀嘉不再玩游戲了。最后賀嘉唱了一首歌《媽媽》,網絡媽媽也來了,賀嘉和網絡媽媽抱在一起哭了。
這時,我也感動地流下了眼淚。網絡游戲很吸引人,但也很容易讓人上癮,我們少年兒童不能沉迷于網絡游戲,要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將來為祖國做貢獻。
看完電影《網絡媽媽》,我的心像大海波濤,久久不能平靜,原不正確使用網絡對我們青少年的.危害那么大。幸好嘉嘉在網絡媽媽的幫助下靠自己的毅力走出了網絡的陰影。
平時,我們通過網絡可以寫作文、查資料、聊天;網絡對我們說非常方便,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正確應用網絡對我們每個人說是多么的重要。電影里的兩個男孩兒,都沉迷網絡游戲,最終一個走上了不歸路,另一個的媽媽為了救自己的兒子,卻被沒有良知的兒子親手殺害了。
嘉嘉開始也沉迷網絡游戲中,不能自拔,還半夜偷偷跑去上網,她媽媽發現女兒不見了,就匆匆忙忙的騎著自行車去找,由著急被車碰了,小腿骨裂。她爸爸為了這個家,烈日炎炎下吃力的蹬著三輪車賣礦泉水。在網絡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嘉嘉終明白了爸爸媽媽為她所做的一切。
沉迷網絡的朋友們,雖然網絡游戲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游戲而已,但是它會害我們一生的。當然,網絡也有它的好處。我們要正確對待、應用網絡。
不過,并不是不可以上網玩游戲,而是我們要控制住自己,不能玩得太過度。學習加上網玩游戲,才能學的更好。
《媽媽》觀后感4
盡管“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口號喊了數十年,不過,實事求是地說,縱觀中國教育尤其親子教育發展現狀十分遲緩,很難和西方國家開放式教育并駕齊驅。也正因之,日積月累,習慣了“中國式教育”的教師或家長們鮮有對萌寶內心需要進行關注。
在此意義上,由北京衛視播出的大型萌寶話語權親子節目《媽媽聽我說》來得恰到好處。00后雖然生活在五彩多姿的生活環境中,但是從節目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內心是非常純凈的,三觀很正,有著超于小孩子甚至是成人的觀念和心理。通過節目可以看出,00后其實是講道理的,不只是貪玩蠻橫有優越感,他們有著自己更深刻的思考。00后的言論讓我們很多成年人非常汗顏和感動。
細數歷數,時下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親子類節目不可謂不多,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來了》不一而足,似乎熱衷于戶外運動的父愛才是親子類節目的主體。相比之下,作為親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媽媽”這一角色遠被忽略。從某種意義上,從生育角度和社會角色扮演這雙重角度來說,在越來越多人的眼里,“媽媽”似乎已淪被“生兒育女”的工具和新時代的“保姆”,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
中國儒家文化中,向來有著“嚴父慈母”這一說。不管“孟母三遷”也好,“岳母刺字”也罷,親子教育永遠離不開“媽媽”這一群體。也正因之,我個人覺得,相比《爸爸去哪兒》這類戶外體驗式的“父愛式親子教育”,《媽媽聽我說》這類“母愛親子教育”反倒更真誠、有趣得多。
不容回避的是,相比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來說,盡管物質進步不止一大截,但現在的孩子內心壓力山大,精神上也不輕松。也正源于內心之累,絕大多數孩子似乎都過早地失去了童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和成人平等地溝通和交流,尋找一個精神的突破口。然后在傳統意義“媽媽”的眼里,失去了溝通環境和親子平臺,想要實現這一點顯然不太容易。
一言以蔽之,在孩子的內心世界里,盡管沒有兵,沒有馬,卻兵荒馬亂。所以,孩子們亦很需要一個“心理健全”的家庭醫生——媽媽為自己進行精神梳理。想在做到這點,并不容易。不過,幸好,《媽媽聽我說》這檔親子類節目的出現,為那些遇到了“問題”的孩子找到一個溝通、發泄和緩解內心壓力的出口。
盡管《媽媽聽我說》和《爸爸去哪兒》同為親子節目,但兩者的定位大相徑庭。相比之下,如果說《爸爸去哪兒》是一檔戶外、陪伴、益智類真人秀節目的話,《媽媽聽我說》則是一部現場PK火藥味兒十足的室內情景劇。這檔“親子類”情景劇,絕不同于《家有兒女》系列劇家長里短式的`賣萌,亦不同于其他。節目中即有萌寶對成年媽媽的質問,也有20位或犀利或賣萌或深度極品萌寶對當事“媽媽”的審問,主持人樂嘉變身“孩子王”,作家六六以“媽媽桑”的方式充當情感觀察員,這對“性格專家+心理大師”的非常組合剛柔并濟,不失看點。而在節目最后,當事“媽媽”和當事萌寶最終握手言歡“從對抗走向對話”,更多意義上實現了自己的情感訴求。所以,我們與此說這是一檔親子節目,莫不如說每一期都是一部好看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育兒教育大都是“灌輸式”教育,譬如“聽家長和老師的話”等等,這種“強制”教育和填鴨教育必須有很大的缺陷。相比之下,《媽媽聽我說》這檔節目率先上陣,讓“辣媽”放下姿態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交流,賦予孩子更多的話語權,從精神對抗走向對話,值得稱道。
沒有個性的學校絕對不是一所好學校,那只是一個習慣于填鴨式應試教育的教育連鎖店。同樣,一個不會和孩子溝通和對話的父母本身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父母,只是一個“長官”式的家長。在此意義上,如果說《媽媽聽我說》是一檔親子類節目的話,莫不如說是一堂獻給親時代家長的公開課。
《媽媽》觀后感5
去年一檔戶外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造成了空前的收視和關注度,火爆節目的背后也重新將“父親”這一家庭角色重新推上一個責任高度,讓更多的家庭開始意識到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重要性。當然節目火爆最直接催生的還有相似的親子真人秀節目的粉墨登場,所以對于觀眾來說一方面可以從節目中收獲頗多,一方面源源不斷的新節目也讓人在寓教中娛樂一番。
之所以說“親子真人秀”節目源源不斷,是因為今年的暑期檔“北京衛視”推出的大型親子真人秀節目《媽媽聽我說》姍然而至,6月16日在北京已經召開發布會。更有趣的是這檔節目的核心與“爸爸團”們完全不同的是以媽媽為主要對象,所以今年的暑假將會是異常的熱鬧,當爸爸們遭遇媽媽們一場視覺上的沖擊和話題的碰撞完全可以預見,兩檔節目不僅在形式內容上錯開各自閃光點造勢真人秀節目,而且也必定的是搶灘收視率的一場對抗戰。媽媽PK爸爸,“親子節目家暴風”悄然醞釀中。
看熱鬧不嫌事大,作為觀眾們自然是希望看到熱鬧的熒屏熱鬧的節目更多了收視的選擇。對于很多觀眾來說《爸爸去哪兒》是必定要看的,這是去年該節目打下的強大堅實的觀眾群的必然結果。但其實鎖定《爸爸去哪兒》再度熱播的同時,也絕不可錯過《媽媽聽我說》,盡管可能說兩檔親子節目“家暴風云”無法阻擋,然而中國太極之道陰陽互補有著博古通今神奇的力量,“爸爸PK媽媽”一樣可以是“媽媽攜手爸爸”。
所以這必看《媽媽聽我說》的第一吸引力是“媽媽幫”中和“爸爸團”陰陽互補,毫無疑問《爸爸去哪兒》將“父愛如山”的大形象重新定義于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衣食住行等小細節,因而讓觀眾們看了之后尤其是父親身份的人感觸特別多,甚至于也極大的改變了一些家庭固有的生活模式。但《媽媽聽我說》將“爸爸現象”再次來回扯平到“媽媽”身上,畢竟作為一個家庭的最重要的'成員,母親角色有著舉足輕重也無可取代的地位。也唯有爸爸媽媽強力組合在一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關于值得收看《媽媽聽我說》的第二大理由則是重新審視總結媽媽在一個家庭中的位置和作用!說到這里很多人會想到之前網絡上有個非常火的帖子《強勢的母親對家庭的毀滅性》,文章事無巨細的分析一個強勢母親對于家庭潛在的或已經顯露的危機,所有拜讀者無不不寒而栗的感受,感慨母親在家庭的重要性和最孩子成長教育的關鍵。所以由此而言《媽媽聽我說》讓更多的媽媽觀眾能夠從節目中感受如何教育孩子,和真正的認清自己在家庭中的引導教育作用。所以這檔節目無疑是很多家庭的及時雨,尤其是對于媽媽們來說。
第三點因素則是節目的意義精髓,《媽媽聽我說》節目的重點落在一個“聽”和“說”,很顯然是讓孩子來說出自己內心的聲音,比如自己不愛學習那個特長,自己不愿意走那個夢想。而如何能夠讓孩子“說”出來,也無疑在考驗媽媽們。能夠走進孩子內心,將孩子真實的聲音和想法和盤托出,這需要技巧。而同時作為媽媽也需要會聆聽孩子的心聲,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也做一個好的引導者,這都是需要很多技巧的。《媽媽聽我說》通過真人秀的方式,讓家長孩子們上足生動的一課,等于在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溝通的模式橋梁。
所以綜合以上因素來看《媽媽聽我說》真的很有必要好好觀看并且研究學習一下,作為家庭成員的核心孩子最大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媽媽身上肩負的責任實在是太沉重了。然而在甜蜜的負擔也要肩負著幸福的走下去,做好媽媽的角色,并且和爸爸一起為孩子撐起一片祥和寧靜自由開闊的天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媽媽聽我說》無疑是將親子節目的這把旺火再添一把干柴并舀上一瓢熱油的節奏,顯然也是當下人急需的一門生活教育大課堂。
《媽媽》觀后感6
伴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傳播媒體日益壯大,網絡也應運而生。很快,網絡就以其全球性、交互性成為了人們的寵兒。現在是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網絡更加顯現出了它的優勢,但是個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
由于青少年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網絡中傳播的些不利于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信息成為了我們上網的重大隱患。此外,網絡游戲也成為了許多青少年鐘愛的對象。在網游中,我們往往能找到種所謂的“成就感”,在游戲里沒有人去在乎現實世界中的你是怎樣的,網游為玩家營造了個不同于現實的世界,它令人好奇,有不少人都是因為抱著“試試看”的心里去接觸它,直到最后無法自拔,釀成苦果。說到這里,我不得不說,影片《網絡媽媽》給我們青少年尤其是網癮少年煲了碗心里雞湯。
故事主要是以江西弋陽的劉煥榮為創作原型,講述了位堅強女性身殘志堅,用自己的愛心、理解和關懷為網癮少年找到人生方向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賀嘉是名14歲中學生,她終日沉溺于網游“傳奇”。逃課對她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嘉嘉的父母也為此傷透了心。主人公劉學萍得知了嘉嘉的情況后主動與嘉嘉交談,她給自己起了個叫“滿天星”的網名。漸漸地,“滿天星”與嘉嘉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滿天星”的事跡感動、震撼了嘉嘉。最終在其幫助、勸導下,嘉嘉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戒掉網癮。影片中的'句話令我十分難忘:“大海從不拒絕走過彎路的小溪”。即便在人生旅途中誤入歧途,但只有能夠盡快認識到錯誤,積極地去改正,前途仍然是片光明。在我們身上寄予了父母、老師、社會的希望,我們成長的歷程時刻都被人關注、關心著。雖然影片的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當今社會又有多少跟嘉嘉有著類似遭遇的孩子呢?他們中間又有多少人能夠“回頭是岸”呢?這的確是發人深思。在網絡遍地開花的今天,我們作為接觸網絡的主要群體又該如何克制自己,去正確認識網絡呢?我認為這需要先從網絡的多面性說起。網絡可以說是個知識的大熔爐,它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優勢:實時互動、費用低廉、資料全面、無區域限制,它是我們查閱資料,尋找經驗的平臺,也是人們交流互助的扇窗口,能讓我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助于開闊我們的視野,活躍我們的思維。然而由于網絡的匯聚性,使各種信息都得以在網絡上傳播,其中包括不利于我們身心成長的些信息。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它,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知識,排除對自己有害的知識,這樣才能使網絡真正成為我們學習、娛樂的好伙伴。
如果要對網絡做出個評價,我覺得答案會有兩種,種是贊成,另種是反對。贊成是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信息,是覆蓋全球的知識大網;反對是因為它像張蜘蛛網,網住了我們這些青少年,使我們在網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世間萬物都有其雙面性,好與壞在定程度上是可以轉換的,關鍵就在于我們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它,用怎樣的思想去理解它。總而言之,人類創造出的東西都應該是能為人類的發展做出定貢獻的。雖然些青少年走入了網絡誤區,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網絡的存在。以后,網絡會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更多青少年會接觸、了解網絡,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樹立正確、良好的態度,分清虛擬與現實,利用網絡了解更多知識,不斷完善、提高自己。
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背負著祖國給予的重大期望。我們應當學會利用網絡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做網絡的主宰,做自己的主宰。現實中的生活多么美好,讓我們共同建造個和諧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不要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陽光下高歌,在網絡中翱翔,我們是新時代的網絡少年,我們能夠學會在紛雜中辨清方向,我們的明天由自己主宰,網絡只是我們完善進步的平臺,只是我們展示個性的舞臺。我們有理想,我們有希望,我們懂得如何在新世紀中成為名健康、快樂的網絡少年!
《媽媽》觀后感7
看完了《大導演與老媽媽》,自己的心靈接受了又一次洗禮。視頻中的幾句話久久的縈繞在我的耳邊,63歲的翟俊杰導演說:孝道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孝道還是一種幸福。
他說我63歲了,老媽媽86歲。我這樣歲數的人回到家還能見到自己的媽媽,回家還能叫一聲媽,媽媽還健在,這是一種最幸福的事情。人們常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翟導也不例外,父親病重的時候,他不在身邊,他說我為國家盡忠了,但卻不能對父親盡孝。所以在告別生病的父親時為父親磕了一個頭。在拍《大決戰》的時候,父親病故,翟導連父親最后一眼也沒看到。也許就是因為這次的遺憾,翟導在父親病故后盡可能的將自己的母親帶在身邊,他覺得能與媽媽多呆一會那就是一種幸福。
翟導說都說母親偉大,那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把它細化之后,你就能感受更加深刻,孝不是給人看的,它本來就應該孝。如果一個人不孝,他就不當人了。動物還懂得孝呢。所以翟導為自己的老母親洗腳、修剪指甲,并要求自己的家人也要盡心的照顧老人,他這種身體力行的做法,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兒子翟小興,雖然兒子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不是那么理解,但隨著父親越來越深入的影響,兒子也理所當然的認為他應該這么做,并且應該把父親的這種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百善孝為先,年少時也許我們的這種體會不會很深刻,可在為人母為人父后,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理解就會逐步的加深,體會到了父母當年養育自己時的辛苦,對兒女無私的付出,也理解了在很多方面父母的.良苦用心。養育我們的乳汁最后變成了血紅色,是母親用自己的血水養育了我們。雖然愈來愈感覺到父母的養育之恩大于天,可此時我們呆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卻越來越少。
自從我參加工作后,每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數屈指可數,更不用說長期陪伴父母了。盡管每周都會打電話問候父母,父母也常說沒事就不用回來了,其實這只是父母不想耽誤我的工作,更不想讓我在來回路上受累。內心里他們肯定是希望女兒多回家看望他們、陪伴他們的。父母期望孩子的并不多,只是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哪怕我們用父母養育我們時的付出的百分之一去匯報父母,父母肯定就會很滿足了。以后,我會盡可能的多回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并身體力行的去影響自己的孩子懂得孝道,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
恰逢五一小長假,又在猶豫是否回家看望父母時,給媽媽打電話聊天時,還沒等我提起五一是否回家時,媽媽已經主動說只有三天時間,你們就不用回來了。掛斷電話后,總感覺媽媽其實是希望我能主動的說五一我們要回家的,可是我卻沒能真正理解媽媽的想法。內心涌出一種懊悔的情緒,即使我們不回家,也可以請媽媽來我們家一段時間啊。于是第二天,我再次打電話給媽媽邀請媽媽來我們家住一段時間,雖然媽媽有點推辭,但我還是很誠懇的對媽媽說:您再考慮兩天,過兩天我再給您打電話。第三天再次給媽媽打電話時,媽媽拒絕了我的邀請。于是我就想不行還是我們自己回家看望二老吧。沒想到令我驚喜的是第四天媽媽打來電話說她決定來我們家了。我激動的趕快收拾媽媽的床鋪,拿出干凈的床單被罩準備晾曬后給媽媽用。真心的感謝媽媽為我們著想,并給了我這次孝敬她的機會。我一定好好的利用這次機會,給孩子樹立孝敬父母的榜樣。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他們可以犧牲一切,不求我們回報些什么,只是希望我們得到幸福和快樂,父母為我們撐起的一片天,讓我們的童年感受不到痛苦的滋味,我們有一個溫暖的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那么我們應該拿什么來回報父母呢?
《媽媽》觀后感8
伴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傳播媒體日益壯大,網絡也應運而生。很快,網絡就以其全球性、交互性成為了人們的寵兒。現在是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網絡更加顯現出了它的優勢,但是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
由于青少年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在網絡中傳播的一些不利于我們身心健康成長的信息成為了我們上網的重大隱患。此外,網絡游戲也成為了許多青少年鐘愛的對象。在網游中,我們往往能找到一種所謂的“成就感”,在游戲里沒有人去在乎現實世界中的你是怎樣的,網游為玩家營造了一個不同于現實的世界,它令人好奇,有不少人都是因為抱著“試試看”的心里去接觸它,直到最后無法自拔,釀成苦果。說到這里,我不得不說,影片《網絡媽媽》給我們青少年尤其是網癮少年煲了一碗心里雞湯。
故事主要是以江西弋陽的劉煥榮為創作原型,講述了一位堅強女性身殘志堅,用自己的.愛心、理解和關懷為網癮少年找到人生方向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賀嘉是一名14歲中學生,她終日沉溺于網游“傳奇”。逃課對她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嘉嘉的父母也為此傷透了心。主人公劉學萍得知了嘉嘉的情況后主動與嘉嘉交談,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叫“滿天星”的網名。漸漸地,“滿天星”與嘉嘉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滿天星”的事跡感動、震撼了嘉嘉。最終在其幫助、勸導下,嘉嘉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戒掉網癮。影片中的一句話令我十分難忘:“大海從不拒絕走過彎路的小溪”。即便在人生旅途中誤入歧途,但只有能夠盡快認識到錯誤,積極地去改正,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在我們身上寄予了父母、老師、社會的希望,我們成長的歷程時刻都被人關注、關心著。雖然影片的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是當今社會又有多少跟嘉嘉有著類似遭遇的孩子呢?他們中間又有多少人能夠“回頭是岸”呢?這的確是發人深思。
在網絡遍地開花的今天,我們作為接觸網絡的主要群體又該如何克制自己,去正確認識網絡呢?我認為這需要先從網絡的多面性說起。網絡可以說是一個知識的大熔爐,它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優勢:實時互動、費用低廉、資料全面、無區域限制,它是我們查閱資料,尋找經驗的平臺,也是人們交流互助的一扇窗口,能讓我們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有助于開闊我們的視野,活躍我們的思維。然而由于網絡的匯聚性,使各種信息都得以在網絡上傳播,其中包括不利于我們身心成長的一些信息。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它,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知識,排除對自己有害的知識,這樣才能使網絡真正成為我們學習、娛樂的好伙伴。
如果要對網絡做出一個評價,我覺得答案會有兩種,一種是贊成,另一種是反對。贊成是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信息,是覆蓋全球的知識大網;反對是因為它像一張蜘蛛網,網住了我們這些青少年,使我們在網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世間萬物都有其雙面性,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轉換的,關鍵就在于我們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它,用怎樣的思想去理解它。總而言之,人類創造出的東西都應該是能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雖然一些青少年走入了網絡誤區,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網絡的存在。以后,網絡會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更多青少年會接觸、了解網絡,因此我們要從現在開始,樹立正確、良好的態度,分清虛擬與現實,利用網絡了解更多知識,不斷完善、提高自己。
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背負著祖國給予的重大期望。我們應當學會利用網絡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做網絡的主宰,做自己的主宰。現實中的生活多么美好,讓我們共同建造一個和諧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不要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陽光下高歌,在網絡中翱翔,我們是新時代的網絡少年,我們能夠學會在紛雜中辨清方向,我們的明天由自己主宰,網絡只是我們完善進步的平臺,只是我們展示個性的舞臺。我們有理想,我們有希望,我們懂得如何在新世紀中成為一名健康、快樂的網絡少年!
《媽媽》觀后感9
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伴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成了我的難題。雖然從事幼教工作將近十年了,但也會有很多的困擾。這時就會想如果多看看書,多從中積累點經驗,那就不成問題了。
說實話,《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早聽說過,只是出于對目前很多教育專家的不信任,我一直沒看這本書。為了讓兒子更好的成長,我經常和同事一起交流經驗。有一次,又說起兒子的事情,我們班賀老師就推薦我看這本書,我對她說的半信半疑,第二天她就把書拿來給我看。我隨意翻了翻,就立刻被里面的內容吸引了,僅僅是序言和前言就讓我感慨萬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碩士16年的教子手記。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啟發。書里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對孩子的深深溫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細細講解了對孩子的呵護之法。書中的一些話語在我心中久久回想,正如其所言,孩子的一些錯誤觀念或問題,往往都是由于一些家長生活的痕跡。生活中,許多的不在意,許多的不顧忌,卻已被孩子們盡收眼底。父母影響孩子,其道理我雖也想的清楚,但看到作者并不是用說教的方式,硬邦邦的語言來碼字,而是用身邊生動鮮活的例子,說明事件,然后再針對這一事件展開而來,這樣更加堅定了我的學習。
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
家庭教育絕不單純是母親的事!在書中我除了看到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還看到了一位同樣偉大的父親。盡管對此書中著墨不多,但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作者有一位好丈夫,孩子有一位好父親。他很好地扮演著父親的角色,積極配合妻子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當自己有錯時愿意低頭向孩子認錯——試問有多少父親能做到這一點?這一點值得爸爸學習。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值得我去深刻的反思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孩子感受。如果我們的教育方式不被孩子接受、我們的愛不被孩子理解、我們的行動不被孩子支持,我想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必定是失敗的'教育。
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松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后,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作為一名老師,我想只有通過更多的學習、更多的關愛、更多的思考,不斷地提高自我才是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有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才可以培養優秀的人才。
看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著”。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于濃濃的愛中,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我想今后我應該把手中的鋤頭換成刻刀,力爭既做一個好媽媽又做一個好老師。
《媽媽》觀后感10
電影《鬼媽媽》,又名《卡洛琳》,是一部改編自旅美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同名暢銷書《卡洛琳》的布偶動畫片。資料講述一個名收卡洛琳的小女孩,隨父母搬到新的城鎮后,在新家的客廳里發現一個神奇的門,透過門后的通道,她到達了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一樣的鏡像世界(鬼魅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小伙伴及鄰居,但他們的眼睛都被縫上鈕扣,鬼媽媽為了永久留住卡洛琳,準備給她的眼睛也縫上鈕扣,卡洛琳在黑貓和小伙伴的幫忙下最后戰勝了鬼媽媽,回到現實世界。
“鬼媽媽”,很難想象一部兒童片會用這樣有些恐怖的名字,說老實話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午夜驚慄片,怎樣也不會想到是一個兒童片,這部片子在美國也是在今年2月才公映,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公映,我想中文版本還是譯為“卡洛琳”本來的名字為好,雖然平庸了一點,但至少透過片名,就能讓中國觀眾了解其是一部好萊塢動畫片,即使不是迪斯尼出品,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如果用“鬼媽媽”這樣的片名,其本意有可能是為了“出奇”,但也可能會嚇倒很多小朋友(包括他們的父母),何況電影的資料并不是兒童不宜的恐怖片,取“鬼媽媽”這樣怪名字,如果影響到電影的票房,也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鬼媽媽》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電影的資料也是十分的詭異,也許是太西方元素,所以東方人理想起來有一些難度,如果父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一齊到電影院去觀賞此片的話,父母親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課,否則會被孩子問的啞口無言的,父母親連動畫片都看不懂的話,今后在孩子面前還不威信掃地啊。不明白看過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時有沒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沒有弄明白,個性是那個系在眼睛上的鈕扣,根本不明白有什么個性的含意?還有所謂哥特式風格,還是之后上網搜索,才明白就是“鬼片”呀。也許我是多慮了,小孩子看電影也就是看個高興、看個熱鬧,他們只要看到“好人戰勝壞人”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會去探索銀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試著詮釋影片的主旨,我覺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比較適合,所謂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出身時的嬰兒的精神知識由本我構成,自我是透過父母的訓練與外界打交道構成的人格一面,簡單的說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讓本我隨心所欲,以至毀壞了自己。《鬼媽媽》的原著就是作者寫給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書,小說中的卡洛琳的父母十分忙,沒有時間陪她玩,為她作可口的飯菜,所以對現實很不滿,當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就透過客廳里個性通道,進行了一個鏡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對她十分的好,滿足她的所有要求,當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無止境的得到滿足的,所以她務必付出可怕的代價,最終她還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狀態。因為兒童的人格正在構成、建立的過程,所以和父母親之間的沖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無數次的沖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構成,如果試圖逃離父母親的掌控,有能夠帶來的后果也就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該片的傳統制作風格,導演摒棄了現代電腦制作工藝,嚴格按傳統的逐格拍攝,這種懷舊風格也許只是為了和影片故事風格相一致,這部電影本身并不是靠技術作為其買點,因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經是十分暢銷的書籍。本片主要觀眾群鎖定為兒童,所以采用布偶動畫片的形式,如果采用真人表演,也不失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許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樣,火爆全球電影市場,成為老少咸宜的大片。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設計的并沒有什么特色,不可能產生什么經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許就是卡洛琳的小伙伴韋伯,形象很是怪異,給人印象還算是較深刻,能夠作為電影衍生物推向市場,其它的形象有的不僅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厭惡,在卡通形象這方面該片能夠說并不成功。
《媽媽》觀后感11
電影《鬼媽媽》,又名《卡洛琳》,是一部改編自旅美英國作家尼爾·蓋曼的同名暢銷書《卡洛琳》的布偶動畫片。內容講述一個名收卡洛琳的小女孩,隨父母搬到新的城鎮后,在新家的客廳里發現一個神奇的門,通過門后的通道,她到達了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一樣的鏡像世界(鬼魅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小伙伴及鄰居,但他們的眼睛都被縫上鈕扣,鬼媽媽為了永久留住卡洛琳,準備給她的眼睛也縫上鈕扣,卡洛琳在黑貓和小伙伴的幫助下終于戰勝了鬼媽媽,返回現實世界。
“鬼媽媽”,很難想象一部兒童片會用這樣有些恐怖的名字,說老實話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部午夜驚慄片,怎么也不會想到是一個兒童片,這部片子在美國也是在今年2月才公映,目前還沒有在中國公映,我想中文版本還是譯為“卡洛琳”本來的名字為好,雖然平庸了一點,但至少通過片名,就能讓中國觀眾了解其是一部好萊塢動畫片,即使不是迪斯尼出品,也不會差到哪兒去,如果用“鬼媽媽”這樣的片名,其本意有可能是為了“出奇”,但也可能會嚇倒很多小朋友(包括他們的父母),何況電影的內容并不是兒童不宜的恐怖片,取“鬼媽媽”這樣怪名字,如果影響到電影的票房,也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鬼媽媽》一片,不但片名有些搞怪,而且電影的內容也是非常的'詭異,也許是太西方元素,所以東方人理想起來有一些難度,如果父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一起到電影院去觀賞此片的話,父母親最好事先做一些功課,否則會被孩子問的啞口無言的,父母親連動畫片都看不懂的話,今后在孩子面前還不威信掃地啊。不知道看過此片的朋友,看第一遍時有沒有看懂此片,反正我是沒有弄明白,特別是那個系在眼睛上的鈕扣,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特別的含意?還有所謂哥特式風格,還是后來上網搜索,才知道就是“鬼片”呀。也許我是多慮了,小孩子看電影也就是看個高興、看個熱鬧,他們只要看到“好人戰勝壞人”就心滿意足了,根本不會去探索銀幕背后的什么“大道理”。
如果真要試著詮釋影片的主旨,我覺得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比較適合,所謂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出身時的嬰兒的精神知識由本我構成,自我是通過父母的訓練與外界打交道形成的人格一面,簡單的說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讓本我隨心所欲,以至毀壞了自己。《鬼媽媽》的原著就是作者寫給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書,小說中的卡洛琳的父母非常忙,沒有時間陪她玩,為她作可口的飯菜,所以對現實很不滿,當然就渴望自己的欲望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就通過客廳里特別通道,進行了一個鏡像世界,在那里她的父母對她非常的好,滿足她的所有要求,當然小女孩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無止境的得到滿足的,所以她必須付出可怕的代價,最終她還是屈服了,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狀態。因為兒童的人格正在形成、建立的過程,所以和父母親之間的沖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無數次的沖突后,孩子的自我得以形成,如果試圖逃離父母親的掌控,有可以帶來的后果也就是災難性的。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該片的傳統制作風格,導演摒棄了現代電腦制作工藝,嚴格按傳統的逐格拍攝,這種懷舊風格也許只是為了和影片故事風格相一致,這部電影本身并不是靠技術作為其買點,因為在此之前的原著,已經是非常暢銷的書籍。本片主要觀眾群鎖定為兒童,所以采用【布偶動畫片】的形式,如果采用真人表演,也不失為一部好的故事片素材,也許和《哈利·波特》系列片一樣,火爆全球電影市場,成為老少咸宜的大片。可惜的是片中的卡通形象設計的并沒有什么特色,不可能產生什么經典卡通人物,唯一的也許就是卡洛琳的小伙伴韋伯,形象很是怪異,給人印象還算是較深刻,可以作為電影衍生物推向市場,其它的形象有的不僅一般,甚至有些令人討厭,在卡通形象這方面該片可以說并不成功
《媽媽》觀后感12
《媽媽再愛我一次》拍攝于1988年(20多年前),講述了一對母子被拆散,母親發瘋,十八年后重聚,最終母子相認的故事。雖然沒有大牌影星,演員自然而樸實的表演把母子間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影片從一對相戀的男女,黃秋霞(楊貴媚扮演)與林國榮講起。林母因為家境的原因(秋霞是私生女)堅決反對婚事,讓林國榮另外娶娟娟為妻。 已經懷孕的秋霞只身回到鄉下,生下兒子志強(謝小魚扮演)。秋霞勉強支撐把志強(小強)帶到童年。小強一場重病使秋霞傷心欲絕。虔誠的秋霞一步一磕頭去王爺廟上香情愿。小強的病奇跡般地好了。回想起來,后來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后半部與此頗為相似。之后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生活貧苦但溫馨。在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歌聲中,整個屏幕已經被一個只有她們母子二人間的美好天地所充滿——其外的世界漸漸地淡化。
唯一的陰影是小強在學校里被叫成“沒有爸爸的野孩子”。同時,林國榮新娶的妻子娟娟被發現不能生育。為了林家香火,萬惡的大反派林母再次出場,想方設法企圖從秋霞那里把小強搶走。最后,為了不讓小強成為“沒有父親的孤兒”,秋霞終于決定把小強送到林家。
在林家的小強時時抱著小熊,想念母親,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畫面切換到在唱同一首歌的秋霞。想念母親的小強終于私自出走,跑回老家找母親。不情愿的秋霞最終還是將小強送回林家,并威脅她會“躲起來”如果小強再來找她。可是小強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再此出走偷偷看望母親。發現小強失蹤的秋霞心急如焚,最后在戲劇性地在王爺廟找到昏迷不醒的小強。身心瀕臨崩潰的秋霞確失足摔下臺階,精神錯亂。
這是影片切換到18年后,回國的志強在療養院意外中發現了秋霞。母子二人通過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重新相認……
影片的主要矛盾是世俗倫理和單純的'母子之情反復沖突。故事的起因是林母為了家族聲望反對其子和秋霞婚事;林家認小強是為了延續香火;諷刺性的是,秋霞最后為了小強的前途將他送回到林家。但這是我們成年人考慮的問題,天真小強卻顧不了那么多,他只想能和媽媽在一起。在強烈的母子之情的對比下,世俗邏輯顯得有些可笑。這也使人難以理解為什么秋霞當時堅持送小強到林家。但假想秋霞如果留小強在身邊,成年后的小強會不會感激母親當時的決定?或許秋霞不想讓小強重復自己過于辛酸的生活?
影片最大的感染力來源于它讓我們站在秋霞和小強的角度,體驗強烈而又本能的母子感情。大江南北,2億觀眾揮淚如雨。據說本片在當年創下2億觀眾和1億票房。換成現在的票價,可能不止10億票房。這可以說是大家對這部經典的影片的肯定。這個成績可以和九年后的《泰坦尼克號》相比(中國票房3.5億[1],但1997年的票價遠不止五毛錢)。
片中巧妙地包含了幾條隱線。第一是那只玩具熊貓。小強在林家想媽媽的時候抱的是小熊;發瘋秋霞也緊抱著小熊。當母子二人被拆散時,小熊成了他們唯一的寄托。第二是王爺廟。小強重病時,秋霞去王爺廟燒香。小強回家看母親時,躲在王爺廟。最后秋霞在那里找到失蹤的小強。第三就是那首“世上只有媽媽好”了。
其美中不足是不少情節漏洞。比如,片中的秋霞失足發瘋時,林家父母分明在場,后來18年,林國榮卻說他卻無論如何無法找到秋霞。難道他沒有去精神病院找過? 這有些不可思議。一個五六歲的小強又是否真能讀秋霞寫的信?拍攝于20年前,影片的風格(爆炸頭發型,演員背對著對手說臺詞),在現在看來似乎有些古怪。不過影片本身十分感人又細膩,這些小事就忽略不計了。
《媽媽》觀后感13
《中國媽媽》這一舞蹈劇,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動作,神態展現了一個中國媽媽對日本孤兒的博愛。動作神態的轉變,也就是她對女孩態度的轉變。通過虛化其他媽媽,讓這位媽媽更加突出,更增加鮮明感。當然,此舞蹈不可缺少的是舞臺音樂和舞臺美術。通過舞臺音樂和舞臺美術音樂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情色彩,使舞蹈顯得更加生動而有魅力。布景、燈光、化妝、效果、道具等,它們對《中國媽媽》這一舞蹈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舞蹈音樂可以分為4段,這4段音樂恰如其分的將舞蹈分成了4個部分:憎恨、接納、養育、送行,用音樂講述著媽媽的心路歷程。音樂時而溫婉時而傷感。可以說,這些音樂構成了《中國媽媽》的靈魂,這靈魂借助舞者的肉體,將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活生生展現在了觀賞者的面前。在服裝方面,它沒有華麗的服裝造型,但塑造了鮮明的角色形象。中國媽媽們身穿簡單的暗色系粗布衣服黑布鞋,盤著發髻,塑造出典型的抗戰時期勞動婦女的形象。在燈光方面,它只運用了藍色和黃色兩種主色調。描寫憎恨的情緒時,只有幾束深沉的藍色追光和定點光打在演員身上,慢慢演員手指的方向泛出了血色般的紅色側光。描寫養育時,燈光轉換成了明亮的黃色,黃色是溫暖的顏色,給人以幸福之感。描寫送行時,燈光回到了大片的藍色,充滿了離別的傷感,飄起的雪花更是渲染了這份傷感。沒有花俏的音樂,沒有華麗的舞臺美術,卻能夠深深打動每一位觀賞者。
舞蹈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母親撫養日本遺孤的故事。它圍繞著 “母愛”這個主題貫穿著全舞,每一個階段都真實再現著中國媽媽在從抗拒、不忍、接受、關愛日本遺孤及不舍送行整個過程中母愛復雜的情感變化;全舞大致分為四個小部分:憎恨(抗拒)、接納、養育、送行。四個部分舞蹈充分體現了典型的中國母親的偉大精神,使中國媽媽的形象扣入人心。當那個日本小姑娘抱著頭出現時,中國媽媽開始了心靈的掙扎,一方面是對敵國的國恨家仇,另一方面,看著幼小可憐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國媽媽感到不忍與同情,但最終,無私的母愛使中國媽媽接納了這個日本孤兒,演員圍成圓后再散開,瞬間她的和服換成了中國小女孩的衣服。 一片靜默中,氣氛變得沉重起來。當年的小兒郎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干活了,可是中國媽媽卻并沒有就這樣讓孩子留下,白發蒼蒼的媽媽彎著背,一步一步蹣跚著步子拿出了當年的和服,告訴她當年的身世。當她狠著心將女兒推出自己的懷抱時,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養了十幾年的孩子。母親、孩子的戀戀不舍,讓人為之動容。尤其是那漫天大雪中,母親長久凝望的身影,讓我體會到了中國媽媽的博大胸懷。
這個中國媽媽的行為實在令人震撼,不禁對她產生的深深的敬意。我認為母愛無種族邊界,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是偉大的,就算再深刻的國仇也和一個無辜的孩子無關,感情并不只限于血緣,就算毫無血緣關系的.一群陌生人也可以傾盡心血感情來養育你,我們要會感恩。
與此同時,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我們普通人的故事里,母愛是一樣的偉大。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近在咫尺,母愛都在你身上緊緊縈繞。成長中那些不同的經歷,折射出相同的關愛。我們要用一顆感恩之心去對待她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她們為我們所付出的,是我們這一生也無法回報的。
我們對待身邊的人,也要像那位中國媽媽一樣,擁有一顆寬容之心。中國媽媽的善良與寬容讓日本小女孩恐懼冰冷的心變得溫暖。寬容能融化人們心中的寒冰,那一縷寬松之光能照亮每個人的心田。寬容其實不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關愛,而是對天地間所有生命的包容與博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整個舞蹈作品樸實無華,卻把人感動得潸然淚下。愛是超越國界,超越階級的。因此我們都要有一顆心,一顆真摯、溫暖的心,去愛他人,去愛這個世界。
《媽媽》觀后感14
堅持還是有用的,我的博客瀏覽次數開始慢慢上升了!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誓言,做到每日一則千字博客。自律讓我更自信,自律讓我心靈更自由!加油!
暑假一直追《陪讀媽媽》的電視劇,一方面是因為我比較喜歡看讓孩子到國外讀書的那種電視劇,像上次的《小離別》也是父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作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因為我有個親戚的小孩也在加拿大讀書,小孩的媽媽也是一直做陪讀媽媽,也因為陪讀而家里發生了變故。
《陪讀媽媽》的前半段沒看到,只看了后半段。但每個陪讀媽媽不容易,各有一段自己的辛酸淚。先說說主角由梅婷演的李娜。她自己在國內開了一家化裝品公司,后來因為要去加拿大陪讀,她的手下趁她沒心思顧公司,把她的公司掏空,甚至破產;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兩地分居,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老公因為被同事送回家,然后暴出緋聞,讓李娜不得不離開兒子回到國內解決公司和家庭問題。當李娜把公司賣掉一心一意做起陪讀媽媽時家里又發生了意外,曾經的房東原來是老公的初戀情人,老公還瞞著她照顧生病的初戀情人,再發現房東的女兒竟然是老公的親生女兒,太多的秘密被揭開,讓她對家庭對老公產生了懷疑和動搖。主角的演技太一般,不知為什么總是把李娜演成黑眼圈,很不好看!
倒是那個配角由鄔君梅演的胡媛媛演技比較好,而且演得很好。胡媛媛跟老公之間沒有什么感情,但為了兒子兩個人一直兒子面前演恩愛夫妻,其實她的老公早在她懷兒子里就已經對她沒有感情了。把兒子送到加拿大讀書,就是為了不讓兒子知道他爸爸有外遇,每次她老公來加拿大看兒子里,兩個人總是裝作很恩愛,給兒子一個假相。當胡媛媛的老公知道胡媛媛有了心儀的男人時,他就理直氣壯地提出離婚,沒想到這件事讓她兒子接受不了,導致把腿摔斷了。后來,胡的老公的公司出了問題,小三卷著他的`家產逃走了,連那個兒子也是小三跟司機生的。胡的老公只好回來找胡媛媛,剛開始胡對他還是恨之入骨的,慢慢覺得他也挺可憐的,再加上兒子的撮合,慢慢地關心起自己的老公了。確實她的老公真可恨,也可憐!
他們家的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家親戚的故事。我家親戚是個建筑老板,有幾個億的身家,他老婆跟他生了個女兒。親戚的老婆長期陪讀,一開始是在上海陪讀,然后就去了加拿大陪讀,也在加拿大買了房。由于長期兩地分居,我這位親戚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女孩,這個女孩可能小他有二十歲,比他女兒稍大一點點。后來這個女孩有了身孕,他就強迫他老婆跟他離婚,給了兩百萬她老婆算了事,盡管他女兒再三求他的爸爸不要離婚,但還是離了婚。然后我這位親戚就跟這個女孩結了婚,生了個兒子,兩次都大擺宴席,畢竟四十多歲生了個兒子!可好景不長,我這位親戚想給兒子辦個移民,做了親子鑒定,發現這個兒子根本不是他的!然后又跟這個女孩離婚,這個女孩自知理虧,也爽快同意離婚,當然還是要了一些青春損失費什么的。我這位親戚這次臉丟大了,而且人人都知道他的事,他都不好意思回老家了。只好去加拿大求著老婆復婚,還給老婆家里買了幾棟別墅,老婆才愿意收留他。他現在自己的生意也不理了,讓人幫他看著,自己就在加拿大跟著老婆女兒生活著。
很喜歡胡媛媛演的那個角色,雖然的點虛榮和孤傲,但還是個熱心腸的人,愿意幫助別人,也沒有那種勢力眼。她不因為羅盼的媽媽窮就看不起她,反而一直幫著她,讓她安心在加拿大做陪讀媽媽。她為了兒子,寧愿不接受其他男人的愛,盡管這位男士對她真的太好了,而且讓人感覺很溫暖,可她卻選擇拒絕他的愛。而當老公有難時,盡管心里還恨著他,但還是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天下父母都一樣,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難都可以忍受。每個陪讀媽媽都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自己對孩子的愛,她們都希望孩子生活得更陽光,更快樂!
《媽媽》觀后感15
《媽媽》由楊荔鈉導演,影片聚焦銀幕極少關注的老年人群和阿爾茨海默病,不僅真實展現該病不被人熟知的多種癥狀及患病人群的困境。通過影片中這對母女面對命運捉弄時的坦然和無畏。
主題仍然是歌頌母愛,但是影片對母性的詮釋是質樸的,沒有豪言壯語,有的是人性的真誠。
影片開頭是溫馨又恬靜的畫面,媽媽和女兒坐在開滿鮮花的院子里。屏幕左側出現的畫面是,用稚嫩的筆觸,一筆一畫的寫出媽媽兩個字。母女二人相依為命,父母和女兒都是大學教授,屬于高知家庭。家里面有很多的藏書,女兒照顧著媽媽的飲食起居,每天檢查媽媽的牙齒是否刷干凈,反復給媽媽洗手,照顧媽媽無微不至。
媽媽和女兒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生命活到極致,一定是簡與靜”。她們的生活充分體現出這句話的真諦:普普通通的飯菜不奢華,閑時母女倆會在開滿鮮花的院子里面靜靜的看書。
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了母女倆平靜的生活。當女兒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癥后,女兒首先想到的是媽媽的晚年生活怎么安排,她不想讓年邁的母親得不到照顧,于是女兒決定把母親送到養老院,自己獨自面對病痛。可是母親無法適應養老院的生活,最終被送了回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女兒無奈的告知了母親自己的病情。母親說得病的應該是我,女兒說,我也沒有準備好。她們的真情告白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母親堅毅的性格,母愛的力量沒有被女兒的病情打倒。媽媽以85歲的'高齡承擔起了照顧女兒的責任。媽媽對女兒說的一番話讓所有人動容。“每個母親都是母狼,保護幼崽是天性。”
在后來的日子里,本來都是女兒照顧媽媽,但是在這個殘酷的故事里,一切都顛倒了。
85歲的媽媽給女兒喂飯;處處安慰照顧女兒,給女兒念無字信溫暖她;進不去家門時,媽媽砸碎玻璃爬窗戶進去開門;女兒被人誣陷時媽媽為此奮不顧身大打出手;女兒離家跑走時,媽媽努力追趕;媽媽推著輪椅上的女兒走向大海……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笑中帶淚的畫面,突顯了母性的偉大和堅韌不拔。
媽媽也是優雅的知識女性,面對女兒患阿爾茨海默病這個巨大的人生災難,媽媽煥發了磅礴的生命力。她沒有畏縮退避,沒有悲傷絕望,反而把這人生無常的意外當成對自己的救贖。她對女兒說:“我退休二十年也休息了二十年,本來覺得活夠了,你又無意當中挽救了我。”她為了好好活著照顧女兒,積極鍛煉身體,在地毯上做健身動作時,腿踢得那么高,充滿喜劇效果,讓人含淚而笑!。
真有一天,你不會閱讀了,不認識路了,就讓我做你的眼睛。你什么樣我都愛你。是啊,這就是媽媽,“你什么樣子,我都愛你”!看到這里我淚雨滂沱,泣不成聲。在照顧一個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過程中是何等的艱辛和困難只有媽媽自己知道。幾年時間過去了,母親最終也力不從心了。母女倆雙雙住進了養老院。
母親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當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就會成為鋼鐵勇士。無論遇到任何狂風巨浪,母親永遠會成為你的避風港。這部影片用細膩的女性視角,展現愛與親情在生命盡頭,綻放出的無限力量,讓人回味無窮。
劇情不僅令人感動,同時,也被兩位優秀的演員用精湛的演技刻畫著母親與女兒的角色所感動。吳彥姝實際年齡是84歲,奚美娟60多歲,我覺得她們的老是漂亮的,優雅的,端莊的……我看過采訪吳彥姝的報道,生活中,她愿意接受新事物,網購,生活獨立,注意鍛煉身體,愛學習,熱愛工作。為她肅然起敬!原來變老也可以這么優雅!
每個母親都會一樣的老去。當我老了,我會不會站立在橋頭哭泣,因為遺憾,因為無奈,因為······但不論何時都要時時想著要做最好的自己,積極面對生活,每天都要深刻的活著,只為留下永久珍藏的記憶。這個世界上沒有唯一的標準來評判對錯與好壞,是誰拯救了誰又或者是誰成全了誰,都未可知。只知道,陽光照進房間,一整天都會很暖。最幸福的是,當我老去,還可以左手挽著母親,右手挽著女兒......
【《媽媽》觀后感】相關文章:
網絡媽媽觀后感03-10
可憐媽媽觀后感09-01
網絡媽媽觀后感10-19
電影《媽媽》觀后感11-17
電影媽媽觀后感11-17
《可憐媽媽》觀后感11-15
《網絡媽媽》的觀后感11-15
《網絡媽媽》觀后感11-15
媽媽別哭觀后感11-04